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陽書院詩
李廌(zhì)(1059-1109) 北宋文學家。字方叔,號齊南先生、太華逸民。漢族,華州(今陝西華縣)人。6歲而孤,能發奮自學。少以文為蘇軾所知,譽之為有「萬人敵」之才。由此成為「蘇門六君子」之一。中年應舉落第,絕意仕進,定居長社(今河南長葛縣),直至去世。所著除文集外,有《師友談記》十卷、《德隅堂畫品》一卷。《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有傳。
“ |
束髮從政事,佩緩曳長裾。 守令有民社,裂地皆分符。 問之爾何由,必曰因業儒。 自致或世賞,因儒升仕塗。 一朝希斗祿,輒與故步殊。 佞夫專媚灶,要路事馳驅。 俗夫抗塵容,勾校迷墨朱。 自謂尚市道,不若效賈區。 何必念故業,易地有蘧廬。 嵩陽敞儒宮,遠自唐之廬。 章聖旌隱君,此地構宏居。 崇堂講遺文,寶樓藏賜書。 賞田逾千畝,負笈昔雲趨。 勸農桑使者,利心巧阿諛。 飛書檄大農,鬻此奉時須。 垣牆聚蓬蒿,觀殿巢鳶烏。 二紀無人跡,荒榛誰掃除。 桑羊固可烹,縣令亦安乎。 今主尚仁政,美利四海敷。 仁賢任阿衡,天地一朝蘇。 已責復蠲斂,肉骨生膏腴。 疲民悉按堵,此地尚荒蕪。 淮西高夫子,為政多美譽。 百里政肅雍,民不困追胥。 憤彼釋老子,遺宮遍山隅。 吾儒一何衰,廢跡可嗟吁。 連牋叩洛尹,移文諷使車。 義有子衿恥,功將泮水俱。 興衰雖在天,此意良可書。 卻思鬻此者,於儒與何誅。 又思昔縣令,亦昔儒之徒。 興儒有美意,無忘高大夫。 |
” |
— [北宋]李廌 |
目錄
蘇門六君子
李廌的父親李敦與蘇軾同年舉進士。元豐四年(1081),蘇軾謫貶黃州。23歲的李廌與蘇軾書信往來數月後,帶着對蘇軾的仰慕與尊重,專程赴黃州拜謁蘇軾,贄文求知。蘇軾閱讀後,對他的文章極為讚賞,認為他的文章「筆墨翻瀾,有飛沙走石之勢」。他拍着李廌的背說:「子之才,萬人敵也。抗之以高節,莫之能御矣。」李廌再拜受教。因受蘇軾賞識,故李廌與秦觀、黃庭堅、張耒[1]。、晁補之、陳師道一起,被時人稱為「蘇門六君子」。
主要作品
李廌才氣橫溢,詩文並著。他的詩多以山水、行旅、酬贈、題畫為內容,詩風雄健奇麗,七古和七絕[2]尤為出色。散文論古今治亂,辨而中理,頗具邏輯性。李廌有《濟南集》20卷,當時又名《月岩集》,已佚。今本《濟南集》,是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出,共8卷,其中詩賦5卷,文3卷。
視頻
嵩陽書院詩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張耒簡介,古詩文網
- ↑ 七絕和七律的區別,不僅僅在於字數,騰訊網,2019-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