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巨鹿之戰,是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後期各諸侯義軍也參戰),同秦將章邯王離所率40餘萬秦軍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鄉)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項羽破釜沉舟,以大無畏精神在各諸侯軍畏縮不進時率先猛攻秦軍,帶動諸侯義軍一起最終全殲王離軍,並於數月後迫使另20萬章邯秦軍投降。從此項羽確立了在各路義軍中的領導地位。經此一戰,秦朝主力盡喪,名存實亡。[1]

巨鹿之戰

目錄

歷史背景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九月(秦以十月為歲首,秦二世二年為前209年十月至前208年後九月,該年閏月),秦軍上將軍章邯打敗並殺死楚地反秦義軍首領項梁後,認為楚地已不足憂,於是渡過黃河,匯合前來增援的王離軍20萬(長城軍)一起攻打趙國,大敗趙軍。這時候,趙歇為王,陳余為大將。張耳為國相,都逃進了巨鹿城。章邯[2] 命令王離、涉間包圍了巨鹿,自己的軍隊駐紮在巨鹿南邊,築起兩邊有牆的甬道給他們輸送糧草。陳余作為趙國的大將,率領幾萬名士卒駐紮在巨鹿北邊,這就是所謂的河北軍。

無奈之下趙王派使者向楚懷王以及各國諸侯求援。當時秦軍十分強大,救趙諸軍駐紮在巨鹿城北,陳餘曾派陳澤率五千人先去試試秦軍的力量,結果是到了那裡就全軍覆沒了,自此,諸侯聯軍沒有人敢前去迎戰。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後九月(閏月),楚懷王陣營分兵兩路,一路以卿子冠軍宋義為上將軍,魯公項羽為次將,亞父范增[3]為末將,率軍數萬北上以解巨鹿之困;另一路以劉邦為主帥,進攻關中。楚懷王許諾說誰先攻下關中,就封誰為關中王。 楚國援趙大軍進至安陽(現在山東曹縣東南)後,宋義稱最好等秦趙兩敗俱傷後楚軍再收漁人之利,故逗留46天不前進。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8年)十一月(秦二世三年為前208年十月至前207年九月),項羽痛斥宋義並殺死了他。楚懷王遂封項羽為上將軍,並令英布和蒲將軍兩支楚軍也歸其指揮。 秦始皇統一六國,對於中國歷史的發展,是有積極推動意義的。但是秦王朝建立後,對人民實施殘酷的剝削和壓迫,賦役繁重,刑政暴虐,使得「勞罷者不得休息,饑寒者不得衣食,亡罪而死刑者無所告訴」(《漢書·賈山傳》),全國出現「褚衣塞路,囹圄滿市」的恐怖局面,這就導致了社會矛盾的全面激化。終於在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爆發了陳勝吳廣農民大起義。九月,項梁、項羽和劉邦相繼在吳中(今江蘇蘇州)、沛縣(今屬江蘇)聚眾起義。被秦所滅亡的六國舊貴族也乘機起兵,出現了天下反秦的形勢。

秦王朝統治者不甘心退出歷史舞台,進行垂死掙扎,調動軍隊,鎮壓農民起義。其中最為兇悍的一支,便是少府章邯統率的部隊。它作為秦軍的主力,與農民軍兇狠拚殺,首先鎮壓了陳勝、吳廣起義軍[4],旋即擊滅齊王田儋、魏王咎等武裝勢力,接着其又調轉兵鋒,撲向項梁等人率領的楚地起義軍主力。經過幾次各有勝負的拉鋸戰後,章邯利用項梁小勝後輕敵麻痹的弱點,發動突然襲擊,大敗楚軍於定陶(今山東定陶西北),殺死項梁,使起義軍遭受一次重大的挫折。

章邯在取得定陶之戰勝利後,也產生了驕傲輕敵情緒,以為「楚地兵少不足憂」。遂移兵北上,攻打趙國。趙軍將寡兵微,非秦軍之對手,數戰不利,趙王歇遂被迫放棄都城邯鄲,退守鉅鹿。章邯率軍乘勝逼進,他命令王離率20萬人將巨鹿團團圍困,自己親自帶領20萬人屯駐於巨鹿南數里的棘原,並在那裡構築甬道(兩側有土牆的通道),直達鉅鹿城外,以供應王離軍的糧秣。企圖長期圍困鉅鹿,困死趙軍,並伺機拔城,徹底平定趙地。這時趙將陳餘雖從恆山郡(今河北石家莊一帶)徵得數萬援兵,進駐鉅鹿北邊,但因懾於秦軍人多勢眾,不敢直接馳援巨鹿,對秦軍採取避而不戰的做法。趙巨鹿守軍兵少糧缺,形勢十分危急,於是只好遣使向各路反秦武裝緊急求援。

楚懷王接到趙王歇、張耳等人的求援文書後,即召集手下將領進行商議。大家認為,儘管楚軍自定陶戰敗後元氣大傷,但若不及時救趙,章邯滅趙得手後就會移師南下攻楚,從而使得反秦武裝有被各個擊破的危險。同時,秦軍主力膠着於河北地區,這造成了關中空虛,給反秦武裝提供了乘隙進關滅秦的機遇。鑑於這一分析,楚軍統帥部遂果斷作出戰略決策:任命宋義為上將,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統率楚軍主力5萬人北上救趙,以伺機殲滅秦軍主力。同時,派遣劉邦率軍乘虛經函谷關進入關中,伺機攻打咸陽。這一戰略部署的着眼點在於兩支軍隊互相配合、雙管齊下,使秦軍陷於兩線作戰、顧此失彼的被動局面,以收一舉滅秦之。

戰爭過程

破釜沉舟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8年十月至公元前207年九月)十二月,項羽率楚軍到達巨鹿縣南的黃河(一說為漳水),立刻派遣英布和蒲將軍率2萬義軍渡過河,援救巨鹿。二將渡河後初戰小勝,趙將陳余又催促進兵。接着,項羽率領全軍渡過黃河(一說為漳水),命令全軍破釜沉舟[5],燒掉房屋帳篷,只帶三日糧,以示不勝則死的決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奔巨鹿,擊敗章邯部保護甬道的秦軍,斷絕王離部的糧道,包圍了王離軍隊。項羽的決心和勇氣,對將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軍把王離的軍隊包圍起來,個個士氣振奮,以一當十,越戰越勇。經過九次激烈戰鬥終於打退章邯,活捉了王離,殺死了秦將蘇角,秦將涉間舉火自焚,其他的秦軍將士有被殺的,也有逃走的,圍困巨鹿的秦軍就這樣瓦解了。

作壁上觀

此時,楚軍的雄威壓倒了諸侯軍;援救巨鹿的諸侯國的軍隊有營壘十多座,卻都不敢發兵出擊。待到楚軍攻打秦軍的時候,諸侯軍的將領都在營壘上觀戰。見楚軍士兵無不以一當十,喊殺聲驚天動地,諸侯軍人人都驚恐不已。這樣打敗了秦軍後,項羽便召見諸侯軍將領。這些將領們進入轅門時,沒有一個不是跪着前行的,誰也不敢仰視。項羽從此始成為諸侯軍的上將軍,各路諸侯都歸他統帥了。 但在《史記·張耳陳余列傳》中,關於諸侯軍又有另一種說法:「項羽兵數絕章邯甬道,王離軍乏食,項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章邯引兵解,諸侯軍乃敢擊圍巨鹿秦軍,遂虜王離。涉間自殺。」按《張耳陳余列傳》所敘述,則諸侯軍僅僅在項羽與章邯的甬道護軍作戰時作壁上觀,待項羽進攻王離時,諸侯軍則參與了圍攻,俘王離、迫使涉間自殺,是楚軍和諸侯軍的共同戰果。 北宋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綜合了《史記》中《項羽本紀》和《張耳陳余列傳》的說法,表述為:「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大破之,章邯引兵卻。諸侯兵乃敢進擊秦軍,遂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自燒殺。」

巨鹿大戰

章邯的軍隊駐紮在棘原,項羽的軍隊駐紮在漳河南,兩軍對陣,相持未戰。由於秦軍屢屢退卻,秦二世派人來責問章邯。章邯害怕了,派長史司馬欣回朝廷去請示公事。司馬欣到了咸陽,被滯留在宮外的司馬門呆了三天,趙高竟不接見,心有不信任之意。長史司馬欣非常害怕,趕快奔回棘原軍中,都沒敢順原路走,趙高果然派人追趕,沒有追上。司馬欣回到軍中,向章邯報告說:「趙高在朝廷中獨攬大權,下面的人不可能有什麼作為。如今仗能打勝,趙高必定嫉妒我們的戰功;打不勝,我們更免不了一死。希望您認真考慮這情況!」 [7] 這時,陳餘也給章邯寫了封信,說:「白起身為秦國大將,南征攻陷了楚都鄢郢,北征屠滅了馬服君趙括的軍隊,打下的城池,奪取的土地,數也數不清,最後還是慘遭賜死。蒙恬也是秦國大將,北面趕跑了匈奴,在榆中開闢了幾千里的土地,最終也被殺害於陽周。這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他們戰功太多,秦朝廷不可能每個人都予以封賞,所以就從法律上找藉口殺了他們。如今將軍您做秦將已三年了,士卒傷亡損失以十萬計,而各地諸侯一時並起,越來越多。那趙高一向阿庚奉承,時日已久,如今形勢危急,他也害怕秦二世殺他,所以想從法律上找藉口,殺了將軍來推卸罪責,讓別人來代替將軍以免去他自己的災禍。將軍您在外時間長久,朝廷里跟您有嫌隙的人就多,有功也是被殺,無功也是被殺。而且,上天要滅秦,不論是智者,還是愚者,誰都明了。現在將軍您在內不能直言進諫,在外已成亡國之將,孤自一人支撐着卻想維持長久,難道不可悲嗎?將軍您不如率兵掉轉回頭,與諸侯聯合,訂立和約一起攻秦,共分秦地,各自為王,南面稱孤,這跟身受刑誅,妻兒被殺相比,哪個上算呢?」 章邯猶疑不決,秘密派軍候始成,到項羽那裡去,想要訂立和約。和約沒有成功,項羽命令蒲將軍日夜不停地率兵渡過三戶津,在漳河之南駐紮下來,與秦軍交戰,再次擊敗秦軍。項羽率領全部軍兵在污水攻擊秦軍,把秦軍打得大敗。

新安殺降

章邯又派人來求見項羽,想訂和約。項羽召集軍官們商議說:「部隊糧草不多,我想答應他們來訂約。」軍官們都說:「好。」項羽就和章邯約好日期在洹水南岸的殷墟上會晤。訂完了盟約,章邯見了項羽,禁不住流下眼淚,向項羽述說了趙高的種種劣行。項羽封章邯為雍王,安置在項羽的軍中。任命司馬欣為上將軍,統率秦軍擔當先頭部隊,巨鹿之戰結束。 部隊到了新安。諸侯軍的官兵以前曾經被征徭役,駐守邊塞,路過秦中時,秦中官兵很多人對待他們不像樣子,等到秦軍投降之後,諸侯軍的官兵很多人就借着勝利的威勢,象對待奴隸一樣地使喚他們,隨意侮辱。秦軍官兵很多人私下議論:「章將軍騙我們投降了諸侯軍,如果能入關滅秦,倒是很好;如果不能,諸侯軍俘虜我們退回關東,秦朝廷必定會把我們父母妻兒全部殺掉。」諸侯軍將領們暗地訪知秦軍官兵的這些議論,就報告了項羽。項羽召集黥布、蒲將軍商議道:「秦軍官兵人數仍很多,他們內心裡還不服,如果到了關中不聽指揮,事情就危險了,不如把他們殺掉,只帶章邯、長史司馬欣、都尉董翳進入秦地。」於是楚軍趁夜把秦軍二十餘萬人擊殺坑埋在新安城南[6]

戰役影響

巨鹿之戰,是秦末農民大起義走向最後勝利的關鍵性一戰。它一舉全殲了秦軍的主力,為劉邦乘虛入關,徹底埋葬秦王朝的統治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劉邦趁秦軍主力被牽制在河北,也乘虛自率一軍向西進發,首先進入關中。於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八月突破武關,十月進入咸陽,秦王子嬰出降,秦朝滅亡。從根本上決定了整個秦末農民大起義的歷史命運,影響深遠。

歷史評價

 
巨鹿之戰之史記 原圖鏈接 來自搜狗圖片

巨鹿之戰是秦末農民戰爭所取得的一場巨大勝利。它基本上摧毀了秦軍的主力,扭轉了整個戰局,奠定了反秦鬥爭勝利的基礎,經此一戰,秦朝已名存實亡。而項羽破釜沉舟,在各諸侯軍龜縮於壁壘中時帶頭以楚軍猛攻秦軍,帶動諸侯聯軍殲滅秦將主力,如此的戰果令無數後世人對其充滿了好奇與景仰。 明朝學者茅坤認為巨鹿之戰是「項羽最得意之戰,太史公最得意之文。」 在一幅著名的對聯(作者待考,一說胡寄垣,一說金正希,一說蒲松齡),將項羽的破釜沉舟與勾踐的臥薪嘗膽並列,稱:「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說明篤志的重要性。 清朝名臣李光地在《榕村語錄》評價說:「項羽精采,最是沉船破釜,能斷而行,所以成破秦之功。」 清朝詩人鄭板橋有《巨鹿之戰》詩稱:「千奸萬黠藏凶戾,曹操朱溫皆稱帝。何似英雄駿馬與美人,烏江過者皆流涕。」 清朝學者趙翼評價:「章邯攻趙,項羽破之,被坑者且二十萬,其多可知也。」 民國學者蔡東藩認為巨鹿之戰是秦朝歷史上第一大決戰,是秦亡楚興的關鍵,評價說:「項羽之救巨鹿,為秦史上第一大戰,秦楚興亡之關鍵,實本於此。蓋章邯為秦之驍將,邯不敗,即秦不亡。且山東各國,無敢敵邯,獨羽以破釜沉舟之決心,與拔山扛鼎之大力,一往直前,九戰皆勝,虜王離,殺蘇角,焚涉間,卒使能征善戰之章邯,一蹶不振,何其勇也!然使秦無趙高之奸佞,二世之昏愚,則邯猶不至降楚,或尚能反攻為守,亦未可知。天意已嫉秦久矣,故特使趙高以亂其中,復生項羽以撓其外,章邯一去而秦無人,安得不亡!誰謂冥冥中無主宰乎?」 項羽統率的楚地起義軍在巨鹿之戰中表現出卓越的戰略戰役指導優勢。這首先是堅決排除了宋義的錯誤戰略方針的干擾,確保北上救趙的戰略決策得以實施,從而避免了使反秦武裝被秦軍所各個擊破的危險。第二,抱有破釜沉舟的 大無畏膽略和決心,敢於以弱擊強,以寡敵眾,在精神氣勢上完全壓倒了敵人。第三,善於分割、孤立敵人,使敵 章邯部與 王離部之間失去聯繫,無法互相救援,造成楚軍在局部上的優勢,為全殲王離軍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第四,在聚殲王離軍的過程中,發揚連續作戰的作風,不予敵以任何喘息的機會,始終牢牢地掌握住戰場的主動權。第五,在勝利化解巨鹿之戰之圍,殲滅敵王離「兵團」後,能夠及時實施遠距離 戰略追擊,將殘餘的秦軍主力章邯部逼到走投無路的困境,迫使其 無條件投降。擴大了戰果,使得秦王朝賴以鎮壓起義的軍事機器全面崩潰。所有這些,都表明巨鹿之戰是一次輝煌的戰略決戰,但其殘暴的殺戮20多萬秦兵,罪惡滔天!

視頻

巨鹿之戰


參考來源

  1. 巨鹿之戰. ,趣歷史 [引用日期2018-02-18]
  2. 章邯. ,博雅人物網 [引用日期2018-04-08]
  3. 范增. ,歷史上的今天 [引用日期2015-06-1]
  4. 陳勝吳廣起義. ,趣歷史
  5. 破釜沉舟的故事. ,百度知道 [引用日期2018-02-15]
  6. 白起坑殺20萬趙軍被罵,為何項羽坑殺20萬秦軍卻能安然無事?. ,騰訊網 [引用日期2019-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