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刺玫
山刺玫(Rosa davurica Pall.) 別名野薔薇。為薔薇科薔薇屬落葉灌木的成熟果實。分布於中國東北、華北、西北的丘陵山區,以東北三省資源最為豐富,主要分布在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區。前蘇聯的遠東和西伯利亞也有分布。其果實營養豐富,既可生食,亦可加工製作保健飲料、果汁、果酒和果醬等食品。種子可榨玫瑰精油,在國內外供不應求。花可提取芳香油,是各種高級香水、香皂和化妝品必不可少的主料。花瓣可做糖果、糕點、蜜餞的香型原料,也可釀製玫瑰酒、熏烤玫瑰茶、調製山刺玫玫瑰醬等產品。其花、果、根葉和根皮均可入藥,極具開發價值。
- 中文學名:山刺玫
- 拉丁學名:Rosa davurica Pall..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原始花被亞綱
- 目:薔薇目
- 亞 目:薔薇亞目
- 科:薔薇科
- 亞 科:薔薇亞科
- 屬:薔薇屬
- 亞 屬:薔薇亞屬
- 種:山刺玫
目錄
形態特徵
直立灌木,高約1.5米;分校較多,小枝圓柱形,無毛,紫褐色或灰褐色,有帶黃色皮 刺,皮刺基部膨大,稍彎曲,常成對而生於小枝或葉柄基部。
小葉7~9,連葉柄長4~10cm;小葉片長圓形或闊披針形,長1.5~3.5cm米,寬5~15mm,先端急尖或圓鈍,基部圓形或寬楔形,邊緣有單鋸齒和重鋸齒,上面深綠色,無毛,中脈和側脈下陷,下面灰綠色,中脈和側脈突起,有腺點和稀疏短柔毛;葉柄和葉軸有柔毛、腺毛和稀疏皮刺;托葉大部貼生於葉柄,離生部分卵形,邊緣有帶腺鋸齒,下面被柔毛。花單生於葉腋,或2~3朵簇生;苞片卵形,邊緣有腺齒,下面有柔毛和腺點;花梗長5-8mm,無毛或有腺毛;花直徑3-4cm;萼筒近圓形,光滑無毛,萼片披針形,先端擴展成葉狀,邊緣有不整齊鋸齒和腺毛,下面有稀疏柔毛和腺毛,上面被柔毛,邊緣較密;花瓣粉紅色,倒卵形,先端不平整,基部寬楔形;花柱離生,被毛,比雄蕊短很多。
果近球形或卵球形,直徑1~1.5cm,紅色,光滑,萼片宿存,直立。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長習性
喜暖,喜光,耐旱,忌濕,畏寒。好生於疏鬆、排水良好的砂質土。夏秋季為生長期,冬季室溫在3℃以上能安全越冬。如在15℃以上,加上充足的陽光,仍能繼續開花。冬季室溫若能保持在15℃以上,整個冬季能開花不斷。濕度太低葉片會全部脫落,進入休眠。花期要求陽光充足,每半個月施用一次追肥。
分布環境
常生於疏林地或林緣,耐瘠薄,耐乾旱,在有機質含量很低的沙灘地、河岸、荒山荒坡及道路兩旁生長良好。
國外分布:朝鮮北部;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 ;前蘇聯的遠東也有分布。
國內分布:中國東北、華北、西北的丘陵山區,以東北三省資源最為豐富,主要分布在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區。
價值用途
經濟價值
山刺玫果實營養豐富,既可生食,亦可加工製作保健飲料、果汁、果酒和果醬等食品。種子可榨玫瑰精油,花可提取芳香油,是各種高級香水、香皂和化妝品必不可少的主料。花瓣可做糖果、糕點、蜜餞的香型原料,也可釀製玫瑰酒、熏烤玫瑰茶、調製玫瑰醬等產品。[1]
生態價值
刺玫薔薇具有叢群大、枝條密生、樹冠開展耐瘠薄土地的特性,具有很好的保持土壤能力,對於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防止水份的流失有很大作用。可以防風固沙對防治沙漠化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對國家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具有重要意義。
藥用價值
性味歸經 酸、甘、澀,平。歸腎、膀胱、大腸經.。[2]
功能主治
果實:固精縮尿。遺精滑精、遺尿尿頻、崩漏帶下。解毒,祛協日烏素。用於毒熱,熱性協日烏素病,肝熱,青腿病。活血調經。用於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脘腹脹痛,腹瀉,動脈粥樣硬化,肺結核咳嗽。
花:理氣和血。用於月經不調,痛經,崩漏,吐血,肋間神經痛。
根:止咳,止血。用於咳嗽,痢疾,崩漏,跌打損傷。清協日,消食,鎮赫依。用於赫依協日症,巴達干協日症,脈病,咳嗽,胃協日症。
主要變種
物種名 | 學名 | 與原變種區別 |
多刺三刺玫 | R.davurica Pall.var.etacea Liou | 小枝密生皮刺;通常無毛;僅沿葉脈上有短柔毛 |
光葉山刺玫 | R. davurica Pall.var.glabra Liou | 小葉比較原變種大,可長至4厘米,無粒狀腺體;通常無毛,僅沿葉脈有短柔毛 |
栽培技術
繁殖方法
種子繁殖
種子處理:9月上旬采果,經堆放待果肉軟化後搓洗,淨除果肉,取出種子。種子採用層積處理,首先將種子浸泡兩天,撈出後與兩倍潔淨細河沙用清水澆濕拌勻,裝入透水透氣的編織袋內,然後在室外挖0.5m深的坑,將袋子平鋪於坑內,坑面積略大於其袋子的面積,埋好土,並使其略高於地面呈丘形,防止滲水過多。第2年春季播種前1周將種子袋挖出,在陽光下增溫,保持在20~24℃,並注意噴水保濕,經常檢查,如種子迅速裂口,要放在0.2℃地窯內控制溫度,播種:在當地晚霜結束前1周進行播種。播種前進行細緻整地,選擇通透性好的沙質壤土,施足有機肥,667 m2/1000kg,然後做床,床高30cm,床寬1m。刺玫果種子千粒重10g左右,屬小粒種子,可床播,也可壠播,播種量為4 kg/667m2;播種前床面要澆水保濕,播種後覆土2cm厚,壓實,20d後苗可出齊,培育兩年後就可定植。 [3]
扦插繁殖
每年7月上旬採集當年萌櫱苗,早晨採集後插入水中保濕,並及時在室內剪成插穗。插穗選擇半木質化的枝條,按15cm左右剪截,帶2~3個芽,上端距芽1cm處剪成平口,下端剪成斜口,剪去葉片的1/3,用200×10-6ABT 3號生根粉浸泡插穗下部,浸泡深度4cm,時間1h。
插床採用全光間歇噴霧,插床為直徑12m的圓台,圓周用磚砌成,高30cm,內鋪設基質3層,最底層為10cm厚的卵石,中層為5cm厚的粗砂,最上層為10~15cm厚的細河沙,河沙的pH值6.5~7,並無污染,透水透氣性好。床中心高出床面,以便安置間歇噴霧設備。插床每平方米插600~700株,扦插初期,噴霧不能停止,噴頭每分鐘循環一次,後期插穗生根,有一定吸水能力,可使噴霧間歇更長一些。苗木生根後及時移植換床,初期遮蔭,冬季注意防鼠害。
分株繁殖
刺玫果根櫱力強,每年有大量新萌條從根部萌發。秋季選擇性狀優良株系,挖出後進行分株,分株苗保持獨立根系,地上部保留3~4個枝條,修剪根,主根剪口成45度斜面,整理完後假植越冬,假植苗木必須覆蓋草簾等防寒物,並在四周施用鼠藥進行防鼠,翌年春季就可栽植。
栽植方法
栽培準備
每年春季以5月1日前後栽植最好。栽植前先挖好穴,穴面積90 cm2,深30cm,每穴栽1~2株,株行距為1 m×2 m,栽植前將苗木根系打漿保濕或放在水中吸足水分,有利成活。
田間管理
定植後前兩年要進行2~3次撫育,在定植帶內進行鎬撫,行間進行刀撫,鎬撫應注意不破壞地下匍匐根。定植第2年株間根櫱苗即可形成帶狀群叢。刺玫果單株壽命5~6年,不斷萌發出新枝,4年生枝條結果量明顯下降,要增加產量必須在保證枝條合理密度的情況下,對老枝及時剪去,每叢保留15~18株為宜。
果實採收
果實成熟期,野薔薇果的成熟期8~9月,採集期8月下旬至9月上旬,果實顏色由橙黃色轉至橙紅時。可以在10月下旬以後採集,一般可採收至12月,採摘後應及時乾燥,乾燥後應去除果頂花萼和果柄。
病蟲防治
印度谷斑螟
危害刺玫果的果實,採食果肉和種仁。該害蟲有趨光性。
防治方法:印度谷斑螟成蟲趨光性強,大面積人工栽培可採用黑光燈誘殺成蟲的辦法防治,燈光誘殺時期5月20 日至6月15日。幼蟲一但進入果實很難使用藥劑滅殺,加強人工管理的防治辦法也十分有效,蛹期一般在果實內越冬,將採摘後的果實分選出蟲果,用火燒掉,可以減輕第二年的蟲害。
白粉病
白粉病菌病害發生期8月2日至8月15日,先期危害葉片,葉背有粉狀物,後期(嚴重時)危害果實,病害株表現為葉片瘦小生長不良,嚴重時可使葉片脫落。
白粉病防治:7月20日噴施一次1:0.5:100的波爾多液,防治效果達80%以上。發病後:施用粉銹寧可濕性粉劑、多菌靈、百菌清,對發病株防治效果最明顯的藥劑是粉銹寧,總有效率達100%,治癒時間短,平均1周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