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防風
川防風 | |
---|---|
圖片來源 |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4&eid=3463843&sid=26179910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稱:川防風 漢語拼音:Chuān Fánɡ Fēnɡ |
川防風,中藥材名。為傘形科植物竹節前胡Peucedanum dielsianum Fedde ex Wolff的根。具有發表,祛風,勝濕,止痛的功效。主治風寒感冒,感冒夾濕,頭痛,昏眩,寒濕腹痛,泄瀉,風濕痹痛,四肢拘攣,破傷風,目赤,瘡瘍,疝瘕,疥癬,風疹。[1]
目錄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川防風
拼音名:Chuān Fánɡ Fēnɡ
英文名:Root of Shortlobe Ligusticum
別名:竹節防風、毛前胡、西風土藁本、防風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eucedanum dielsianum Fedde ex Wolff.
出處
出自《中藥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傘形科植物竹節前胡的根。
採收和儲藏
春、秋採收,挖出根部,洗淨,曬乾。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60-90cm。根頸粗壯,徑1-2.5cm,有多數估葉鞘纖維,下端圓柱形,長6-10cm,表面灰褐色,有明顯環節。基生葉葉柄長6-22cm,堅實,基部有較短的卵狀葉鞘;葉片輪廓為廣三角狀卵形,三回羽狀分裂或全裂,長10-30cm,寬10-26cm,末回裂片卵狀披針形,基部漸狹,有時為長橢圓形至線形,邊緣具不規則的淺齒或深裂狀,基部漸狹,有時為長橢圓形至線形,邊緣具不規則的淺齒或深裂狀,長1-3cm,寬0.5-1.5cm,略帶革質,葉軸有槽,被稀疏短毛;莖生葉與基生葉形狀相同,但較小。復傘形花序頂生或側生,傘形花序直徑4-8cm,總苞片0-2,線形;傘輻10-20;小總苞片2-4,線形;花瓣長圓形,白色;萼齒細小,不明顯;花柱基圓錐形。分生果長橢圓形,長約6mm,寬約3mm,背棱及中稜線形突起,側棱寬翅狀,翅較厚;棱槽內有油管3mm,背棱及中稜線形突起,側棱寬翅狀,翅較厚;棱槽內有油管1-2,合生面有油管4-6,胚乳腹面微凹。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600-1500m的山坡濕潤岩石上。
性狀
性狀鑑別: 川防風根呈圓錐形,稍彎曲,長8-12cm,直徑1-1.5cm。表面棕色,栓皮脫落處顯共同棕色斑,且不規則的縱溝和較密的側根痕,根頭柄端有殘莖,略呈分枝狀,環紋不明顯。質較,易折斷,斷面緻密。氣微,味甘。
炮製
除去殘莖,用水浸泡,撈出,潤透後切片,曬乾。
性味
味辛;微甘;性微溫
歸經
歸肺;膀胱肝;脾經
功能主治
發表;祛風;勝濕;止痛。主風寒感冒;感冒夾濕;頭痛;昏眩;寒濕腹痛;泄瀉;風濕痹痛;四肢拘攣;破傷風;目赤;瘡瘍;疝瘕;疥癬;風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或搗敷。
注意
虛熱、體虛多汗者禁服。[2]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