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南
屏南屬內陸山區縣,介於北緯26°44′~27°10′、東經118°41′~119°13′。東南與寧德市相連,東北與周寧縣交界,北與政和縣接壤,西北至西與建甌縣毗鄰,西南至南與古田縣相接。全境東西寬54公里,南北長50公里,總面積約1470.67平方公里。
屏南原屬古田縣境。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析古田縣境東北部移風裡、新俗里和橫溪里的13個都之地建縣。縣治雙溪位於翠屏山之南,故雍正皇帝給取名"屏南"。屏南建縣後,屬福州府。1971年,原福安專署駐地遷往寧德,遂改稱寧德地區,屏南縣屬之。
屏南縣山大部分地區海拔800米以上,有山峰300餘座,千米以上山峰達265座。嶺下鄉東峰尖海拔1627米,為境內最高峰。 境內有大小溪流186條,流域面積60平方公里以上,主要溪流有7條,年平均徑流量17.5億立方米。 縣內已知的礦產資源主要有鉛鋅、鐵、銅鋅、硫磺、錳、高嶺土、鎂、花崗石、稀土等。 屏南境內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年降水量達1842.3毫米,年平均氣溫13~18℃。
屏南縣有"紅旗不倒縣"、"鴛鴦之鄉"、"夏香菇之鄉"、"油柰之鄉",福建省"水電之鄉"之譽。[1]
目錄
歷史信息
屏南歷史悠久,遠在3000年前就有古越先人在境內繁衍生息。
屏南原屬古田縣境,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析古田縣境東北部移風裡、新俗里和橫溪里的13個都之地建縣。縣治雙溪位於翠屏山之南,故雍正皇帝給取名「屏南」。屏南建縣後,屬福州府。
國元年(1912年)廢府、州制,實行省、道、縣三級建制,屏南直屬福建省轄。民國22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將福建劃為4個省,屏南屬閩海省。民國23-38年,屏南歷屬第二、三、八行政督察區。
新中國成立後,屏南屬南平專區。
1963年8月,改屬閩候專區。
1970年7月,又改屬福安專區。
1971年,原福安專署駐地遷往寧德改稱寧德地區,2000年寧德地區改稱寧德市,屏南縣屬之。
行政區劃
屏南縣位於福建省東北部,面積1471平方公里,全縣11個鄉鎮,153個行政村。屏南前屬古田管轄,至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 歷史沿革:據<屏南縣誌>,清置屏南縣,以位於古屏山之南而得名。
清雍正十二年(1734)析古田縣北鄉置屏南縣,歷屬福州府、閩海道。1949年11月28日解放,歷屬南平專區、閩侯專區、福安地區、寧德地區、寧德市。
2000年,屏南縣轄4鎮7鄉:古峰鎮、雙溪鎮、代溪鎮、長橋鎮、屏城鄉、棠口鄉、甘棠鄉、熙嶺鄉、路下鄉、壽山鄉、嶺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68482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古峰鎮 33082 雙溪鎮 14132 代溪鎮 22349 長橋鎮 16027 屏城鄉 10122 棠口鄉 18959 甘棠鄉 12676 熙蛉鄉 13034 路下鄉 9067 壽山鄉 7562 嶺下鄉 11472
2003年,屏南縣轄4個鎮、7個鄉:古峰鎮、雙溪鎮、代溪鎮、長橋鎮、屏城鄉、棠口鄉、甘棠鄉、熙嶺鄉、路下鄉、壽山鄉、嶺下鄉。2003年末,戶籍人口18.13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57萬人。
地理位置
屏南縣位於福建省東北部,面積1471平方公里,全縣11個鄉鎮,153個行政村。屏南前屬古田管轄,至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因"轄域遼闊,政務管理鞭長莫及",故分縣而治,設縣治於翠屏山之南,雙溪之匯,是為"屏南"。屏南平均海撥830米,列全省之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晝夜溫差大,具有明顯的高山氣候特點,適合反季節香菇、蔬菜、花卉等作物生長。[2]
交通通訊
屏南的基礎設施建設,已基本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交通便捷,203省道、衢寧鐵路穿境而過,全縣鄉鄉通柏油公路;
屏南東南與蕉城區相連,東北與周寧縣交界,北與政和縣接壤,西北至西與建甌市毗鄰,西南至南與古田縣相接。全境東西寬54公里,南北長50公里,總面積1470.67平方公里。縣城至福州170公里、至寧德市100公里、至賽岐港135公里、至三都澳130公里、至古田火車站95公里。
通迅發達,已開通萬門程控電話,縣鄉村全部實現電話交換程控化,傳輸數字化;電力充足,本地電網與省電網並聯,裝機總容量8萬千瓦;現有水廠2座,日供水達1.6萬噸,投資環境日益優越。
旅遊景點
屏南這裡是鴛鴦的故鄉,屏山毓秀,汾水鍾靈,奇山秀水孕育出綠色景區,境內名聞遐邇的鴛鴦溪是我國風景名勝區的後起之秀,它融溪、峰、岩、瀑、洞、湖等山水景觀為一體,景區面積78.8平方公里,分白水洋、宜洋、太堡樓、劉公岩、鴛鴦湖五大景區,有白水洋水上廣場、百丈水簾洞、鼎潭仙宴谷、如來觀音同駕霧等奇觀。鴛鴦獼猴自然保護區是世界唯一的鴛鴦獼猴自然保護區,每年有數千對鴛鴦來此越冬,生息在保護區內的還有獼猴、金錢豹、蘇門羚、蟒蛇、穿山甲、白鷳等20多種國家級保護動物。
屏南是塊綠色的寶地,境內林海蒼莽,溪流縱橫,草山草坡資源豐富。全縣森林面積151萬畝,森林覆蓋率67.6%,木材蓄積量350萬立方米,毛竹面積6萬畝,擁有連片牧草山6萬多畝,草質優良。其中仙山牧場面積3萬多畝,屬高山稀林草場,被專家譽為"北方沒有,南方少有"的天然牧場。境內河流密布,水流湍急,比降大,水電蘊藏量達40萬千瓦,被列為全國100個農村電氣化試點縣之一。
鴛鴦溪:即屏南縣雙溪鎮宜洋村的白岩溪,因多鴛鴦,故名。總面積78.8平方公里,是中國目前唯一的鴛島保護區,1992年被國務院定為國家重點風景區。
鴛鴦是中國特產鳥類之一,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春秋季在內蒙、東北地區繁殖,冬季到南方越冬。鴛鴦溪海拔800多米,山深林密,環境幽靜,是鴛鴦棲息的好地方,每年秋季便有數百上千隻鴛鴦從北方飛來越冬。100多年前這裡就發現鴛鴦,故屏南又有「鴛鴦之鄉』的美譽。
鴛鴦溪景區由白水洋、鴛鴦溪、叉溪、水竹洋一考溪、鴛鴦湖5個遊覽區組成。
白水洋在鴛鴦溪上游,溪流兩岸流泉飛瀑,萬木扶蘇,最令人叫絕的是其獨一無二的「十里水街」。「水街」由溪水漫過三大塊平坦的巨石組成奇特的景觀,最大的一塊達4萬平方米。人行其上,水漫足背,波光瀲灩,一片白熾,故稱「白水洋」。白水洋平坦寬敝,上可行車。下游有一條50多米長的天然滑道,赤身下滑不傷肌膚,被稱為「天然衝浪游泳池」。
鴛鴦溪為中心景區,以鴛鴦、猿猴等野生動物和衡有植物為主要特色,融溪、瀑、峰、岩、洞、潭等山水景觀為一體,成為不可多得的綜合性遊覽區。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百丈漈水濂洞」,已列為全國五大水濂洞之首。清代宜洋武舉張朝升稱之為「漈水成煙」。它的特點是落差大、瀑面寬、水量足且不枯竭,可進洞仰看水濂。
叉溪遊覽區位於鴛鴦溪下游,以莽莽蒼蒼的原始森林,豐富多彩的河谷景觀名聞遐邇。主要景點是可與「百丈漈水濂洞」相媲美的「百丈漈」。
水竹洋以峰險、谷幽、松奇為主要特色。
白水洋:白水洋是鴛鴦溪五大景區中最具特色的天然景觀,平坦的岩石河床一石而就,淨無沙礫,登高俯瞰,其形狀猶如一丘剛剛耙平的巨大農田,平展展的鋪呈在崇山峻岭之中。三大淺水廣場中,最大的達4萬平方米,最寬處182米,河床布水均勻,水深沒踝。陽光下,洋面波光粼粼,一片白熾,故稱之為白水洋。
白水洋的三大淺水廣場經國家建設部論證,系目前世界已發現的稀有淺水廣場。經地質專家初步考證為火山熔岩,由於地殼運動,部分地段有花崗岩侵入,河床底部岩石由於橫向節理比較發育,在水流的長期沖刷下,形成了今天這種奇特的地質景觀。白水洋的地質地貌雖不複雜,但形成這種地貌的原因卻十分複雜,至今尚無一種科學而準確的說法,故被稱之為「天下絕景」,「宇宙之謎」,省委盧代書記來屏考察時,曾指示我們要請專家前來做進一步的考證,賦予白水洋以更深、更豐富的科技和文化內涵。 青蝶漈:這是鴛鴦溪最有名的瀑布之一,青蝶漈有一個動人的傳說。古時候有一個倪青蝶的姑娘,發現了一種可以染布的顏料——「青」,和取青染布的技術,她貪心的哥哥為多嫌錢,壟斷了種青和取青的技術,不許她泄露密秘,善良的姑娘在勸說未成的情況下,被她的哥哥打得遍體鱗傷並關了起來,她設法逃出家門,將技術傳給了村里人。因為青蝶曾在瀑布的上頭修建了兩口濾青的青池,後來,村里人為了紀念青蝶姑娘,就把這個瀑布叫做青蝶漈。這個瀑布略呈斜形,水不是一瀉而就,水花跳躍着,翻騰着,撕出了片片青紗般的水霧,像極了風中那夜逃的叫青蝶的女子翩纖的裙。
大白岩:大白岩是由一座弧形的石峰構成,它以白色為主,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炫人眼目。春秋二季,岩縫中或杜鵑,或楓樹點其間,紅白相映,艷麗異常,儼然一幅張大千筆下的神來之筆。大白岩高低二岩並肩挺立,所以又叫比翼峰。岩中有雄鷹窩、岩燕窩,常能見到雄鷹在其腹上盤旋,更加襯托出大白岩的雄渾壯觀。
小壺口瀑布:倉潭深達數丈,潭壁筆
直如倉板壁,故叫「倉潭」。潭邊的瀑布叫「倉潭雄瀑」,溪水奔騰直下,驚濤盪谷,很象黃河的壺口瀑布。
宜洋景區[百丈漈與水濂洞] :水濂洞據說是孫悟空奉觀音之命來保護鴛鴦時的住所。昔日宜洋武舉張朝升舉加來為宜洋村選八景時,就把洞外的百丈漈列為宜洋八景之一列—「漈水成煙」。形容此處的瀑布的水飄灑不知幾千里,如煙似幻。人立於瀑布之下,只見一泓直泄,氣勢非常,給人以清溪之水天上來的感受。曾有詩云:「萬綠叢中雪浪飛,驚濤盪谷似沉雷。潭邊仰望千尋瀑,疑是游龍下翠微」。我國原有黃果樹、連雲港、雁盪山、武夷山四大小濂洞之稱,有關專家認為應加上百丈漈水濂洞,並將它列為全國「五大水濂洞」之首。美麗的神話傳說,與現實景觀交纏在一起,自然和諧。從瀑布朝底下看去,雲捲雲舒,象極了一群白衣素裙的仙女笑鬧着相攜飄落九天。潭邊林木森森,景致清幽,晴天時清晨至近午,陽光下,長虹臥波,氣象萬千,一瀑兼雁盪大龍湫之雄奇與小龍湫之靈秀。百丈漈豐水時,衝力極大,只一重瀑布;枯水季節,則形成三重瀑布,它與下方的青蝶漈之間不足300米,其間卻多隔着六重瀑布,其中百丈漈與青蝶漈皆為百米高瀑,它的落差高達300多米,直至仙人橋方能一窺它的全貌。
屏南廊橋
金造橋:金造橋位於棠口鄉漈頭村金造自然村水尾,是屏南境內第三長木拱廊橋,2001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十月由貢生張永衢等人募建,民國三十七年 (1948年)孟夏重建。重建委員會職員有:張漢霖、宋煥樞、張應清、韋順沈、陳其熾、張榮題、沈庭鳳、林枝柏、張廣鴻、張奉王宣 、林枝模、張榮項、張奉籙、張位渠、林鐘命,另有各鄉鎮委員27人。主繩為忠洋鄉中洋村韋萬會、黃玉雲、韋學星、韋春霜,副繩為韋忠承、韋萬健、韋孝欵、韋擇衍、葉榮仁、余養和、余朝泰、何信薴;石匠為忠熙鄉玉洋村邱大店、邱允請;鋸匠為張廣波、韋 順口;放運木料為中洋韋萬炊、韋作俤、氵祭 下仔張觀秋、黃雲前。橋堍以塊石砌築,橋面以杉木為梁,上鋪厚木板。橋長41.7米,寬4.8米,單孔跨度32.5米,橋面至水面高度12米。橋屋建15開間64柱,九檁穿斗式構架,上覆懸山翹角頂。橋中設神龕,祀觀音。橋兩岸古樹參天,生態環境保護良好。
惠風橋:又名黃宅橋、泮地橋,位於屏南縣代溪鎮泮地村至康里村的古道中。橋為東南—西北走向,清康熙年間由僧熙春、鄭茂老倡建,民國三十年(1941年)重建,1998年6月重修。橋長32.2米,寬4.5米,單孔跨度23.5米,橋面至水面高度12米。橋堍塊石砌築,橋面以杉木為梁,上鋪厚木板。橋屋為11開間48柱,九檁穿斗式構架,雙坡頂。橋中設神龕,祀觀音。重建時木匠為陳昌排、張鶴昶;石匠為鄭邦意;擇日為鄭瑞氣。1998年重修時緣首為鄭家蜂、鄭保雄、鄭家煌、鄭昌招。橋兩岸地勢陡峭,河中急流險灘,把橋襯托得更加雄偉。龍津橋:龍津橋又名玉鎖橋、溪尾橋,位於屏南縣屏城鄉後壠村水尾。橋為東西走向,始建於清初,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由董事張芳等募建,為本縣至今保護尚好的折線型木拱廊橋之一。橋長33.5米,寬4.5米,單孔跨度23米,橋面至水面高度12米。橋堍以塊石砌築,橋面以木板橫鋪,上以卵石鋪砌。橋屋建13開間56柱,九檁穿斗式構架,懸山頂。橋東有碑記和夫人廟,神龕座南,祀五顯大帝。建橋主繩為吳高祿,副繩為吳日長;書梁為庠生張輝光,信士張朝輝、張邦昌;克擇陰陽為張國櫃、僧上章。橋兩岸樹木成蔭,環境幽靜,兩端各有一株油杉。橋中有一楹聯,曰:水色山光不負祗般來往,車塵馬跡任隨那等奔波。拔貢張宗銘撰後壠八景詩之「橋鎖龍津」: 吾鄉四面皆山,而玉屏與文筆兩山接連,龍緊履是地者,幾不知水從何處出也,道光丁未建一橋於岸口,名曰龍津,而九曲水即由是盤旋而出,幾有欲往而返之,形橋下潭水悠悠、游魚出沒即作濠上觀可爾。
清晏橋:清晏橋位於屏南縣熙嶺鄉前塘村至棠口鄉祭頭村古道中,因地處深山峽谷而名。橋為東西走向,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九月鼎建,是我縣目前維護尚好的一座折線型木拱廊橋。橋長26.4米,寬4.5米,單孔跨度21.8米,橋面至水面高度13.45米。橋堍以塊石砌築,橋面以杉木為梁,上鋪厚木板。橋屋建11開間48柱,九檁穿斗式構架,懸山頂。橋中設神龕,祀觀音。建橋總理董事為副舉人張運泰、監生林桂薰
迎風橋:迎風橋又名陸地橋,位於陸地村尾,東西走向,始建於清咸豐四年(1854),光緒三十年重建。橋長29米,寬4.25米,單孔跨度13.8米,橋面距水面高度8米。橋屋建8間36柱,九檁穿斗式構架,較殘破。柱較大,直徑達30多厘米。橋堍為毛石砌築,現橋底水量少。陸地橋附近有建元道光三年的母狗平梁橋----寶塔橋及建於清咸豐四年的夫人宮。
千乘橋:棠口鄉千乘橋位於棠口村水尾。始建於南宋理宗年間,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秀才周大權等人再次募建。南北走向,全長62.7米,寬4.9米,橋面距水面高度9.7米。東有石階40級,西有15級。一墩二孔,墩呈船形,為花崗岩石砌築,墩尖端雕刻為雞頭形狀。每孔跨度27.5米。橋屋有24間99柱,懸山飛檐翹角頂,橋中設神龕,祀五顯靈官大帝。兩邊有條板椅,供行人憩息。兩旁尚存檔風板,以御風雨侵襲。建橋主繩寧邑張成德、張成來,副繩寧邑何開發、何奶興;石匠寧邑張成送。距橋十米處有清乾隆四年(1739)的石坊一座及八角亭、林公廟、祥峰寺和兩口龍井,附近還樹有新四軍三支隊六團北上抗日紀念碑。千乘橋若長虹臥波,雄偉秀麗,橋志銘中「架木凌空,上擬虹橫百尺;臨淵累石,下同鼎峙千秋」之句是該橋的最好寫照。[3]
主要特產
夏香菇:屏南是"中國夏香菇之鄉",夏香菇香飄四海,近年,屏南的夏香菇、反季節蔬菜、水果、花卉等生產發展迅速。全縣共種植夏香菇3000萬袋,花菇5000萬袋,反季節蔬菜5000多畝,油柰、無核柿、錐粟10萬多畝。現有大小香菇保鮮廠300多家,年產保鮮香菇6000多噸,創匯1200萬美元,屏南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香菇保鮮基地,特色農業已初具規模,此外,我縣特產龍潭庶民酒,選用優質糯米,以民間傳統工藝精釀而成,具有溫陽固衛、滋腎補血、強身健體之功效,深受廣大消費者親睞,產品遠銷全國各地。
惠澤龍酒(龍潭老酒):是遠近聞名的屏南老酒,有幾百年的家庭作坊歷史,工藝、技術相當有名,現引進了上海客商投資1000萬元成立了福建惠澤龍酒業有限公司,形成了公司化、規模化生產。
獼猴桃:又稱軟棗子、狗棗子,是一種藤木果樹。獼猴桃果實鮮美,風味獨特,酸甜適口,營養豐富。果肉含多種維生素,堪稱水果之王。
油柰:油奈,又稱奈李,桃形李,為李的變種,黃綠色,品質極上,肉厚、質脆、清甜,單果重80-120克,核小2-3克,可食率96%以上,可溶性固12% ,成熟期7月下旬—8月上旬,耐貯運,常溫條件下可貯15-20天,冷存條件能貯2個月,定植後速生快長,2-3年即開始結果,平均單株產量50-100公斤,經濟壽命30-40年,適應性廣,凡能種植桃李的地方,一般能種植。
紅茶:紅茶外形粗短勻整,帶白毫,色澤烏黑有光,內質香味清鮮甜和,湯鮮艷呈金黃色,葉底紅勻光滑。其中際頭村、棠口、雙溪、壽山、嶺下山區所產的工夫茶,香味醇厚,條索較為肥壯,色澤鮮亮,條形秀麗。其以白水岩
品牌為主,及如來春系列為佳。
屏南綠茶:綠茶又稱不發酵茶。以適宜茶樹新梢為原料,經殺青、揉捻、乾燥等工藝過程製成的茶葉。其茶色澤和沖泡後的茶湯、葉底以綠色為主調,故稱之。
綠茶的特性,較多的保留了鮮葉內的天然物質。其中茶多酚咖啡鹼保留鮮葉的85%以上,葉綠素、維生素損失也較少,從而形成了綠茶「葉綠湯清」的特點。科學研究結果表明,綠茶中保留的天然物質成分,為其他茶類所不及。綠茶中名品最多,不但香味醇香,品質優異,且造型獨特,其價值也居各類茶之冠。
特色小吃
秋色鍋邊:秋色鍋邊先將田野土生泥鰍用清水養三四天,洗乾淨放清水煮成半熟,去其頭屬、內臟,放入鍋內加調料油、鹽、薑絲、酒糟等,煮成湯汁備用。鍋邊糊用熟油文火慢炒徐徐加入湯汁,再加入適量田螺香菜、朝天椒、味精、老酒、蔥花,煮開三四分鐘即可。既解渴又果腹。食後回味無窮,成為待客佳點。秋色鍋邊以雙溪鎮最有名。
米燒兔:色味俱佳,油亮的兔皮呈米黃色,兔肉溢出陣陣米香,讓你未食先流涎水。客人到屏南壽山,必定會嘗到米燒兔。它色味俱佳,油亮的兔皮呈米黃色,兔肉溢出陣陣米香,讓你未食先流涎水。米燒兔製作工藝獨特,先在鐵鍋里放入大米,再用竹架托住宰殺的兔子,燒起微火讓鍋溫慢慢烘乾兔肉大部分水份,同時讓米香逐漸滲入肉中。用餐時,將米燒兔切成細塊,佐以糟姜、蔥蒜以及摩芋絲等炒煮即可。除此之外,壽山還有「腸中腸」等特色創作工藝,豐富了美食文化。
一捧雪:當地特產「養美妞」豆作餡,蒸熟糯米作皮,望去如一團白雪,深受賓客好評。
鴛鴦面:其色澤如琥珀,質地滑膩而富有彈性;炒之不糊不碎,條條伶俐,食之清滑鮮嫩。「鴛鴦面」俗名「苦椎面」,其色澤如琥珀,質地滑膩而富有彈性;炒之不糊不碎,條條伶俐,食之清滑鮮嫩。相傳屏南人在唐末時即能製作,采野生柞樹果實,去殼、浸泡,漂去苦味,磨漿,曬成粉、煮熟,切成細條,即成「苦椎面」。從唐末至20世紀80年代之前,屏南人一直用它充飢,緩解糧食缺乏。之後,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健康的關注以及飲食觀念、結構的變化,純天然野果製成的「苦椎面」自然成為人們青睞的綠色時尚食品。據有關專家鑑定:「苦椎面」性清涼解毒,富含氨基酸、鐵、銅等多種微量元素;而且實踐證明,以「苦椎面」與魚腥草等燜,燉豬排骨,不僅鮮嫩可口,還是治療痔瘡、蛀牙和高血壓的優良藥膳。因此,現在「苦椎面」身價倍增,躋身高檔賓館酒樓。後有一位省老領導來屏南,嘗後大為讚賞,因其為鴛鴦之鄉所特產,且又相傳「苦椎果」為鴛鴦喜食之食物,故改名為「鴛鴦面」。「鴛鴦面」曾在「閩東風味小吃展」中榮獲「特別獎」。
際頭扁肉:用傳統的烹飪技術製作的扁肉,肉餡鮮脆、香甜,皮薄、柔韌滑潤,色質清純。際頭村是屏南縣歷史上有名的書鄉,特色小吃也聞名縣內外,尤以精巧玲瓏的扁肉為著。該村用傳統的烹飪技術製作的扁肉,肉餡鮮脆、香甜,皮薄、柔韌滑潤,色質清純,再拌進多種佐料,咬進去滿口生香,別具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