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下讀書(陳玉霞)
作品欣賞
崖下讀書
在孔望山與錦屏山之間,有一座高不過百米的小山——石棚山,是宋代大詩人石曼卿讀書飲酒和大文豪蘇東坡登山賦詩的地方。
踏着碎石鋪就的小路,穿過百畝桃花林,走下陡峭的石階,一座山體忽然出現在眼前。山峰壁立,怪石嶙峋,巉岩迭起,原來石棚山竟藏在了桃園深處。
磊磊積石堆砌的山體,巉岩高聳,巨石嵯峨。其中一峰突兀,形似併攏的五指,這就是傳說中的「佛手岩」。「佛手岩」的西南,一頭「大象」奔突而下,與一頭「犀牛」以角相抵,「大象」的鼻子剛巧被撞去了一半,活脫脫一幅逼真的「犀牛斗象圖」。右邊有一「雲梯」直達「石棚」,左邊一條小路在竹林中蜿蜒,這裡就是石棚山景區入口的地方,也是石棚山最有特點的地方之一。
石棚山以石取勝,奇岩怪石,嶙峋俊秀。磊磊積石,有的像海龜,有的像海豹,有的像蟾蜍,有的像金猴……可謂造型各異,千奇百怪,形態逼真,引人遐想。現代海州知名畫家杜亮先生曾經就有一幅「高行清風」圖,畫的就是這裡的情景。畫上山石奇特,小路隱約,草木蔥蘢,讓人一眼就可看出是石棚山,辨識度極高,堪稱經典之作。
從左側的竹林小路蜿蜒向上,行不多遠,可見山坡上有一塊大石頭,形似蟾蜍,昂首向天,上書「天蟾獨躍」四個大字。道路的另一邊,一塊卵石齊刷刷地被從中一劈兩開,此乃「試劍石」。據說當年劉備兵敗呂布,被迫轉戰海西(今連雲港西南),得東海巨富糜竺相助。劉備為表雄心,在此揮劍猛劈,只聽「咔嚓」一聲,石分兩半。此傳說不知真假,但山的東部安漢將軍糜竺的墳墓卻是真實存在的。
「試劍石」向上不遠,有一塊巨大的招頭崖。這裡不僅背風向陽,而且環境清幽。流水潺潺,翠竹錦繡。這就是大詩人石曼卿當年讀書的地方。崖上刻有「石曼卿讀書處」六個擘窠大字,深入石骨,古樸可愛,表達了海州人民對石曼卿的喜愛。
石曼卿是何許人?石曼卿號延年,乃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詩人。為人襟懷坦蕩,有君子之風。一生好書、好詩、好友、好酒。宋仁宗二年,石曼卿因仗義執言被貶海州任通判。
縱觀歷史,我國古代的文人多遭貶謫,是因為他們「恃才而傲」?「桀驁不馴」?還是因為他們一肚子的「不合時宜」?我想應該是「不合時宜」吧。文人的骨氣,曠達的性情,造就了他們潔身自愛,不屈服於權貴的高潔品質。就拿石曼卿來說,他本契丹之後,性情曠達,不拘小節。早年間屢試不第,後高中卻又遭惡人使壞。據說同期落第者皆嚎啕大哭,唯石曼卿若無其事,繼續飲酒歡笑。他脫下袍靴,拿出進士敕諜交還使者,還順口吟詠:「年來年去來去忙,為他人做嫁衣裳,仰天大笑出門去,獨對春風舞一場。」
石曼卿被貶海州,對於自身是幸還是不幸?我們姑且不論,但對于海州人民來講卻是一大幸事。
先生在海州任職期間,不僅政清如水,而且對百姓敬愛有加,仁和寬厚,因此深受海州百姓的愛戴。傳說,一日先生乘馬游報寧寺,牽馬人一時失控,馬驚,先生不慎墜馬,侍從人員連忙將他扶上馬鞍。行人見此,皆聚攏圍觀,都以為他會大發雷霆,不料先生卻慢悠悠地揚起馬鞭,對牽馬人玩笑道:「幸虧我是石學士,如果是瓦學士,豈不早就摔碎啦!」。先生的品性就像石棚山上的石頭,磊落、高潔、坦蕩、自然。《鏡花緣》中的「君子國」,就是指恬風渡西邊的海州城,據說就與先生留下的磊落君子形象有關。
先生愛山水,有事沒事就往石棚山上跑,簡直就把石棚山當作了他家的後花園。每次來到「石曼卿讀書處」,我都會駐足片刻。我問自己,先生來這裡真的是讀書嗎?我想是也不是。先生讀的是書是山是水,是大自然中的一切。他在山水裡沉思,在山水裡禪悟。也許先生初來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他在海邊感受大海的浩渺博大,在林間感受山嶽的永恆和磊落。他漸漸了悟,漸漸通透。此時他看山已非山,看水也非水。再後來,他漸漸跳出了三界之外,在山水浩渺間,先生如大鵬展翅,扶搖直上九萬里。在無垠的時間和空間裡俯視着芸芸眾生,豁然開朗,神與天通。與天地相比,與永恆的時間相較,個人的得失,人世的憂愁又算得了什麼呢?
了悟了,通透了,先生就更愛往山上跑了。他常到「石棚」里觀滄海浩渺,聽濤聲澎湃。把酒當風,臨流賦詩。且呼朋喚友,樂此不彼。
詩人愛酒,似乎是常規。縱觀中國的詩歌史上,幾乎找不到一個不愛喝酒的詩人,但像先生那樣別出心裁的喝酒,還真沒有第二個。據海州坊間相傳,先生愛喝酒,還發明了很多喝酒的方法。比如「巢飲」,就是在樹上與人喝酒;比如「鱉飲」,就是用稻草杆束身伸出頭與人對飲;比如「鬼飲」就是摸黑與客飲酒等等,可見其率真、頑劣的秉性。
一次先生喝醉了酒,躺在山坡上。一覺醒來,竟滿眼荒蕪。他隨手一抓,恰巧有剛吃完的桃核在手邊。用力一扔,桃核竟遠遠地飛了出去。於是他突發奇想,用這種方法種樹豈不妙哉。《孫公談圃》載:「石曼卿謫海州日,使人拾桃核數斛,人不到處,以彈弓種之,不數年,桃花遍山谷。」據說山下的百畝桃花園就是海州人為了紀念石曼卿而種植的。後來東坡先生和好友蔡景繁同游石棚山,還曾在詩中提及此事,詩曰:芙蓉仙人舊遊處,蒼藤翠壁初無路。戲將桃核裹黃泥,石間散擲如風雨。坐令空山出錦繡,倚天照海花無數……以此來紀念這位自己敬仰的大詩人。
自古英雄惜英雄。石曼卿與蘇東坡不僅仕途相似,多遭貶謫,且都擁有不畏權貴,豪放不羈的性格,就像白居易在他的自畫像上所提:況多剛狷性,難與世同塵。1074年蘇東坡由杭州調往密州,因仰慕石曼卿之名,特地繞道海州憑弔曼卿先生,於是才有了那首著名的《和蔡景繁海州石室芙蓉仙人舊遊》。
如今,詩人們早已駕鶴而去,大海也不見了蹤影。但人們依然不斷地來到這裡。在山間、在林中,感受流淌着的濃濃詩意以及由此帶來的心靈的喜悅和快樂。常常,在山風微盪間,聽見有人輕聲吟詠:十年一夢花空委,依舊河山損桃李。雁聲北去燕西飛,高樓日日春風里……[1]
作者簡介
陳玉霞,女,別名陳依依、紫氣微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