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山尖子植物界

原图链接山尖子

山尖子(学名:Parasenecio hastatus (L.) H. Koyama)是菊科、蟹甲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平卧,茎坚硬,直立,高可达150厘米,不分枝,中部叶叶片三角状戟形,顶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戟形或微心形,基生侧裂片有时具缺刻的小裂片,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上部叶渐小,顶端渐尖,最上部叶和苞片披针形至线形。头状花序多数,下垂,在茎端和上部叶腋排列成塔状的狭圆锥花序;总苞圆柱形,线形或披针形,顶端尖,花冠淡白色,裂片披针形,渐尖;花药伸出花冠,瘦果圆柱形,淡褐色,无毛,冠毛白色,7-8月开花,9月结果。

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朝鲜、蒙古和俄罗斯远东地区也有分布。生长在林下,林缘或草丛中。喜微酸性肥沃湿滑的土壤,直根系,属耐阴喜湿的中生植物。

该种春季和初冬放牧时马、牛、羊均采食。夏季可与其他饲草一起割草青贮,各种家畜均喜食,还可煮熟做猪饲料。秋季可刈割调制干草供冬季饲用。春,夏季嫩苗与嫩叶、嫩芽可做青菜,炒食或做汤食用。全株含单宁可达3.75%,可做烤胶原料。

  • 中文名山尖子
  • 拉丁学名Parasenecio hastatus (L.) H. Koyama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亚 纲合瓣花亚纲
  • 目桔梗目
  • 科菊科
  • 亚 科管状花亚科
  • 族千里光族
  • 亚 族款冬亚族
  • 属蟹甲草属
  • 组小山蟹甲草组
  • 种山尖子
  • 命名者及年代(L.) H. Koyama,1995

目录

形态特征

山尖子为大型草本植物, 多年生,根状茎平卧,有多数纤维状须根。茎坚硬,直立,高40-150厘米,不分枝,具纵沟棱,下部无毛或近无毛,上部被密腺状短柔毛。下部叶在花期枯萎凋落,中部叶叶片三角状戟形,长7-10厘米,宽13-19厘米,顶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戟形或微心形,沿叶柄下延成具狭翅的叶柄,叶柄长4-5厘米,基部不扩大,边缘具不规则的细尖齿,基生侧裂片有时具缺刻的小裂片,上面绿色,无毛或被疏短毛,下面淡绿色,被密或较密的柔毛,上部叶渐小,基部裂片退化而成三角形或近菱形,顶端渐尖,基部截形或宽楔形,最上部叶和苞片披针形至线形。

头状花序多数,下垂,在茎端和上部叶腋排列成塔状的狭圆锥花序;花序梗长4-20毫米,被密腺状短柔毛。总苞圆柱形,长9-11毫米,宽5-8毫米;总苞片7-8,线形或披针形,宽约2毫米,顶端尖,外面被密腺状短毛,基部有2-4钻形小苞片。小花8-15(20),花冠淡白色,长9-11毫米,管部长4毫米,檐部窄钟状,裂片披针形,渐尖;花药伸出花冠,基部具长尾,花柱分枝细长,外弯,顶端截形,被乳头状微毛。瘦果圆柱形,淡褐色,长6-8毫米,无毛,具肋;冠毛白色,约与瘦果等长或短于瘦果。花期7-8月,果期9月。

主要变种

无毛山尖子(Parasenecio hastatusvar.glaber (Leber.) Y. L. Chen)叶下面无毛或仅沿脉被疏短柔毛;总苞片外面无毛或仅基部被微毛与原变种相区别。分布于中国辽宁(海城、清原、本溪、铁岭)、河北(小五台山)、山西(芦芽山、介休、离山、稷山)、陕西(凤县)、宁夏(固原、径源)、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哲里木盟、伊克昭、锡林郭勒盟、大青山及乌拉山)。生长在山坡林下、林缘或路旁。

产地生境

山尖子喜微酸性肥沃湿润的土壤,直根系。山尖子为林区野生植物。主要生长在夏绿阔叶林下,林缘,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和岳桦林林缘、灌丛、林间草地,河滩杂草类草甸也常有分布。它经常是山地林缘草甸的主要伴生种。喜微酸性肥沃湿滑的土壤,直根系,属耐阴喜湿的中生植物。

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朝鲜蒙古俄罗斯远东地区也有分布。

栽培技术

种子繁殖,选择土壤肥沃的地块施肥、靶平、做畦,可进行条播或散播,条播行距25厘米,播种深度1.5厘米左右,一般6天左右发芽,可可育苗移栽,移栽行距30厘米,株距20厘米,每穴2-3株,在后立即浇水,成活率100%。山尖子是一食叶为主,适当密植才能高产,苗高10厘米时即可采收,做馅的可在20厘米以上采收,每收割1次及时浇水、施肥,以促进下一茬生长。[1]

主要价值

该种适口性不甚良好。春季和初冬放牧时马、牛、羊均采食。4月中、下旬返青。夏季放牧家畜一般不吃,但夏季可与其他饲草一起割草青贮,各种家畜均喜食,还可煮熟做猪饲料。秋季可刈割调制干草供冬季饲用。

春,夏季嫩苗与嫩叶、嫩芽可做青菜,炒食或做汤食用。全株含单宁可达3.75%,可做烤胶原料。

参考资料

  1. 蟹甲草,植物智, 2016-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