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
山东半岛
山東半島( Shandong Peninsula ),是中国最大的半岛,在山东省东部、胶莱谷地以东,伸入渤海、黄海间,东西最长290公里,南北最宽190公里,最窄50公里,总面积26600平方公里,界划以河口区新户镇与沾化区交界和日照岚山口与岚山头苏鲁交界处的绣针河口两点连线以东的部分。半岛三面临海,北面与辽东半岛隔渤海湾相望,东部与韩国隔海相望。[1]
山东半岛因为地理上的原因,山东半岛地区与东北和韩国联系紧密。历史上有大批民众自水路乘船移民东北。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北辛文化、白石文化 、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与夏代同期的岳石文化。
山东半岛属中朝准地台胶辽台隆。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该范围又称胶东半岛。半岛三面临海,北面与辽东半岛隔渤海海峡相望,东部与韩国隔黄海相望。重要的城市有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东营等。山东半岛共有1处国家旅游度假区、3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 山东半岛 | 外文名称 | Shandong Peninsula | 别名 | 胶东半岛 | 所属地区 | 山东省 |
下辖地区 | 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日照、东营等 | 地理位置 | 山东省东北部半岛 | 著名景点 | 栈桥、蓬莱阁、崂山、刘公岛、崆峒岛 | ||
面积 | 26600平方公里 | 人口 | 3648万 | 方言 | 胶辽官话 | 气候条件 | 暖温带季风性气候 |
机场 | 青岛机场、烟台机场、威海机场、东营机场、潍坊机场、日照机场车 | 牌代码 鲁B、鲁F、鲁G、鲁V、鲁E | |||||
火车站 | 青岛站,烟台站,潍坊站,东营南站,日照站 | 特产 苹果、大樱桃、生猛海鲜、莱阳梨 | 知名产业 | 纺织工业基地 | 知名企业 | 海尔、青啤、万达、潍柴、南山 |
山东半岛位于山东省东部、胶莱谷地以东,伸入渤海、黄海间,东西最长290公里,南北最宽190公里,最窄50公里,总面积26600平方公里,约北纬35°05′~37°50′,东经119°16′~122°42′,三面环海,隔海与辽东半岛和日本相望 。
界划以河口区新户镇与沾化区交界和日照岚山口与岚山头苏鲁交界处的绣针河口两点连线以东的部分。半岛三面临海,北面与辽东半岛隔渤海湾相望,东部与韩国隔海相望。
地质环境
地质构造
半岛属中朝准地台胶辽台隆。太古代片麻岩和片岩等深变质结晶岩广泛出露,白垩纪末有广泛的火山岩喷发和酸性岩浆侵入活动。中新世以后,渤海总体大幅度下陷,成为华北-下辽河沉降带拗陷最深的大型新生代断裂-拗陷盆地。上新世末,特别是第四纪以来渤海海峡断裂下陷,山东半岛形成。全区被北北东-北东和北北西-北西两组断裂分割,形成大小不一的断块,经长期剥蚀分割,形成较破碎的低缓丘陵。
地质地貌
少数山岭突出丘陵之上。半岛南部的崂山主峰崂顶海拔1133米,为半岛最高峰。中北部的牙山、昆嵛山、伟德山以及罗山、大泽山、艾山等,多为近北东走向。山地丘陵间有桃村地堑盆地、莱阳断陷盆地和胶莱凹陷平原等。沿海有宽窄不等的带状平原,以蓬(莱)黄(县)掖(县)平原面积最大。
山东半岛海岸蜿蜒曲折,港湾岬角交错,岛屿罗列,是华北沿海良港集中地区。胶州湾的青岛(见青岛市)、芝罘湾的烟台(见烟台市)、威海湾的威海(见威海市)莱州湾的东营和广利(见东营市)、石岛湾的石岛和龙口等均为中国著名港口。
山东半岛沙嘴沙滩发育。沙洲发育之地,岛陆相连形成陆连岛,如烟台附近的芝罘岛等。沿海岛屿除渤海海峡的庙岛群岛外,均分布于近陆地带,较大者有象岛、莫邪岛、杜家岛、田横岛、刘公岛、鸡鸣岛、崆峒岛、褚岛、苏山岛和南黄岛等。
土壤分布
山东半岛地带性土壤为典型棕色森林土(俗称山东棕壤),一般分布在缓坡地和排水良好的平地,多已辟为农田和果园,发育成熟化的耕作土。低山丘陵中上部残积、坡积物上的粗骨棕壤土层浅薄,质地较粗,多种植花生、甘薯等作物。半岛的果树栽培以苹果、梨、葡萄为主,著名者有烟台苹果、莱阳茌梨、平度大泽山葡萄。
气候
山东半岛气候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1月均温-3~-1℃,8月(最热月)均温约25℃,极端最高温约38℃。10℃以上活动积温为3800~4100℃。年降水量650~850毫米,半岛南侧在800毫米以上;西北侧滨海平原约600毫米。年降水量约60%集中于夏季,且强度大,常出现暴雨。
降水年均相对变率约20%。年均相对湿度在70%以上。半岛东侧南部沿海4~7月多海雾,年均雾日30~50天。半岛东北侧烟台、威海等地冬季多降雪。
水文情况
山东半岛西以泰山为界与黄河接壤,北以黄河南堤为界,西南部与淮河流域相接。半岛东半部三面临海,西连华北大平原,属温暖带季风气候,其气候特征与淮河流域相近,夏热多雨,冬寒少雪,春旱多风,秋旱少雨,东部及沿海受海洋影响。该地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688毫米,且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多年平均年蒸发量在 1000-1200毫米之间。
山东半岛各水系均属独流入海的山溪性河流。因此大都源短流急,雨季流量大,枯季流量小甚至干涸。山东半岛分胶东东部、胶东北部、胶东南部、东南沿海、胶潍弥河、黄河、神仙沟、小清河等8个水系。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山东半岛矿产资源在山东省占有重要的地位,已探明 的各种矿产资源,为发展山东经济和矿业开发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国民经济赖以发展的15种支柱性重要矿产都已探明储量,其中石油、铁矿、铝土矿、金矿、钾盐、石灰岩、矿盐等矿产居全国前10位。
现已探明的保有储量列全国前10位的矿产有58种,列全国前5位的有36种,其中金矿、自然硫、石膏、玻璃用砂岩等8种矿产居全国第一位;石油、钴矿、菱镁矿、金刚石等7种矿产居全国第二位;晶质石墨、滑石、锂盐、碱用灰岩等8种矿产居全国第三位 。[3]
山东半岛矿产资源分布广且储量巨大,在全山东省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中,石墨、滑石、蓝宝石、膨润土、透辉石、、玻璃用石英岩、玻璃用砂等矿产是山东省特有优势矿产,储量占比为全省的100%。金矿、银矿、铜矿和石材类饰面用花岗岩等也是本地区的重要矿产和优势矿产。[4][5]
植物资源
山东半岛位于暖温带,有种子植物134科526属1100种。分别占我国种子植物科、属、种的44.5%、1.76%、44%。如加上引种栽培类群,种数在1700种左右。南方的热带区系成分和东北的长白区系成分在此交汇,使本区的植物区系具明显的过渡性。属的地理成分分析表明,区系成分以温带性质属为主,但也残存有不少热带性质属,有温带和热带的双重性质。
天然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主要树种有栎类,如麻栎[6]、檞、枹等树,以麻栎最多,但常因放养柞蚕而伐去主干呈灌木状,构成山地丘陵特殊的"柞岚"景观。针叶树以日本赤松为代表。植物区系中有亚热带成分,如苦木、山胡椒、三桠乌药[7]等;还有东北区系成分,如蒙古栎、辽东栎、赤杨等。20世纪初引种了黑松、日本落叶松等树种。山东半岛开发历史悠久,原生植物破坏殆尽。[8]
发展历史
山东半岛一带自远古以来就有人类的生存繁衍,据考古发现,这一带在六七十万年前就有"沂源猿人"活动。青岛、平度、胶州、蓬莱、日照等地都有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发现,如北辛庄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东岳石文化等。
山东半岛是早期人类活动地域,有许多氏族部落。大的氏族部落有莱夷部落和齐部落等。莱夷部落在山东半岛的东部。夏代莱夷部落建立莱子国,其先民被称做东夷。东夷人的生存和生活方式是农耕和渔猎,殷商时期,莱夷和齐部落被统称为东夷。周朝建立后,山东半岛地区逐渐被纳入了周朝的版图,太公姜尚受封于此地,建立了齐国。
明初,朱元璋虽然统一了中原,但辽东仍为元朝残余势力纳哈出所控制,直到洪武十九年征服纳哈出,永乐元年招抚奴尔干诸部,明朝才最后完成了对东北的统一。在明初的一二十年内,明政权与朝鲜政权的陆路往来并不畅通,因此,地处渤海前沿的山东半岛变成为中朝两国人员往来和物资交流最便捷的通道。在明初十几年内,两国自登莱一代往返的人员和商品之多,均超过了宋元时期。
经济
山东半岛经济开发较早。公元前8世纪的春秋时代,渔盐业已逐步发展。战国时代,冶铁业和丝麻纺织已有较高水平。汉代成为著名的东方谷仓。唐代登州、莱州是对外交往的重要港口。明清时期,胶州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贸易口岸。鸦片战争以后经济畸形发展,青岛,威海先后被德国和英国割占。1949年以后,半岛地区优势条件才得以发挥,成为全国著名的花生、果品、水产品和柞蚕丝生产基地。青岛、威海、烟台现正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
山东半岛城市群是广义经济概念,是山东半岛经济发展一体化的城市群。
山东省政府2011年1月6日晚间通报,国务院已正式批复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 ,这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青岛将被培育成国家级中心城市,成为山东省和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城市。
山东半岛城市群将在新的历史形势下赶前争先,以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示范,以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助力37°经济带领跑中国经济。山东半岛应该承担起谋划区域发展新棋局的历史重托,站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国家战略平台上,着力打造中国经济由东北向西北带状发展的战略支撑点,形成内陆与沿海链接的新经济支撑带,发展大交通大流通,努力成为37º经济带主引擎。
地域文化
东夷文化
山东半岛是早期人类活动地域,有许多氏族部落。大的氏族部落有莱夷部落和齐部落等。莱夷部落在山东半岛的东部。夏代莱夷部落建立莱子国,其先民被称做东夷。东夷人的生存和生活方式是农耕和渔猎,创造出山东半岛早期的以农耕和渔猎为基本形态的东夷文化。殷商时期,莱夷和齐部落被统称为东夷。
齐文化
周朝建立后,山东半岛地区逐渐被纳入了周朝的版图,太公姜尚受封于此地,建立了齐国,残存的东夷文化与外来文化不断融合,形成了齐文化。自周朝起,齐文化取代了东夷文化,成为了先秦时期山东半岛地区的主要文化形态。
齐地文化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殷商时期,最晚始于公元前1300左右,到齐国建国。此阶段的齐地文化主要是氏族和部落文化,称之为先齐文化。第二阶段是自秦以后特别是汉朝到隋朝的800年间。此阶段齐或郡或国,但此阶段的齐地文化是齐国被秦灭亡后的齐国文化遗存,称之为后齐文化。
贤哲文化
在春秋战国和汉唐时期,山东半岛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历史人物,有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农学家和医学家等,姜太公与《六韬》、孙武与《孙子兵法》、孙膑与《孙膑兵法》、晏子与《晏子春秋》、管子与《管子》、公羊高与《公羊传》、淳于意与他所作的病史记录,齐威王与《司马穰苴兵法》、贾思勰与《齐民要术》等等,这些贤哲以他们的思想、品行、言论和著作,创造出山东半岛千古传承的贤哲文化。
港口文化
半岛的地域环境,以它三面临水而有别于一般沿海地域,同时又以它的一面接连内陆具有经济腹地而有别于岛屿。因此它既以陆地为依托,得益于内陆经济腹地资源,又依托漫长的海岸极其充分地利用着广泛的海洋资源。在山东半岛考古发现的6000多年前的航海文化遗存,表明这里先民很早就开始了沿岸航海,夏代,海外航行能力进一步提高,建立起一条从山东半岛出发,沿渤海海峡经辽东半岛到朝鲜半岛的海上航线。西周时期,山东半岛的莱夷部族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航海经验。
时至秦朝,秦始皇在位十二年有五次出巡,其中三次出巡山东半岛。秦朝齐人徐福东渡日本,成为中国航海史上第一个有名有姓载入史册的航海家。汉朝汉武帝七次巡海,七次都到了山东半岛。山东半岛奠定了中国航海业的基础,也奠定了中国海洋文化的基础。
名胜古迹
蓬莱阁
蓬莱阁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创修于宋嘉佑六年。它与弥陀寺、龙王宫、子孙殿、天后宫、三清殿、吕祖殿等古建筑共同构成一个占地32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960平方米的古建筑群。
崂山
崂山,位于青岛市东部的崂山区,距市中心40余公里。是闻名遐迩的海上名山,国务院确定的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崂山地处北纬36°05′~36°19′,东经120°24′~120°42′,东、南两面濒临黄海,西部与青岛市区接壤,北部与即墨市相邻,总面积446平方公里。海岸线长87.3公里,主峰"巨峰"海拔1132.7米。
刘公岛
刘公岛位于威海湾口,距市区旅游码头2.1海里,北陡南缓,东西长4.08公里,南北最宽1.5公里,最窄0.06公里,海岸线长14.95公里,面积3.15平方公里,最高处旗顶山海拔153.5米。1985年被命名为国家森林公园。1999年刘公岛被建设部命名为"国家文明风景区"。
崆峒岛
崆峒岛位于烟台芝罘区东北部海域,与烟台市区隔海相望,距大陆岸线9.5公里,是距离烟台市中心最近的岛屿。崆峒列岛由12个大小岛屿组成,其中7座主岛呈北斗七星状排列,另有龟岛、马岛、佛头岛、天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