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山東師範大學歷山學院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山東師範大學歷山學院是2005年6月經國家教育部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的普通全日制本科高校。學校位於享有中國人居環境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級衛生城市、國家級園林城市、中國長壽之鄉等美譽的古九州之青州,占地1000餘畝,建築面積近30餘萬平方米。

目錄

辦學理念

學校依託山東師範大學整體辦學優勢和優質教育資源,秉持「文化優先、體育優先、全面發展」的辦學理念,堅持「校企一體化,產學研用一體化」辦學模式,以「全心全意為師生服務」為宗旨,強化基礎知識,注重人文涵養教育,突出能力培養,努力把學生培養成為專業基礎紮實,實踐能力強,具有理想與責任,富有創新品質,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應用型、複合型專業人才。

學科設置

學校設有人文學院、外國語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新聞與傳媒學院、藝術學院、新能源工程學院、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新松機器人學院、生物與化學學院、教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12個二級學院和數理學部、體育部,設有34個本科專業,19個專科專業,涵蓋文學、理學、工學、管理學、經濟學[1]、教育學、藝術學等7大學科門類。

校企合作

學校緊跟社會需求,全力發展「新工科」專業,與國際知名企業「中國科學院旗下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校企合作,堅持打造名牌專業,共同培養社會緊缺人才。學校設有新能源研究所、人工智能[2]研究所、國學研究院、兩個工程研究中心等多個科研機構,每年高產國家專利20多項,譜寫着「創新驅動發展,科技引領未來」的美麗詩篇。

在新能源領域,學校發揮高校人才和科研優勢,依靠國家和省政府、青州市地方政府支持,在節能減排、治理霧霾、環境保護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始終遵循規模化應用可再生能源、建設零碳校園的綠色發展理念,在2017年世界綠色大學評比中,綜合排名全球第21位。「綠色校園」被列入國家循環經濟城市的重點建設單位。我校與山東大學合作完成「863」基於沼氣冷熱電示範項目、山東省秸稈綜合利用示範縣項目、中標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中國科學院等幾十所着名院所低品位熱製冷實驗室等項目,標誌着我校在此領域的國際、國內領先地位。

專業團隊

學校師資由基本教師(教授)團隊、註冊教授團隊、合同制教授團隊三部分組成。本科課程由山東大學、山東師範大學、山東建築大學、山東理工大學、山東財經大學等200餘名註冊教授承擔。二級學院院長由山東師範大學、山東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合同制博士生導師教授擔任。

學校現有教職工576人,其中專任 教師550人,教授80人,副教授170 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69人,具有碩士學位的教師238人,外聘教師中長江學者2名、泰山學者1名, 形成了一支素質精良、德才兼備的 師資隊伍和精幹高效、嚴謹規範的 管理隊伍,確保了人才培養質量和 畢業生就業競爭力。

教學成果

1項教學成果獲山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1個教學團隊被評為山東省省級教學團隊,3名教師獲省級教學名師稱號,30門課程被評為山東省精品課程,承擔山東省教學改革項目6項,獲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17項,全國節能減排大賽三等獎1項,全國軟件和信息技術專業人才大賽全國總決賽三等獎1項、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總決賽三等獎1項、全國大學生軟件設計大賽總決賽優秀獎3項及各專業多項省級賽事獎項。

學校圖書館藏書92.5萬冊,千兆專線光纜共享山東師範大學的優質教育資源。校內運動設施省內一流,建有室內體育館和游泳館、室外游泳池、標準體育場以及校外合作四季滑雪場更是素質教育又一體現。校園建有三星級標準賓館及診所、銀行、警務區、超市等服務設施,學生公寓配備有上床下桌的四人、六人經濟間滿足不同需求,校內配備太陽能中央空調全覆蓋的祿禧餐廳、歷山餐廳、大學堂、歷山學堂以及歷山、祿禧兩個太陽能洗浴中心、學生公寓內洗衣房、開水房、公寓內飲水機滿足學生生活需求。

學校積極開展國際、國內交流與合作,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英國Bristol大學、英國The West of Scotland 大學、馬來西亞南方大學、韓國大真大學、台灣南華大學、台灣遠東科技大學、台灣高雄應用科技大學等十幾所高校開展合作培養項目,全面開展學生國外交流學習項目,為學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深造和就業空間。

學校按照省教育廳下達的招生計劃面向山東、山西、河南、四川、安徽、甘肅、貴州7個省份招生。學生修滿規定的全部課程,考試合格,授予國家統一頒發的山東師範大學歷山學院本、專科畢業證書,對符合學位授予條件的學生授予山東師範大學歷山學院學士學位證書。學生除享受國家和山東省政府獎學金、助學金、特困生補助與助學貸款政策外,學校還設立優秀學生獎學金和祿禧獎學金。

濃墨重彩寫春秋,繼往開來鑄輝煌。奮進中的山東師範大學歷山學院,以「勤樸端勇、求是創新」為校訓,正強化內涵建設,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積極創建高水平應用型名牌大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