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川紅工夫

來自  搜狐 的圖片

中文名稱: 川紅工夫

別名: 川紅茶

主要食用功效: 養胃

川紅工夫也叫川紅茶,產於四川宜賓市筠連縣、高縣等地,是上世紀50年代產生的工夫紅茶。50多年來, 川紅紅貴人、醒世黃金白露、敘府金芽、早白尖貴妃紅等川紅工夫茶品牌享譽省內外。

川紅工夫紅茶製作技藝於2014年成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1]

目錄

發展歷史

川紅工夫問世以來,在國際市場上享有較高的聲譽,多年來暢銷蘇聯、法國、英國、德國及羅馬尼亞,堪稱中國工夫紅茶的後起之秀。宜賓是"川紅工夫"的故鄉和發源地,是四川省最大的茶葉主產區,全國最具有影響力的早茶生產基地之一。"川紅工夫"茶因其生長環境和茶香的獨特性,成為世界紅茶的味覺標誌,與"祁紅"、"滇紅"並稱中國三大工夫紅茶。1990年以前,宜賓茶廠生產的四川工夫紅茶大量出口,因條索緊細秀長,金黃芽毫顯露,鋒苗秀麗,色澤烏潤湯色紅艷明亮,葉底鮮紅明亮,香氣芬芳,馥郁持久,獲得消費者青睞,社會影響非常廣泛,一度成為中國茶文化的代表。1985年,宜賓茶廠生產的四川工夫紅茶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榮獲第二十四屆世界食品博覽會金獎,但隨後由於體制與國際形勢等諸多因素,川紅工夫逐漸從市場大潮中退隱。以川紅茶業集團為代表的宜賓茶企,扛起"川紅工夫"大旗,打出重振川紅戰略,重現宜賓茶業輝煌。

價值

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2014年6月26日,川紅工夫紅茶製作技藝,進入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四批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正式成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距今已有100多年歷史的"川紅工夫"申遺成功,成為了川內首家紅茶類的非遺項目,也將對宜賓茶產業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首個紅茶非遺項目

川紅工夫紅茶傳統製作技藝成功申請為四川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也成為了川內首家紅茶類的非遺項目。這將繼續為四川紅茶作出更多的貢獻。

對於這次申請非遺成功,川紅工夫茶的自然萎凋、手工揉捻、炭火烘培技術是關鍵,這些技術都是純手工的,比如鮮葉萎凋到什麼程度,揉捻的手感、烘焙時度的掌握,都需要傳承人憑藉多年的經驗來完成。

本次申遺成功的重點支撐就是在掌握火候、用料等方面。"賴維君說,這三個特點就是川紅工夫茶不可複製的地方,也可以說是本次申遺成功的重點支撐。

"川紅工夫"茶是清朝宣統年間產生的,當時叫"紅散茶"。1952年起,當時國家外貿"中國茶葉進口公司"在全國範圍內選擇中國有特色的工夫紅茶作為前蘇聯及周邊社會主義國家換貨貿易的商品,其中就選擇了四川宜賓生產的"紅散茶"、安徽省祁門縣生產的"赤山烏龍"、雲南的"雲紅"等作為主要出口的工夫紅茶產品。川紅工夫有上百年的歷史,這是申遺的一個重要條件。

另外,"川紅工夫"傳統製作技藝由宜賓縣人雷玉詳始創於清朝宣統年間,距今有100多年的歷史。民國初年,第二代傳人王文鈔在宜賓市南岸投資創立了"寶興茶廠",其所生產的"紅散茶"暢銷全國各地。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在"寶興茶廠"的基礎上成立了以生產紅茶為主的"四川省宜賓茶廠",在雷成倫為第三代、楊寶琛為第四代傳人的帶領下,"川紅工夫"名揚世界。

"這是省內首個紅茶類的非遺項目,將對宜賓茶產業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賴維君說,"川紅工夫"茶的申遺成功,對企業而言,有更大的經濟和文化價值;就茶農來說,可以提高茶農的種茶積極性,同時提高他們的經濟收入;對宜賓茶產業而言,可以規範紅茶類的製作工藝,增強宜賓茶文化的歷史內涵。

品鑑

川紅工夫外表條索肥壯圓緊,顯金毫,色澤烏黑油潤,內質香氣清鮮帶桔糖香,滋味醇厚鮮爽,湯色濃亮,葉底厚軟紅勻。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