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的花朵(紅山飛雪)
作品欣賞
山野的花朵
中華文化自詩歌始,從先秦民歌、唐詩、宋詞、元曲、到之後的明清散文小說。是一條不息的河流,涓涓而出,到磅礴洶湧,大浪淘沙。有多少匆匆過客,又有多少人,踏浪蹈海,揚帆遠航。這是一條坎坎坷坷的路,風風雨雨的路,有多少詩人,嘔心瀝血,前仆後繼,在這樣一條路上苦苦行走。繼承,發展,創新,最終,我們發現,一切,似乎又走回到了原點。像一棵大樹,破土而生,蓬蓬勃勃,到葉落歸根,終究要回歸到泥土。然而,這卻是一個輝煌的過程。絕不是一種簡單的回歸,是一種返璞歸真,一種絢爛之極後的沉澱。是文學與理性的回歸。
從最初,最原始的民歌,到元曲,就是一種這樣的回歸。
民歌,來自於民眾的生活、勞動。是對生活的訴說,歌唱與憧憬;是對勞動的訴說、讚美與渴望。是最本色的詩,是最真實的抒發。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國風·秦風·蒹葭》這是所說愛情生活;「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詩經·國風·周南·漢廣》這是訴說勞動生活;「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詩經·國風 周南·卷耳》這是對美好生活的歌頌。這些來自於勞動生活的口頭創作,被人們收集、整理,編輯成了一部《詩經》流傳至今。
《毛詩序》,書中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在許多人的眼裡,《詩經》是最好的詩。因為最貼近人們的生活,反映人民最真實的情感。
之後,詩歌的創作,有文人參與進來,生活藝術化了,勞動人民在勞動生活中隨口吟唱的語言,成了一種藝術。藝術化了的東西,就從山間田野走向了亭台樓閣,走向了深宮大院,走進了書齋。詩人創作了詩歌,詩歌也成就了詩人。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屈原,李白,杜甫,蘇軾,李清照,辛棄疾……一個個燦若星辰的名字,照亮了中華文化的天空。在這同時,詩詞藝術,離山間田野,越來越遠,成了一種貴族藝術,遠離了人民群眾的生活。
世上許多東西都需要圓滿,而最圓滿的結果就是回歸。所謂「圓滿」,就是知道從哪來,到哪去。詩詞也是如此,從山野生長,最終,也應該回歸于山野。到田間巷陌獲得豐富的養分,詩詞的生命,才不會枯萎。
元曲,在中國詩詞經歷了唐詩宋詞的鼎盛之後,迎來了一場盛大的回歸,為幾百年之後的自由詩的誕生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作者簡介
紅山飛雪,孫國華,內蒙赤峰市人。作品散見於《人民文學》《兒童文學》《中國校園文學》《小品文選刊》《四川文學》《意林》《語文報》《電影報》等報刊。
參考資料
- ↑ [中國作家網 (chinawriter.com.cn)中國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