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雒鄉
崇雒鄉地處閩北中心區域、閩浙贛交界地,位於"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武夷山腳下,境內北聯浦(城)南(平)高速公路,南接寧(德)武(夷山)高速公路,距武夷山機場32公里、建陽火車貨運站14公里。成為未來閩北發展的核心區域。
崇雒鄉位於東經118°71′~118°15′,北緯27°26′~27°33′。地處閩北中心區域、閩浙贛交界地,東與回龍鄉、水吉鎮交界,西與將口鎮接壤,南與童遊街道友鄰,北與武夷山五夫鎮毗連。
境內北聯浦南高速公路,南接寧武高速公路,鄰近武夷山高鐵東站。距離將口高速口13公里,武夷山高鐵東站15公里,集鎮所在地距建陽城區31公里,距雙世遺地武夷山風景區30公里。
截至2017年底,共3121戶,總人口11660人。轄區總面積126.5平方千米。[1]
目錄
概況
總體概況
崇雒鄉位於閩北山城建陽市北部,地理位置東經118度71分-118度15分,北緯27度26分-27度33分,海拔180米。地處亞熱帶季風性溫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8℃,年均降水1700----2400毫米。集鎮所在地距離建陽市區31公里,距"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武夷山風景區30公里。轄區總面積109.1平方公里,設6個自治村,現有人口1.26萬人。境內有丘陵山地14萬畝、耕地2.5萬畝。是世界級名人、宋代法醫學鼻祖-宋慈的故鄉,素有"蓮果之鄉"美譽。2005年被南平地級市確定為"閩北產業集中區"區域之一。
前景與優勢
崇雒鄉位於閩北南平市發展定位於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綠色腹地。崇雒鄉優勢所在,便捷的交通設施:地處閩北中心區域、閩浙贛交界地,位於"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武夷山腳下,境內北聯浦(城)-南(平)高速公路,南接寧(德)-武(夷山)高速公路,距武夷山機場32公里,建陽火車貨運站14公里。成為未來閩北發展的核心區域。
獨特的生態環境:崇雒屬閩北少有的綠色生態區域,土地肥沃、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因建有760萬立方米庫容量的小型水庫,形成獨特自然"小氣候"。耕地集中連片達20000餘畝,其中經省國土資源廳土地整理項目建設8500畝,森林覆蓋率達77.8%;種植業以規模山地果業為主導,現有以建陽桔柚、蘆柑、臍橙等柑桔類為主的各類果園面積為12000畝,年出產果品3000萬公斤;境內龍井山、硯山、虹橋湖、宋慈墓等自然景觀---應茂林修竹、環境幽雅,是開發生態休閒旅遊項目的寶貴資源。
宋代理學家朱熹遊歷此地時寫下名篇《芹溪九曲》,至今保留着唐代咸通年間古寺---如是寺,香火延續千年不絕,民間民風淳樸,人們熱情好客。豐富的礦產資源,距集鎮3公里的北歷村在1973年經福建省地質大隊探明蛇紋石儲量11881.7萬噸,被確認為華東地區儲量最大隊探明蛇紋石礦區,礦石平均品位MG036.4%。GF 1994年由省冶金工業研究所提取輕質氧化鎂工藝獲得成功。尚待有實力集團企業投資開發。[2]
歷史沿革
歷史文化
境內有丘陵山地14萬畝、耕地2.5萬畝。是世界級名人、宋代法醫學鼻祖--宋慈的故鄉,素有"蓮果之鄉"的美譽。2005年被南平地級市確定為"閩北產業集中區"區域之一。
深厚的文化底蘊:崇雒舊稱"雒田裡",歷史文化悠久。這裡是世界法醫學鼻祖宋慈的故鄉,其陵園位於古村昌茂坊,被列為一級文物保護單位。
地名來源
崇雒地名來歷傳說為崇雒似船形,絡在街尾潭,古代風水先生認為要使這"船"永駐,還需加鎖,於是古街坊尾潭前架一座鎖形拱橋把"船"一絡再絡,遂名重洛後雅化為崇雒,崇雒山清水秀,民風淳樸現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築有建於(860-873年)間的如是寺,距村落7.5公里,依山而建,規模較大。寺院空氣清新,寺院山腳下有風景秀麗的五豐水庫水庫有座紅橋稱虹橋仙湖山水風光連成一體,是個理想的休閒避暑勝地,我國古代傑出的法醫學家宋慈先生古墓就座落在崇雒村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沿革
一說境內以洪山為屏障,洛水為隘口,從"洪洛"變而為崇洛。宋、元時為崇洛里。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將崇洛、東田、欽仁三里合併為洛田裡,清改稱雒田裡。民國17年(1928年),屬將口第五區,21年設置第三區,25年屬將口第二區,29年設鄉。
建國後,屬將口第二區,1952年改屬彭墩七區。1954年彭墩改為二區,崇雒屬二區。1955年,崇雒改屬將口區。1958年底公社化,崇雒屬將口公社。1961年成立崇雒公社、白洋公社,1964年白洋併入崇雒公社。1984年撤公社,改名崇雒鄉。[3]
地理環境
區位氣候
崇雒鄉位於閩北山城建陽市北部,地理位置東經118度71分--118度15分,北緯27度26分--27度33分,海拔180米。地處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8度,初霜期最早出現在11月13日,最遲在1月4日,年均有霜天數23天,平均降水1700--2400毫米。
生態環境
獨特的生態環境:崇雒屬閩北少有的綠色生態區域,境內地勢平坦、土質肥沃、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因建有760萬平方米庫容的小(一)型水庫,形成獨特自然"小氣候"。耕地集中連片達20000餘畝,其中經省國土資源廳土地整理項目建設4000畝,具備現代農業開發的基礎條件;山地為低緩丘陵地,以紅黃壤為主,人工林面積12萬畝,年採伐量10000立方米,森林覆蓋率77.8%;種植業以規模山地果業為主導,現有以柑桔為主的各類果園面積12000畝,年出產果品3000萬公斤;境內龍井山、硯山、虹橋糊等自然景觀--應茂林修竹、環境幽雅,是開發生態休閒旅遊項目的寶貴資源。[4]
氣候數據
日照
日照一般分為"可照時數"(排除地形、雲霧等影響)和"實照時數"(不排除地形、雲霧等影響)兩種。建陽站全年,平年可照時數4424.1小時,閏年4435.3小時,而年平均實照時數僅1802.7小時,日照百分率為4l%。一年中實照時數以7~9月較多,7月實照最多,2~5月實照較少。從1951~1980年,以1963年實照時數最多為2218.9小時,1975年最少僅15建陽縣太陽輻射總量,以地面每平方厘米計,1月5.982千卡,2月5.57千卡,3月7.123千卡,4月8.431千卡,5月8.747千卡,6月9.476千卡,7月13.62千卡,8月13.478千卡,9月10.837千卡,10月8.968千卡,11月6.755千卡,12月5.724千卡。年均每平方厘米104.711千卡。境內所受的太陽輻射總量,7~8月份劇增,天氣酷熱;2月份輻射總量最低,天氣嚴寒。
氣溫變化
建陽縣各地年平均氣溫一般在攝氏15~19度之間。具有以下特點:氣溫自西北向東南遞增,等溫線走向與地形相仿,中部沿河盆地高於東西兩側山地,年平均在攝氏18度以上;冷區在黃坑鄉。四季氣溫分布趨勢,基本與年分布相仿。
年變化和年際變化
氣溫在一年之中以1月最冷,建陽氣象站平均攝氏7.1度,黃坑6.7度;7月最熱,建陽站平均攝氏28.1度,黃坑25.8度;最熱月與最冷月平均氣溫之年較差,建陽站平均攝氏21.0度,黃坑19.1度。
氣溫的時令變化,3~5月平均上升攝氏4度以上,12月到次年1月平均下降攝氏5度以上,但秋溫(10月)仍高於春溫(4月)。
累年各月的平均氣溫與年較差,1月建陽站攝氏7.1度,黃坑6.7度;2月建陽9.1度,黃坑8.7度;3月建陽13.2度,黃坑11.7度;4月建陽18.3度,黃坑16.9度;5月建陽22.2度,黃坑21.0度;6月建陽25.1度,黃坑23.1度;7月建陽28.1度,黃坑25.8度;8月建陽27.5度,黃坑25.7度;9月建陽24.8度,黃坑22.8度;10月建陽19.2度,黃坑19.1度;11月建陽13.9度,黃坑11.9度;12月建陽9度,黃坑7.9度。年均建陽18.1度,黃坑16.8度。年較差建陽21度,黃坑19.1度。
氣溫年際變化,以建陽站30年(1951~1980年)資料分析,年平均氣溫的逐年變化較小,平均偏差攝氏0.2度,最大偏差0.8度,最小偏差0.0度。年平均氣溫最高攝氏18.9度(1953年),最低17.5度(1976年)。若以平均氣溫距平大於或等於0.3度表示暖年,小於或等於零下0.3度表示冷年,則建陽站30年資料中,暖年有5年(1952年、1953年、1961年、1964年、1966年),冷年有3年(1655年、1962年、1976年)。
氣溫日變化和日際變化
氣溫的日變化,一般日出前最低,日出後逐漸上升,午後最高。日最低值出現的時間,春季6時,夏季5~6時,秋季6~7時,冬季7時左右。日最高值出現的時間,冬季15~16時,其他季節均在14時前後。
氣溫日較差,以建陽站與黃坑相比,一般情況,黃坑日較差比建陽站小,但冬季日較差則相反。最大日較差都出現在1月份(冬季),春季日較差較小。1951~1980年資料,建陽站年平均日較差攝氏19.5度,黃坑9.6度。1974~1976年資料最大日較差出現於1974年1月3日,建陽站攝氏23.6度,黃坑24.1度。
極端氣溫
建陽站極端最高氣溫一般出現在7~8月,通常在攝氏35~40度之間。30年中最高值攝氏41.3度(1953年8月10日和1971年7月31日)。年均最高氣溫24.3度。黃坑3年中(1974~1976年)最高值攝氏36.0度(1976年8月9日),年均最高氣溫22.4度。
日極端最高氣溫大於或等於攝氏35度的炎熱天氣,建陽站歷年平均在38天左右,一般出現在6~9月,其中以7月最多,占全年40%;8月次之占38%。大於或等於35度的最長連續日數是1953年,達40天(7月8日~8月16日),最短連續日數在1975年,僅3天(7月28日~7月30日);平均為13天。黃坑站大於或等於攝氏35度的日數甚少,在3年中(1974~1976年)僅出現過4天(其中7月有3天,8月1天)。
建陽站日極端最低氣溫一般出現在1月,通常在攝氏零下3.0度~零下8.0度之間,30年中最低值零下8.7度(1973年12月26日);年均最低氣溫14.2度。黃坑鄉在3年中最低值零下9.0度(1974年12月26日);年均最低氣溫攝氏13.0度。
日極端最低氣溫小於或等於攝氏3.0度的寒冷天氣,建陽站平均每年40天左右,主要出現在1月。小於或等於3.0度的最早日期10月27日,最遲日期次年4月9日。初終間隔日期多在90~130天,最長156天(1962年),最短69天(1972年)。
黃坑站的寒冷天氣,平均每年約50天,平均最早日期11月20日,平均最遲日期4月2日,間隔日數134天。
注:表示氣溫在一日中變化的大小,即日最高氣溫與日最低氣溫之差。
降溫、冰霜
建陽一年四季都有冷空氣活動,只是夏季氣溫較高,溫度變化不明顯,不易被人們覺察。如把一次連續降溫大於或等於攝氏3度作為一次冷空氣過程,縣境各月均有冷空氣影響。全年平均達35.1次,其中以12月最多,平均3.9次,1月次之,平均3.7次。自6月明顯減少,7~8月最少,10月後又顯著增加,冷空氣活動最多年份是1969年達42次。影響建陽的冷空氣多數不太強,日平均氣溫24小時降溫值一般在3~5度之間,降溫大於或等於10度者次數較少,且多數出現在11~4月。
建陽站初霜最早10月29日(1987年),最遲1月4日(1957年),平均12月1日。終霜最早1月25日(1958年),最遲3月26日(1961年),平均2月23日。年平均霜日數23.2天,多數在12月~2月,尤以1月最多,平均達9.4天。霜期最長125天,最短49天,平均83天。無霜期最長316天(1957年),最短248天(1961年),平均282天,比黃坑多50天左右。黃坑初霜平均11月19日,終期平均4月2日,霜日比建陽明顯增加,年平均達49天,主要集中在11月~3月,尤以1月最多達15.7天。
建陽縣太陽輻射總量,以地面每平方厘米計,1月5.982千卡,2月5.57千卡,3月7.123千卡,4月8.431千卡,5月8.747千卡,6月9.476千卡,7月13.62千卡,8月13.478千卡,9月10.837千卡,10月8.968千卡,11月6.755千卡,12月5.724千卡。年均每平方厘米104.711千卡。境內所受的太陽輻射總量,7~8月份劇增,天氣酷熱;2月份輻射總量最低,天氣嚴寒。
氣溫變化
建陽縣各地年平均氣溫一般在攝氏15~19度之間。具有以下特點:氣溫自西北向東南遞增,等溫線走向與地形相仿,中部沿河盆地高於東西兩側山地,年平均在攝氏18度以上;冷區在黃坑鄉。四季氣溫分布趨勢,基本與年分布相仿。
年變化和年際變化
氣溫在一年之中以1月最冷,建陽氣象站平均攝氏7.1度,黃坑6.7度;7月最熱,建陽站平均攝氏28.1度,黃坑25.8度;最熱月與最冷月平均氣溫之年較差,建陽站平均攝氏21.0度,黃坑19.1度。
氣溫的時令變化,3~5月平均上升攝氏4度以上,12月到次年1月平均下降攝氏5度以上,但秋溫(10月)仍高於春溫(4月)。
累年各月的平均氣溫與年較差,1月建陽站攝氏7.1度,黃坑6.7度;2月建陽9.1度,黃坑8.7度;3月建陽13.2度,黃坑11.7度;4月建陽18.3度,黃坑16.9度;5月建陽22.2度,黃坑21.0度;6月建陽25.1度,黃坑23.1度;7月建陽28.1度,黃坑25.8度;8月建陽27.5度,黃坑25.7度;9月建陽24.8度,黃坑22.8度;10月建陽19.2度,黃坑19.1度;11月建陽13.9度,黃坑11.9度;12月建陽9度,黃坑7.9度。年均建陽18.1度,黃坑16.8度。年較差建陽21度,黃坑19.1度。
氣溫年際變化,以建陽站30年(1951~1980年)資料分析,年平均氣溫的逐年變化較小,平均偏差攝氏0.2度,最大偏差0.8度,最小偏差0.0度。年平均氣溫最高攝氏18.9度(1953年),最低17.5度(1976年)。若以平均氣溫距平大於或等於0.3度表示暖年,小於或等於零下0.3度表示冷年,則建陽站30年資料中,暖年有5年(1952年、1953年、1961年、1964年、1966年),冷年有3年(1655年、1962年、1976年)。
氣溫日變化和日際變化
氣溫的日變化,一般日出前最低,日出後逐漸上升,午後最高。日最低值出現的時間,春季6時,夏季5~6時,秋季6~7時,冬季7時左右。日最高值出現的時間,冬季15~16時,其他季節均在14時前後。
氣溫日較差,以建陽站與黃坑相比,一般情況,黃坑日較差比建陽站小,但冬季日較差則相反。最大日較差都出現在1月份(冬季),春季日較差較小。1951~1980年資料,建陽站年平均日較差攝氏19.5度,黃坑9.6度。1974~1976年資料最大日較差出現於1974年1月3日,建陽站攝氏23.6度,黃坑24.1度。
極端氣溫
建陽站極端最高氣溫一般出現在7~8月,通常在攝氏35~40度之間。30年中最高值攝氏41.3度(1953年8月10日和1971年7月31日)。年均最高氣溫24.3度。黃坑3年中(1974~1976年)最高值攝氏36.0度(1976年8月9日),年均最高氣溫22.4度。
日極端最高氣溫大於或等於攝氏35度的炎熱天氣,建陽站歷年平均在38天左右,一般出現在6~9月,其中以7月最多,占全年40%;8月次之占38%。大於或等於35度的最長連續日數是1953年,達40天(7月8日~8月16日),最短連續日數在1975年,僅3天(7月28日~7月30日);平均為13天。黃坑站大於或等於攝氏35度的日數甚少,在3年中(1974~1976年)僅出現過4天(其中7月有3天,8月1天)。
建陽站日極端最低氣溫一般出現在1月,通常在攝氏零下3.0度~零下8.0度之間,30年中最低值零下8.7度(1973年12月26日);年均最低氣溫14.2度。黃坑鄉在3年中最低值零下9.0度(1974年12月26日);年均最低氣溫攝氏13.0度。
日極端最低氣溫小於或等於攝氏3.0度的寒冷天氣,建陽站平均每年40天左右,主要出現在1月。小於或等於3.0度的最早日期10月27日,最遲日期次年4月9日。初終間隔日期多在90~130天,最長156天(1962年),最短69天(1972年)。
黃坑站的寒冷天氣,平均每年約50天,平均最早日期11月20日,平均最遲日期4月2日,間隔日數134天。
注:表示氣溫在一日中變化的大小,即日最高氣溫與日最低氣溫之差。
降溫、冰霜
建陽一年四季都有冷空氣活動,只是夏季氣溫較高,溫度變化不明顯,不易被人們覺察。如把一次連續降溫大於或等於攝氏3度作為一次冷空氣過程,縣境各月均有冷空氣影響。全年平均達35.1次,其中以12月最多,平均3.9次,1月次之,平均3.7次。自6月明顯減少,7~8月最少,10月後又顯著增加,冷空氣活動最多年份是1969年達42次。影響建陽的冷空氣多數不太強,日平均氣溫24小時降溫值一般在3~5度之間,降溫大於或等於10度者次數較少,且多數出現在11~4月。
建陽站初霜最早10月29日(1987年),最遲1月4日(1957年),平均12月1日。終霜最早1月25日(1958年),最遲3月26日(1961年),平均2月23日。年平均霜日數23.2天,多數在12月~2月,尤以1月最多,平均達9.4天。霜期最長125天,最短49天,平均83天。無霜期最長316天(1957年),最短248天(1961年),平均282天,比黃坑多50天左右。黃坑初霜平均11月19日,終期平均4月2日,霜日比建陽明顯增加,年平均達49天,主要集中在11月~3月,尤以1月最多達15.7天。
財政金融
2008年,該鄉財政工作在鄉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鄉人大的監督和上級財政部門的支持指導下,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七大精神,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努力貫徹中央和省上農村稅費改革會議精神,緊緊圍繞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扶持農村各項產業發展,依法組織收入,促進了該鄉經濟建設和其他各項事業的發展。2008年該鄉財政收入為632.7萬元,財政總支出為558萬元,當年消除赤字74.7萬元。
崇雒人民勤勞、樸實、境內物產豐富,素有"蓮果之鄉"美稱,較為有名的有:白蓮、桔柚、食用菌等特產,崇雒人民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積極發展特色產業,壯大經濟,崇雒人民願與社會各界共享資源,共謀發展。
產業規劃
農林產業:提供萬畝連片耕地,開發閩台農業合作項目(花卉、園藝、名優水果等產業)、木製品加工項目、果產品 綜合開發產業、畜牧水產業;
礦產業:面向礦業集團公司,綜合開發利用蛇紋石礦資源;
旅遊產業:"宋慈故里"文化產業開發、龍井山休閒度假區開發、千年古寺-如是寺宗教產業開發;
竭誠歡迎海內外客商前來投資興業!
交通運輸
便捷的交通設施:地處閩北中心區域、閩浙贛交界地,位於"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武夷山腳下,境內北聯浦(城)南(平)高速公路,南接寧(德)武(夷山)高速公路,距武夷山機場32公里、建陽火車貨運站14公里。成為未來閩北發展的核心區域。
娛樂休閒
如是寺----位於建陽市崇雒鄉(古稱雒田裡)蓮源峰下,距崇雒村東南7.5公里,舊名崇福院。始建於唐代咸通年間(860-874)。宋紹興元年(1131)暨存真(人稱暨公)來游,有神迎曰:"待吾師久矣。"里人詹公瑾為結庵居焉。元至正十九年(1359)重建,更名如是教寺。
明萬曆六年(1578)院毀,九年重建,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由教諭藍陳略捐俸,僧際顛募修。現存主殿為清乾隆、道光年間重建,光緒二十二年(1896)再修。座西北朝東南,面積約450平方米,木結構,三層重檐,脊背起翹,內頂為圓錐狀藻井,布滿裝飾性斗拱。大殿正中上方有道光十年書寫的"澤被萬民"橫匾,中間天井上方有敕建"如是祖殿"豎匾。匾額四周布滿木雕圖案,其設計與雕刻技藝堪稱"精美絕倫"。
寺內現存清乾隆重建碑記一方。門首有聯二副,一日:"蓮源山明水淨,如是竹影鐘聲。"一日:"天竺峰夕照寶蓮座,唐迄今名谷顯遺蹟"。橫批為"如是現光"。共和國"文化大革命"初期(1966-1968),此寺遭嚴重破壞,1980年始逐步修復。1983年8月列入建陽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此後,寺院旁邊相繼建了附屬建築物,以供遊人住宿與膳食。2004年4月,建陽市三利鞋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梁玉行(皈依弟子)發現故里的如是寺殘破不堪,遂捐資33萬元對寺廟進行整修,同時重新整理印刷"暨公佛傳",並賦贊詩三首。(其一:暨公佛傳勸世人,指明正理利有情。教化世人知覺醒,免墜地獄上大庭。其二:行善積德貧轉富,平平安安就是福。福壽綿長天上賜,子孫代代出賢嗣。其三:閱讀正理告他人,轉送流通公德心。經典善書信奉敬,諸佛諸神保佑人。)重修寺廟至2005年6月竣工,使之重煥光華,更顯金碧輝煌。現寺院總建築面積約2000餘平方米。寺院四周古樹環抱,實為避暑休閒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