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乡
山下乡,位于福建省浦城县西南,东经118°21′—118°34′,北纬27°45′—27°53′,东接临江镇,东南连石陂镇,西南界武夷山市,西邻枫溪乡,北通永兴镇。东西宽11.8公里,南北长11.2公里。2017年,行政区域面积11043公顷,常住人口7734人 。[1]
中文名: 山下乡
行政区类别: 乡
所属地区: 福建省浦城县
面 积: 11043 公顷
人口数量: 7734人(2017年)
目录
地理
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有千米以上山峰4座,其中以桃花井最高,海拔1064.7米。7支支流汇成山下溪,贯穿中部,由西向东流出境,东南形成小型河谷盘地,以前洋畈最大,面积1582.5亩。平均海拔376米,多年平均气温16.5℃,无霜期238天,年均降水量1255毫米。属典型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立体气候显著。
绕四境有千米山峰4座,其中以桃花井为最高(海拔1064.7米),山下溪纵贯中部,向东南倾斜,形成小型的河谷盆地,以前洋畈为最大,面积1582.5亩。
历史
境内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前洋、青山两村已发现有新石器至西周的文化遗址4处。宋至清属仁风里。民国期间设过乡。山下乡革命斗争历史悠久,民国17年(1928)10月,闽北红色武装在山下消灭民团部,首次获得10支步枪。民国35年,中共闽北地委迁驻铁坑坪洋村。
1950年10月全面建政时,山下划为第五区,下辖10个乡,驻地山下村。1956年9月,撤区建山下乡,隶属临江区,1961年7月,成立山下公社,下辖10个大队、2684户、11414人。
1988年,工业总产值280.77万元,工业企业乡办7个、村办9个。农业总产值387.77万元,粮食耕地面积16582亩,总产量6135.87吨,提供商品粮1219.5吨。蔬菜耕地面积500亩,鱼养殖面积86亩,生猪存栏数为5151头。林业用地面积135591亩,森林覆盖率为65.9%,木材采伐1722立方米,毛竹采伐6.88万支。盛产笋干,年产量133.38吨,为各乡镇之首。境内小溪村水元寺,有水莲香树70株,树龄400余年,列为保护区。水果种植面积804.8亩,其中杨梅181.5亩,仅次于石陂镇。
1988年,有库容10万立方米水库2座,旱涝保收田8556亩。乡村有电站5处,装机290千瓦,农村用电23.47万千瓦时。1961年建成临江至山下公路,1988年有乡村公路12条59.7公里。民国10年创办小学校,中等教育发轫于1970年,1988年有小学33所,中学1所。
资源
全乡山地面积15.25万亩,地形较平,土壤肥沃,气候温和,盛产稻谷、大豆、玉米、薏米、番薯等粮食作物,耕地面积1.75万亩。林业用地面积9.96万亩,拥有丰富的笋、竹、木、菇等林产品资源。
毛竹面积4.4万亩,素有“竹乡”之称,年提供毛竹12万根,鲜笋150万公斤,笋干20万公斤。矿产资源有硫铁、锌、铅、铜、银、金、钨、锡、锰、铁等十几个矿种,近几年硫铁、铅锌、锰铁矿年开采量都达5万吨以上,钨、锡矿为国家二级远景矿藏区。
2005年,据浦城统计局提供资料,该镇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2660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2720亩,总产量7497吨;经济作物中油料播种面积1200亩,总产量70吨;蔬菜瓜、果类播种面积3300亩,总产量2524吨;营林生产中幼林抚育出材量727立方,全部木材量9831立方;畜牧业中当年出栏猪6230头,家禽66900只;茶叶采摘面积163亩,总产量20吨,园林水果采摘面积724亩,总产量154吨。
辖区
辖9个村委会:山下村、小溪村、王柏村、源头村、水门村、铁场村、铁坑村、凹后村、青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