岔口镇
岔口镇隶属于安徽省歙县。岔口镇是革命老区,地处歙县皖浙边陲大洲源,黄山--千岛湖公路穿境而过,距歙县县城44公里,千岛湖88公里,总面积94.35平方千米。
岔口镇西南与新溪口乡、武阳乡接壤,北与杞梓里镇相邻,东与浙江省淳安县毗邻,是歙县的东南门户。新安江上游支流大源河与小源河在此汇聚,呈"Y"字形,"岔口"因此得名。岔口自古以来就是大洲源日用消费品和土特产品重要的集散地,是大洲源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1]
目录
简介
岔口镇位于县东南部,距县城50公里。南与新溪口乡交界,东与浙江省威坪镇交界,西与武阳乡毗邻,北与杞梓里镇相连。总面积94.35平方千米,其中旱地792亩,竹园1575亩,茶园19297亩,桑园4444亩,果园65亩。境内龙武降海拔1065米,青山尖海拔1058.2米。大源河与小源河在岔口汇合成大洲源,大洲源境内流域面积93.6平方公里。
历史沿革
宋至清,属孝女乡。民国30年(1941)置双溪乡、方兴乡、大源乡,属北岸区。民国33年8月,大源乡、双溪两乡合并为大洲乡,1949年5月,恢复双溪乡、大源乡。1952年8月,建立金村、庙前、凤翔坦、木竹坦、上湖、井潭、殷富坑、岔口、岭里、大孟、文山店、凤岐、上金竹、湖田、洽河15乡。1955年12月分别并为庙前、岔口、上湖、洽河4乡。1958年10月,成立岔口公社。1959年2月,设立庙前、岔口、木竹坦、洽河管理区。1961年,析分为岔口、井潭、周家村、洽河等公社,隶属岔口区。1983年公社改乡。1992年3月,岔口乡与井潭乡合并成立岔口镇。洽河乡并入武阳乡。2004年12月,周家村乡并入岔口镇。2005年岔口镇辖20个行政村112个自然村132个村民小组,7133户18841人,其中农业6279户17687人。居民绝大多数为汉族,另有苗族、僳僳族、壮族、蒙古族、满族共25人。
人文岔口
岔口镇地处深山区,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历史上曾有"三山叠翠、二水重流;龙门挂雪、虎阜丛林;三步金阶,长潭观鱼;金滩赶月、狮子滚球"等十大景致,"九龙戏珠"林深壑美,"金翠谷"鸟语花香,"葫芦水库"鱼儿欢跃。当代有国际著名地理物理学家、第一位登上南极的美籍华人张逢铿先生;"吴氏三杰"(景超、燧人、承禧)在建国初期的教育界、工商界声誉远扬;号称"江南一枝竹"的书画家吴皖生等。
红色岔口
岔口是革命老区,富有革命传统。早在1932年秋就有红军活动,1933年秋,成立了"中共祝同坦支部",是歙南最早建立的中共支部之一,同时还成立了红军游击队。镇内曾发生过土地革命后期的"金竹暴动",解放战争时期的"火烧竹筒坦",镇内周家村、英富、文山、蜈蚣形、治安、三谠、曲木等挂有"革命老区"牌子的村庄星罗棋布。镇内有朱村、乌麦垄、半山、祝筒坦及新四军皖浙支队副司令员程灿等烈士墓共五座。[2]
资源优势
岔口镇农作物播种面积910公顷,以生产茶叶、蚕茧、贡菊、山核桃等经济作物为主,其产量均在全县前列。茶园619.1公顷,年产茶6000担以上,茶叶有黄山毛峰、绿牡丹等名优茶;桑园137.4公顷,可年养蚕5000余张,产茧4000担以上;贡菊种植面积71.9公顷,年产菊花1500担以上。岔口镇是黄山贡菊的主要产地。以山核桃、板栗为主的经果林基地4个,面积已达300公顷。板栗、山核桃也已开始挂果,该镇由于缺少技术和资金,农户基本上都是自家采摘生产。岔口镇同时也是劳务输出大镇,劳力资源充足,常年在外劳工就达3000人,占全镇劳动力人口的40%,劳务收入占经济总收入的50%。
经济发展
2008年,全镇完成工农业生产总值9760万元,比上年增长11.5%;财政税收完成175.5万元,比上年增长15.1%;招商引资完成500万元,占年任务的160%;农民人均纯收入3863.3元,比上年增长13.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66万元。农业产业化实现了新突破,相继成立大源山核桃协会,联成蚕桑专业经济合作社。在上级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境内5处省级重点地质灾害点得到了有效的治理,确保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009年,镇党委、政府紧密团结全镇人民,以开展"项目推进年"活动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新突破,以百倍的努力打赢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这场硬仗。镇党委书记汪皆兵、镇政府镇长潘楷大与友好纯朴的岔口人民热忱欢迎外地有识之士,前来这片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土地投资兴业,共创岔口人民的美好明天。
岔口镇传统农业以旱粮生产为主,1980年以后发展茶叶、蚕桑、山核桃、贡菊。2005年粮食产量748吨、产值90万元,油料200吨、产值20万元,茶叶471吨、产值966万元,蚕茧353吨、产值703万元,贡菊69吨、产值80万元,山核桃35吨、产值128万元,木竹产值189万元。2005年全镇工业企业18家,企业有金凤凰缫丝厂、旭翔水电开发有限公司、金翠谷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等,从业260人,工业总产值3700万元。2005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7706万元,三产比重46:12:42,农村经济净收入2932万元,财税收入106.6万元。2005年全镇劳务输出4820人,劳务收入16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88.25元。[3]
基础设施
境内桥梁35座,其中朱村桥跨度68米。正口-岔口-门岭古道,全长22.5公里。 4级公路四条:正口至岔口11公里,1971年11月通车;岔口至井潭6公里,1977年12月通车;岔口至周家村7.2公里,1978年通车。周家村至淳安县威坪镇叶家村公路歙县段,2004年底建成通车。乡级公路17.7公里,村级公路50.5公里。2005年全镇农用车25辆,中巴车11辆,小轿车27辆,三轮车、摩托车371辆,客车每天22班次。1995年开通程控电话,2005年全镇终端用户3449户。2001年建立移动、联通通信基站。1982年架通高压电,2005年全镇用电170万度。1984年10月建立电视转播台,1995年10月开通有线电视,传送电视节目10台套,2005年全镇终端用户2730户。1989年起各村陆续接通自来水,2005年全镇7133户受益。2005年,全镇有岔口和周家村中心学校,辖初级中学2所,完全小学7所,初级小学8所,在校初中生687人、小学生1188人,在职初中教师47人、小学教师85人,建国后培养大中专以上毕业生约1500人。1995年8月岔口卫生院被评为"一级甲等医院",在岗医生16人;村级私人诊所17个,从业18人。2004年敬老院从井潭迁大坑口,2005年有院民3人。
人文自然
大坑源村庐山是第一个登上南极的中国人张逢铿的故乡,也是2013年百个美好自然村之一,具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美好乡村建设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该村通过做好花文章,引导农户种植油菜花、黄蜀葵花、向日葵花等吸引游客的眼球,打造亮点乡村。
人口数据
村庄名录
引岔口村文山村绍村村大孟村高演村胡家山村高庄村岭里村上湖村井潭村治安村蜈蚣形村英富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