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川楝 - 川楝落葉喬木

川楝 - 川楝落葉喬木

川楝子,中藥名。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et Zucc.的乾燥成熟果實。冬季果實成熟時採收,除去雜質,乾燥。

目錄

基本信息

學名: MeliatoosendanSieb

別稱: 楝實、金鈴子、仁棗、苦楝子、楝子、石茱萸、川楝樹子、川楝實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雙子葉植物綱

目: 芸香目

科: 楝科

屬: 楝屬

種: 川楝

中文名稱: 川楝子

外文名稱: SzechwanChinaberryFruit

形態特徵

川楝子是楝科落葉喬木川楝的果實,原物種高10餘米;幼枝密被褐色星狀鱗片,老時無,暗紅色,具皮孔,葉痕明顯。2回羽狀複葉長35-45厘米,每1羽片有小葉4-5對;具長柄;小葉對生,具短柄或近無柄,膜質,橢圓狀披針形,長4-10厘米,寬2-4.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或近圓形,兩面無毛,全緣或有不明顯鈍齒,側脈12-14對。

圓錐花序聚生於小枝頂部之葉腋內,長約為葉的1/2,密被灰褐色星狀鱗片;花具梗,較密集;萼片長橢圓形至披針形,長約3毫米,兩面被柔毛,外面較密;花瓣淡紫色,匙形,長9-13毫米,外面疏被柔毛;雄蕊管圓柱狀,紫色,無毛而有細脈,頂端有3裂的齒10枚,花葯長橢圓形,無毛,長約1.5毫米,略突出於管外;花盤近杯狀。

子房近球形,無毛,6-8室,花柱近圓柱狀,無毛,柱頭不明顯的6齒裂,包藏於雄蕊管內。核果大,橢圓狀球形,長約3厘米,寬約2.5厘米,果皮薄,熟後淡黃色;核稍堅硬,6-8室。花期3-4月,果期10-11月。

川楝子性狀:果實類球形,直徑2~3cm。表面金黃色至棕黃色,微有光澤,具深棕色小點。頂端有花柱殘基,基部凹陷有果梗痕。外果皮革質,與果肉間常成空隙,果肉鬆軟,淡黃色,遇水潤濕顯粘性。果核球形或卵圓形,質堅硬,兩端平截,有6~8條縱棱,內分6~8室,每室含黑棕色長圓形的種子1粒。氣特異,味酸、苦。

性狀

性狀鑑別 核果呈類圓形,直徑2-3.2cm。表面金黃色至棕黃色,微有光澤,皺縮,或略有凹陷,具深棕色小點。頂端有花柱殘痕,基部凹陷,有果梗痕。外果皮革質,與果肉間常有空隙;果肉鬆軟,淡黃色,遇水潤濕顯粘性。果核球形或卵圓形,質堅硬,兩端平截,有6-8條縱校,內分6-8室,每室含黑棕色長圓形的種子1顆。氣特異,味酸、苦。以個大、飽滿、外皮金黃色、果肉黃白色者為佳。

顯微鑑別 果皮橫切面:外果皮細胞類方形,外被厚角質層。中果皮主為薄壁細胞,內含澱粉粒,有的含草酸鈣簇晶,直徑約16μm;分泌細胞圓形或橢圓形,長85-197μm,寬40-127μm;內側散布有細小維管束。內果皮主要為纖維,亦分布有石細胞,靠近中果皮的纖維多縱向排列,內側的纖維多橫向排列;晶纖維的含晶細胞,壁呈不均勻增厚,常數個相聯,胞腔內含草酸鈣棱晶,少數含簇晶。

粉末特徵:黃棕色。

①內果皮纖維及晶纖維成束,常上下層交錯排列或排列不整齊。纖維長短不一,稍彎曲,末端鈍圓,直徑9-36μm,壁極厚,有的不規則縱裂成須束狀,孔溝不明顯,有的胞腔含黃棕色顆粒狀物;含晶細胞壁厚薄不一,木化,含方晶,少數含簇晶。

②果皮石細胞不規則長條形或長多角形,有瘤狀突起或鈍圓短分枝,彎曲呈S形,有的石細胞類圓形、類長圓形,直徑14-54μm,長約至150μm,壁厚9-13μm,孔溝較稀而短,胞腔細窄,每一短分枝胞腔呈星狀;也有石細胞壁稍厚,胞腔充滿棕色物。

③果皮孔紋細胞類長多角形或長條形,壁稍厚,彎曲,具圓紋孔或斜紋孔,常可見數個紋孔集成紋孔域。

④種皮細胞鮮黃色或橙黃色。斷面觀細胞扁平,壁厚,有縱紋孔;表面觀多角形,有較密顆粒狀紋理。

⑤種皮含晶細胞壁厚薄不一,胸腔內充滿淡黃色、黃棕色或紅棕色物,並含細小草酸鈣方晶。此外,有果皮表皮細胞、種皮色素細胞、種皮內表皮細胞、草酸鈣方晶及簇晶[1]。

地理分布

產於中國甘肅、湖北、四川、貴州和雲南等省,其他省區廣泛栽培;生於土壤濕潤,肥沃的雜木林和疏林內。以四川產者為最佳。分布於日本、中南半島。

中藥屬性

藥材性狀

本品呈類球形,直徑2~3.2cm。表面金黃色至棕黃色,微有光澤,少數凹陷或皺縮,具深棕色小點。頂端有花柱殘痕,基部凹陷,有果梗痕。外果皮革質,與果肉間常成空隙,果肉鬆軟,淡黃色,遇水潤濕顯黏性。果核球形或卵圓形,質堅硬,兩端平截,有6~8條縱棱,內分6~8室,每室含黑棕色長圓形的種子1粒。氣特異,味酸、苦。

采其熟後的果實曬乾,叫川楝子、金鈴子或川楝實,內含川楝素(toosendanin, C30H38O11)、生物鹼、山柰醇、樹脂及鞣質。味苦性寒,有小毒。

採制冬季果實成熟、果皮黃色時採收,曬乾。

化學成分 含川楝素(toosendanin)、生物鹼、山柰醇、樹脂、鞣質。

性味性寒,味苦;有小毒。

功能主治 舒肝,行氣止痛,驅蟲。用於胸脅、脘腹脹痛、疝痛、蟲積腹痛。

【英文名】FRUCTUS TOOSENDAN

【拉丁 名】Fructus Toosendan

【別名】金鈴子、川楝實

【來源】該品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cc.的乾燥成熟果實。冬季果實成熟時採收,除去雜質,乾燥。

【源形態】落葉喬木,高可達10米。樹皮灰褐色,有縱溝紋,幼嫩部分密被星狀鱗片。葉互生,二至三回單數羽狀複葉。夏季開紫色花,腋生圓錐狀排列的聚傘花序。核果大,橢圓形或近圓形,長約3厘米,紅色或栗棕色,有光澤,核堅硬木質,有棱,6~8室。種子3~5粒。

【製法】川楝子:除去雜質。用時搗碎。炒川楝子:取淨川楝子,切厚片或碾碎,照清炒法(附錄Ⅱ D)炒至表面焦黃色。

【性味歸經】苦,寒;有小毒。歸肝、小腸、膀胱經。

【功能主治】舒肝行氣止痛,驅蟲。用於胸脅、脘腹脹痛,疝痛,蟲積腹痛。

【用法用量】4.5~9g。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藥理作用

1.驅蟲作用:

本品有驅蛔蟲作用,有效成分為川楝素,它的乙醇提取物的作用強,與山道年相比,作用緩慢而持久。低濃度(1:5000-9000)川楝素對整條豬蛔蟲及其節段有明顯的興奮作用,表現為自發活動增強,間歇地出現異常的劇烈收縮,運動的規律破壞,持續10-24小時。被認為川楝素是對蛔蟲肌肉的直接作用。川楝素還能使蟲體三磷酸腺苷的分解代謝加快,造成能量的供不應求而導致收縮性痙攣而疲勞,最後使蟲體不能附着腸壁而被驅出體外,因此臨床上服用川楝素排蟲時間較遲,約24-48小時,排出蟲體多數尚能活動。

2.對呼吸中樞的抑制作用:

在大白鼠上記錄膈神經放電和膈肌肌電,觀察川楝素對呼吸的作用,結果表明,大劑量川楝素(2mg/只,靜脈注射或肌肉注射)引起的呼吸衰竭,主要是由於它對中樞的抑制作用。延腦呼吸中樞部位直接給川楝素(0.01-0.15mg/只)的實驗支持上述結論。中樞興奮藥尼可剎米對川楝素引起的呼吸抑制有輕微的對抗作用。川楝素對清醒家兔皮層自發電活動未見明顯的影響。

3.抗肉毒中毒的動物的作用:

川楝素對致死量肉毒中毒的小鼠,攻毒後6小時內給藥治療,其存活率可達80%以上;對肉毒中毒猴子,攻毒後24小時治療,可治癒半數以上;對C型肉毒中毒亦有保護作用;與抗毒血清合用,可明顯降低抗毒血清用量。以楝素能在神經一肌肉接頭處對抗肉毒的阻遏作用。山慈菇含秋水仙鹼,作用與亞砷酸相似,出現類似砷中毒的症狀。嚴重可致死。

典籍記載

《本草正》

【異名】楝實(《本經》),練實(《本草經集注》),金鈴子。仁棗(侯寧極《藥譜》),苦楝子(《本草圖經))。

【來源】為樟科植物川楝的果實。

【藥材】乾燥果實呈球形或橢圓形,長徑1.5~3厘米,短徑1.5~2.3厘米。表面黃色或黃棕色,微具光譯,具深棕色或黃棕色圓點,微有凹陷或皺縮。一端凹陷,有果柄脫落痕跡,另一端較平,有一棕色點狀蒂痕。果皮革質,與果肉間常有空隙。果肉厚,淺黃色,質鬆軟。果核球形或卵圓形,兩端平截,土黃色,表面具6~8條縱棱,內分6~8室,含黑紫色扁梭形種子6~8枚。種仁乳白色,有油性。氣特異,味酸而苦。以表面金黃色,肉黃白色,厚而鬆軟者為佳。

【炮製】川楝子:揀去雜質,洗淨,烘乾,軋碎或劈成兩半。炒川楝子:將軋碎去核的川楝肉,用麩皮拌炒至深黃色為度,取出放涼。

《雷公炮炙論》

(楝實)採得後曬乾,酒拌浸令濕,蒸,待上皮軟,剝去皮,取肉去核,勿單用其核,槌碎,用漿水煮一伏時用。如使肉即不使核,使核即不使肉。"

【化學成分】 含川楝素(toosendanin)、生物鹼、山柰醇、樹脂、鞣質。

【性味】苦,寒,有毒。

①《本經》:"苦,寒。"

②《別錄》:"有小毒。"

③《珍珠囊》:"酸,苦。"

④《醫林纂要》:"核:苦辛;寒。"

【歸經】入肝、胃、小腸經。

①《珍珠囊》:"入心。"

②《雷公炮製藥性解》:"入心、小腸二經。"

③《本草經疏》:"入足陽明、手足太陰經。"

④《得配本草》:"入足厥陰經。"

【功用主治】除濕熱,清肝火,止痛,殺蟲。治熱厥心痛,脅痛,疝痛,蟲積腹痛。

①《本經》:"主溫疾、傷寒太熱煩狂,殺三蟲疥竊,利小便水道。"

②《藥性論》:"主人中大熱,狂,失心躁悶,作湯浴。"

③《珍珠囊》:"主上下部腹痛,心暴痛。"

④《綱目》:"治諸疝、蟲、痔。"

⑤《醫林纂要》:"瀉心火,堅腎水,清肺金,清肝火。核:怡疝,去痼冷。"

⑥《本革求原》:"治淋病莖痛引脅,遺精,積聚,諸逆衝上,溲下血,頭痛,牙宣出血,殺蟲。"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宜忌】脾胃虛寒者忌服。

《綱目》:"茴香為之使。"

【選方】①治熱厥心痛,或發或止,久不愈者:金鈴子、玄胡索各一兩。上為細末,每服二、三錢,酒調下,溫湯亦得。(《活法機要》金鈴子散)

②治膀胱疝氣,閉塞下元,大小便不通,疼痛不可忍者:金鈴子肉四十九枚(銼碎如豆大,不令研細,用巴豆四十九枚,去皮不令碎,與金鈴子肉同炒至金鈴子深黃色,不用巴豆),茴香一兩(炒)。上件除巴豆不用外,將二味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食前。(《楊氏家藏方》金鈴子散)

③治寒疝,以及偏墜,小腸廟痛:川楝子三錢,小茴香五分,木香一錢,淡吳茱萸一錢。長流水煎服。(《醫方簡義》導氣湯)

④治髒毒下血:苦楝子炒令黃。為末,蜜丸。米飲下十丸至二十丸。(《經驗方》)

⑤治腎消膏淋,病在下焦:苦楝子、茴香等分。為末,每溫酒服-錢。(《聖惠方》)

⑥治小兒五疳:川楝子肉、川芎等分。為末,豬膽汁丸。米次下。(《摘元方》)

⑦治耳有惡瘡:楝於,搗,以綿裹塞耳內。(《聖惠方》)

【臨床應用】

①治療急性乳腺炎

將苦楝子連皮和仁,搗碎曬乾,炒微黃,研細末。每次以苦楝子末3錢,紅糖2兩,用黃酒或開水100~200毫升沖服,每日1~2次,連服2~5次。共治43例,其中初診時未化膿者34例,服藥2~4次,均在3天內治癒。

②治療頭癬

苦楝子烤黃研成細末,用熟豬油或凡士林調成50%油膏。先將患者頭髮剃光或剪短,用清水洗淨瘡痂,再以5~10%明礬水洗1遍,擦乾,塗油膏(約厚2~3毫米),每日1次,連續10天為一療程,一般2~3個療程可愈。該方法共治髮癬患者4000餘人,有效率98%以上。

藥膳知識

川楝子為楝科植物川楝M的成熟果實。川楝落葉喬木,生於平壩或丘陵地帶濕潤處,有栽培。分布於河南、甘肅、湖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冬季果實成熟時採收,除去雜質,乾燥。

川楝子核果類球形,直徑2至3.2厘米,表面金黃色至棕黃色,微有光澤,具深棕色小點,皺縮或微有凹陷,頂部有花柱殘痕,基部凹陷,有果梗痕。外果皮革質,與果肉間常成空隙,果肉鬆軟,淡黃色,遇水潤濕顯粘性。果核球形或卵圓形,質堅硬,兩端平截,有6至8條縱棱,內分6至8室,每室含黑棕色長圓形種子1粒。氣特異、味酸、苦。以個大、飽滿、外皮金黃色、果肉黃白色者為佳。川楝子補充信息:

根據炮製方法的不同分為川楝子、炒川楝子、鹽川楝子、醋川楝子、酒川楝子,炮製後貯乾燥容器同,鹽、械、酒川楝子密閉,置通風乾燥處,防蛀,防霉。

川楝子適合人群:

脾胃虛寒者禁服。

川楝子食療作用:

川楝子味苦,性寒;有小毒;歸肝、胃、小腸、膀胱經;善行降泄

具有疏肝泄熱,行氣止痛,殺蟲的功效

主治脅肋脘腹脹痛,疝氣疼痛,蟲積腹痛,淋證莖痛,頭癬,癮疹。

川楝子做法指導:

1. 行氣止痛宜炒用,殺蟲宜生用。

2. 肝胃氣滯化熱而致脅肋脘脹痛者,多與延胡索相須為用,以增疏肝行氣止痛之功

3. 蟲積腹痛,發作有時,口吐清水者,可與檳榔、鶴虱等同用。

茴香湯的製作材料:

主料:茴香500克,川楝子250克,陳皮200克,甘草250克

調料:鹽15克

1. 茴香、川楝子、陳皮(去白)、甘草、食鹽研磨成末。

2. 拌勻裝入瓷罐中備用。

小帖士-健康提示:

1. 暖肝散寒,行氣止痛。

2. 適用於肝經寒凝氣滯所引起的疝氣疼痛等症。

小帖士-食物相剋:

甘草:甘草惡遠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配伍效用

川楝子配伍使君子、檳榔:川楝子行氣、止痛、殺蟲;使君子殺蟲消積;檳榔導滯殺蟲.三藥伍用共奏殺蟲行氣導滯之功 用於治療蟲積而有腹痛者.

川楝子配伍香附:二者皆入肝經有理氣止痛之功,但川楝子苦寒泄熱;香附辛甘氣平 擅疏肝理氣。相伍為用共奏舒肝解郁、行氣止痛之功效 用於治療肝鬱氣滯之胸脅脹悶不舒、善太息、乳房脹痛以及月經不調等。

川楝子配伍小茴香:川楝子苦寒疏肝泄熱、解郁止痛;小茴香辛溫芳香 理氣止痛、溫腎散寒、和胃調中.二者合用寒熱兼施 共奏疏肝解郁、溫腎散寒、理氣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寒疝睾丸墜痛;婦女經行腹脹、小腹冷痛者。

摺疊編輯本段人工栽培 摺疊種子繁殖 11-12月採摘淺黃色成熟果實作種,用清水浸泡2-3天,去果肉,取出果核,晾乾,用濕沙貯藏催芽。翌年2月下旬至3月下旬播種。條播,按行距30cm開橫溝,深約6cm,株距12cm。每穴放果核1枚,隨即施人稀糞水,覆土8-10cm。播後1個月左右出苗,每枚果核可出苗3-5株。苗高10-15cm時中耕除草1次,施人糞尿;苗高18-20cm時,進行第2次中耕除草。培育1年,於冬季或第2年春季發芽前移栽。按行株距(2.5-3.5)cm ×(2.5-3.5)cm開穴,每穴栽苗1株,填上壓實,澆足水。

苗木移栽

10-11月選擇20年以上的老樹,進行採種。春季4月播種前用溫水浸種4-5天按行距30-45cm開條溝,溝深6cm,將種子播火,覆土壓實。培育1年,翌年春季移栽。按行株距5m×5m開穴,穴徑1.2m,深80cm,底層施廄肥,上覆細土10cm,每穴栽種1株,栽種時要使根部舒展,土壤與根部密接,覆土壓實,澆水。

病蟲害防害

病害有潰瘍病、褐斑病、叢技病、花葉病、葉斑病;蟲害有黃刺蛾、扁刺蛾、斑衣蠟蟬、星天牛等。

田間管理

川楝生物學特性喜溫暖濕潤氣候,耐寒、耐鹼、耐瘠薄。適應性較強。以上層深厚、疏鬆肥沃、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的砂質壤土栽培為宜。幼樹要加強管理,以利成活。成年樹每年春、秋季中耕除草,結合追肥;冬季進行修枝。遇旱及時灌水。幼樹栽種後,每年要鬆土除草、施肥2-3次,冬季進行培土,遇雨季要及時開溝排除積水。[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