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丹吉林沙漠
巴丹吉林沙漠主要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內蒙古西部的額濟納旗、阿拉善右旗,是中國第二大沙漠。面積約4.92萬平方公里。「巴丹吉林」系蒙古語,以一居民點得名。
巴丹吉林沙漠是阿拉善沙漠的主體,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的銀額盆地底部,是中國四大沙漠之一,總面積4.9萬平方公里。 其中的必魯圖峰是世界上最高的沙丘[1]。
巴丹吉林沙漠年降水量不足40毫米,但是沙漠中的湖泊卻多達144個。其餘景觀包括沙丘、湖泊、濕地等。
目錄
地貌
地質上屬阿拉善地塊,地貌形態緩和,主要為剝蝕低山殘丘與山間凹地相間組成,第四紀沉積物普遍覆蓋於地表,形成廣布的戈壁、沙漠。
沙漠範圍內,除東、南、北部有小面積的準平原化基岩、殘丘外,大部為沙丘覆蓋,流動沙丘占83%。西部邊緣的古魯乃湖、北部的拐子湖、東部的庫乃頭廟附近有以梭棱為主的沙丘,約3千平方公里,沙丘高大密集,高大沙山占61%,高度在200~300米,最高500米,有疊置沙丘的複合型沙山、金字塔型沙山、無明顯疊置沙丘的巨大沙山,單純的沙丘鏈面積較小。在沙漠東南部,沙山間分布着約144個內陸小湖(海子),面積為1~1.5平方公里。多為鹹水,不能飲用。
關於巴丹吉林沙漠的沙山形成的原因國內外研究者看法不一。有人認為,巴丹吉林沙漠的東南部被雅布賴山遮擋,產生與雅布賴山走向垂直的重力波的擾動,這一地區又常年吹西南風,颳起的沙粒在山前堆積,重力波中的上升氣流將沙子帶到更高處,久而久之聚集成高大的沙山;也有人說,巴丹吉林沙漠一帶原本是丘陵地貌,沙化後,沙粒直接覆蓋在丘陵上而形成高大沙山。
氣候
巴丹吉林沙漠屬溫帶大陸性氣候,氣候極為乾旱,降水稀少,且多集中在6~8月份,年降水量50~60毫米,年均溫7~8℃,絕對最高溫37~41℃,絕對最低溫-37~-30℃,沙面溫度達70~80℃,年蒸發量大於3500mm,蒸發量是降水量的40~80倍。夏季高溫酷熱,最高溫度可達38~43℃,光照強烈,是內蒙古自治區光照最充足、太陽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年均風速4米/秒,八級大風日約30天,主要為西北風。沙丘上植物較少,僅於沙丘下部、丘間低地生長有稀疏灌木、半灌木。除梭梭林外,還生長有沙拐棗、沙竹、霸王、木蓼、沙蒿、檉柳、沙蔥等,覆蓋率在5%左右,在沙山與湖泊間常出現有白刺沙堆。
自然景觀
奇峰、鳴沙、湖泊、神泉、寺廟堪稱巴丹吉林沙漠「五絕」[2]。在巴丹吉林沙漠內,沙山沙丘、風蝕窪地、剝蝕山丘、湖泊盆地交錯分布,並以流動沙丘為主,約占沙漠總面積的83%,流沙面積僅次於新疆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海拔高度在1200~1700米之間,中部有密集的高大沙山,一般高200~300米,沙山相對高度可達500多米,以複合型沙山為主,為北 30°~40°東方向排列,系西北風的強大影響所致。高大沙山的周圍為沙丘鏈,一般高20~50米。其中必魯圖峰海拔1617米,垂直高度約435米,堪稱」沙漠珠穆朗瑪峰」。沙漠中的湖泊星羅棋布,有113個之多,其中,常年有水的湖泊達74個,淡水湖12個,總水面4.9萬畝。沙漠東部和西南邊沿,生動記錄狩獵和畜牧生活的曼德拉山岩畫,被稱為「世界美術的活化石」。
巴丹吉林沙漠被認為是中國頻發的沙塵暴的沙源,這裡總體的生態現狀還在進一步惡化。
視頻
巴丹吉林沙漠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甘肅科研人員成功徒步穿越世界沙丘高度最大的沙漠,人民網,2009-09-28
- ↑ 中國最美沙漠巴丹吉林啟動申遺 何不同時申報文化和自然遺產?,騰訊網,2019-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