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崔橋鎮位於扶溝縣城東北部,距縣城30公里,東與太康縣的芝麻窪鄉接壤,北與通許縣玉皇廟鄉毗鄰。全鎮轄34個行政村,57個自然村,88000畝耕地,40598人(2017年)。其中鎮區人口1.4萬.2003年鎮財政收入59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26元。[1]

目錄

沿革

1958年建崔橋公社,1983年改鄉,1990年改鎮。1997年,面積96平方千米,人口4.8萬,轄杞營、侯天、大婁營、陳莊、霍莊、婁靈石、付莊、汴寨、賀寨、何營、水飯店、許莊、宋馬崗張吾崗、曹崗、薄莊、毛寨、楊崗、古村、古城、後李、周崗、崗子、吉歷崗楊邱營、金指李、李井彥、大劉、和平、民主、自由、新民、仁和、苑莊34個行政村。

地理環境

崔橋鎮位於扶溝縣東北部,距縣城30公里,地處兩市(周口、開封)四縣(扶溝、通許、杞縣、太康)結合部.全鎮轄34個行政村,57個自然村,鎮域面積79.93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9萬畝,全鎮總人口40598人(2017年)。2003年鎮財政收入59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26元。[2]

基本狀況

基礎設施

「全鎮新修柏油58公里,實現了村村通柏油路,開通了三縱四橫的公路網。完成了臨街房改造,修通了下水道果真是這樣嗎?」那柏油路都十幾年了,每逢下雨,道路就泥濘不堪,估計到其它村的也好不到哪裡去。每每秋忙時節,農民們去賣西瓜,短短的幾里路要走上個把小時!從鎮上到楊邱營村的那條柏油路十幾年了,說要修,結果呢?就修了2里地,到了一座橋頭,橋也沒有修,馬上就要塌了,而且路況質量特別差,上面柏油打了N多的補丁。到了雨季,更是危險不堪!這就是所謂的基礎設施完善麼?真的不知道鎮政府領導都具體做了哪些工作?

區域優勢

近年,崔橋鎮把發展特色、高效農業作為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的突破口,充分利用農村「田秀才」、「土專家』』的科技優勢,採取典型引路、示範帶動的辦法,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現已初步形成了六大特色、十大區域的種植框架。一是2000畝牛蒡、山藥生產基地。以季歷崗、楊邱營為種植區域,年產牛蒡、山藥1000萬公斤,畝均效益5000元。二是10000畝優質小雜果生產基地。以古村、楊崗、汴寨、四村為種植區域,從安徽碭山、 山東壽光、漯河等地引進了優質梨、蘋果、中華壽桃、陸地葡萄等名、特、優品種,年產優質小雜果2000萬公斤,畝均效益3000元。三是60000畝優質小麥生產基地。以張塢崗、陳莊、大劉、崗子為種植區域,推廣小麥——西瓜——棉花——玉米四熟套種和小麥一辣椒一西瓜三熟套種模式,經濟效益十分可觀。四是5000畝拱棚反季節辣椒生產基地,以仁和、宋馬崗、付莊、薄莊為種植區域,年產反季節辣椒1200萬公斤,畝均效益4000元。

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多年來,崔橋鎮黨委、政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興工強農、擴城活商、科技先導、富鎮富民」的發展思路,積極帶領全鎮干群艱苦創業。「2001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3.1億元,財政收入545萬元,糧食總產量3700萬公斤,人均純收入2080元」。值得懷疑蕙質蘭芯討論) 2021年6月14日 (一) 14:28 (CST)人均收入2080元?這個大家看清楚了,應該是年均收入。

企業強勁

全鎮形成了以玻璃製品、缸蓋生產、木材加工、農副產品加工、牛肉為主的生產體系。崔橋缸蓋廠生產的汽缸蓋遠銷上海、山東等地,年產缸蓋3000隻。玻璃瓶遠銷上海、湖南、河北和省內許昌、漯河等地,年生產農用藥瓶100萬隻。雪山牌麵粉暢銷開封,年加工麵粉200萬公斤。板材遠銷海南、廣州等地,年生產能力18000立方米。另外,崔橋特色牛肉以其肉嫩、味香、質純而名揚省內外。

教育事業

初中3所,小學30所,教師620人。崔橋鎮於1995年通過了省政府「兩基」驗收。近幾年,鎮政府又投資250萬元按照上級標準統一配齊了中小學各種儀器、器材。不過為了建設校園有點機關算盡的味道,連年耗才耗力,結果是為了和經濟掛上鈎,特別是一中在建設中為了使校門地皮有經濟價值不惜改變原來的校園門口,也就是單單是為了讓學校的校領導能有既得利益。繼續深化教育改革,強化教育管理,學習推廣「洋思」經驗,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小學入學率、鞏固率和初中入學率均達到省定標準。我鎮是國家確定的燎原計劃試點鎮,教育部確定的農村教育整體改革試點鎮。全鎮教育成績突出,每年為大中專院校輸送200多名新生。鎮中招上線人數已連續八年蟬聯全縣之冠,被譽為「大學生之鄉」。[3]

地形地質

崔橋鎮位於豫東平原,黃泛區腹地,在地質構造上屬於豫東沉降區中的周口坳陷和太康隆起的交界處。約在中生代燕山期以後開始沉降接受沉積。

震旦紀時期,崔橋鎮為震旦淺海所占據,生成淺紅色的石英岩和硅質石灰岩。早期寒武紀、奧陶紀時期,崔橋鎮仍為淺海所淹,再次期間生成巨厚的紅色和黃色頁岩,緻密灰岩等。

千奧陶紀末期,受加里東運動的影響,地殼開始上升,剝蝕作用盛行。奧陶紀後期及志留紀、泥盆紀時期,崔橋鎮形成陸地,並遭受侵蝕。中上石炭紀時期,崔橋鎮又下沉為淺海或潟湖,沉積有頁岩、灰岩和砂岩等。

二疊紀時期,海水撤出境內。三疊紀時期,氣候開始變乾旱,並在地層中堆積了岩鹽、石膏等。侏羅紀時期,氣候轉為濕潤,形成植物滋生的環境。

新近代新近紀早期地殼下沉作用明顯,從西部沖刷下來的碎屑物質再此堆積。第四紀冰期以後,受黃河、淮河等河流的影響,從西部沖刷的大量碎屑物在本區域沉積,構成了近代沙土和粘土組成的沉積層。

全新統

本土層為歷次黃河沖積層,岩性複雜。為黃色、淺黃的以及褐色亞砂土、亞粘土,底部常為鈣質層,層理分明,一般厚度約為20~40米。

上更新統

此層埋藏在地下20~60米之間,岩性為淺黃色、灰褐色相間的亞砂土、輕亞砂土加薄層亞粘土及灰黃色粉細砂、中細砂,含少量鈣質結核,其與中更新統接觸帶常見有鈣質結核層或砂層,總厚度約20~40米。

中更新統

本層埋藏在地下50~110米之間,以棕黃褐色亞粘土、粘土為主,夾亞粘土及砂層透鏡體,含鈣質及鐵錳質結核,底部有一層粉細砂,總厚度約50~60米。

下更新統

本層為河湖沉積層,埋藏在地下80~190米之間,以黃褐色、灰綠色亞粘土為主,夾亞砂土及粘土。含鈣質及鐵錳質結核,可見1~2層細砂、中細砂,總厚度約40~80米。

此外,新近紀地層為河湖沉積,埋藏在地下120~190米,以棕紅色、棕色、灰綠色厚層粘土、亞粘土為主,含鈣質及鐵錳質結核,亞夾粘土及砂層,成岩程度較高,總厚度約540~670米。[4]

環境特點

我鎮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據史書記載,自西漢——隋朝,扶溝縣的古縣城址都在我鎮古城村,現古蹟猶存。崔橋鎮在歷史上就是豫東平原上的—個經濟中心和農副產品集散地,素有「中原百貨萃」之稱.

近年來,鎮黨委、政府注重改善發展環境,投資850萬元新建專業市場4個,投資300萬元完成了鎮南北大街的綜合開發鎮東西段商業用房的開發和寬30米的鎮南環路的規劃、拆遷,新修下水道1500米,架設路燈60盞.同時,開通程控電話3785門,實現了村村通電話.集市日成交額40多萬元,年交易額5200萬元,成為全縣及鄰近周邊鄉鎮最大的集貿市場

崔橋鎮氣候溫和,地勢平坦,土壤為淤土、沙土和兩合土。農作物以優質小麥、玉米、大豆、花生、棉花、反季節辣椒、牛蒡、山藥為主。[5]

獲得榮譽

1990年以來被原國家土地局命名為「全國土地三無活動模範鄉鎮」,河南省組織部命名為「先進『六好』 鄉鎮黨委」,被省建設廳命名為「中州名鎮」,被周口市委、市政府命名為「信訪工作先進單位」,「綜合治理先進單位」,連續三年被原地委行署命名為紅旗渠精神競賽杯。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