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山豆根,中藥名。為豆科植物越南槐的乾燥根和根莖。

目錄

入藥部位

豆科植物越南槐的乾燥根和根莖。

性味

苦,寒;有毒。

歸經

歸肺、胃經。[1]

功效

清熱解毒,消腫利咽。

主治

火毒蘊結,乳蛾喉痹,咽喉腫痛

用量

3~6g。

使用注意

虛火喉痹及脾胃虛寒泄瀉者禁服。

炮製方法

除去殘莖及雜質,浸泡,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本品呈不規則的類圓形厚片。外表皮棕色至棕褐色。切麵皮部淺棕色,木部淡黃色。有豆腥氣,味極苦。

形態特徵

藤狀灌木,幾不分枝,莖上常生不定根。葉僅具小葉3枚;葉柄長4-5.5厘米,被短柔毛,近軸面有一明顯的溝槽;小葉厚紙質,橢圓形,長8-9.5厘米,寬3-5厘米,先端短漸尖至鈍圓,基部寬楔形,上面暗綠色,無毛,干後呈現皺紋,下面蒼綠色,被短柔毛;側脈極不明顯;頂生小葉柄長0.5-1.3厘米,側生小葉柄幾無。

總狀花序長6-10.5厘米,總花梗長3-5.5厘米,花梗長0.5-0.7厘米,均被短柔毛;小苞片細小,鑽形;花萼杯狀,長3-5毫米,寬4-6毫米,內外均被短柔毛,裂片鈍三角形;花冠白色,旗瓣瓣片長圓形,長1厘米,寬2-3毫米,先端鈍圓,匙形,基部外面疏被短柔毛瓣柄線形,略向後折,長約2毫米,翼瓣橢圓形,先端鈍圓,瓣片長9毫米,寬2-3毫米,瓣柄捲曲,線形,長約2.5毫米,寬不及1毫米,龍骨瓣上半部粘合,極易分離,瓣片橢圓形,長約1厘米,寬3.5毫米,基部有小耳,瓣柄長約2毫米;子房扁長圓形或線形,長5毫米,子房柄長約4毫米,花柱長3毫米。果序長約8厘米,莢果橢圓形,長1.2-1.7厘米,寬1.1厘米,先端鈍圓,具細尖,黑色,光滑,果梗長1厘米,果頸長4厘米,無毛。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廣西、廣東、四川、湖南、江西、浙江;亦分布於日本。生長在海拔800-1350米的山谷或山坡密林中。

繁殖方法

種子播前催芽處理:播前將山豆根種子用3倍量的濕潤珍珠岩或細河沙拌混勻,裝於催芽盤內,並在表面覆蓋約1厘米厚的珍珠岩或細河沙,澆適量水,接着蓋保濕塑料膜,置25℃的恆溫培養箱或環境中催芽。10天後,揀出已發芽種子(發芽標準:種子露白並長出胚根1毫米以上)待播。

播種基質的準備:播種基質用富含有機質的疏鬆田園土。用小鏟將疏鬆的田園土裝入口徑×高度為13厘米×15厘米營養杯里,要求與杯口平,然後整齊擺放於露天育苗圃里。 播種方法:用比山豆根種子直徑略粗的小木棍,在有基質的營養杯中央插1個深5厘米的孔洞,接着將山豆根種子播於孔洞裡,然後覆土,並澆透水。

主要價值

山豆根乾燥根和根莖具有清熱解毒、消腫利咽功效,用於治療火毒蘊結,乳蛾喉痹,咽喉腫痛,齒齦腫痛、口舌生瘡。山豆根還有抗癌和抗黴菌作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