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尸陀林
图片来自teacher

尸陀林尸陁林梵语शीतवन转写Śītavana;བསིལ་བའི་ཚལ་),简称尸林,音译尸多婆那等,意译寒林;又作尸摩赊那尸摩奢那舍摩奢那梵语श्मशान转写Śmaśāna),义为墓田、墓冢。[1]是古印度露天林地葬场,为佛教吸收。

目录

概论介绍

布施作为菩萨道六波罗密之一,是佛教十分看重的修行。佛教相信命终后神识会参与轮回,或因修行的功德入涅槃,遗体对于自己则已无用处,可以布施给食肉动物。《要行舍身经》上强调,人死后应将尸体分为两份,一份施予水中的,一份施予陆地上的,如此,死者可消除先世恶业。《尸陀林经》也强调,死后遗体可抛于尸陀林中,以布施给鸟兽虫鱼等。

汉地受到佛教火葬荼毗)、尸陀林葬的影响,至少隋代以前已经出现了这样的葬法,或葬水中、或葬林中,也有将遗体安置在石室、洞窟中,待血肉消失,仅留白骨时,再由僧人收拾骸骨建[2]。佛教传入藏地后,尸陀林葬被保留下来,不过葬场非树林,而多设在空旷处任秃鹰啄食,称为天葬鸟葬

著名尸陀林如喇荣五明佛学院尸陀林,由晋美彭措于1986年创建[3]

参考文献

  1. 《佛学大辞典》【寒林】:(杂名)林葬之处,定一林为墓所,运死尸而弃于此,饲诸禽兽也。梵语尸陀,尸陀Śitavana,其林幽邃而寒故。又横死尸所,入之者畏而毛戴寒栗。故名寒林。玄应音义七曰:“尸陀林,正言尸多婆那,此名寒林。其林幽邃而寒,因以名也。在王舍城侧,死人多送其中。今总指弃尸之处,为尸陀林者,取彼名之也。”释氏要览下曰:“寒林,即西域弃尸处。僧祇律云:谓多死尸,凡入者可畏毛寒,故名寒林。”尸陀林者,寒林之逆翻,而非原语之正者。原语为Śmaśāna。相当于法显传之尸摩赊那(墓田),名义集七之舍摩奢那(冢)。
  2. 《浅谈“舍身”──从新疆克孜尔石窟的本生壁画谈起》.作者:余思颖 :一为《佛说要行舍身经》,一为《尸 陀林经》。《要行舍身经》强调人死后应该将尸体分为两份,一份施予水中的鱼鳖 虾蟹,一份施给陆上的鸟兽虫蚁,若能如此,死者可以消除先世所造恶业,并且 也能于龙花初会上,令舍身者得度。而《尸陀林经》则强调死后应置于尸陀林中, 以布施与鸟兽虫鱼之属。因此,三阶教徒不论僧俗多有采取露尸葬法,或葬林中、 水中,或采较为折衷的做法,将尸体置于石室窟室之中,待血肉消失,再行收骸 起塔。三阶教徒采此法而葬者,不计其数,以教主信行为例,其死后,即送至终 南山下,舍身血肉,求无上道。其后此地并成为三阶教教徒之圣地,教徒死后往 往送至此地,采林葬方式死施于群生,再行收骸起塔,竖于信行塔之左右,到了 宋代已有百塔之多,因而此地建有名为百塔之寺。
  3. 喇荣五明佛学院尸陀林组图60张. [2018-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