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山水詩

 

 

 

山水詩,是指描寫山水風景的詩

雖然詩中不一定純寫山水,亦可有其它的輔助內容,但是呈現耳目所及的山水狀貌聲色之美,則必須為詩人創作的主要目的。

由謝靈運開創,脫胎於玄言詩。

目錄

定義

山水詩,是指描寫山水風景的詩。

在一首山水詩中,並非山和水都得同時出現,有的只寫山景,有的卻以水景為主。

但不論水光或山色,必定都是未曾經過詩人知性介入或情緒干擾的山水,也就是山水必須保持耳目所及之本來面目。

當然,詩中的山水並不局限於荒山野外,其他經過人工點綴的著名風景區,以及城市近郊、宮苑或莊園的山水亦可入詩。

歷史

起源於先秦兩漢,產生於魏晉時期,並在南朝至晚唐隨着中國詩歌發展與文學環境變遷而不斷演變。

山水詩鼻祖是東晉的謝靈運。謝靈運所開創的山水詩,把自然界的美景引進詩中,使山水詩成為獨立的審美對象。

他的創作,不僅把詩歌從「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了出來,而且加強了詩歌的藝術技巧和表現力,並影響了一代詩風。

山水詩的出現,不僅使山水成為獨立的審美對象,為中國詩歌增加了一種題材,而且開啟了南朝一代新的詩歌風貌。

繼陶淵明的田園詩之後,山水詩標誌着人與自然進一步的溝通與和諧,標誌着一種新的自然審美觀念和審美趣味的產生。

東晉出現大量的山水詩,主要是紛亂的國情使然。

東遷的文士幾乎都有「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的慨嘆,加上受政治暴力和軍事暴力的迫害,失落感愈來愈沉重。從清麗無比的江南山水風物中尋求撫慰和解脫,是行之有效的辦法,於是流連山水,寫作山水詩便相因成習,以致蔚然成風。

另外,在新的哲學思潮如玄學的衝擊下,漢朝以來「罷黜百家,獨尊孔子」的思想控制日趨軟弱鬆弛,於是出現「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法自然而為化」(阮籍)之類的主張。「自然」指宇宙自然規律,巋然不動的山和變動不居的水,則最充分、最完美地體現了這種規律,也就成了師法的對象,成了精神力量不竭的泉源。

特點

「山水含清暉,清暉能娛人」(謝靈運《石壁精舍還湖中作》)。「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其實還有一種因果關係,就是「樂水者智,樂山者壽」,這樣說似乎可以充分顯示山水怡情養性的功能。另外,與山水親近還可豐富知識,培養和提高審美情趣以及模山范水的能力。古今詩文大家、藝術巨匠大抵都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經歷。「讀萬卷書」正好可以彌補「行萬里路」的不足。由於受種種條件的限制,人們無法遍覽全國各地的山水勝跡,便可持山水詩集為「臥遊」之具,作紙上的觀瞻。這間接得到的知識和印象,與親身所歷、親目所見自然隔了一層,但收穫往往更快捷,也更精粹。

好的山水詩總是包涵着作者深刻的人生體驗,不單是模山范水而已。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以理勢入詩,兼有教化和審美的雙重功能,它表現出的求實態度和奮進精神,對讀者無疑是有力的鞭策和激勵。又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除生動再現山林特有的幽靜氛圍,還揭示了矛盾的對立統一關係,有啟迪智慧、拓展襟懷的作用。其它方面的例子還很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王維《漢江臨泛》)是執簡馭繁、化難為易的範例。遠水不可視之以目,卻能表達得如此氣勢壯闊。為雨幕所籠罩的山色朦朦朧朧,無法分辨,詩人用「有無中」三字予以示現,精當無比,顯示出非凡的觀察、體驗和表達的功力。」

優秀的山水詩大都具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徵。所謂「詩中有畫」,就是用畫筆把山水風物中精深微妙的蘊涵點染出來,使讀者獲得直接的審美感受。如孟浩然《秋登萬山寄張五》,把登高的「怡悅」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北山白雲里,隱者自怡悅。相望始登高,心隨雁飛滅。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時見歸村人,平沙渡頭歇。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其中有詩人自己登山的身影,有想象中北山隱者張五的怡悅之情,還有闊遠的視野以及閃爍於其間的種種景物。它的突出特點就是表現在一個「遠」字上,用遠景烘托遠意。「遠意」沒有明說,只是影影綽綽地表「心隨雁飛滅」的描摹上。勾畫遠景的筆墨也不多,卻很有層次,顯示出和諧的韻律與虛靜闊遠的美,像「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清新淡遠,與隱者(包括詩人自身)恬淡高遠的情趣相表里,幾乎達到天然淡泊的完美境界.

風格評價

1、優秀的山水詩大都具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徵。

2、好的山水詩總是包涵着作者深刻的人生體驗,不單是模山范水而已。

3、山水詩藝術風格,以淡遠最為突出,詩人以恬淡之心,寫山水清暉,意境悠遠,詞氣閒淡。

前代詩論家不約而同地談到這派詩人的淡遠風格。胡震亨引《震澤長語》中說:「摩詰以淳古澹泊之音,寫山林閒適之趣,如輞川諸詩,真一片水墨不着色畫。」無非是言其「淡」。胡應麟把王孟與高岑相比較:「王孟閒淡自得,高岑悲壯為宗。」(《詩藪》)胡震亨又引徐獻忠評孟浩然語:「襄陽氣象清遠,心悰孤寂,故其出語灑落,洗脫凡近,讀之渾然省近,真彩自復內映。雖藻思不及李翰林,秀調不及王右丞,而閒澹疏豁,悠悠自得之趣,亦有獨長。」(《唐音癸簽》)「淡遠」,是這派詩人的共同風格特徵。[1]

參考文獻

  1. 樂府詩五首,青煙威文學 3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