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崇雒乡地处闽北中心区域、闽浙赣交界地,位于"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武夷山脚下,境内北联浦(城)南(平)高速公路,南接宁(德)武(夷山)高速公路,距武夷山机场32公里、建阳火车货运站14公里。成为未来闽北发展的核心区域。

崇雒乡位于东经118°71′~118°15′,北纬27°26′~27°33′。地处闽北中心区域、闽浙赣交界地,东与回龙乡、水吉镇交界,西与将口镇接壤,南与童游街道友邻,北与武夷山五夫镇毗连。

境内北联浦南高速公路,南接宁武高速公路,邻近武夷山高铁东站。距离将口高速口13公里,武夷山高铁东站15公里,集镇所在地距建阳城区31公里,距双世遗地武夷山风景区30公里。

截至2017年底,共3121户,总人口11660人。辖区总面积126.5平方千米。[1]

目录

概况

总体概况

崇雒乡位于闽北山城建阳市北部,地理位置东经118度71分-118度15分,北纬27度26分-27度33分,海拔180米。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温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8℃,年均降水1700----2400毫米。集镇所在地距离建阳市区31公里,距"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武夷山风景区30公里。辖区总面积109.1平方公里,设6个自治村,现有人口1.26万人。境内有丘陵山地14万亩、耕地2.5万亩。是世界级名人、宋代法医学鼻祖-宋慈的故乡,素有"莲果之乡"美誉。2005年被南平地级市确定为"闽北产业集中区"区域之一。

前景与优势

崇雒乡位于闽北南平市发展定位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崇雒乡优势所在,便捷的交通设施:地处闽北中心区域、闽浙赣交界地,位于"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武夷山脚下,境内北联浦(城)-南(平)高速公路,南接宁(德)-武(夷山)高速公路,距武夷山机场32公里,建阳火车货运站14公里。成为未来闽北发展的核心区域。

独特的生态环境:崇雒属闽北少有的绿色生态区域,土地肥沃、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因建有760万立方米库容量的小型水库,形成独特自然"小气候"。耕地集中连片达20000余亩,其中经省国土资源厅土地整理项目建设8500亩,森林覆盖率达77.8%;种植业以规模山地果业为主导,现有以建阳桔柚、芦柑、脐橙等柑桔类为主的各类果园面积为12000亩,年出产果品3000万公斤;境内龙井山、砚山、虹桥湖、宋慈墓等自然景观---应茂林修竹、环境幽雅,是开发生态休闲旅游项目的宝贵资源。

宋代理学家朱熹游历此地时写下名篇《芹溪九曲》,至今保留着唐代咸通年间古寺---如是寺,香火延续千年不绝,民间民风淳朴,人们热情好客。丰富的矿产资源,距集镇3公里的北历村在1973年经福建省地质大队探明蛇纹石储量11881.7万吨,被确认为华东地区储量最大队探明蛇纹石矿区,矿石平均品位MG036.4%。GF 1994年由省冶金工业研究所提取轻质氧化镁工艺获得成功。尚待有实力集团企业投资开发。[2]

历史沿革

历史文化

境内有丘陵山地14万亩、耕地2.5万亩。是世界级名人、宋代法医学鼻祖--宋慈的故乡,素有"莲果之乡"的美誉。2005年被南平地级市确定为"闽北产业集中区"区域之一。

深厚的文化底蕴:崇雒旧称"雒田里",历史文化悠久。这里是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的故乡,其陵园位于古村昌茂坊,被列为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地名来源

崇雒地名来历传说为崇雒似船形,络在街尾潭,古代风水先生认为要使这"船"永驻,还需加锁,于是古街坊尾潭前架一座锁形拱桥把"船"一络再络,遂名重洛后雅化为崇雒,崇雒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现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有建于(860-873年)间的如是寺,距村落7.5公里,依山而建,规模较大。寺院空气清新,寺院山脚下有风景秀丽的五丰水库水库有座红桥称虹桥仙湖山水风光连成一体,是个理想的休闲避暑胜地,我国古代杰出的法医学家宋慈先生古墓就座落在崇雒村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一说境内以洪山为屏障,洛水为隘口,从"洪洛"变而为崇洛。宋、元时为崇洛里。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将崇洛、东田、钦仁三里合并为洛田里,清改称雒田里。民国17年(1928年),属将口第五区,21年设置第三区,25年属将口第二区,29年设乡。

建国后,属将口第二区,1952年改属彭墩七区。1954年彭墩改为二区,崇雒属二区。1955年,崇雒改属将口区。1958年底公社化,崇雒属将口公社。1961年成立崇雒公社、白洋公社,1964年白洋并入崇雒公社。1984年撤公社,改名崇雒乡。[3]

地理环境

区位气候

崇雒乡位于闽北山城建阳市北部,地理位置东经118度71分--118度15分,北纬27度26分--27度33分,海拔180米。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8度,初霜期最早出现在11月13日,最迟在1月4日,年均有霜天数23天,平均降水1700--2400毫米。

生态环境

独特的生态环境:崇雒属闽北少有的绿色生态区域,境内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因建有760万平方米库容的小(一)型水库,形成独特自然"小气候"。耕地集中连片达20000余亩,其中经省国土资源厅土地整理项目建设4000亩,具备现代农业开发的基础条件;山地为低缓丘陵地,以红黄壤为主,人工林面积12万亩,年采伐量10000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7.8%;种植业以规模山地果业为主导,现有以柑桔为主的各类果园面积12000亩,年出产果品3000万公斤;境内龙井山、砚山、虹桥糊等自然景观--应茂林修竹、环境幽雅,是开发生态休闲旅游项目的宝贵资源。[4]

气候数据

日照

日照一般分为"可照时数"(排除地形、云雾等影响)和"实照时数"(不排除地形、云雾等影响)两种。建阳站全年,平年可照时数4424.1小时,闰年4435.3小时,而年平均实照时数仅1802.7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l%。一年中实照时数以7~9月较多,7月实照最多,2~5月实照较少。从1951~1980年,以1963年实照时数最多为2218.9小时,1975年最少仅15建阳县太阳辐射总量,以地面每平方厘米计,1月5.982千卡,2月5.57千卡,3月7.123千卡,4月8.431千卡,5月8.747千卡,6月9.476千卡,7月13.62千卡,8月13.478千卡,9月10.837千卡,10月8.968千卡,11月6.755千卡,12月5.724千卡。年均每平方厘米104.711千卡。境内所受的太阳辐射总量,7~8月份剧增,天气酷热;2月份辐射总量最低,天气严寒。

气温变化

建阳县各地年平均气温一般在摄氏15~19度之间。具有以下特点:气温自西北向东南递增,等温线走向与地形相仿,中部沿河盆地高于东西两侧山地,年平均在摄氏18度以上;冷区在黄坑乡。四季气温分布趋势,基本与年分布相仿。

年变化和年际变化

气温在一年之中以1月最冷,建阳气象站平均摄氏7.1度,黄坑6.7度;7月最热,建阳站平均摄氏28.1度,黄坑25.8度;最热月与最冷月平均气温之年较差,建阳站平均摄氏21.0度,黄坑19.1度。

气温的时令变化,3~5月平均上升摄氏4度以上,12月到次年1月平均下降摄氏5度以上,但秋温(10月)仍高于春温(4月)。

累年各月的平均气温与年较差,1月建阳站摄氏7.1度,黄坑6.7度;2月建阳9.1度,黄坑8.7度;3月建阳13.2度,黄坑11.7度;4月建阳18.3度,黄坑16.9度;5月建阳22.2度,黄坑21.0度;6月建阳25.1度,黄坑23.1度;7月建阳28.1度,黄坑25.8度;8月建阳27.5度,黄坑25.7度;9月建阳24.8度,黄坑22.8度;10月建阳19.2度,黄坑19.1度;11月建阳13.9度,黄坑11.9度;12月建阳9度,黄坑7.9度。年均建阳18.1度,黄坑16.8度。年较差建阳21度,黄坑19.1度。

气温年际变化,以建阳站30年(1951~1980年)资料分析,年平均气温的逐年变化较小,平均偏差摄氏0.2度,最大偏差0.8度,最小偏差0.0度。年平均气温最高摄氏18.9度(1953年),最低17.5度(1976年)。若以平均气温距平大于或等于0.3度表示暖年,小于或等于零下0.3度表示冷年,则建阳站30年资料中,暖年有5年(1952年、1953年、1961年、1964年、1966年),冷年有3年(1655年、1962年、1976年)。

气温日变化和日际变化

气温的日变化,一般日出前最低,日出后逐渐上升,午后最高。日最低值出现的时间,春季6时,夏季5~6时,秋季6~7时,冬季7时左右。日最高值出现的时间,冬季15~16时,其他季节均在14时前后。

气温日较差,以建阳站与黄坑相比,一般情况,黄坑日较差比建阳站小,但冬季日较差则相反。最大日较差都出现在1月份(冬季),春季日较差较小。1951~1980年资料,建阳站年平均日较差摄氏19.5度,黄坑9.6度。1974~1976年资料最大日较差出现于1974年1月3日,建阳站摄氏23.6度,黄坑24.1度。

极端气温

建阳站极端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7~8月,通常在摄氏35~40度之间。30年中最高值摄氏41.3度(1953年8月10日和1971年7月31日)。年均最高气温24.3度。黄坑3年中(1974~1976年)最高值摄氏36.0度(1976年8月9日),年均最高气温22.4度。

日极端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摄氏35度的炎热天气,建阳站历年平均在38天左右,一般出现在6~9月,其中以7月最多,占全年40%;8月次之占38%。大于或等于35度的最长连续日数是1953年,达40天(7月8日~8月16日),最短连续日数在1975年,仅3天(7月28日~7月30日);平均为13天。黄坑站大于或等于摄氏35度的日数甚少,在3年中(1974~1976年)仅出现过4天(其中7月有3天,8月1天)。

建阳站日极端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1月,通常在摄氏零下3.0度~零下8.0度之间,30年中最低值零下8.7度(1973年12月26日);年均最低气温14.2度。黄坑乡在3年中最低值零下9.0度(1974年12月26日);年均最低气温摄氏13.0度。

日极端最低气温小于或等于摄氏3.0度的寒冷天气,建阳站平均每年40天左右,主要出现在1月。小于或等于3.0度的最早日期10月27日,最迟日期次年4月9日。初终间隔日期多在90~130天,最长156天(1962年),最短69天(1972年)。

黄坑站的寒冷天气,平均每年约50天,平均最早日期11月20日,平均最迟日期4月2日,间隔日数134天。

注:表示气温在一日中变化的大小,即日最高气温与日最低气温之差。

降温、冰霜

建阳一年四季都有冷空气活动,只是夏季气温较高,温度变化不明显,不易被人们觉察。如把一次连续降温大于或等于摄氏3度作为一次冷空气过程,县境各月均有冷空气影响。全年平均达35.1次,其中以12月最多,平均3.9次,1月次之,平均3.7次。自6月明显减少,7~8月最少,10月后又显著增加,冷空气活动最多年份是1969年达42次。影响建阳的冷空气多数不太强,日平均气温24小时降温值一般在3~5度之间,降温大于或等于10度者次数较少,且多数出现在11~4月。

建阳站初霜最早10月29日(1987年),最迟1月4日(1957年),平均12月1日。终霜最早1月25日(1958年),最迟3月26日(1961年),平均2月23日。年平均霜日数23.2天,多数在12月~2月,尤以1月最多,平均达9.4天。霜期最长125天,最短49天,平均83天。无霜期最长316天(1957年),最短248天(1961年),平均282天,比黄坑多50天左右。黄坑初霜平均11月19日,终期平均4月2日,霜日比建阳明显增加,年平均达49天,主要集中在11月~3月,尤以1月最多达15.7天。

建阳县太阳辐射总量,以地面每平方厘米计,1月5.982千卡,2月5.57千卡,3月7.123千卡,4月8.431千卡,5月8.747千卡,6月9.476千卡,7月13.62千卡,8月13.478千卡,9月10.837千卡,10月8.968千卡,11月6.755千卡,12月5.724千卡。年均每平方厘米104.711千卡。境内所受的太阳辐射总量,7~8月份剧增,天气酷热;2月份辐射总量最低,天气严寒。

气温变化

建阳县各地年平均气温一般在摄氏15~19度之间。具有以下特点:气温自西北向东南递增,等温线走向与地形相仿,中部沿河盆地高于东西两侧山地,年平均在摄氏18度以上;冷区在黄坑乡。四季气温分布趋势,基本与年分布相仿。

年变化和年际变化

气温在一年之中以1月最冷,建阳气象站平均摄氏7.1度,黄坑6.7度;7月最热,建阳站平均摄氏28.1度,黄坑25.8度;最热月与最冷月平均气温之年较差,建阳站平均摄氏21.0度,黄坑19.1度。

气温的时令变化,3~5月平均上升摄氏4度以上,12月到次年1月平均下降摄氏5度以上,但秋温(10月)仍高于春温(4月)。

累年各月的平均气温与年较差,1月建阳站摄氏7.1度,黄坑6.7度;2月建阳9.1度,黄坑8.7度;3月建阳13.2度,黄坑11.7度;4月建阳18.3度,黄坑16.9度;5月建阳22.2度,黄坑21.0度;6月建阳25.1度,黄坑23.1度;7月建阳28.1度,黄坑25.8度;8月建阳27.5度,黄坑25.7度;9月建阳24.8度,黄坑22.8度;10月建阳19.2度,黄坑19.1度;11月建阳13.9度,黄坑11.9度;12月建阳9度,黄坑7.9度。年均建阳18.1度,黄坑16.8度。年较差建阳21度,黄坑19.1度。

气温年际变化,以建阳站30年(1951~1980年)资料分析,年平均气温的逐年变化较小,平均偏差摄氏0.2度,最大偏差0.8度,最小偏差0.0度。年平均气温最高摄氏18.9度(1953年),最低17.5度(1976年)。若以平均气温距平大于或等于0.3度表示暖年,小于或等于零下0.3度表示冷年,则建阳站30年资料中,暖年有5年(1952年、1953年、1961年、1964年、1966年),冷年有3年(1655年、1962年、1976年)。

气温日变化和日际变化

气温的日变化,一般日出前最低,日出后逐渐上升,午后最高。日最低值出现的时间,春季6时,夏季5~6时,秋季6~7时,冬季7时左右。日最高值出现的时间,冬季15~16时,其他季节均在14时前后。

气温日较差,以建阳站与黄坑相比,一般情况,黄坑日较差比建阳站小,但冬季日较差则相反。最大日较差都出现在1月份(冬季),春季日较差较小。1951~1980年资料,建阳站年平均日较差摄氏19.5度,黄坑9.6度。1974~1976年资料最大日较差出现于1974年1月3日,建阳站摄氏23.6度,黄坑24.1度。

极端气温

建阳站极端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7~8月,通常在摄氏35~40度之间。30年中最高值摄氏41.3度(1953年8月10日和1971年7月31日)。年均最高气温24.3度。黄坑3年中(1974~1976年)最高值摄氏36.0度(1976年8月9日),年均最高气温22.4度。

日极端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摄氏35度的炎热天气,建阳站历年平均在38天左右,一般出现在6~9月,其中以7月最多,占全年40%;8月次之占38%。大于或等于35度的最长连续日数是1953年,达40天(7月8日~8月16日),最短连续日数在1975年,仅3天(7月28日~7月30日);平均为13天。黄坑站大于或等于摄氏35度的日数甚少,在3年中(1974~1976年)仅出现过4天(其中7月有3天,8月1天)。

建阳站日极端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1月,通常在摄氏零下3.0度~零下8.0度之间,30年中最低值零下8.7度(1973年12月26日);年均最低气温14.2度。黄坑乡在3年中最低值零下9.0度(1974年12月26日);年均最低气温摄氏13.0度。

日极端最低气温小于或等于摄氏3.0度的寒冷天气,建阳站平均每年40天左右,主要出现在1月。小于或等于3.0度的最早日期10月27日,最迟日期次年4月9日。初终间隔日期多在90~130天,最长156天(1962年),最短69天(1972年)。

黄坑站的寒冷天气,平均每年约50天,平均最早日期11月20日,平均最迟日期4月2日,间隔日数134天。

注:表示气温在一日中变化的大小,即日最高气温与日最低气温之差。

降温、冰霜

建阳一年四季都有冷空气活动,只是夏季气温较高,温度变化不明显,不易被人们觉察。如把一次连续降温大于或等于摄氏3度作为一次冷空气过程,县境各月均有冷空气影响。全年平均达35.1次,其中以12月最多,平均3.9次,1月次之,平均3.7次。自6月明显减少,7~8月最少,10月后又显著增加,冷空气活动最多年份是1969年达42次。影响建阳的冷空气多数不太强,日平均气温24小时降温值一般在3~5度之间,降温大于或等于10度者次数较少,且多数出现在11~4月。

建阳站初霜最早10月29日(1987年),最迟1月4日(1957年),平均12月1日。终霜最早1月25日(1958年),最迟3月26日(1961年),平均2月23日。年平均霜日数23.2天,多数在12月~2月,尤以1月最多,平均达9.4天。霜期最长125天,最短49天,平均83天。无霜期最长316天(1957年),最短248天(1961年),平均282天,比黄坑多50天左右。黄坑初霜平均11月19日,终期平均4月2日,霜日比建阳明显增加,年平均达49天,主要集中在11月~3月,尤以1月最多达15.7天。

财政金融

2008年,该乡财政工作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乡人大的监督和上级财政部门的支持指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精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贯彻中央和省上农村税费改革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扶持农村各项产业发展,依法组织收入,促进了该乡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2008年该乡财政收入为632.7万元,财政总支出为558万元,当年消除赤字74.7万元。

崇雒人民勤劳、朴实、境内物产丰富,素有"莲果之乡"美称,较为有名的有:白莲、桔柚、食用菌等特产,崇雒人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壮大经济,崇雒人民愿与社会各界共享资源,共谋发展。

产业规划

农林产业:提供万亩连片耕地,开发闽台农业合作项目(花卉、园艺、名优水果等产业)、木制品加工项目、果产品 综合开发产业、畜牧水产业;

矿产业:面向矿业集团公司,综合开发利用蛇纹石矿资源;

旅游产业:"宋慈故里"文化产业开发、龙井山休闲度假区开发、千年古寺-如是寺宗教产业开发;

竭诚欢迎海内外客商前来投资兴业!

交通运输

便捷的交通设施:地处闽北中心区域、闽浙赣交界地,位于"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武夷山脚下,境内北联浦(城)南(平)高速公路,南接宁(德)武(夷山)高速公路,距武夷山机场32公里、建阳火车货运站14公里。成为未来闽北发展的核心区域。

娱乐休闲

如是寺----位于建阳市崇雒乡(古称雒田里)莲源峰下,距崇雒村东南7.5公里,旧名崇福院。始建于唐代咸通年间(860-874)。宋绍兴元年(1131)暨存真(人称暨公)来游,有神迎曰:"待吾师久矣。"里人詹公瑾为结庵居焉。元至正十九年(1359)重建,更名如是教寺。

明万历六年(1578)院毁,九年重建,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由教谕蓝陈略捐俸,僧际颠募修。现存主殿为清乾隆、道光年间重建,光绪二十二年(1896)再修。座西北朝东南,面积约450平方米,木结构,三层重檐,脊背起翘,内顶为圆锥状藻井,布满装饰性斗拱。大殿正中上方有道光十年书写的"泽被万民"横匾,中间天井上方有敕建"如是祖殿"竖匾。匾额四周布满木雕图案,其设计与雕刻技艺堪称"精美绝伦"。

寺内现存清乾隆重建碑记一方。门首有联二副,一日:"莲源山明水净,如是竹影钟声。"一日:"天竺峰夕照宝莲座,唐迄今名谷显遗迹"。横批为"如是现光"。共和国"文化大革命"初期(1966-1968),此寺遭严重破坏,1980年始逐步修复。1983年8月列入建阳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后,寺院旁边相继建了附属建筑物,以供游人住宿与膳食。2004年4月,建阳市三利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梁玉行(皈依弟子)发现故里的如是寺残破不堪,遂捐资33万元对寺庙进行整修,同时重新整理印刷"暨公佛传",并赋赞诗三首。(其一:暨公佛传劝世人,指明正理利有情。教化世人知觉醒,免坠地狱上大庭。其二:行善积德贫转富,平平安安就是福。福寿绵长天上赐,子孙代代出贤嗣。其三:阅读正理告他人,转送流通公德心。经典善书信奉敬,诸佛诸神保佑人。)重修寺庙至2005年6月竣工,使之重焕光华,更显金碧辉煌。现寺院总建筑面积约2000余平方米。寺院四周古树环抱,实为避暑休闲胜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