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陶瓷英文Ceramic(或者China);陶瓷拼音Táocí;陶瓷是以天然粘土以及各種天然礦物為主要原料經過粉碎混煉、成型和煅燒製得的材料的各種製品。以前人們把用陶土製作成的在專門的窯爐中高溫燒制的物品稱作陶瓷,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陶瓷的傳統概念是指所有以粘土等無機非金屬礦物為原料的人工工業產品。它包括由粘土或含有粘土的混合物經混煉,成形,煅燒而製成的各種製品。由最粗糙的土器到最精細的精陶和瓷器都屬於它的範圍。對於它的主要原料是取之於自然界的硅酸鹽礦物(如粘土、石英等),因此與玻璃、水泥、搪瓷、耐火材料等工業,同屬於「硅酸鹽工業」的範疇。陶瓷的主要產區為彭城鎮景德鎮醴陵高安豐城、萍鄉、黎川、佛山、潮州、德化、淄博、唐山、北流等地。此外景德鎮是我國「瓷都」之一。

陶瓷1圖片來源於搜狗圖片網

目錄

陶瓷歷史

陶瓷的發展史是中華文明史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其中陶瓷的發明和發展更具有獨特的意義,中國歷史上各朝各代有着不同藝術風格和不同技術特點。英文中的"china"既有中國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清楚地表明了中國就是"陶瓷的故鄉"。早在歐洲人掌握瓷器製造技術一千多年前,漢族就已經製造出很精美的陶瓷。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應用陶器的國家之一,而中國瓷器因其極高的實用性和藝術性而備受世人的推崇。

商代陶瓷碗

隨着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近百年來又出現了許多新的陶瓷品種。它們不再使用或很少使用粘土、長石、石英等傳統陶瓷原料,而是使用其他特殊原料,甚至擴大到非硅酸鹽,非氧化物的範圍,並且出現了許多新的工藝。美國和歐洲一些國家的文獻已將「Ceramic」一詞理解為各種無機非金屬固體材料的通稱。因此陶瓷的含義實際上已遠遠超越過去狹窄的傳統觀念了。

歷史陶瓷燒制的地方

在中國,制陶技藝的產生可追溯到紀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時代,可以說,漢族發展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陶瓷發展史,漢族勞動人民在科學技術上的成果以及對美的追求與塑造,在許多方面都是通過陶瓷製作來體現的,並形成各時代非常典型的技術與藝術特徵。

早在歐洲掌握制瓷技術之前一千多年,中國已能製造出相當精美的瓷器。從我國陶瓷發展史來看,一般是把「陶瓷」這個名詞一分為二,為陶和瓷兩大類。中國傳統陶瓷的發展,經歷過一個相當漫長的歷史時期,種類繁雜,工藝特殊,所以,對中國傳統陶瓷的分類除考慮技術上的硬性指標外,還需要綜合考慮歷來傳統的習慣分類方法,結合古今科技認識上的變化,才能更為有效地得出歸類結論。

 
陶瓷3

夏朝以前

從傳說中的黃帝堯舜及至夏朝(約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6世紀),是以彩陶來標誌其發展的。其中有較為典型的仰韶文化、以及在甘肅發現的稍晚的馬家窯與齊家文化等等,解放後在西安半坡史前遺址出土了大量製作精美的彩陶器,令人嘆為觀止。相傳堯傳天下於舜,舜傳天下於夏禹,禹則傳給其子,開始了所謂的 「家天下」。夏傳至桀,暴虐無道,商湯將之放遂,自立為帝,所以以征討得天下者,自湯開始。商得天下後統治達六百餘年(約公元前16世紀——公元前11世紀前後),一直到紂王。後被武王征伐,紂王自殺,於是天下歸於周。周朝的統治時期大致在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221年,事實上的有效統治在公元前771 年就已結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稱為戰國時期,至公元前221年,秦朝崛起,大一統之中國開始,但秦王朝只持續到公前206年,就被漢朝所取代。在這千數百年間,除日用餐飲器皿之外,祭祀禮儀所用之物也大為發展。

漢朝

從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間的漢朝,藝術家和工匠們的創作材料不再以玉器和金屬為主,陶器受到了更為確切的重視。在這一時期,燒造技藝有所發展,較為堅緻的釉陶普遍出現,漢字中開始出現「瓷」字。同時,通過新疆、波斯至敘利亞的通商路線,中國與羅馬帝國開始交往,促使東西方文化往來交流,從此一時期的陶瓷器物中也可以看出外來影響的端倪。佛教也至此時傳入我國。

六朝時期

六朝時期(公元220年——581年),迅速興起的佛教藝術對陶瓷也產生了相應的影響,在此季作品造型上留有明顯痕跡。公元581年隋朝奪取了權力,結束了長期的南北分裂局面,但它只統治到公元618年就被唐所取代。

唐朝

唐代(公元618年至公元970年)被分認為是中國藝術史上的一個偉大時期。陶瓷的工藝技術改進巨大,許多精細瓷器品種大量出現,即使用當今的技術鑒測標準來衡量,它們也算得上是真正的優質瓷器。唐末大亂,英雄竟起,接踵而來的是一個朝代爭奪局面,即五代,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公元960年。連年戰亂中卻出現了一個陶瓷新品種——柴窯瓷(蕭窯),質地之優被廣為傳頌,但傳世者極為罕見。

宋朝

陶瓷業至宋代(公元960——1279年)得到了蓬勃發展,並開始對歐洲及南洋諸國大量輸出。以鈞、汝、官、哥、定為代表的眾多有各自特色的名窯在全國各地興起,產品在色品種日趨豐富。由於東北的(遼)契丹族和(金)女真族的入侵,宋的統治者被迫南遷,再後則被蒙古族所滅。公元1280年,元朝建立,樞府窯出現,景德鎮開始成為中國陶瓷產業中心,其名聲遠揚世界各地。景德鎮集賢沐古窯生產的白瓷與釉下藍色紋飾形成鮮明對比,青花瓷自此起興文化在以後的各個歷史時期也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

明朝

明朝統治從1368年開始,直到1644年。這一時期,景德鎮的陶瓷製造業在世界上是絕對最好的,在工藝技術和藝術水平上獨占突出地位,尤其是青花瓷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此外,福建的德化窯、浙江的龍泉窯、河北的磁州窯也都以各自風格迥異的優質陶瓷蜚聲於世。隨着明朝最後一個皇帝的自殺身亡,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從吳三桂召滿清大軍入關到1911年清室覆滅,滿清統治垂二百餘年。其中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被認為是整個清朝統治下陶瓷業最為輝煌的時期,工藝技術較為複雜的產品多有出現,各種顏色釉及釉上彩異常豐富。到清代晚期,政府腐敗,國運衰落,人民貧困,中國的陶瓷製造業日趨退化。[1]

民國時期

民國成立以後,各地相繼成立了一些陶瓷研究機構,但產品除沿襲前代以外,就是簡單照搬一些外國的設計,毫無發展可言。民國初,軍閥袁世凱企圖復辟帝制,曾特製了一批「洪憲」年號款識的瓷器,這批瓷器在技術上不可謂不精,以粉彩為主,風格老舊。由於內戰頻仍,外國入侵,民不聊生,整個陶瓷工業也全面敗落,直到新中國建立以前,未出現過讓世人注目的產品。

陶瓷發展

陶器的發明是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一個重要標誌。

我國已發現距今約10000年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殘陶片。河北徐水縣南莊頭遺址發現的陶器碎片經鑑定為10800~9700年的遺物。此外,在江西萬年縣、廣西桂林甑皮岩、廣東英德縣青塘等地也發現了距今1000~7000年的陶器碎片。

磁山·裴李崗文化

因1973年在河北武安磁山首次發現而得名的磁山文化,據放射性碳素測定,距今7900年以上。1977年考古人員在河南新鄭裴李崗發現了與磁山文化時代相當、內容近似的文化遺存,因此合稱為「磁山·裴李崗文化」。

磁山·裴李崗文化早於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的代表。該文化的陶器主要有鼎、罐、盤、豆、三足壺、三足缽、雙耳壺等,器物以素麵無文者居多,部分夾砂陶器飾有花紋。

河姆渡文化

1973年首次發掘於浙江餘姚河姆渡而命名的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左右,在該文化遺址也出土了大量的陶器。河姆渡文化的陶器為黑陶,造型簡單,早期盛行刻畫花紋。

母系社會遺址

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和陝西省西安市郊的半坡遺址都發現了大量做工精美,設計精巧的彩陶。這兩個新石器時代遺址都屬於母系社會遺址,有6000年以上的歷史。

奴隸社會

隨着社會的不斷進步,陶器的質量也逐步提高。到了商代和周代,已經出現了專門從事陶器生產的工種。在戰國時期,陶器上已經出現了各種優雅的紋飾和花鳥。這時的陶器也開始應用鉛釉,使得陶器的表面更為光滑,也有了一定的色澤。

在商代和西周遺址中發現的"青釉器"已明顯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徵。它們質地較陶器細膩堅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燒結溫度高達1100-1200℃,胎質基本燒結,吸水性較弱,器表面施有一層石灰釉。但是它們與瓷器還不完全相同。被人稱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瓷器是中國漢族勞動人民發明的,這是舉世公認的。瓷器的發明是在陶器技術不斷發展和提高的基礎上產生的。商代的白陶以是用瓷土(高嶺土)作原料,燒成溫度達1000℃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現的基礎。 白陶的燒製成功對由陶器過渡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原始瓷從商代出現後,經過西周、春秋戰國到東漢,歷經了1600-1700年間的變化發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漢魏晉

到了西漢時期,上釉陶器工藝開始廣泛流傳起來。多種色彩的釉料也在漢代開始出現。

東漢以來至魏晉時製作的瓷器,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多為青瓷。這些青瓷的加工精細,胎質堅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層青色玻璃質釉。這種高水平的制瓷技術,標誌着中國瓷器生產已進入一個新時代。

我國白釉瓷器萌發於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隋朝瓷器成為人們的日常生活用品。

唐三彩

唐代更有新的發展。瓷器燒成溫度達到1200℃,瓷的白度也達到了70%以上,接近現代高級細瓷的標準。這一成就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發展打下基礎。

有一種盛行於唐代的陶器,以黃、褐、綠為基本釉色,後來人們習慣地把這類陶器稱為"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經過焙燒,便形成淺黃、赭黃、淺綠、深綠、天藍、褐紅、茄紫等多種色彩,但多以黃、褐、綠三色為主。唐三彩的出現標誌着陶器的種類和色彩已經開始更加豐富多彩。

宋名窯

宋代瓷器,在胎質,釉料和製作技術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燒瓷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藝技術上,有了明確的分工,在我國瓷器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

宋代聞名中外的名窯很多,蕭窯、耀州窯、磁州窯、景德鎮集賢沐古窯、龍泉窯、越窯、建窯以及被稱為宋代五大名窯的汝、官、哥、鈞、定等產品都有它們自己獨特的風格。

耀州窯(陝西銅川)產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層勻淨;

磁州窯(河北彭城)以磁石泥為坯,所以瓷器又稱為磁器。磁州窯多生產白瓷黑花的瓷器;

景德鎮窯的產品質薄色潤,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

鏟泥、踩泥

龍泉窯的產品多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麗光亮;

越窯燒制的瓷器胎薄,精巧細緻,光澤美觀;

建窯所生產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

汝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為主色,色清潤;

官窯是否存在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一般學者認為,官窯就是卞京官窯,窯設於卞京,為宮廷燒制瓷器;

哥窯在何處燒造也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根據各方面資料的分析,哥窯燒造地點最大的可能是與北宋官窯一起生產;

鈞窯燒造的彩色瓷器較多,以胭脂紅最好,蔥綠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錯;

定窯生產的瓷器胎細,質薄而有光,瓷色滋潤,白釉似粉,稱粉定或白定。

釉彩

我國古代陶瓷器釉彩的發展,是從無釉到有釉,又由單色釉到多色釉,然後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並逐步發展成釉下與釉上合繪的五彩、鬥彩。

彩瓷一般分為釉下彩,釉中彩和釉上彩三大類,在胎坯上先畫好圖案,上釉後入窯燒煉的彩瓷叫釉下彩(溫度1250-1340℃);上釉後入窯燒成的瓷器再彩繪再燒1250--1340℃為釉中彩,上釉後入窯燒成的瓷器再彩繪,又經烤花爐烘燒(600-800℃)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清代景德鎮出產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種。

陶瓷特性

說到陶瓷材料,難免將陶與瓷分開來談,我們經常說的陶瓷,是指陶器和瓷器兩個種類的合稱。在創作領域中,陶與瓷都是陶瓷藝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陶與瓷卻有着質的不同。

陶質材料:與瓷相比,陶的質地相對鬆散,顆粒也較粗,燒制溫度一般在900℃—1500℃之間,溫度較低,燒成後色澤自然成趣,古樸大方,成為許多藝術家所喜愛的造型表現材料之一。陶的種類很多,常見的有黑陶、白陶、紅陶、灰陶和黃陶等,紅陶、灰陶和黑陶等採用含鐵量較高的陶土為原料,鐵質陶土在氧化氣氛下呈紅色,還原氣氛下呈灰色或黑色。

瓷質材料:與陶相比,瓷的質地堅硬、細密、嚴禁、耐高溫、釉色豐富等特點,燒制溫度一般在1300℃左右,常有人形容瓷器「聲如磬、明如鏡、顏如玉、薄如紙」,瓷多給人感覺是高貴華麗,和陶的那種樸實正好相反。所以在很多藝術家創作陶瓷藝術品時會着重突出陶或瓷的質感所帶給欣賞者截然不同的感官享受,因此,創作前對兩種不同材料的特徵的分析與比較是十分必要的。

陶瓷分類

陶與瓷的區別在於原料土的不同和溫度的不同。在制陶的溫度基礎上再添火加溫,陶就變成了瓷。陶器的燒制溫度在800-1000度,瓷器則是用高嶺土在1300-1400度的溫度下燒制而成。陶瓷製品的品種繁多,它們之間的化學成分。礦物組成,物理性質,以及製造方法,常常互相接近交錯,無明顯的界限,而在應用上卻有很大的區別。因此很難硬性地歸納為幾個系統,詳細的分類法各家說法不一,國際上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分類方法。常用的有如下兩種從不同角度出發的分類法。

按用途分

青花骨瓷四頭文具鬥彩荷花

日用陶瓷:如餐具、茶具、缸,壇、盆、罐、盤、碟、碗等。

藝術(工藝)陶瓷:如花瓶、雕塑品、園林陶瓷、器皿、相框、壁畫、陳設品等。

工業陶瓷:指應用於各種工業的陶瓷製品。又分以下4各方面

建築一衛生陶瓷: 如磚瓦,排水管、面磚,外牆磚,衛生潔具等;

化工(化學)陶瓷: 用於各種化學工業的耐酸容器、管道,塔、泵、閥以及搪砌反應鍋的耐酸磚、灰等;

電瓷: 用於電力工業高低壓輸電線路上的絕緣子。電機用套管,支柱絕緣子、低壓電器和照明用絕緣子,以及電訊用絕緣子,無線電用絕緣子等;

特種陶瓷: 用於各種現代工業和尖端科學技術的特種陶瓷製品,有高鋁氧質瓷、鎂石質瓷、鈦鎂石質瓷、鋯英石質瓷、鋰質瓷、以及磁性瓷、金屬陶瓷等。

按材料分

粗陶(brickware or terra-cotta), 細陶 (potttery),炻器(stone Ware),半瓷器 (semivitreous china),以至瓷器(130relain),原料是從粗到精,坯體是從粗松多孔,逐步到達緻密,燒結,燒成溫度也是逐漸從低趨高。

粗陶是最原始最低級的陶瓷器,一般以一種易熔粘土製造。在某些情況下也可以在粘土中加入熟料或砂與之混合,以減少收縮。這些製品的燒成溫度變動很大,要依據粘土的化學組成所含雜質的性質與多少而定。以之製造磚瓦,如氣孔率過高,則坯體的抗凍性能不好,過低叉不易掛住砂漿,所以吸水率一般要保持5~15%之間。燒成後坯體的顏色,決定於粘土中着色氧化物的含量和燒成氣氛,在氧化焰中燒成多呈黃色或紅色,在還原焰中燒成則多呈青色或黑色。

我國建築材料中的青磚,即是用含有Fe2O3的黃色或紅色粘土為原料,在臨近止火時用還原焰煅燒,使Fe203還原為FeO成青色,陶器可分為普通陶器和精陶器兩類。普通陶器即指土陶盆.罐、缸、瓮.以及耐火磚等具有多孔性着色坯體的製品。精陶器坯體吸水率仍有4~12%,因此有滲透性,沒有半透明性,一般白色,也有有色的。釉多採用含鉛和硼的易熔釉。它與炻器比較,因熔劑宙量較少,燒成溫度不超過1300℃,所以坯體增未充分燒結;與瓷器比較,對原料的要求較低,坯料的可塑性較大,燒成溫度較低。不易變形,因而可以簡化製品的成形,裝缽和其他工序。但精陶的機械強度和衝擊強度比瓷器.炻器要小,同時它的釉比上述製品的釉要軟,當它的釉層損壞時,多孔的坯體即容易沾污,而影響衛生。

精陶按坯體組成的不同,又可分為:粘土質、石灰質,長石質、熟料質等四種。粘土質精陶接近普通陶器。石灰質精陶以石灰石為熔劑,其製造過程與長石質精陶相似,而質量不及長石質精陶,已很少生產,而為長石質精陶所取代。長石質精陶又稱硬質精陶,以長石為熔劑。是陶器中最完美和使用最廣的一種。近世很多國家用以大量生產日用餐具(杯、碟盤予等)及衛生陶器以代替價昂的瓷器。熱料精陶是在精陶坯料中加入一定量熟料,目的是減少收縮,避免廢品。這種坯料多應用於大型和厚胎製品(如浴盆,大的盥洗盆等)。

炻器在我國古籍上稱「石胎瓷」,坯體緻密,已完全燒結,這一點已很接近瓷器。但它還沒有玻化,仍有2%以下的吸水率,坯體不透明,有白色的,而多數允許在燒後呈現顏色,所以對原料純度的要求不及瓷器那樣高,原料取給容易。炻器具有很高的強度和良好的熱穩定性,很適應於現代機械化洗滌,並能順利地通過從冰箱到烤爐的溫度急變,在國際市場上由於旅遊業的發達和飲食的社會化,炻器比之搪陶具有更大的銷售量。

半瓷器的坯料接近於瓷器坯料,但燒後仍有3~5%的吸水率(真瓷器,吸水率在0.5%以下),所以它的使用性能不及瓷器,比精陶則要好些。

瓷器是陶瓷器發展的更高階段。它的特徵是坯體已完全燒結,完全玻化,因此很緻密,對液體和氣體都無滲透性,胎薄處星半透明,斷面呈貝殼狀,以舌頭去舔,感到光滑而不被粘住.硬質瓷具有陶瓷器中最好的性能。用以製造高級日用器皿,電瓷、化學瓷等。

陶瓷生活用品

軟質瓷(soft porcelain) 的熔劑較多,燒成溫度較低,因此機械強度不及硬質瓷,熱穩定性也較低,但其透明度高,富於裝飾性,所以多用於製造藝術陳設瓷。至於熔塊瓷 (Fritted porcelain) 與骨灰磁 (bone china),它們的燒成溫度與軟質瓷相近,其優缺點也與軟質瓷相似,應同屬軟質瓷的範圍。這兩類瓷器由於生產中的難度較大(坯體的可塑性和乾燥強度都很差,燒成時變形嚴重),成本較高,生產並不普遍。英國是骨灰瓷的著名產地,我國唐山也有骨灰瓷生產。

特種陶瓷是隨着現代電器,無線電、航空、原子能、冶金、機械、化學等工業以及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新能源開發等尖端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而發展起來的。這些陶瓷所用的主要原料不再是粘土,長石,石英,有的坯休也使用一些粘土或長石,然而更多的是採用純粹的氧化物和具有特殊性能的原料,製造工藝與性能要求也各不相同。

陶瓷紋飾

在中國古代,經過近千年的陶瓷文化及工藝的發展,陶瓷器物發展了很多不約而成的紋理與紋飾。

和合如意圖清代瓷器紋樣。如意,僧具之一,講經時多用之。《釋家要覽》載:「如意之制,蓋心之表也,故菩薩執之,狀如雲葉」。民間則作為玩賞的吉祥物。

象徵「和合如意」《琅環記》載:「昔有貧土,多陰德,遇道士贈一如意,凡心有所欲,一舉之頃,隨即如意,因即名之也。」瓷器上繪荷花(和)、盒子(合)、靈芝(如意),象徵「和合如意」。

金玉滿堂圖瓷器紋飾。流行於清代。金玉滿堂是形容財富極多。《老子》:「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後又將金玉滿堂稱富有才學之人。《世說新語·賞譽》載:「王長史(王濛)謂林公(支遁),真長(劉惔)可為金玉滿堂」。因魚與玉音近,故清代瓷器以繪金魚來比喻金玉滿堂。

獨占鰲頭圖瓷器紋飾。鰲魚,傳說中的海大龜(鱉)。一說形似龍,好吞火,故立屋脊。亦名蠻蛤,好風雨,背負蓬萊之山于海中。唐、宋時期皇帝殿前陛階上鐫有巨鰲,翰林學士、承旨等官朝見皇帝時,立於陛階正中,故稱入翰林院為上鰲頭。《玉壺清話》載:「座主登庸歸鳳閣,門生批詔立鰲頭。」後稱狀元及第為獨占鰲頭。明清瓷器上繪有此圖,以康熙製品為精。

祝壽圖瓷器裝飾題材。清康熙時頗為流行。內容有「西王母祝壽」、「福祿壽三星」、「八仙慶壽」、「萬壽無疆」、「壽桃」、「雙螭捧壽」、「蓮花八寶托壽」等。有的碗、盤飾有用一百個不同字形的壽字組成的「百壽紋」。此外,有的壺全器作壽字形,寓祝壽之意。蓮花紋

南北朝以後流行的瓷器裝飾紋樣之一。南北朝至唐代,蓮花紋常作為瓷器的主題紋飾,碗、盞、缽、盤的外壁或內劃複線仰蓮,有的盤心還飾蓬萊紋,酷似盛開的蓮花。亦見雕刻成立體狀的蓮花,如:南北朝的仰覆蓮花尊,五代的蓮花形盞托等。宋代開始變為輔助紋飾。元至清代,蓮花紋的變化較多,有纏枝蓮、把蓮等,並常於動物紋樣組合在一起,如:蓮池水禽、蓮池游魚等。

海水紋瓷器紋飾之一。流行於宋代。海水布局為圓圈形式,多為八至十圈,中心為海螺紋或飾一朵花。各窯均有,而風格不同。


海龍紋瓷器裝飾紋樣之一。流行於明清時期。畫面為游龍出沒於驚濤駭浪之中。鬥彩海龍紋龍身用青花勾勒,填以黃彩,行雲與海水均以青花和綠彩組成,浪濤則不施彩,顯出浪濤天的氣勢。

梧桐圖清代瓷器紋樣之一據說系瓷製藝人根據唐人王勃《滕王閣》的詩意,將「江西八景」中章江門和滕王閣組合為景逐漸演變而來,又以「梧桐引得鳳凰來」的佳句,稱此圖為「梧桐」。畫面景、物、人皆備,宛如一幅江南漁、樵、耕、讀山水風俗畫,邊緣飾織錦圖案,輔以串珠裝飾,中間飾象徵吉祥的「八寶」紋樣。整個畫面構圖嚴謹,繁而不亂。

嬰戲紋瓷器上裝飾的兒童嬉戲、玩耍的畫面。始見於唐代長沙窯,在注子的流下用褐彩繪一肩負蓮杖、手挽飄帶的胖娃,外罩青釉。宋金時期,耀州窯、定窯、介休窯、景德鎮窯、磁州窯等均有嬰戲紋產品。裝飾方法為刻劃、印花、繪畫等。圖案有童子戲花、雙嬰划船、騎竹馬、抽陀螺、釣魚、玩鳥、蹴鞠、趕鴨、放鵪鶉、攀樹折花等,筆劃簡練流暢,構圖生動活潑。明清時很流行。

眼前見喜圖瓷器裝飾題材。盛行於清代。畫面以動、植物為主要內容,以諧音或表意突出「喜」字。如:繪梧桐、喜鵲,稱「同喜」。繪喜笑顏開的四個童子,稱「四喜人」。繪一豹、一喜鵲,稱「報喜」。繪二喜鵲、一銅錢,稱「喜在眼前」。繪二童子笑臉相對,稱「喜相逢」。繪梅花梢上落一喜鵲,稱「喜上眉梢」。繪一灌獾、一喜鵲,稱「歡喜天地」。繪一喜蛛下垂,稱「喜從天降」。繪兩隻喜鵲,稱「雙喜」。

福祿壽圖清代瓷器裝飾題材。畫面繪蝙蝠、鹿桃或松、鶴、壽星老人等內容。蝠、鹿音同「富」、「祿」,分別代表富貴和高官厚祿,松、鶴、壽桃、壽星均寓有長壽之意。此圖又稱「三星」。瓷器上裝飾此圖,象徵福、祿、壽三星高照,表達了世人的美好願望。

纏枝紋瓷器上最常見的紋樣。盛行於元代以後。明代或稱為「轉枝,以植物的枝杆或蔓藤作骨架,向上下、左右延伸,形成波線式的二方連續或四方連續,循環往復,婉轉流動,變化無窮。纏枝蓮、纏枝牡丹、纏枝草蔓均屬此類。

饕餮紋又名獸面紋。饕餮是一種神話動物,面部兼有牛、羊、虎、熊等動物的特徵,猙獰恐怖。以《呂氏春秋》「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的記載而名。明清瓷鼎、瓷爐上見有仿商周銅器的饕餮紋,裝飾技法有印花、刻花、彩繪等多種。

羲之愛鵝圖明清瓷器的常見紋飾之一。王羲之是東晉傑出的書法家。為了掌握書法技巧,養成了「愛鵝」的癖好。他從鵝行水的動作中悟出了用筆的方法。曾以書寫一部《道德經》的代價換取了山陰道士所養的鵝。後世因有羲之愛鵝之說。明成化鬥彩高士杯上的羲之愛鵝圖,王羲之頭、手及下身衣着均為青花,上身衣服輪廓內填以礬紅。僮兒手捧圖書,除衣服填成水綠色外,其他部分均用青花勾填,鵝為赭色,輪廓用青花勾出。水、垂柳、苔點、坡石、草竹均以青花為主,或填加相應的色彩。構圖十分精美。

麒麟送子圖瓷器紋飾。古時將麒麟視作祥瑞、稀有之物,用「鳳毛麟角」形容罕見而珍貴的事物。清人祝賀親友得子,往往在瓷器上畫麒麟送子圖或寓「早生貴子」、「福增貴子」之意。

陶瓷工藝

淘泥高嶺土是燒制瓷器的最佳原料,千百年來,多少精品陶瓷都是從這些不起眼的瓷土演變而來,制瓷的第一道工序:淘泥,就是把瓷土淘成可用的瓷泥

摞泥淘好的瓷泥並不能立即使用,要將其分割開來,摞成柱狀,以便於儲存和拉坯用。

拉坯將摞好的瓷泥放入大轉盤內,通過旋轉轉盤,用手和拉坯工具,將瓷泥拉成瓷坯。

印模印坯拉好的瓷坯只是一個雛形,還需要根據要做的形狀選取不同的印模將瓷坯印成各種不同的形狀。

修坯剛印好的毛坯厚薄不均,需要通過修坯這一工序將印好的坯修刮整齊和勻稱,修坯又分為濕修和干修。

捺水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即用清水洗去坯上的塵土,為接下來的畫坯、上釉等工序做好準備工作。

畫坯在坯上作畫是陶瓷藝術的一大特色,畫坯有好多種,有寫意的、有貼好畫紙勾畫的,無論怎樣畫坯都是陶瓷工序的點睛之筆。

上釉畫好的瓷坯,粗糙而又呆澀,上好釉後則全然不同,光滑而又明亮:不同的上釉手法,又有全然不同的效果,常用的上釉方法有浸釉、淋釉、盪釉、噴釉、刷釉等。

燒窯千年窯火,延綿不息,經過數十道工序精雕細琢的瓷坯,在窯內經受千度高溫的燒煉,就像一隻醜小鴨行將達化一隻美天鵝。有氣窯、電窯(加熱方法)等。

成瓷經過幾天的燒煉,窯內的瓷坯已變成了件件精美的瓷器,從打開的窯門中迫不及待地脫穎而出。

修補成瓷缺陷的修補,一件完美的瓷器有時燒出來會有一點瑕疵,用JS916-2(勁素成)進行修補,可以讓成瓷更完美。

陶瓷文化

《定窟魚耳爐》作為漢族傳統文化之一的陶瓷文化,在民族母體中孕育、成長與發展,它以活生生的凝聚着創作者情感、帶着泥土的芬芳、留存着創作者心手相應的意氣的藝術形象,表現着漢族文化,敘述着一個個動聽的故事,展現着廣闊的社會生活畫卷,記錄着芸芸眾生的悲歡離合,描述着民族的心理、精神和性格的發展與變化,伴隨着民族的喜與悲而前行。

新石器時期彩陶中的陶塑作品,記錄着先民生存的願望。那陶塑的豬、牛、狗,模仿着打獵而來或者豢養而食的動物形象,演示着與大自然搏鬥的酷烈,表達着文明的演化與發展。摩娑這些與實物逼真無二的作品,想象着先民的困惑、喜悅和奮爭,那在洪荒、野蠻中奔突與呼叫的景象,撼人心魄。 秦兵馬俑那剛毅肅然的將軍,那牽韁提弓、凝神待命的騎士,那披堅執銳、橫眉怒目的步兵,那持弓待發、目光正視前方的射手,以及那風神驍駿、橫空出世的戰馬,共同組成的方陣,張揚着力量,張揚着神勇,令人回想起那硝煙四起的金戈鐵馬的戰國時代,想象着秦國軍隊那種風捲殘雲、吞吐日月、橫掃大江南北的軍威。它儘管是一個軍陣,但它卻反映了那個時代的主旋律,形象地記錄着那個時期的歷史。

唐三彩所表現的那種激揚慷慨、瑰麗多姿、壯闊奇縱、恢宏雄俊的格調,正是唐代那種國威遠播、輝煌壯麗、熱情煥發的時代之音的生動再現,宋代陶瓷藝術的俊麗清新,正是那個時代審美習尚、哲學觀念的反映,明清時期的斑斕與柔麗,是社會生活與審美觀念使然(熊廖《陶瓷美學與中國民族的審美特徵》),改革開放以後的雄俊、奔放也是這個時期的政治、思想、觀念、生活綜合作用的結果。

所以說,一部中國陶瓷史,就是一部形象的中國歷史,一部形象的中國漢族文化史。

陶瓷文化與繪畫、書法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這些藝術部類,都是最為典型的中國民族藝術。從其實質來說,都是共同的,都是共通的。

與繪畫

陶瓷藝術與繪畫,無論是從藝術本質、特徵,還是從表現手段來看,都有共通之處。繪畫藝術講究"氣韻生動"、"以形寫神"、"形神兼備",講究"骨法用筆"、"畫龍點睛",着重形象的刻劃和意境美的追求,講究兼工帶寫,以渾然天成、本色自然、含蓄蘊藉為品位,遵循作品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大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的創作原則,強調藝術家要深入生活,從生活中獲取創作營養,並反映生活。繪畫藝術所要求的這一切,陶瓷藝術無一例外要遵循。傳統派是如此,學院派也毫不例外。

繪畫性的彩繪作品是這樣,即使是陶瓷雕塑作品也和繪畫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

我們知道,線條、無論是對於國畫,還是陶瓷雕塑以及書法,都是非常重要的表現手段。

與書法

陶瓷作品書法藝術,同樣講究和強調線的表現力。它在藝術特徵方面,與陶瓷藝術的聯繫,初看似乎不相關。實際上,兩者有着驚人的相似之處。

首先,從書法藝術的審美特徵來看,它是實用性與藝術性相統一、再現與表現、狀物與抒情相統一的藝術。它無色而具圖畫的燦爛,無聲而有音樂的和諧,來自自然形象而又遠離了自然形象。人們將自己的精神意蘊、生命情絲、審美趣味化為或縱或收、或枯或潤、或粗或細、或剛或柔的線條,並通過這些筆墨線條的枯潤、濃淡的個性因素,反映出人的審美經驗。"在造型過程中,作者的感情就一起和筆力融合在一起活動着,筆所到處,無論是長線短線,是短到極短的點和由點擴大的塊,都成為感情活動的痕跡"。中國古代美學家對書法的這種特性早有精闢的論述。漢代的揚雄在《法言》中說:"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蔡邕在《筆論》中言:"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唐代孫過庭認為書法藝術可以見出書法藝術家的情感,即"達其情性,形其哀樂","羲之寫《樂毅》則情多怫鬱,書《畫贊》則意涉瑰奇,《黃庭經》則怡怪虛無,《太師箴》又縱橫爭折。暨乎蘭亭興集,思逸神超;私門誡誓,情拘志慘。所謂涉樂方笑,言哀已嘆"。清代劉熙載更是一語破的:"寫字者,寫志也"、"書法,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如其人而已"。

另外,繪畫藝術、書法藝術和陶瓷藝術還有一個共同特徵:它們都不適宜於表現持續性的情節性的事件,而長於表現一動作瞬間,並在動作瞬間內創造出頗富生命力和表現力以及想象力的藝術形象。黑格爾曾經指出:繪畫"只能抓住某一頃刻",把"正要過去的和正要到來的東西都凝聚在這一點上。"萊辛說得更加具體和明確,他說:"繪畫在它同時並列的構圖裡,只能運用動作中的某一頃刻,所以就要選擇最富於孕育性的那一刻記得上,使得前前後後都可以從這一頃刻中得到清楚的理解。"這雖然說的是繪畫,但適用於陶瓷藝術和書法藝術,而且,這正是這兩種藝術的特徵之一,書法藝術表現得更甚,儘管書法要求"每為一字,各象其形,"要"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站,若愁若喜,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雲霧,若日月,"儘管要求書法藝術要有如"懸針垂露之異,奔雷附石之奇,鴻飛獸駭之姿,鸞舞蛇驚之態,絕岩身峰之勢,臨危據槁之形,或重若崩雲,或輕如蟬翼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但它畢竟是一種抽象性、表現性、虛擬性的藝術。

陶瓷藝術家們,或許從這種比較中,獲得對陶瓷藝術特徵的更深入、更完整的理解,以加強陶瓷的表現性和抒情性,創作出更加有審美力度和審美價值的作用。

補充一下,還有薄胎瓷,厚度不到1毫米,做工非常精細,小巧玲瓏深受多數人的喜愛。[2]

生產過程特點

陶瓷產品的生產過程是指從投入原料開始,一直到把陶瓷產品生產出來為止的全過程。它是勞動者利用一定的勞動工具,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步驟,直接或間接地作用於勞動對象,使之成為具有使用價值的陶瓷產品的過程。在陶瓷生產過程的一些工序中,如陶瓷坯料的陳腐、坯件的自然乾燥過程等。還需要藉助自然力的作用。使勞動對象發生物理的或化學的變化,這時,生產過程就是勞動過程和自然過程的結合。

一般來說,陶瓷生產過程包括坯料製造、坯體成型、瓷器燒結等三個基本階段。同時陶瓷生產過程的組成可按生產各階段的不同作用分為生產技術準備過程、基本生產過程、輔助生產過程和生產服務過程。

作為社會化大生產的陶瓷生產過程,和其他一些行業的生產過程相比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 陶瓷生產過程是一種流程式的生產過程,連續性較低。陶瓷原料由工廠的一端投入生產,順序經過連續加工,最後成為成品,整個工藝過程較複雜,工序之間連續化程度較低。
  2. 陶瓷生產過程的機械化、自動化程度較低。
  3. 陶瓷生產周期較長。陶瓷產品的生產周期,是指從原材料投入生產開始,經過各道工序加工直到成品出產為止,所經過的全部日曆時間。
  4. 陶瓷生產過程中輔助材料如石膏模型、匣缽、硼板等消耗量大。
  5. 陶瓷生產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如 煤炭、天然氣、電能。
  6. 運輸是陶瓷企業生產過程的重要環節。陶瓷生產過程使用的原料品種繁多,生產出的半成品、成品及產生的余料、廢料等,具有數量多運輸量大的特點。
  7. 陶瓷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煙氣、粉塵、固體廢料和工業廢水污染環境較嚴重。目前我國陶瓷工業所使用的窯爐多以煤和重油作為能源,會排出不少的煙氣,企業對此要嚴格控制煙塵濃度和二氧化硫濃度,使之符合國家允許的排放標準。力爭採用電阻式隧道窯爐或煤氣燒窯,減少對大氣的污染。
  8. 陶瓷生產過程的專業化和協作水平較低。長期以來,陶瓷工業企業問的相互協作配合水平不高,大而全、小而全的「全能」工廠比重大,輔助性服務方面的專業化、社會化程度低。

要求

為了保證陶瓷企業生產過程能順利進行,必須對生產過程進行科學、合理地組織,使整個陶瓷生產過程的各工藝階段、各個生產環節和各道工序之問都互相銜接,密切配合,使產品在生產過程中行程最短,時間最少,耗費量最小,效益最高。要達到上述目的,必須注意按下列要求組織陶瓷企業生產過程:

  1. 生產過程的連續性。
  2. 生產過程的比例性。
  3. 生產過程的節奏性。
  4. 生產過程的平行性。
  5. 生產過程的適應性。

由於陶瓷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市場對陶瓷新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加,迫使陶瓷企業要不斷發展新產品,而不能不考慮產品的變動這個因素對合理組織生產過程帶來的問題和產生的影響。為了增強適應性,陶瓷企業不僅需要大力提高科學技術應用水平和新產品的研究能力,不斷使產品更新換代,還必須採用計劃評審法、成組工藝和多品種混流生產等先進的生產組織方法,採用適應性強的機器設備以及柔性生產製造系統,以適應生產變動的需要。

從以上闡述的合理組織陶瓷生產過程的基本要求可以看出,生產過程的連續性、比例性、節奏性、平行性和適應性這五項基本要求之間是互相聯繫、互相制約的,生產過程的比例性和平行性是實現連續性的前提。而比例性、平行性和連續性又是實現節奏性的前提。因此,在組織陶瓷生產過程時,必須對上述基本要求全面加以綜合考慮。

我國瓷磚出口量全球第一,但出口總額第一卻是意大利,這說明我們重量不重質,產品仍然停留在低端供應。外國人很不理解,中國人在海外營銷為什麼不創自己的品牌,而是追求極低的利潤?我們倒也需要坦然面對,或許這就是發展的必經過程,畢竟中國建築陶瓷產品走出國門時間還短,日本、韓國、德國也同樣經歷過一段從劣到優、從製造到創造、從低檔品到品牌產品的歷程。

陶瓷出口生產狀況處於穩定狀態,關停的比率不超過10%,是正常水平。行業現狀,但問題仍舊擺在眼前,從現狀中突圍而出,需找到可持續發展之路。

建立合理的市場預警機制,做好後備市場的儲備、調節工作,加大科技研發力度,增強行業協會和職能部門的管理工作,只有把問題足夠重視,方法才有實行的可能性,陶瓷企業或許可以按圖索驥。

歐盟施行高達73%稅率的反傾銷稅,到韓國9.14%-29.41%的反傾銷稅率,中國陶瓷業正面臨史上最大的反傾銷調查大潮,範圍也從歐盟開始波及到更多的國家。追根究底,中國陶瓷企業在反傾銷調查中的無動於衷和無能為力,是源自預警機制的不完善。沒有事先建立好的預警機制,當遭遇反傾銷調查時,陶瓷企業往往難以在短時間內做出快速反應,客觀上延誤了進入市場的時機。所謂市場預警機制,是指一套檢測本國進出口產品的各種評定指標,如對進出口商品的數量、價格、質量標準、市場份額做出及時預測,提醒本國企業調整產品的數量、價格等,避免受到國外產品傾銷損害或國外市場反傾銷指控。

2013年又是一個新的開始,賦予陶瓷行業新的發展旅程,陶瓷行業又將面臨着不同的機遇與挑戰,經歷了2012年的迷茫與探索,相信陶瓷行業在2013會有一個新的面貌,下面來看看專業人士對2013年陶瓷行業發展的展望。

質量要求

中國是陶瓷古國,陶瓷文化源遠流長,陶瓷的種類也名目繁多,日用陶瓷飲食器具遵循瓷種和傳統特色分類,現有產品國家標準8個:

GB/T 3532-2009《日用陶瓷器》 GB/T

GB/T 13522-92 《骨灰瓷器》

GB/T 10811-89 《日用青花細瓷器》

GB/T10812-89《青花玲瓏日用細瓷器》

GB/T10814-89《建白高級日用細瓷器》

GB/T10813-89 《日用青瓷器》等

還有行業及地方產品標準多項,如GB/T 3532-2009《普通陶器 》等。

GB/T 3532-2009《日用瓷器》的覆蓋範圍最大,包含了除特色陶瓷外的所有產品。《骨質瓷器》是改革開放以來從國外引進技術生產的高檔產品,其他種類均屬我國的特色產品。考核陶瓷產品質量的技術指標主要有:

外觀質量

外觀質量是產品等級劃分的重要指標,我國現行的產品標準將產品分為優等品、一級品、合格品3類。優等品相當於國際先進水平,一級品為國內先進水平,合格品為國內一般水平。 優等品的外觀質量基本達到了「四無一小」的要求,即無落渣、無色髒、無針孔、無釉面擦傷、變形小,由於陶瓷生產工藝的複雜性允許出現一到兩個斑點(黑點)。一等品和合格品在允許存在缺陷上比優等品有較大的寬鬆要求。

鉛、鎘溶出量

鉛、鎘溶出量是陶瓷產品的重要安全衛生指標。鉛、鎘的存在是由於產品表面裝飾圖案中陶瓷顏料里含有其成分所致,鉛的存在還有可能是為降低產品表層釉的燒成溫度而加入了含鉛成分所致。若生產工藝控制不當,極易造成在使用過程中鉛、鎘的過量溶出,經常使用這類產品易引起鉛、鎘重金屬中毒。

國家標準GB12651-92《與食物接觸的陶瓷製品鉛、鎘溶出量允許極限》是國家強制性標準,其適用範圍覆蓋了所有的日用陶瓷飲食器具。標準規定:任何單一產品的鉛、鎘溶出量不允許超過表中規定的允許值。

測試方法:4%(V/V)的醋酸溶液倒入被測樣中,直至離溢出口5mm處為止,在20℃±2℃的環境溫度中浸泡24小時,測量其鉛鎘溶出量。

熱穩定性

熱穩定性是指產品在冷熱交換中不出現裂紋或破損。熱穩定性的好壞可反映陶瓷產品的使用壽命,冷熱交換的溫差越大,其使用壽命越長。標準一般均規定加熱至180℃然後投入20℃水中,取出觀察是否有損壞,此溫度不出現損壞,其使用壽命一般可達2~3年以上。

陶瓷保養

  1. 日常清潔可用家用洗潔精。
  2. 用肥皂加少許氨水或先用等量亞麻子與松節油的混合物,去污性更強,可將瓷磚擦的更有光澤。
  3. 如將濃茶或墨水等染色性強的液體灑在磚上面,應立即擦洗乾淨。
  4. 定期為拋光磚打蠟,取得持久保護作用,時間間隔2—3個月為宜。
  5. 如磚面出現少許劃痕,在劃痕處塗牙膏,用柔軟的干布用力擦拭可以把劃痕擦乾淨。

成本利潤

當前我國陶瓷產業原材料成本的增加,受資源型原材料以及通貨膨脹等因素的影響,原材料的成本也是水漲船高。再加上運輸成本、物流成本、賣場費用等,陶瓷產業的利潤都在不斷的被壓縮,也讓陶瓷衛浴企業的生存面臨挑戰,發展遭遇瓶頸。

前景預測

從整體來看,現階段我國陶瓷產業的低成本優勢已經消失。加上用工荒、薪酬福利的快速上漲,及節能減排的壓力之下,創新不足導致我國大多數的陶衛企業處於產業底層,加上發達國家製造業回流,發展中國家的不斷追趕,讓我國陶衛企業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發展之路。總之,我國陶瓷產業面對陶瓷產業低成本優勢的消失,要儘快的從低端向高端的轉型升級,這也是市場的必然趨勢。

陶瓷產業作為生產成本較低的產業已經不復存在,各種因素導致陶瓷企業面臨挑戰,前路坎坷。但是陶瓷企業應該振作起來,積極探索,尋求創新型人才創造出新型的陶瓷產業,尋找到一條有利於行業發展的道路。

專業名詞

釉下五彩湖南醴陵首創於清末的傳統名瓷。「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罄」是醴陵瓷在清代就贏得的良好評價,初燒制十幾年期間就多次獲國際大獎,名揚天下,被譽為「東方陶瓷藝術高峰」。釉下五彩的基礎顏料是用金屬氧化物或它們的鹽類為着色劑,與一定量的硅酸鹽原料配製而成,材料本身就不含鉛毒,這種顏料不需要釉上顏料那樣採用含鉛很高的熔劑輔助發色和降低焙燒溫度,而是在1350—1400℃高溫燒煉中,彩料中的熔融物與熔融狀態的坯釉互相粘合着,覆蓋的釉層能抵抗自然酸鹼的侵蝕,耐磨損、永保花色清晰、鮮艷、明亮。所以,醴陵釉下五彩瓷是一種理想的「綠色」陶瓷。色料品種繁多,其色澤極為豐富,幾乎涵蓋所有色系。色彩效果五彩繽紛、濃而不俗、淡而有神。畫面光亮平滑,清雅明快,晶瑩潤澤,具有飽滿的水份感。裝飾紋樣造型簡練,結構嚴謹。

青花瓷器釉彩名。白底藍花瓷器的專稱。典型青花器系用鈷料在素坯上描繪紋飾,然後施透明釉,在高溫中一次燒成。藍花在釉下,因此屬釉下彩。

青花瓷的特點是明快、清新、雅致大方,裝飾性強,永不掉色,素為國內外人士所珍愛;並且在世界的製造瓷器的工藝中有着極為重要的地位。

青花瓷普遍的是白底藍花瓷器,發展至後來,也包括了藍底白花瓷器。

鬥彩是一種以釉下青花、釉里紅和釉上多種彩結合而成的品種。鬥彩創燒於明成化時期,是釉下彩(青花)與釉上彩相結合的一種裝飾品種。例子:明成化鬥彩雞缸杯。

鬥彩的特點是靜動兼蓄,對比鮮明,既素雅又堂皇。這種裝飾已顯示出豐富的表現力和它的特色。

釉里紅又名釉下紅,起源於宋代均窯的紫紅斑釉。它可單獨裝飾,也可把青、紅色料結合使用(此裝飾叫青花釉里紅),釉里紅呈色穩定敦厚。

中國傳統習慣上,常常以紅色代表吉祥與富貴,而且釉里紅的呈色穩重,敦厚,既壯麗,又樸實,這都是深受人們喜悅樂用的因素。燒成後的特點是沉着,熱情。

粉彩也叫「古彩」,是釉上彩的一個品種。所謂釉上彩,就是在燒好的素器釉面上進行彩繪,再入烤花爐經攝氏600度-900度溫度烘烤而成。我國傳統的釉上彩,到了清代康熙五十二年(1713),官窯匠師在琺瑯彩的啟發和影響下,引進了銅胎琺瑯不透明的白色彩料,在工藝上又借鑑了琺瑯彩的多色階的配製技法,創造出了「粉彩」釉上彩新品種。這種白色彩料,俗稱「玻璃白」。由於玻璃白和五彩彩料的融合,使各種彩色產生了「粉化」。紅彩變成粉紅,綠彩變成淡綠,黃彩變成淺黃,其他顏色也都變成不透明的淺色調,並可控制其加入量的多寡來獲得一系列不同深淺濃淡的色調,給人粉潤柔和之感,故稱這種釉上彩為「粉彩」,在表現技法上,從平填已進展到明暗的洗染;在風格上,其布局和筆法,都具有傳統的中國畫的特徵。

從裝飾的藝術效果來看,具有秀美、俊雅、持重、樸實而又富麗堂皇的特點。凡繪畫中所能表現的一切,無論工筆或寫意,用粉彩幾乎都能表現。用這種方法畫出來的人物、花鳥、山水等,都有明暗、深淺和陰陽向背之分,增加了層次和立體感,從而形成了淡雅、精細、填色和洗染、燒成等工藝步驟。

釉上五彩,是以等各種帶玻璃質的彩料,按圖案紋飾需要施於釉上,在瓷胎上用生料、釩紅勾線,用單線平塗的方法, 再在「彩爐」(在800-900 ℃之間燒成)二次焙燒而成的一種古彩。由於它紅綠分明,層次較少,彩色鮮明透徹,故稱硬彩。古彩的色彩明淨晶瑩,色調對比強烈,形象概括誇張,線條剛勁有力,具有濃厚的民族藝術風格。

古彩所描繪的對象甚多常見的有人物、山水龍風鴛鴦松柏靈芝花草等。古彩瓷在歷次世界性的博覽會上,受到廣泛的稱讚。是景德鎮陶瓷技術的優秀傳統之一。就年代說,包括大明彩和康熙彩;就色彩說,有三彩、五彩和紅綠彩。其技法特點是單線條平面,線條剛勁有力,筆劃簡練生動,色彩對比強烈,形象概括誇張,民間風格濃厚,裝飾性強。

新彩舊稱洋采,出現於清末,是從國外引入的一種陶瓷裝飾方法。先用五彩顏料在白瓷表層繪以各式畫面或圖案,再入彩爐烘烤,這種瓷器,稱新彩瓷。新彩瓷,系清末民初逐步發展起來的一個新品種。建國後,幾經改進,使新彩裝飾技法得以豐富和發展,並與現代工藝技術相結合,成為廣泛採用的裝飾形式。景德鎮現時流行的新彩中除頗有中國寫意畫風格的扁筆新彩外,還有鮮艷明快的刷花、噴彩,規整秀麗的平印、絲印貼花等。經過一系列改革創新,裝飾格調已形成了景德鎮陶瓷藝術的地方特色。新彩包括貼花、繪畫、刷花、噴花、印花、薄膜移花、描金加彩、套色印金、腐蝕金彩和各色電光彩等。其特色是色彩豐富,裝飾多樣,毛坯造型秀麗,花紋生動,格調新穎。

顏色釉

《定窟孩兒枕》是用含有着色金屬元素的原料配製的呈色優美的釉料。釉料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為着色劑,在一定溫度與氣氛中燒成,會呈現不同色澤的釉,成為顏色釉。它有三種劃分方法:一是按燒成溫度分類,分高溫顏色釉(1300℃左右)、中溫顏色釉(1200℃左右) 和低溫顏色釉(1000℃左右),若以1250℃為界,分為高、低兩種。二是按燒成後的火焰 性質分為氧化焰顏色釉、還原焰顏色釉兩種。三是按燒成後外觀特徵分類,可分為單色釉、複色釉(花釉)、裂紋釉、無光釉、結晶釉等。

《鈞窟玫瑰紫釉盆托》顏色釉與普通色釉的不同在於顏色釉的特殊燒制工藝和配方。顏色釉的釉面,必須經過1250℃以上的高溫煅燒 ,才能顯現出它光若流油,色若虹霞,紋若流雲飛瀑的獨特魅力。顏色釉五彩繽紛種類繁多。青色的如:豆青、影青、粉青、龍泉天青等;紅紫色的如:祭紅、郎窯紅、均紅、玫瑰紫、美人醉、釉里紅、火炎紅等。黃色的如:鈦黃、象牙黃、蟮魚黃、粉黃等。綠色的如:翠綠、孔雀綠、金星綠、哥綠等;黑色的如:烏金、鐵 銹花、無光黑。其他還有結晶釉、窯變花釉、茶葉末、鈦花釉、裂紋釉、唐三彩、龍泉釉、 蠟光釉、金砂釉、變色釉、 "三樣開泰"、霽藍釉等。 另外還有低溫顏色釉如:西洋紅、胭脂紅、孩兒面、粉紅、辣椒紅;鸚哥綠、蘋果綠、淺綠、魚子綠、瓜皮綠、爐均翠苦綠、澆綠;正黃、澆黃、淡黃、魚子古銅、黑地澆紫等。

綜合彩

是採用多種技法相結合的一種新的裝飾形式。它是根據作品的要求,動用不同原料(釉上、釉下色料)、不同表現方法(雕刻、繪畫、色釉)和不同燒煉工藝(高低溫)相結合而達到整體設計效果,使瓷器裝飾更為完美。綜合彩的作品,可儘量發揮各種技法的特點和工藝操作的所長,以充分達到創作意圖。因此,它是一種比較理想的裝飾方法。其特點是變化靈活,豐富多彩,各種裝飾形式相互襯托,互為補充,爭奇鬥豔,豐富了陶瓷的藝術語言。

玲瓏瓷

青花玲瓏瓷是在明宣德年間鏤空工藝的基礎上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它融青花技術之長,集鏤雕藝術之妙,玲瓏剔透,精巧細膩,具有清新明快之感。據記載,清代景德鎮御窯廠製作的玲瓏瓷就已具較高水平,但產量甚少,僅供宮廷使用。 瓷工用刀片在坯胎上鏤成點點米粒狀,被人們稱為「米通」,又叫玲瓏眼,再填入玲瓏釉料,並配上青花裝飾,入窯燒制而成。它顯得靈巧、明徹、透剔,特別高雅秀潔。在清代,瓷工把青花和玲瓏巧妙地結合一體,形成了人人喜愛的青花玲瓏瓷。碧綠透明的玲瓏和色呈翠蘭的青花互為襯托, 相映生輝,給人以一種特殊的美感。

玲瓏瓷以玲瓏剔透、晶瑩雅致而蜚聲中外。如今青花玲瓏不僅在日用中西餐茶具、酒具上普遍運用,而且已擴展到各種花瓶、花插、花缽、以及吊燈、壁燈、皮燈等各式燈具。「玲瓏眼」的形狀也已從傳統的米粒狀發展到月牙狀、流線狀、圓珠狀、菱角狀、多角狀等多種規則、不規則的形狀。有時還與「半刀泥」相結合,組成各種圖案。「玲瓏眼」的釉色也由原來的單一碧綠色發展為紅、黃、綠、藍交相輝映的 「五彩玲瓏」、更豐富和增強了玲瓏瓷的表現力和藝術魅力。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人們早在約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發明了陶器。常見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鋁、高嶺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較高,但可塑性較差。除了使用於食器、裝飾上外,陶瓷在科學、技術的發展中亦扮演着重要角色。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資源黏土經過淬取而成。而粘土的性質具韌性,常溫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全乾可磨;燒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裝水;燒至1230度則瓷化,可幾乎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溫耐腐蝕。其用法之彈性,在今日文化科技中有各種創意的應用。發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

紋飾發展

在古代,龍鳳都是人們想象中的保護神,民間將其形容為「頭似錦雞,身如鴛鴦,有大鵬的翅膀、仙鶴的腿、鸚鵡的嘴、孔雀的尾」。鳳居百鳥之首,象徵美好與和平。

「鳳」又稱「鳳凰」, 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百鳥之王、四靈之一。通常人們把雄鳥稱為「鳳」,雌鳥稱為「凰」(古時為「皇」)。傳說中還有一種「鸞」,因是雄性鳳凰, 所以有「鸞鳳」之稱。

陶瓷上的鳳紋裝飾經歷了兩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原始社會到六朝時期,是鳳紋的孕育和產生時期,唐代到清代是鳳紋的發展時期。最早在新石器時代的陶器上就有簡單的鳥紋形象。

秦漢時期,建築用陶瓦上多出現朱雀紋,鳳的形象從那時開始趨於明確。瓷器上的鳳紋裝飾出現於唐代。這時的鳳紋已經有了固定的模式和越來越美麗的形態變化。唐代鳳的形象與高冠長尾的孔雀並成定式。

宋代鳳多與牡丹相配,形成鳳銜牡丹、鳳穿牡丹等紋樣。唐宋時期,鳳紋的裝飾大多採取刻花、印花的技法,到元明清時期,彩瓷成為中國瓷器燒制的主流,鳳紋的裝飾由刻花、印花變為以筆繪為主,大量形美色艷的鳳紋在這三代瓷器中出現。

與龍紋類似, 鳳紋的形象體現了不同時期的文化藝術特點,充分表達了人們的理想、追求和意願。商周時期,鳳被看做一種神鳥。這時的鳳紋幾乎都呈花冠狀,豐滿的翅膀和長長的尾羽、寬大有力的爪, 顯示了奴隸制社會的等級森嚴、風氣凝重和當時的審美情趣。

秦漢時期,除描繪鳳凰形象以外, 還有朱雀、鸞鳥、赤鳥、長離、鵬等各種神鳥,形象大同小異,都是鳳鳥的變體和異化,是鳳紋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

魏晉南北朝時期,鳳紋的形式特徵在漢代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發展,由於當時佛教盛行,鳳鳥形象被注入了新的精神理念。裝飾題材擴大了,花卉纏枝紋樣被廣泛應用,鳳多採用在清新的花卉圖案之中展翅飛翔的形象。

唐朝鳳紋的造型更加「鳥體」化,常見成雙成對的「鸞鳳」, 和鳴祝頌, 象徵着美滿幸福。這與盛唐的物質文化生活息息相關。宋元兩代,鳳紋大量出現在瓷器上,如宋代江西吉州窯鳳菊紋瓷枕、元代青花的各種鳳紋罐和鳳首壺等。

到了明代,鳳紋已經成為一種特定的造型,無論在圓形、方形還是其他形狀的器物上,紋樣構成都各具其內在形式,而鳳紋的共性形態也進一步規範化。

清代飾以鳳紋的瓷器較明代增多,而且畫法風格各不相同,按紋飾的組成分成雙鳳團鳳夔鳳、鳳凰牡丹紋、龍鳳紋等,此時鳳紋基本上貫穿整個時代的瓷器生產,並多出現在官窯製品上。其代表意義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成為皇權的象徵。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