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參
山參 |
人參分類:
人參從生長環境劃分為3個大類:
1:野生環境自然生長。(包括野山參、林下參)
2:人工種植,山上伐木,清根,修池床。(包括山參、園參)
3:農田種參(別名平地栽參)(只有園參)
山參:
山參屬於第二種。山參的養殖條件必須達到參齡在6年以上,要超過園參才符合要求。參農為了迎合市場,讓山參形體好看基本選用二馬芽品種。
目錄
目錄
簡介
形態特徵
生長環境
分布範圍
主要價值
鑑別
採制
傳說
簡介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蘆頭)短,直立或斜上,不增厚成塊狀。主根肥大,紡錘形或圓柱形。地上莖單生,高30-60厘米,有縱紋,無毛,基部有宿存鱗片。葉為掌狀複葉,3-6枚輪生莖頂,幼株的葉數較少;葉柄長3-8厘米,有縱紋,無毛,基部無托葉;小葉片3-5,幼株常為3,薄膜質,中央小葉片橢圓形至長圓狀橢圓形,長8-12厘米,寬3-5厘米,最外一對側生小葉片卵形或菱狀卵形,長2-4厘米,寬1.5-3厘米,先端長漸尖,基部闊楔形,下延,邊緣有鋸齒,齒有刺尖,上面散生少數剛毛,剛毛長約1毫米,下面無毛,側脈5-6對,兩面明顯,網脈不明顯;小葉柄長0.5-2.5厘米,側生者較短。傘形花序單個頂生,直徑約1.5厘米,有花30-50朵,稀5-6朵;總花梗通常較葉長,長15-30厘米,有縱紋;花梗絲狀,長0.8-1.5厘米;花淡黃綠色;萼無毛,邊緣有5個三角形小齒;花瓣5,卵狀三角形;雄蕊5,花絲短;子房2室;花柱2,離生。果實扁球形,鮮紅色,長4-5毫米,寬6-7毫米。種子腎形,乳白色。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數百米的落葉闊葉林或針葉闊葉混交林下。
分布範圍
分布於遼寧東部、吉林東半部和黑龍江東部,現吉林、遼寧栽培甚多,河北、山西有引種。俄羅斯、朝鮮也有分布;朝鮮和日本也多栽培
品種
山參種植方法有播種 、移栽、翻栽3種。由於方法不同,山參衍生出三個品種,分別為山參直升根、山參移山參、山參趴貨。目前市場上產量最大的是山參趴貨。
1、山參直升根:(播種)別名立生根,把人參種子撒到池床上一直生長到出售。因為是播種,池床土層軟,人參直立生長,所以叫直升根。
2、山參移山參:(移栽)別名籽趴,是林下籽幼苗移栽到池床上。從林下野生環境移栽到池床種植環境,因此得名移山參。由於前半生是林下籽後半生和趴貨生長形態一樣,所以也叫籽趴。
3、山參趴貨:(翻栽)是直升根翻栽或者用小趴貨再次翻栽的品種。由於翻栽是把參苗平擺放在池床里,改變了原有的生長形態,像趴在地上。所以叫山參趴貨。
ps:目前市場上沒有零售商願意說山參是種植品種,都是把山參鼓吹成自然環境下野生狀態生長的林下參野山參出售。山參雖然是種植,在年頭(參齡)上,還是比園參有很大優勢。目前市場上年頭10年左右的山參居多。
主要價值
山參為野生在山中人參,是一種名貴中藥材,價值不菲。人參中,因其生長年代久遠,故認為它品質最好、藥效最佳。在多年的挖掘中越發的減少,在吉林大部分地區絕跡,在長白山國家自然保護區內或周圍的山區存在一些。
主要功能:
大補元氣,強化人體器官功能。生津止渴,生精壯陽。生血補血,養顏美容。醒神開竅,寧神益智,提高大腦思維能力,增強記憶力。抗疲勞,抗衰老,抗嚴寒,抗高溫,抗癌防病。調節人體免疫機能,生機旺盛,青春永駐。
人參的肉質根為著名強壯滋補藥,適用於調整血壓、恢復心臟功能、神經衰弱及身體虛弱等症,也有祛痰、健胃、利尿、興奮等功效。
主治:
1、婦女崩漏,產後暴脫,久虛不復。崩漏是指婦女不在行經期,陰道大量出血,或持續下血淋漓不斷。以突然出血,來勢急,血量多的名「崩」。來勢緩,血量少,淋漓不斷的名「漏」。其病因主要是血熱、氣虛、肝腎陰虛。
2、早泄滑精,陰虛盜汗,眩暈頭痛。早泄,其病理的關鍵在於腎不藏精,致使精液遺泄。夢遺屬於陰虛火旺者多,滑精屬於腎虛不固者多。
3、勞傷虛損,食少倦怠,反胃吐食。
生人參(白參、野山參),性溫,稟性醇正,無剛烈氣象,是以補氣滋養陰津,尤其獨步。若陰虛之體,相火易升,則宜用生人參,不宜用紅參。《月池人參傳》:「人參生用氣涼、味苦而補陰。
註:婦女經期停服,忌食蘿蔔、濃茶。
鑑別
現今,野山參屬於挖一棵就少一棵,因此其價值越來越高,請大家在購買是注意是否是真的野山參,以免被騙。一般的純正野山參都要經過權威檢驗部門的鑑定,比較權威的檢測鑑定部門有國家參茸質檢中心和農業部參茸質檢中小以及農業部特種經濟動植物及製品質量檢測中心。一般這些鑑定單位鑑定的山參憑鑑定編號在網上都可查詢到對應的編號和照片,可以放心購買。每一種山參只有一個,所以絕對不會有兩個相同的山參的。
根狀莖上部四面密生蘆碗,根狀莖下部具有較長的或略彎的圓蘆,習稱「雁脖蘆」。主根上端有細密而深兜的螺旋紋,人參的年限越久,螺旋紋越深。中部和下部一般光而少皺紋,鬚根粗細均勻、稀疏而長,不易折斷,軟如皮條狀,習稱「皮條須」。鬚根有較多的疣狀點,習稱「珍珠點」。
「山參」不是「野山參」
國家參茸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副主任仲偉同先生曾撰文,對「山參」和「野山參」做了詳細的說明:《野山參分等質量》國家標準已於2002年8月1日起 實施。但是,各地市場上標稱「山參」的產品比比皆是。商家的目的不言而喻,就是用山參的名稱混淆野山參和移山參的區別。野山參因其生長條件苛刻,數量越來 越少,市場上的「山參」,大部分是移山參。
事實上,人參共分3大類: 野山參、移山參、園參。由於以往沒有全國統一的規範,叫法上就出現了不同。
1975年版的《中藥大辭典》 明確說明:「野生的稱野山參,栽培的稱園參,如果將幼小的野山參移植于田間或將幼小的園參移植于山野而成長的人參稱為 移山參」。 2000年版的《中國藥典》也作了相應的說明,只是沒有細化到野山參和移山參。
國家在制定《野山參分等質量》標準時,廣泛徵求了許多地區專家的意見,專家一致認為,應該將野生條件下山林中自然生長的山參稱為野山參,因此標準的名稱定為《野山參分等質量》。
單從字面上理解,將野山參和移山參稱為山參並沒有錯。但是,在過去市場比較封閉的時代,有的地區把山參稱為野山參,還有的地區把移山參稱為山參。中國 加入WTO以後,對各類產品執行標準的要求更為嚴格。在當今全國以至全球開放、統一的市場條件下,尤其是在《野山參分等質量》國家標準出台以後,山參這個詞不宜再使用。參農、廠家、商家及鑑定單位都要認真執行,宣傳材料及包裝物印刷等也要按國家標準去規範。
人參的根狀莖在人工短期栽培情況下較短,直立或斜上。生長年數已久的野山參,據肖培根在東北地區的調查(藥學學報1962年9卷6期348頁,圖15),具第一批葉的主根是垂直生長,但第三批葉以後,主根大都向水平方向生長,其根狀莖相應加長,也是橫生的。這主要是根系生長受土壤腐殖質層厚度的影響,故其生長方向也會改變。
我國引種栽培的西洋參Panax quinquefolius Linn.,和本種的區別在於前者總花梗與葉柄近等長或稍長,小葉片倒卵形,上面脈上幾無剛毛,邊緣的鋸齒不規則且較粗大。[1]
採制
園參:9-10月間採挖生,長期5-6年以上者,除去莖葉和泥土,加工成不同的商品。野山參:5-9月間採挖,將根和鬚根撥出去淨泥土。
傳說[1]
山參,亦叫人參、棒棰、神草、地精等。關於地精的名稱來歷還有個傳說:
相傳隋文帝時,上黨有人宅後每夜間聞人呼聲,求之不得。去宅一里許,見人參枝葉異常,人掘之入地五尺,得人參,一如人體,四肢皆備,呼聲遂絕,觀此,則地精之名可證矣。
東北三寶,人參為首,關於人參,民間還有很多傳說:從前,一個山中老人,有一個兒子,常獨自出入山中,有一天兒子回來告訴父親說,在山裡常有身穿紅兜兜的小胖孩同他一起玩,很奇怪。父親告訴兒子,那小孩子可能是棵人參,於是讓兒子帶一棵針,穿上紅線,別在小胖孩兜兜上,要是人參就走不了啦!兒子在山中再遇到小胖孩時,將針別在他的兜兜上,果然是一棵大人參呈現在眼前。所以山里人一旦找到人參,一定要用事先準備好的紅線系在人參的莖上,人參就跑不了了。
野山參的採集很辛苦,人們在大山里受一或幾個月的勞苦才可採到一棵野參。據說深山老林里有一種很美麗的雀鳥,在八月間最活躍,喜歡吃人參籽,叫聲如學人說話一樣,並只會叫一聲「王敢多!」「王敢多!」清脆可聽,哪裡有這種雀鳥,哪裡就有人參。
野參自然生長在原始森山老林中,有的長達百年,沒有經過人工培植、沒有化學肥料的成份,採集非常辛苦,藥用價值極高,也是保存價值極高的綠色罕世珍品,故價格昂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