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岳寺
嵩岳寺,又名大塔寺,位于在登封县城西北6公里太室山南麓,早先是北魏皇室的一座离宫,后改建为佛寺。2010年8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中包括了嵩岳寺塔。
中文名 嵩岳寺
塔 高 45米
特 色 密檐式砖塔
荣誉称号 世界文化遗产
创建时期 初建公元523年
历史沿革
此寺的建造年代在北魏永平元年至正光元年(508—520年)之间,最少也有1450多年的历史。背依太室诸峰,群山环抱,林泉秀美,曲尽山居之妙,是为胜景之地。佛寺虽废,但塔院犹存,特别是嵩岳寺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密檐式砖塔,塔高约45米,驰名中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北京时间2010年8月1日审议通过,将中国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中包括了嵩岳寺塔。
建筑特点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在登封嵩山南麓,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密檐式砖塔,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1] 。 塔平面为十二边形,是我国塔中的孤例。高十五层,40米。底层转角用八角形倚柱,门楣及佛龛上已用圆拱券,但装饰仍有外来风格。密檐出挑都用叠 ,未用斗拱。塔心室为八角形直井式,以木楼板分为十层。塔身外轮廓有柔和收分,呈一略凸曲线,塔刹也用砖构成,在简单台座上置覆钵,束腰及仰莲,再叠相轮七重与宝珠一枚。密檐间距离逐层往上缩短,与外轮廓的收分配合良好,使庞大塔身显得稳重而秀丽。檐下的小窗,既打破了塔身的单调、又产生了对比作用,也是较好的处理手法。嵩岳寺塔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初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塔顶重修于唐。该塔历经1400多年风雨侵蚀,仍巍然屹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也是全国古塔中的孤例。嵩岳寺塔为砖筑密檐式塔,也是唯一的一座十二边形塔,其近于圆形的平面,分为上下两段的塔身,都与印度“stupa”相当接近,是密檐塔的早期形态。
目录
史书记载
《洛阳城北伽蓝记》卷第五说:“嵩高中有阙居寺、(示*西)禅寺、嵩阳寺、道场寺。上有中顶寺,东有升道寺。”“阙居寺”即是“闲居寺”,后改为“嵩岳寺“。(见下文)明傅梅《嵩书》卷三说:“嵩岳寺在法王寺西一里许,元魏宣武帝于永平二年(509),幸冯亮与沙门统僧暹、河南伊甄深等,同视嵩山形胜之处,创兴土木。”此寺刚建伊始,就应隶属皇家的寺院。《魏书》卷十六《京兆王传附元叉传》曾云:“正光五年(525)秋,灵太后对肃宗谓群臣曰:‘隔绝我母子,不听我往来儿间,复何用我为?放我出家,我当永绝人间,修道于嵩高闲居寺。先帝圣鉴,鉴于未然,本营此寺者,正为我今日。’”灵太后因为母子分开,故极为不满,要求到闲居寺出家,他特意申明“本营此寺者,正为我今日。”也就说明这是皇家的寺院,由皇室拿钱修的,也是为皇室人员所用的。唐淄州刺史李邕撰,胡英书《嵩岳碑》云:“嵩岳寺者,后魏孝明帝之离宫也。正光元年(524)牓闲居士(寺)。”此说可能有误。孝明帝是宣武帝之子,《魏书》中已明载为宣武帝时建有“闲居寺”,灵太后欲居之。 《魏书》卷一九上,列传第七上载:“初,太兴遇患,请诸沙门行道,所有资财,一时布施,乞求病愈,名曰‘散生斋’。及斋后,僧皆四散,有一沙门云乞斋余食。 太兴戏之曰:‘斋食既尽,唯有酒肉。’沙门曰:‘亦能食之。’因出酒一斗,羊脚一只,食尽犹言不饱。及辞出后,酒肉俱在,出门追之,无所见。太兴遂佛前乞愿,向者之师当非俗人,若此病得差,即舍王爵入道。’未几便愈,遂请为沙门,表十余上,乃见许。时高祖南讨在军,诏皇太子于四月八日为之下发,施帛二千匹。既为沙门,更名僧懿,居嵩山。太和二十二年终。”此事发生在孝文帝期间,太兴系京兆康王子推之子。孝文帝“南讨在军”是在太和二十一年(497),“六月庚申,车驾自长安。壬戌,诏冀、定、瀛、相、济五州发卒二十万,将以南讨。”(《魏书》卷七、下帝纪第七下)次年太兴去世。但在这一年春正月丙申,孝文帝“立皇子恪为皇太子”。(同上)“恪“就是孝文之后的宣武帝。《魏书》卷八帝纪八称他“雅爱经史,尤长释氏之义,每至讲论,连夜忘疲。”《佛祖统纪》卷第三十八引太兴出家事时说:“勅皇太子以四月八日为落发于嵩岳寺。”如果按此说法,嵩岳寺的建造时间应该更早,宣武帝即位以后,将曾经“下发”的寺院,予以扶正作为皇家寺院。太兴出家很可能就住在这里,并且终老于此。
视频
嵩山:嵩岳寺位于太室山南麓,亦是一林泉秀美的风景之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