嶗山
嶗山,古稱勞山、牢山,位於中國青島市,黃海之濱,是中國著名的旅遊名山,被譽為「海上第一仙山」,主峰巨峰(嶗頂)海拔1132.7米,為山東省第三高峰。1982年被國務院設為中國名勝景區之一。其上道教宮觀太清宮1983年獲稱道教全國重點宮觀[1]。代表景點----棋盤石。
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森林公園,是道佛教勝地。
嶗山是山東半島的主要山脈,有4個支脈,分別是主峰巨峰支脈、三標山支脈、石門山支脈、午山支脈。
目錄
名稱演變
「勞山」最早出自《詩經》「山川悠遠,維其勞矣」、 《詩經·小雅·魚藻之什》鄭箋云:「勞勞,廣闊」。
一說該山雄險陡峭,上下行走,非常辛勞,故稱「勞山」。二說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考證,秦始皇到嶗山時,勞民傷財,因此稱為「勞山」。
《後漢書·逄萌傳》、《魏書·釋老志》、《魏書·高祖紀》、南朝梁弘景《名醫別錄》、唐《元和郡縣誌》、《齊乘》、清《一統志》沿用「勞山」。
「不其山」出自《漢書·武帝紀》。根據20世紀50年代考古學家王獻唐在該山北部原始社會遺址的考古發掘,證實遠古時期該山北部生活着「不族」和「其族」兩個部落,地以族為名,山也以族為名,稱不其山。《三國志·崔琰傳》沿用「不其山」。
「勞盛山」出自東漢王充《論衡》。南北朝《四極明科》、未《太平寰寧記》、顧炎武《勞山考》沿用「勞盛山」。
「牢山」出自東晉義熙十二年(416年)晉法顯《佛國記》[2]。一是源於當地人認為此山堅如磐石,驅之不動,為牢固之山,故稱「牢山」。
另一說法,中國古代星象學中認為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區域有一種對應的聯繫,在三十六天罡星中,天牢星與此山相對,故以「牢山」名之。
《魏書·地形志》、《新唐書·姜撫傳》、《宋史·甄棲真傳》、《金史·地理志》、《元史·釋老志》、元《齊乘》沿用「牢山」。
「嶗山」 最早見於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南史·明僧紹傳》。明末黃宗昌修《嶗山志》後,「嶗山」一名逐漸被採用,。《神農百草》、《本草圍經》沿用「嶗山」,清黃宗昌修《嶗山志》以後至今使用「嶗山」。
山系概況
嶗山屬膠東低山丘陵的一部分,位於中朝古陸膠近地盾的南部,構造體系屬新華夏系第二隆起代的構造部位。
從震旦紀呂梁運動時期已成為復背褶皺。距今約0.8~1.29億年的燕山運動晚期,相繼有熔岩噴發和花崗岩的廣泛侵入,緩慢冷卻上升,逐步構成現存的地質輪廓,東部有花崗岩侵入形成嶗山山脈,西部由火山岩形成波狀平原,中部為丘陵過渡帶及墨水、白沙、張村、桃源等河下游形成的小沖積平原[3]。
地質特點
地質形成
嶗山山體從震旦紀呂梁運動時期已成為復背褶皺,而嶗山這塊巨大的花崗岩體是從白堊紀開始形成的。
據今約6800萬年至13000千萬年的燕山運動晚期,從地殼深處上涌的熾熱熔融的岩漿,在地面以下幾公里的地方冷凝。岩石有肉紅色、白色,礦物結晶成粒狀,地質上命名為「嶗山花崗岩」[4],但在它誕生時,並沒有露出地面。
新生代以來,地殼抬升,上邊覆蓋着的岩石逐漸被累年的風霜雨雪和經久的流水剝蝕掉,才露出了花崗岩石。
到了新生代中期的200萬年以來,才開始呈現為現在的輪廓。嶗山面貌是第四紀末期,亦即在近幾萬年的滄桑變化中。
嶗山地貌
最有特色的是劍峰千仞、山巒巍峨和各種奇石怪岩。
嶗山地貌按高程大致可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為犬齒交錯的山峰,海拔近1000米,它們是1萬多年前末次冰期時形成的。自然環境十分惡劣,第四紀幾度進侵的海水已退卻到沖繩附近一帶,黃渤海成為一片荒原,氣候乾冷。此時,日夜之間、冬夏之間溫差很大,花崗岩在寒凍作用下,機械風化很快,大塊大塊岩石崩裂,形成參差不齊、面貌崢嶸的山峰。
下層的花崗岩地貌,多是1萬年來冰後期形成的。此時,大海回歸,化學風化占了優勢,雨水和地衣植物參與這種風化,將質地均勻的花崗岩由表及里一層層剝離,一些早期崩落的巨大岩塊,或原來沒動的岩石,遂形成一個球形巨石。若干秀峰奇石,構成了嶗山的這種雄偉、奇特的地貌形態。
地質構成
山區地質構造屬斷塊隆起,中生代構造線大致以北北東及北東向的大斷裂特別發育,其次為北西向,一般以壓性及壓扭性斷裂為主。山區地質構造分三類:
華夏系構造,壓扭性斷裂多發育在東部山區,控制了嶗山花崗岩及其岩脈的分布,多次性活動,規模較大,一般為北東走向,主要有前金——夏莊——大棗園斷裂、浦里——北宅——浮山斷裂。
新華夏系構造,發育在山區東部及南部,多為北東向,局部為北西向,屬以扭性為主壓扭性斷裂,主要有源頭——羅圈澗斷裂、鐵家莊——前埠頭斷裂、溝崖——枯桃——朱家窪斷裂和下河——漢河——南窯斷裂。
東西向構造,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山丘,走向近東西,多呈陡坎或負地形,主要有鐵騎山——土寨斷裂、後金——樓金石斷裂等,由於構造的多次性活動,使周圍岩石節理裂隙比較發育。
氣候特點
嶗山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變化和季風進退都較明顯,具有雨水豐富,年溫適中,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和的特點。由於瀕臨黃海,受海洋的調節作用,又表現出春冷、夏涼、秋暖、冬溫、晝夜溫差小、無霜期長和濕度大等海洋性氣候特點。嶗山因受海洋影響,加之地形複雜,東部山區降水較多,空氣濕潤,小氣候區明顯,太清宮附近被譽為「小江南」,巨峰北則名為「小關東」,中部低山和丘陵區降水適中,形成半濕潤溫和區。
主要山脈
嶗山按其山脈的自然走向,可分為4個支脈。
巨峰支脈
[[File:
嶗山按其山脈的自然走向,可分為4個支脈。巨峰支脈包括巨峰干脊主體和東流水直插黃海諸山,最高峰為巨峰,位于山區東部,海拔1132.7米;三標山支脈包括石人河以西和白沙河以北的諸山,主峰為三標山,位于山區西北部,海拔683米;石門山支脈包括白沙河以南和張村以北的諸山,主峰為石門山,位于山區西部,海拔570米;午山支脈包括張村河以南和黃海北岸的諸山,主峰為午山,位于山區西南部,海拔398.3米。嶗山之餘脈,北至即墨區,西抵膠州灣畔,西南延伸到青島市區。巨峰為嶗山的主體,支脈四出,分東北、東、東南、南、西五個小分支。
三標山支脈
三標山俗稱標山,為嶗山向西北延伸的一大支脈,分干脊、東北、西南三個分支。
石門山支脈
石門山支脈以巨峰西支的茶澗為界,分南北兩支。茶澗北支,北行至觀嶗石屋又分南、北兩支。南支在南九河以西、張村河以東與南,即午山支脈;北支東起北九水,西至柳樹台北流水,至峪夼約10公里,其間以鉅山為最高,海拔600米以上的有芙蓉峰、花花浪子諸峰。以峪夼為界,向西分出南、中、北三條支脈,統稱石門山支脈。
午山支脈
在嶗山區的西南部。由觀嶗石屋向南西下,有磨石屋、松山、小嶗頂、煙臺頂,南九水河以西和張村河東南,有魯度山、蓮花山、平頂山等,迤西為午山、石老人,又西斷而復起為浮山,北去為錯埠嶺、大山、孤山、四方嶺,西南去為湛山、太平山、信號山,盡處為團島。
資源概況
土壤資源
嶗山土壤的成土母岩,主要是中生代花崗岩酸性岩類及噴發熔岩基性岩類,其母質有現代殘積物、洪積沖積物、河流沖積物、河海相沉積物5大類。據1982年土壤普查統計,嶗山山區內有棕壤、潮土、鹽土3個土類,其下分7個亞類、12個土屬、26個土種。
植被類型
嶗山地處亞熱帶之終,北溫帶之始,又瀕臨黃海,故氣候溫和濕潤,宜於南北各方多種植物在此生長或馴化繁殖。由於地形複雜,植物種類繁多,形成森林、灌木叢、草叢、沙生植物、鹽生植物及農業栽培等多種植被類型。
水利資源
嶗山有攔蓄的地上水約3.17億立方米,地下水約1.12億立方米,扣去重複量0.93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約為3.36億立方米。地表水主要集中在6~8月汛期,年際變化大,地區分布也不平衡。地下水由於各區域地形水文地質條件的不同,其類型分布及運動規律都有明顯差異。第四紀鬆散層孔隙水含水組主要分布于山前、河肩地帶,含水豐富,水質良好,開採方便。基岩風化構造裂隙孔隙水,由於局部殘積層較厚,溝谷下切較深,形成下降泉,是著名的嶗山礦泉水發源地。
礦藏資源
嶗山域內蘊藏大量花崗岩,另有少量白堊土及雲母,其他礦藏甚微。明代黃宗昌《嶗山志》中僅記有試金石、綠石、文石及五色石等。清代《即墨縣誌》則記有試金石、高山石、綠石、海綠石、五色石、田橫島石(可琢硯)、鏨子石、墨晶、茶晶、紫石英、馬蹄石。
生物資源
野生動物
嶗山山區的野生動物,大體分為獸類、鳥類、海洋生物類和淡水魚類。據《元史》記載,古代嶗山有虎,已絕跡。
清同治版《即墨縣誌》記載,清以前嶗山狼較多,深山內白晝可見。1930年青島市政府公布准許獵狩之野生動物有「野豬、狼、兔、狐狸、野貓、鼬鼠等」。1949年後,嶗山的主要野生獸類有狐狸、野兔、獾、貉、黃鼬等。
清同治版《即墨縣誌》記載,嶗山有烏鴉、鶯、鳩、雉、雁、鳧、鳶、鷹、鴇、鷗、鸛、灰鶴、燕、布穀、倉庚、鴿、啄木、寒號、鴛鴦、鵲、雀、鶉等28種鳥類。1930年鳥類專家壽振黃對嶗山的鳥類進行了系統調查,記載了鵲、雀、燕、雁等250餘種。
1983年嶗山縣鳥類自然保護區管理站對嶗山的鳥類資源進行了調查,發現嶗山共有鳥類230餘種,隸屬10目、30科、63屬,其中食蟲鳥86種、食鼠鳥17種。據1984年就225種鳥類進行的調查,計有留鳥15種、夏候鳥85種、冬候鳥18種、旅鳥107種。
其中屬國家保護的珍禽,一類的4種,二類的28種。另據野外調查統計,1986年途經嶗山的候鳥多達300多萬隻,其中屬國家保護的珍禽和猛禽多達50萬隻以上。
嶗山海洋資源豐富,沿海魚種約87科、155屬、200餘種。沿海15米等深線以內生物主要為貝類、甲類、軟體類及藻類,共有310餘種。
嶗山野生淡水魚類有4科、9屬、9種。
野生植物
木本植物有72科、156屬、328種和變種,多為自然野生,資源極其豐富。
嶗山山區的雜草、野花等草本植物有900餘種,其中以禾本科、菊科、豆科、藜科為常見品種。
嶗山的水果有7種、14屬、377個品種。
藥材
藥用植物資源有173個科近1100種,列山東省第一位。其中有益母草、丹參、藁本、桔梗、黃芩、黃芪、北細辛、草烏、徐長卿、前胡、紫草、元胡、山茱萸、柴胡、連翹、太子參、蒼朮、黃精、玉竹、黃柏等中藥材。
登山活動
嶗山歷史悠久,距離市區距離遠近適中,小路眾多,因此在官方開闢的旅遊景區外,民間登山活動也很活躍。每到周末就會有大量的戶外運動愛好者來到嶗山進行登山、野營等活動。他們有些是自發的,也有些通過網絡論壇或是俱樂部的形式來組織活動。比較著名的俱樂部活動有動力巔峰的「走遍嶗山」活動(一般每周舉行)。 在齊魯大地有「泰山雖雲高,不如東海嶗」的說法,足見嶗山之盛名。 常見的登山線路有:
大河東——茶澗——德國王子沐浴處——椒林——黑風口——清涼河——北九水
大河東——盤山公路——巨峰入口——入口南側山脈——繞過收費站——嶗頂(途中有很多驢友開發的小路,比較有挑戰性的一個路線)
旅遊路線
陸路
南線(流清河、埡口景區):乘104路、106路、113路、304、802路公共汽車到達。
東線(仰口景區):乘123路、312路、371路公共汽車到達。
中線(北九水景區):乘107路、110路、311路、365路公共汽車到達。
水路
由青島灣旅遊碼頭乘船遊覽嶗山海上風光,在太清灣登陸,主要遊覽太清、上清景區。
歷史名人
嶗山地處中原東部,在齊魯文化大地,而山海連接,很早就被人注意到,在古已經出名。所以與之相關的歷史文化名人也很多。
蒲松齡
明末清初淄川人,著名小說家蒲松齡曾經多次遊覽嶗山,為嶗山寫文做詩,並在他的志怪體小說聊齋志異中寫了兩篇關於嶗山的短篇小說:嶗山道士、香玉。而香玉的主人公之一絳雪就是嶗山太清宮三官殿園內東側的耐冬樹(又名山茶、曼陀羅、玉茗),樹齡已有500多年。故事中耐冬、牡丹的動人故事也隨聊齋志異而廣為留傳。小說中的另一主人公香玉為耐冬旁的一株牡丹花,但「白牡丹已經憔悴而死」,只剩絳雪流芳在嶗山。
丘處機
全真教第五任掌教,全真七真之一,龍門派的祖師。曾經三次上嶗山傳教布道,並在嶗上留有多處石刻。上清宮有丘處機衣冠冢。
康有為
宗教
嶗山分布有佛教和道教兩派宗教,而以道教為盛。目前嶗山道教以全真教為主流。
道教
春秋時期已有方士在嶗山修身養生。到西漢時期,張廉夫到嶗山授徒布道,奠定了嶗山道教的基礎。從西漢到五代,嶗山分布有太平道和天師道,宗派主要為樓觀教團、靈寶派、上清派。宋代嶗山道士劉若拙的華蓋派為盛。金元時期,是嶗山道教的興盛時期,全真教這一時期在嶗山大興。太清宮為全真第二大叢林。
嶗山分布的道觀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稱,可見其道教的影響力。目前嶗山還存在道觀有太清宮、上清宮、明霞洞、太平宮、通真宮、華樓宮、蔚竹庵、白雲洞、明道觀、關帝廟、百福庵、大嶗觀和太和觀。
佛教
法海寺和華嚴寺被列為青島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起來。
視頻
嶗山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嶗山絕美風光,作為嶗山驢友必看_視頻
- ↑ 《佛國記》晉·法顯:晝夜十二日到長廣郡界牢山南岸。便得好水菜。,國學大師
- ↑ 嶗山地質,青島新聞網 2009-05-22 14:30:37
- ↑ 嶗山花崗岩,嶗山
- ↑ 尋找時代交際的聲音——康有為墓遊記,觀海聽濤,作者:皇甫靜亮 發布時間:2005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