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屈原,項羽,荊楚風(紅山飛雪)

​​ 屈原,項羽,荊楚風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屈原,項羽,荊楚風》中國當代作家紅山飛雪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屈原,項羽,荊楚風

一部《離騷》,一首《招魂》,讓屈原成了一座高峰。讓後來那些寫詩作賦的人,都打上了《離騷》的烙印,被稱作「騷人墨客」。高峰難以翻越,騷人墨客的帽子,戴在頭上,壓得那些匆匆追趕的人,喘不上氣來。只好在大山面前,望山興嘆。

漢代的詩賦,六朝的駢文,唐詩宋詞元曲;司馬相如,庾信,李白杜甫白居易還有蘇軾辛棄疾,在屈原的身後,苦苦追尋了幾個朝代,在汨羅江畔,聽風過,看雨吹。於是,舀一瓢汨羅江水,煮一鍋粽子,慢慢回味。

原本是一個寫詩作賦的文人,卻成了一個舉國狂歡的節日。這讓那些苦苦追尋的人,情何以堪?

汨羅江水奔流不止,在荊楚大地迂迴、哀婉。它的悲鳴,挽着烏江的悲鳴共同呼喚着隱入《史記》裡面的名字,讓文人,成了英雄;武者,走向了舞台。

楚人追尋着滔滔江水,卻撈不回那個漸行漸遠的背影,只好千舟競發,用龍的圖騰,去呼喚,去感動。江水遠去了。屈原也遠去了。他抱石沉江的日子,卻永恆了。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說好了的「雖九死其猶未悔」呢?屈原沿着那條漫漫長路,不去上下求索,卻學精衛填海去了。那個漁父在汨羅江邊,孑孑而行,就像之前的屈原那樣,問天,問山鬼,賦招魂。可是,漁父不是屈原。他無法將一個節日扛在肩上,與世人同醉。

楚人壯懷激烈。

在上下求索的路上,屈原呼號吶喊,彷徨無助,從失望到絕望。於是,他遇見了一條江。

或許,他生前就是一條河流。在荊楚大地川流宛轉,用自己的血脈滋養着荊楚文化,也將幾千年荊楚的精髓,吸納在自己的血液里。讓涓涓細流雄渾澎湃,讓沉靜舒緩,有了不息的節奏。或許,他聽見了孔子在川上的嘆息。或許,他在汨羅江的流水中,窺見了自己的前世今生;從水流裡面的沙粒和魚蝦身上,知曉了這條江,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他很羨慕汨羅江裡面的那條魚麼?自己的淚水自己去品嘗,身上的污濁,用流水去洗刷。

屈原最終隨着這條江,流進了歷史深處,留給後人無限嘆惋。

文人有壯士的勇氣,讓後來的文人們,一邊仰慕,一邊緬懷,一邊惋惜還有一點點羞愧。

如若屈原不死,會如何呢?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玩文字遊戲歷來是文人的長項,哪裡來的那麼多魚和熊掌供你選擇呢?生死之間,只有絕望,或者更加絕望。這個世界沒有如果,現在沒有,屈原那個時候,應該也沒有。在屈原的眼裡,汨羅江里沒有熊掌,只有一江的魚蝦,用不着取捨,也不會有如果。有的只是死與不死。

幾百年以後,有個叫做司馬遷的寫了一部名為《史記》的書。將屈原寫進了書里,同時寫進去的還有另一個楚人項羽。再後來,另一個很有名的文人魯迅,評價《史記》說:「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用一個不甘屈辱的人的文字去評價一個忍辱負重的人的著作,不知魯迅是有意還是無意。身遭奇恥大辱的司馬遷,本該一死了之,可是,他卻苟活了下來。為了文學。因為他的苟活,才有了一部空前絕後的《史記》。而名望不輸於司馬遷的屈原,卻選擇了死。為了一口英雄氣。他的身後,留下了一個永恆的節日。

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

不知道臧克家寫這首詩的時候,是否想起了戰國時期的屈原,一個為了追求真理,不惜捨身投江的詩人。惺惺相惜,臧克家的這首詩不惟送給屈原,他是送給了像屈原這樣的理想主義者,也應該包括後來的楚人項羽。

不知道是荊楚大地的風霜,塑造了屈原一身錚錚傲骨。還是屈原那種為求真理九死而猶未悔的精神,注入了荊楚文化的血脈里,屈原與荊楚大地一同永恆了。

[1]

作者簡介

紅山飛雪,孫國華,內蒙赤峰市人。作品散見於《人民文學》《兒童文學》《中國校園文學》《小品文選刊》《四川文學》《意林》《語文報》《電影報》等報刊。

參考資料

  1. [中國作家網 (chinawriter.com.cn)中國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