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山莴笋
t0163a568458ead5e24.jpg
图片来源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1028907&sid=1088107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山莴笋

汉语拼音:Shān Wō Sǔn
性味:味苦,性寒
功能:清热解毒利湿
主治:肺热咳嗽,湿热黄疸,肠胃炎,湿热水肿,头痛,痛经,白带等

山莴笋,中药名。为罂粟科绿绒蒿属植物尼泊尔绿绒蒿MeconopsisnapaulensisDC.的全草。植物尼泊尔绿绒蒿,分布于我国四川、云南和西藏等地。具有清热解毒利湿之功效。主治肺热咳嗽,湿热黄疸,肠胃炎,湿热水肿,头痛,痛经,白带等。[1]

目录

药理简介

各种名称

中文名:山莴笋

拼音名:Shān Wō Sǔn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econopsis nepaulensis DC.[Papaver poniculatum D.Don;Meconopsis wallichii Hook.]

来源

药材基源:为罂粟科植物尼泊尔绿绒蒿的全草。

采收和储藏

夏季采收,阴干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700-4000m的草坡。

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态

尼泊尔绿绒蒿 一年生草本,高0.6-1.2m。全体被黄褐色、具多短分枝的长柔毛。主根长约9cm,直径约2.5cm。茎粗壮,具分枝,圆柱形,有时具纵棱,基部有宿存叶基及密集成丛的长柔毛。基生叶密集丛生;叶柄长达22cm;叶片形状多变,长可达30cm,宽达17cm,通常基部羽状全裂,先端羽状半裂,裂片长圆形,先端急尖或圆形,边缘缺刻状羽状浅裂;下部基生叶与茎生叶同形,具短柄;上部茎生叶较小,近无柄。花茎具分枝,花生于上部叶腋内,排列成总状圆锥花序:花梗长3-10cm;花下垂;萼片卵圆形,外面被毛;花瓣4,卵形或近圆形;红色、紫色或蓝色,稀白色;雄蕊多数,花丝丝状,与花瓣同色或较深,花药橘黄色,长圆形;子房近球形、卵形或椭圆形,密被淡黄色或锈色的长硬毛及微柔毛,花柱棒状,果时长可达1.2cm,柱头头状,5-8裂,深绿色。蒴果长圆形到椭圆状长圆形,长1.5-2.5cm,直径0.7-1.5cm,密被毛,5-8瓣自先端纵裂。种子卵形至宽椭圆状长圆形,种皮密被乳头状突起。花期6-7月,果期7-8月。

化学成分

全草含原阿片碱(protopine),木兰花碱(mag-noflorine),隐品碱(cryptopine),黄连碱(coptisine),别隐品碱(al-locryptopine),丽春花定碱(rhoeadine),罂粟红碱(papaverrubine)E,罂粟红碱(papaverrubine)D,刻叶紫堇明碱(corysamine),2-甲基-6-甲氧基-1,2,3,4-四氢-β-咔巴啉(2-methyl-6-methoxy-1,2,3,4-tetrahydro-β-carboline)。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湿。主肺热咳嗽;湿热黄疸;肠胃炎;湿热水肿;头痛;痛经;白带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2]

摘录

中华本草

相关论述

《中草药》:“清热解毒。治肝炎,肺炎,肺热咳嗽,头痛,皮肤病。花:清血热。治血热病,鼻衄。”[3]

参考资料

  1. 山莴笋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2. 山莴笋中医世家
  3. 山莴笋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