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山雞 - 動物

山雞,又叫野雞、雉雞。性情活潑,善於奔走而不善飛行,喜歡遊走覓食,奔跑速度快,高飛能力差,只能短距離低飛並且不能持久。食量小,食性雜,胃囊較小,容納的食物也少,喜歡吃一點就走,轉一圈回來再吃。

山雞是雜食鳥,喜歡各種昆蟲、小型兩棲動物、穀類、豆類、草籽、綠葉嫩枝等。人工養殖山雞,可以適合大群飼養環境。山雞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肉質細嫩鮮美,野味濃,其蛋白質含量高。公山雞的羽毛艷麗,具有觀賞價值,標本可以提供給教學、科研和展覽用,還可以作為高雅貴重的裝飾品。

山雞(學名:Lophura swinhoii),又叫野雞、雉雞。性情活潑,善於奔走而不善飛行,喜歡遊走覓食,奔跑速度快,高飛能力差,只能短距離低飛並且不能持久。食量小,食性雜,胃囊較小,容納的食物也少,喜歡吃一點就走,轉一圈回來再吃。

山雞是雜食鳥,喜歡各種昆蟲、小型兩棲動物、穀類、豆類、草籽、綠葉嫩枝等。人工養殖山雞,可以適合大群飼養環境。山雞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肉質細嫩鮮美,野味濃,其蛋白質含量高。公山雞的羽毛艷麗,具有觀賞價值,標本可以提供給教學、科研和展覽用,還可以作為高雅貴重的裝飾品。

目錄

外形特徵

山雞的體形較家雞略小,但尾巴卻長得多。

雄山雞體長90~100厘米(包括尾巴),尾長41~53厘米,體重1000~1500克。雄山雞羽色華麗,頭頂黃銅色,兩側有微白眉紋;眼周裸出,喉和後頸均黑色,頸部為鮮艷的紫綠色,並具有一明顯的白色頸環(環頸雉即因此得名);背部前方為金黃色,向後轉栗紅色,再後為橄欖綠色,均雜有黑白斑紋;腰側純藍灰色,向後轉栗色;胸呈金屬帶紫的銅紅色;尾羽長,尾羽中央黃褐色,兩側紫栗色,具有橫斑。雌山雞體形較小,羽色暗淡,大都為褐色和棕黃色,並雜以黑斑;眼栗紅色;嘴淡褐色,基部轉黑;尾上黑斑綴以栗色更為顯著,尾羽較短。腳紅灰褐色,爪黑色。山雞的不同品種之間,其形態特徵不盡相同。

生活習性

可以合法養殖食用的"山雞"有兩種,包括環頸雉和石雞。環頸雉適應性廣,抗寒,耐粗生活環境從平原到山區,從河流到峽谷,棲息在海拔300~3000米的陸地各種生態環境中,夏季能耐受32℃以上高溫,冬季零下35℃也能在冰天雪地行動覓食,飲冰碴水,不怕冷。食性:主要以草本植物和灌木的嫩芽、嫩葉、漿果、種子、苔蘚、地衣和昆蟲為食,也常到附近農地取食穀物。

生長繁殖

性成熟晚,季節性產蛋 雉雞生長到10月齡左右才達到性成熟,並開始繁殪。雄雉雞比雌雉雞晚1個月性。在自然環境中,野生雉雞的繁殖期從每年2月份到6~7月份,雉雞的產蛋量即達到全年產量90%以上。

野生雉雞有就巢性,通常在樹叢、草叢等隱蔽處營造一個簡陋的巢窩,墊上枯草、落葉及少量羽毛,雌雉雞在窩內產蛋、孵化。在此期間,躲避雄雉雞,如果被雄雉雞發現巢窩,雄雉雞會毀巢啄蛋。在人工養殖條件下,要設置較隱蔽的產蛋箱或草窩,供雌雉雞產蛋,同時可以避免。

育成青年雌雉雞到10月齡可達到性成熟,雄雉雞比雌雉雞性成熟晚1個月左右。種用雉雞飼養和管理的目的是,培育健壯的種雉雞,使之生產出更多高質量的種蛋。種雉雞飼養時間較長,可分為繁殖準備期(3~4月)、繁殖期(5~7月)、換羽期(8~9月)、越冬期(10月至翌年2月)。

種群分布

野山雞主要分布、中亞、西伯利亞東南部、烏蘇里流域、中國台灣等地、朝鮮、日本及北部灣。

引種至歐洲、澳大利亞、新西蘭、夏威夷及北美洲。[1]

參考文獻

  1. 山雞, 百度 , 2018-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