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滇小檗
川滇小檗(學名:Berberis jamesiana Forrest et W. W. Smith)是小檗科,小檗屬落葉灌木,高可達3米。老枝暗灰色或紫黑色,幼枝紫色,無疣點;莖刺粗狀,葉近革質,橢圓形或長圓狀倒卵形,葉緣平展,總狀花序,花常輪列,光滑無毛;花梗細弱,花黃色;小苞片卵形,外萼片長圓狀倒卵形,內萼片狹倒卵形,花瓣倒卵形或狹長圓狀橢圓形,漿果近卵球形,花期4-5月,果期6-9月。
分布於中國雲南、四川、西藏。生于山坡、林緣、河邊、林中或灌叢中。海拔2100-3600米。
- 中文學名:川滇小檗
- 拉丁學名:Berberis jamesiana Forrest et W. W. Smith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原始花被亞綱
- 目:毛茛目
- 科:小檗科
- 屬:小檗屬
- 種:川滇小檗
目錄
形態特徵
落葉灌木,高1-3米。枝圓柱形,老枝暗灰色或紫黑色,幼枝紫色,無疣點;莖刺單生或三分叉,粗狀,長1.5-3.5厘米,腹面具淺槽。葉近革質,橢圓形或長圓狀倒卵形,長2. 5-8厘米,寬1-4厘米,先端圓形或微凹,基部楔形,上面亮綠色,中脈微凹陷,背面灰綠色,中脈明顯隆起,兩面側脈和網脈顯著,無乳突,葉緣平展,全緣,或具疏細刺齒或具密細刺齒;葉柄長1-3毫米。總狀花序通常由9-20朵花組成,有時可達40朵,長7-10厘米,花序下部花常輪列,光滑無毛;總梗長0. 5-3厘米;花梗細弱,長7-10毫米,無毛;花黃色;小苞片卵形,長2-2. 5毫米,寬約1. 5毫米,先端急尖;萼片2輪,外萼片長圓狀倒卵形,長約3毫米,寬約2毫米,內萼片狹倒卵形,長約4. 5毫米,寬約2. 5毫米;花瓣倒卵形或狹長圓狀橢圓形,長約4. 5毫米,寬約2毫米,先端缺裂,裂片急尖,基部縊縮呈爪,具2枚分離腺體;雄蕊長約3毫米,藥隔延伸,先端微突尖;胚珠2枚。漿果初時乳白色,後變為亮紅色,近卵球形,長約10毫米,直徑7-8毫米,頂端無宿存花柱,外果皮透明,不被白粉。花期4-5月,果期6-9月。
主要價值
【來源】:為雙子葉植物藥小檗科植物川滇小檗的根。
【功效】:清熱燥濕。[1]
【主治】:用治心火上炎所致口舌潰爛,肝火上炎,目赤腫痛,及濕熱痢疾。
【性味歸經】:苦,寒。心、肝、胃、大腸四經。
【用法用量】:內服:9-12克,水煎服。外用:搗敷。
生長環境
生于山坡、林緣、河邊、林中或灌叢中。海拔2100-3600米。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雲南、四川、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