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山东剪纸

山东剪纸

山东剪纸八骏图
原圖鏈接

山东剪纸是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也是民间剪纸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这里的剪纸种类繁多,用途不一,有春节时为了增强节日气氛的"门笺"、窗花、墙花,有正月十五的灯笼花,新屋里的顶棚花,胶东的纸斗、笸箩花,还有送礼用的礼花、喜花,用于刺绣底样的鞋花、兜兜花、枕头花、衣花,等等。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山东剪纸、实质: 剪纸、所属: 山东、性质: 民间传统艺术。

 
山东剪纸
原圖鏈接

民俗简介

山东剪纸从造型风格上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渤海湾地区粗犷豪放的风格,与黄河流域其他省份的剪纸一脉相承。一类则是更有特点的山东胶东沿海地区以线为主,线面结合的精巧型剪纸,它似乎与山东汉代画像石刻细密繁缛的风格一脉相承,以其花样密集的装饰手段,使单纯爽快的外型更饱满丰富。

山东胶东称手巧的女子为"伎俩人","伎俩人"不管出在哪个村,都是人们引以为荣的事。她们的花样子常常用烟火熏在土纸上到处流传,成为远近乡村剪花的样子。胶东的窗户多是细长条形的格子,一般只能贴一些小的花,妇女们开发自己的创意,运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把大的构图分割成条形剪出,再贴到窗上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画面。这种称为"窗越"的剪纸一般贴在"窗心"。另有"窗角花"、"窗旁花"以及悬挂在窗前会活动的"斗鸡花"等,构成了系列性的"棂间文化"。与节庆的居室布置相适应,剪纸还用于墙围及天顶仰棚的装饰,以及器皿的贴花。

胶东,是山东民间剪纸的主要代表地区之一。烟台以西的蓬莱龙口、莱州(旧称蓬、黄、掖)的剪纸,以线条细腻、小巧玲珑、纤丽多姿见长。今威海市所辖荣成文登乳山等地的剪纸,则以夸张大方,浑厚朴实,粗犷中存细洁著称。高密一带流传的剪纸,从农舍的门窗、顶棚到箱柜、衣橱都有剪纸装饰。制作一般不打草稿而放剪直下,其特色是常用锯齿纹和挺拔的线条相结合来构成形象。

山东的剪纸从古发展到今,越来越多的显示出它独具的审美功能,因此,民间的"伎俩人"也就更加注重技巧的精熟,往往叫人感到一种凡人难以达到的绝妙感觉。图示窗花"金玉满堂"由于受到窗格的限制,分为四部分,用"金鱼"谐音"金玉",六条金鱼形态各异,生动无比。

 
山东剪纸丰收
原圖鏈接

剪纸,山东各地名称不一,分别称为窗花、窗染花、花儿等,其制作过程称为铰花、抠花。按民俗功用,山东民间剪纸可分为三类:节日剪纸、礼俗仪式剪纸、日用剪纸。山东民间剪纸的题材是很广泛的,它不仅表现了群众喜闻乐见的事物,也反映了他(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文字图案、鸟兽鱼虫、花卉蔬果、山水风景、民间传说、戏曲人物、历史典故、宗教民情等等。[1]

创作构思

上一般采用象征和寓意的手法,使作品既有美的视觉享受,又有丰富的想像力。如用桃子象征"长寿",石榴象征"多子",鸳鸯象征"爱情"。用谐音的方法在剪纸中也常见。如莲花和鲤鱼表示"连年有余",喜鹊和梅花表示"喜上眉梢"等。这些题材和表现手法,在广大农村经几代民间艺人的承传、提炼、修改,创作出一大批构图严谨、造型优美、格调高雅的传统剪纸精品。

胶东剪纸

 
山东民间剪纸
原圖鏈接

胶东剪纸的流传时间,据史料《招远县志》、《莱阳县志》记载,明、清时期胶东各地的民间剪纸已经普遍存在,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了鼎盛时期。从传世的元末明初到道教音乐剪纸,明代中期表现戚继光练兵的"盾牌舞"、"小刀舞"以及表现南音演奏的剪纸来看,剪纸在胶东一代民间流行,绝不会始于元代,而是要更为早些。研究发现早在汉、唐时期,民间妇女就有使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贴上鬓角为饰的风尚。后来逐步发展,在民俗节日中,用多种颜色的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等多种题材的内容,贴在窗户上(称"窗花")、门楣上(称"门笺")等作为装饰,也有作为礼品装饰或刺绣花样之用的。"剪金银箔是胶东独有的剪纸艺术形式,从这个角度上推测,胶东剪纸,应起源于汉唐之前。

清代胶东风俗,新婚人家往往根据新娘所剪的窗花来判断新娘的巧拙。因此,姑娘在出嫁前学剪纸也和学习缝纫和刺绣一样认真。所谓:"二八闺秀绣罗衫,巧剪花样百家传"。故胶东妇女剪纸的技艺很精。剪细密窗花时除上面有一张熏样外,下面只垫二三层薄红红纸,因而剪的纹样细腻而不走样。[2]

滨州剪纸

滨州剪纸历史悠久,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其结构严谨、古朴浑厚、拙中蕴灵、题材广泛,多豪放粗犷之作,与黄河流域的文化遗产一脉相承,堪称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艺术的结晶。

在滨州剪纸的传统题材中,表现较多的有葫芦和鸟、鸡狗鹅鸭、花草鱼虫、猪羊骡马等,无不蕴涵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追求,洋溢着创作者自然、淳朴的真挚感情,其主要题材,多与古时黄河下游人民的生活和中华民族的一些神话有关。

 
山东剪纸国色天香
原圖鏈接

滨州剪纸艺术新人辈出,许多名作被中国民间艺术博物馆收藏,并作为中国剪纸艺术的优秀代表出国展出。

茌平剪纸

茌平剪纸,以其豪放、朴拙的独特风格和浓厚的乡土气息 在民间剪纸艺术中自成一派。民间艺人不用打底稿,也不用刀刻笔描,只需一把剪刀,一叠彩纸,就可剪出各种各样的花鸟人物,形象传神,栩栩如生。

民间艺人用其朴素的手法将纸剪出丰富多彩的画面,其技艺代代相传。在内容上反映喜庆、吉祥、如意、忠孝之题材较多。

在艺术风格上,茌平县东、西部剪纸同中有异。东部地区注意物象的外部轮廓,不打草稿就动剪成形;西部地区在简括的物象上注意必要的花纹装饰,使作品显得俏丽高雅。逢年过节,多剪“白莲红鱼”,象征五谷丰登,年年有余;新婚嫁娶,则用“鸳鸯戏水”,祝愿夫妻相敬如宾,白头偕老。

在1982年10月山东省举办的民间美术展览中,茌平剪纸展三64幅,占剪纸部分的五分之三。1985年,全国举行民间剪纸展览,展览会会标雄鸡剪纸就出自茌平老剪纸艺人之手。茌平剪纸已被中国美术馆、省美术馆收藏80多幅,另有不少作品被国外收藏家收藏。

1994年,茌平县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剪纸艺术之乡”[3]

用途分类

山东剪纸,源流可上溯极远,流传地区最广,几乎无处不在,风格也因地因人而变化极多,是山东民间最普遍的艺术形式之一,按照剪纸的用途大约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窗花

窗花一般在过春节时贴在窗上。旧时乡间窗子是木格棂子窗,窗上糊白纸,半透明。为煊染热烈、吉庆的气氛,山东各地的窗花便以大红颜色为多见。单幅剪纸称“棵”,“一棵花”、“两棵花”,一个窗子上的花有一番总体设计,称为“一窗”。大棂于窗与格子窗一般一窗为八棵,上下各四棵。题材多花鸟虫鱼、小动物、戏曲故事、传说故事、吉祥语组画,小棂子窗多是小幅花按统一布局贴在窗中心部分,组成一幅大画或一组连续画,四角再装饰“窗角”,看上去最是古色古香。常见的大幅组画是“长条四季花”、“分页金鱼缸”(四页分别贴在四个窗棂里,各自成幅,通体组成一个大金鱼缸。取“金玉(鱼)满堂”的意思)。常见的连续画是“小老鼠娶媳妇”。一个个拟人化了的单幅剪纸“小老鼠”按统一布局贴成一个曲曲迥迥的娶亲的队伍。

海阳县由可贞老人剪的“小老鼠娶媳妇”有50多个单幅组成。玻璃窗户在一些地区普及后,出现了一种彩色、涂油的窗花,主要题材是各种金鱼,贴在明净的玻璃窗上,确有些鱼游水中的动感。

喜花

是指结婚礼仪中的各种剪纸。流行最广的是剪双喜字,周围饰以龙凤图案,分别贴新房窗上和陪嫁箱、柜上,覆盖在陪嫁的一双面盆上。临清一带,称“铰喜花”为“铰月亮”。剪一对圆月贴在新房窗上,月中有传说的桂树与玉兔,这大约是取了月中嫦娥的传说,希望新娘和嫦娥一样美貌。

流行在鲁西北一带的喜花剪的多是“合碗”(又称“扣碗”)、花壶和葫芦,贴在新房窗上或炕头上,以祈求夫妻和睦。

顶棚花

糊顶棚的用纸,老年人住室用白色、新婚夫妇住居用红颜色作底色的花纸,但装饰顶棚的剪纸却统用黑色发亮或蝴蝶采花形,四周装饰则多用“蝴蝶”、“云头”图样。

门笺

又称“挂钱”、“过门笺”。是年节间贴在门楣用作装饰的民间刻纸,用各色彩纸刻成,一门贴五幅,使杂色相间,极尽斑媚之能事。门笺的图案花纹和色彩,多以谐音、象征、寓意的手法表现美好与吉庆,如“蝴蝶戏牡丹”、“双喜临门”、“连年有余”、“四季平安”等等。

笸箩

斗子花 又称“笸箩云子”。这是指装饰纸盒、纸斗、纸笸箩的剪纸。这种剪纸山东各地都有,以荣成县最为普遍也最为精致。荣成县各地用纸壳制作的日用和礼仪用的器具特点是,从前一律在白色底纸上贴黑(乡间人称为“青”)色剪纸,和一般民间作品的大红大绿截然不同。流行的纸制器物与剪纸主要有;

纸斗

又称“面斗子”。用纸浆在陶器上成型,再在内外糊纸,外面用剪纸作装饰。做成之后,以之盛米盛面,是日用品也是农家的“摆设”。

笸箩

有两种,一种在别处叫“大盒子”、“盒子”的,在荣成也叫着“笸箩”。当地风俗,女子新婚,二、三天后回娘家,名为“站九”。“站九”后回婆家之日,必带大、小两对“笸箩”,笸箩中放自制精致面食,名曰“抓柜”,用来招待前来看媳妇的人,另一种,用纸浆拍成的笸箩,名副其实笸箩模样,其中内腔较浅的一种称为“摆摆笸箩”。笸箩多用盛针线、瓜果等。但因其制作精美,常常被人传看,实际上是被当作美术品对待的。

花样儿

剪纸作绣花图样,这在从前的农村是很普遍的现象。那时乡间妇女几乎都有一个夹花样的册子,常用的花样有:膝裤子花、鞋花、枕头顶花、兜子花、手中花、门帘子花等等。

伴随着新时代的进展,农村的家庭生活、家庭用具,穿着打扮都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剪纸这一民间艺术的实用功能越来越被削弱,而其艺术审美功能则大大地强化了。这样,剪纸这一过去山东妇女人人能会的技艺开始走向专门化,剪纸的技艺更加炉火纯青。

相关视频

山东“剪纸姐”演唱《谁不说俺家乡好》,唱歌又剪纸,惊艳全场

山东淄博 24岁的美女剪纸手艺人 从小对剪纸有浓厚的兴趣

剪纸艺人耗时半年 完成27米长的“百子闹春图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