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巴拉草

中文名:巴拉草

學 名:Brachiaria mutica (Forsk.) Stapf

別 稱:鈍葉臂形草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單子葉植物綱

目:禾本目

科:禾本科

亞 科:黍亞科

族:黍族

亞 族:雀稗亞族

屬:臂形草屬

種:巴拉草

分布區域:美國,非洲,印度等

命名者及年代:(Forsk.) Stapf,1919

巴拉草(學名:Brachiaria mutica (Forsk.) Stapf )是禾本科、臂形草屬植物。多年生草本,高1.5-2.5米。稈粗壯,節上有毛。葉鞘長11-14厘米,無毛或鞘口有毛;葉舌長約0.8毫米;葉片扁平。圓錐花序長約20厘米,由10-15枚總狀花序組成,骨質。

分布於美國非洲印度及熱帶許多地方;中國台灣引種栽培,作牧草。

巴拉草適於作青飼料或放牧,還適合制乾草或青貯。匍匐生長,侵占性強,根系發達可用作護堤保壩、控制水土流失的植物栽種。 [1]

目錄

巴拉草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1.5-2.5米。稈粗壯,節上有毛。 巴拉草(3張) 葉鞘長11-14厘米,無毛或鞘口有毛;葉舌長約0.8毫米;葉片扁平,長約30厘米,寬1.5-2厘米,兩面光滑,基部或邊緣多少有毛。圓錐花序長約20厘米,由10-15枚總狀花序組成;總狀花序長5-10厘米;小穗長約3.2毫米;第一穎長約1毫米,具1脈;第二穎等長於小穗,具5脈;第一小花雄性,其外稃長約3毫米,具5脈,有近等長的內稃;第二外稃長約2.5毫米,骨質。

巴拉草產地生境

分布美國、非洲、印度及熱帶許多地方;已廣泛分布於世界熱帶和亞熱帶多雨地區。中國台灣引種栽培。

巴拉草繁殖方法

巴拉草結實率很低,種子易脫落,很難收到種子,主要採用插條繁殖。將匍匐莖切成每段3-4節,長約30厘米,作為種苗。種植規格據土壤水肥條件而定,一般株行距為100厘米×100厘米。挖穴種植,每穴2-3條苗,斜插蓋土壓實。種植期以雨季開始為宜,但潮濕或有水灌溉的地段,全年均可種植。為了提高飼料的蛋白質含量,巴拉草可與爪哇葛藤等豆科牧草混播。先在畦上條播豆科牧草,2-3個月後在兩畦之間種植巴拉草。

巴拉草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應選擇濕潤、肥沃、微酸至微鹼性的土地(如河邊、池塘邊、小溝邊海灘圍田)栽培才能高產。在低洼長期積水酸性土上種植生長不良,於旱、瘦瘠土地上裁培,雖然能生長,但產量低。種植前先用拖拉機把地犁耙整平,將雜草雜物清理乾淨後就可以種植。畝施腐熟有機肥500-1000千克和過磷酸鈣15千克做基肥。

田間管理:巴拉草一經建立就可正常生長,但初期生長稀疏,雜草容易滋長,植後要中耕除草1-2次。種植多年的巴拉草,冬天乾枯,來年春季可用火燒,並鬆土施肥促進莖基部分櫱,生長旺盛。乾旱季節應每周灌水一次。氮肥對巴拉草獲得高產起着重要的作用。施用每千克氮肥可增產21-47千克乾物質,粗蛋白質增加2.33%。每次割草或放牧後,畝施尿素75千克左右,並施適量的磷、鉀肥。

採收:適宜低割,離地1-7厘米割比離地15-20厘米割的增產20%。一般植後草高100厘米即可進行第一次割草或放牧。夏、秋季高溫多雨,生長速度快,一般40天左右草高80-100厘米冬、春季低溫少雨,生長緩慢,60天左右草高60-80厘米便可進行割草或放牧。

巴拉草主要價值

牧草:巴拉草適於作青飼料或放牧,還適合制乾草或青貯。巴拉草可作為中國南方解決冬春草料不足的草種之一。

巴拉草粗生快長,耐割耐牧,一般年畝產鮮草4000-500千克,水肥充足時可達15000千克。生長106天的巴拉草千物質含量為18.7%,粗蛋白質(乾物重)12.6%,粗纖維29.49%,粗脂肪2.09%,無氮浸出物56.5%,灰分9.44%。營養價值比象草、堅尼草高,適口性好,鹿都喜歡吃。在斐濟,每公頃巴拉草可養35頭奶牛。

生態:巴拉草匍匐生長,侵占性強,根系發達可用作護堤保壩、控制水土流失的植物栽種。

參考來源

  1. 巴拉草, 植物智,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