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
中文名称: 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地理位置: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祠堂街9号 保护级别: 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占地面积: 60 m² |
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又名无名英雄纪念碑、无名英雄铜像,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祠堂街9号成都市人民公园内,该纪念碑是为了纪念在抗日战争中阵亡的64万川军修建。
纪念碑坐西南朝东北,由基座、碑体、塑像三部分组成,整体高约8米。纪念碑塑像造型是国民革命军人,身背大刀、斗笠、背包,身着短裤,扎绑腿,穿草鞋,手握步枪,跨步向前,即刻准备冲锋,士兵造型的原型是川军班长张朗轩。
2013年,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被公布为成都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9月1日,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1]
目录
历史沿革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川军七个集团军共40余万人即赴前线杀敌。抗战期间,四川籍将士350余万人加入国民革命军等部队出川抗日,伤亡达64万之众(阵亡263991人,负伤356267人,失踪26025人)。抗战期间,川军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当年,中国抗日军队中每五六个人中就有一个四川人,故有“无川不成军”之说。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为纪念川军将士血染疆场,各界呼吁和发起了募捐运动,修建一座“无名英雄纪念碑”。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雕塑大师刘开渠设计并取名为“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最终选中张朗轩,成为了最早的“无名英雄纪念碑”雕塑的原型模特。同年,7月7日立于成都市老东门城门内。
1966年,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英雄铜像被毁。
1985年,成都决定恢复建设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刘开渠将当年雕塑的图片捐出。
1989年8月15日,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在万年场落成。
2004年起,“无名英雄”塑像成了成都公认的“城市精神”的象征。
2006年,因城市道路改扩建,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已位于十字路口中间,不利于人们凭吊,准备将其搬迁安放在当年川军出川誓师大会所在地人民公园(即当年的少城公园)。
2007年8月15日,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迁址到成都市人民公园东门广场。
建筑格局
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坐西南朝东北,由基座、碑体、塑像三部分组成,整体高约8米,占地面积约为60平方米。纪念碑塑像造型是一国民革命军人,身背大刀、斗笠、背包,身着短裤,扎绑腿,穿草鞋,手握步枪,跨步向前,即刻准备冲锋。
早期整座雕像连同基座高达22英尺5英寸(约6.8米),无名英雄像高8英尺(约2.44米),台座内用城砖填满为实心,外部分四层,两层旱石垫底,共高20英寸(约0.5米),下层座高4英尺(约1.22米),四个侧面皆为梯形,上底长9英尺(约2.74米),下底长9英尺10英寸(约3米),用高城脚石分别设计2英尺9英寸(约0.83米)高梯形状凸起式样以供浮雕或镌刻,上垒两层粉心造石,厚1英尺2英寸(约0.35米),上为碑体,高7英尺7英寸(约2.3米),也是四面为梯形,上底长3英尺1英寸(约1米),下底长4英尺11英寸(约1.5米),有青石造高5英尺4英寸(约1.6米)供镌刻“无名英雄像”字样。
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周围有花坛、树木等基础设施。
参考来源
- ↑ 全城肃穆!成都市民自发前往人民公园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献花缅怀 搜狐 2023-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