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崔向群[1] [2] [3]
天文學家,(1951年12月 - )生於重慶市萬州,籍貫山東博興。

崔向群
性別
出生 1951年12月
國籍 中國
籍貫 山東博興
民族
母校 南京理工大學光學儀器專業
職業 天文學家

1975年畢業於南京理工大學光學儀器專業。

1982年、1995年先後獲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碩士、博士學位。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現任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南京理工大學光電學院教授,國天文學會第十二屆理事會理事長,中國南極天文中心副主任。

目錄

教育背景

1975年畢業於南京理工大學光學儀器專業。 1982年獲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碩士學位。 1995年獲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博士學位。

工作經歷

  • 1978年,崔向群走進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從事天文光學望遠鏡研究。
  • 1985年-1986年,在英國焦吉班克射電天文台。
  • 1986年-1994年,受聘於總部設在德國的歐洲南方天文台。
  • 1994年,回國參加LAMOST(大視場光譜巡天望遠鏡項目,又稱郭守敬望遠鏡)研發。
  • 2009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2010年10月,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 2010年-2014年,中國天文學會第十二屆理事會理事長。
  • 1998年-2004年,任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LAMOST)項目總工程師
  • 2013年,當選為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

研究方向及領域

  • 天文望遠望與儀器
  • 主動光學技術
  • 大口徑非球面光學鏡面技術

科研成果

  • 負責研製成功世界上新型的最大口徑的大視場和光譜獲取率最高的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LAMOST),為中國在大樣本天文學特別是宇宙大尺度結構、暗能量探索和銀河系形成演化研究走到國際前沿創建了平台。
  • 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並實現一種新型的主動光學方法:薄變形鏡面和拼接鏡面相結合的主動光學方法,成功實現了六角形變形子鏡和在一個光學系統中同時採用兩塊大口徑的拼接鏡面,使主動光學發展到新的水平,不僅使LAMOST這種非傳統光學系統成功實現,將我國望遠鏡研製水平推進到國際前沿,還為我國研製未來極大望遠鏡奠定了基礎。
  • 2005年,崔向群和天文學家王力帆共同發起南極冰穹A天文觀測和天文望遠鏡研製的建議。次年12月,中國南極天文中心正式成立,崔向群領導的團隊僅用10個月就完成了南極光學望遠鏡陣CSTAR的研製,並在南極成功連續運行了3年,記錄和傳回了大量南極點附近天區的星圖,獲得了重要的天文台址信息。
  • 類似的探索仍在繼續,目前,崔向群正在參與建設「十二五」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南極天文台,並積極準備開展20-30米級極大光學/紅外望遠鏡方案和關鍵技術的預研究。

主要獎項及榮譽

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

江蘇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2項

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

代表論著及論文

2005年專利《高精度大口徑天文鏡面磨製技術》。

2006年專利《大口徑主動光學實驗望遠鏡裝置》。

社會語論

崔向群主持LAMOST建設,拋開選址,望遠鏡設計,光纖定位精度這些問題。崔負責的望遠鏡的鏡面部分建造還是很完美的。LAMOST作為一個項目不完全成功,不是崔的責任。雖然新聞聯播表述的很誇張。但是她這麼多年在大家挑剔聲中把鏡子建成了,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不說堅守清貧,至少她的執着和韌勁是完全當得起稱讚的。我也完全相信她說的,我們國家確實具備了建造更大望遠鏡的技術。[4]天體物理界對崔向群的意見主要是因為她旗幟鮮明的反對中國參與建造三十米大望遠鏡。這是科學發展意見不同,有爭論是常見的事情。最好的情況當然是中國既自主建造10米級鏡子,也參與國際合作。但是錢有限。崔希望中國自主(或者說以我為主)建造20-30米級的望遠鏡。但是天體物理界科學家更希望把錢放在國際合作項目上。因為LAMOST的建造反應出中國工程建造很多問題(不光是技術上,更多是項目管理上)。中國的很多天文工程,最後都是拿工程指標當科學成果來宣傳,實際上科學產出很少。

參考資料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