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子山
巾子山在浙江省台州市臨海市舊郭東南處有一座巾山,又名巾子山。巾子山連小固山,山高百餘米,三面臨街,南瀕靈江。山頂有雙峰,分東峰、西峰,兩峰相距五、六十米,為巾山的最高點,狀如帢幘,巾子山由此得名。巾子山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臨海的標誌之一,隸屬於巾子山的巾山塔群和龍興寺同屬於臨海市台州府城文化旅遊區。
中文名稱: 巾山
地理位置: 浙江省臨海市赤城路2號
氣候類型: 亞熱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8:30-16:00
門票價格: 免費 [1]
別 名: 巾子山、巾幘山
目錄
地理位置
巾山,又稱巾子山,位於臨海古城區東南隅,高百餘米,三面臨街,南瀕靈江。山頂有雙峰,分東峰、西峰,兩峰相距五、六十米,為巾山的最高點,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臨海的標誌。雙峰於唐代始建雙塔,南宋臨海人陳耆卿所撰《嘉定赤城志》記載:「兩峰如帢幘,一號『帢幘峰』,其頂雙塔差肩屹立」。巾山雙塔,臨海人稱之為:大塔、小塔;大小雙塔又稱「文峰塔」。大塔螺旋中空,內有石級盤旋而上,可以登頂遠眺,小塔實心。
代表景點
華胥洞
西峰塔下西側有個華胥洞,相傳為華胥子所居。華胥子即皇華真人,為古代道士,曾在山上煉丹修道,歷經磨練,終於得道升天,成為仙人。後來,華胥子駕鶴仙去時,一陣微風,將他的頭巾吹落,飄然而下,變成了巾山兩峰。從此,這座山被稱之為「巾子山」。兩峰之間的一塊石壁上,有「遺巾處」三字鐫刻,邊上有塊平坦的巨石,人們稱之為「仙人床」,石壁上方刻有一個桌面大的「佛」字,在這下面有「巾山摩崖」,民國時邑人屈映光在此處題有「通幽」二字。
西麓雙塔
再往下,在巾山西麓又有雙塔,即南山殿塔和千佛塔。在巾山兩峰南側有座南山殿,殿前有長階,石階下有隻戲台,戲台南面高矗着修長的「南山殿塔」。據說:此塔是為紀念唐玄宗時抵禦安祿山,死守瞧陽城的張巡元帥而建。在南山殿的北面,有多寶塔,即千佛塔,因塔的各面面磚和壁龕上均刻有佛像(原有佛像1003尊),故稱千佛塔。千佛塔是台州境內現存唯一的元塔,經受了700多年的風風雨雨,屹立至今。在歷史上,曾是天寧寺(古龍興寺)的重要組成部分,曾叫龍興寺塔。始建於唐天寶三年(即公元744年)。塔共七級六面,高30多米,其內中空。從第一級起,每級都設有一個壺門;從第二級開始,每級每面除虛門外,均設有壁龕。千佛塔為磚木混合結構的樓閣式建築。它不但在藝術上是件罕見的珍品,而且在建築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在國際上,也有一定的影響,日本常盤大定在其所著的《支那佛教之研究》第六卷《支那文化史跡》中刊有攝於1922年前後的照片和介紹文章,文章稱:千佛塔「巍然雄豪的風姿還依然存在,特別是壁面的千佛磚,進一步體現了它外觀的莊嚴美」。此外,日本的《東方美術大觀》等雜誌亦載有此塔的照片及介紹文章。多寶塔和南山殿塔、巾峰雙塔合稱為「巾山群塔」。一山四塔,不僅在國內,就是國外也是少有的。
游巾山,看群塔,東南西北都可上。東從靈江大橋北側小固嶺登山,由東向西遊;北從老電廠東面,可拾級而上;西從老南門——興善門東北面的城牆道口起步;南從臨海師範山腳上山;遊客可任意選擇。山上除群塔外,還有許多著名的景點,如華胥洞、仙人床、仙人橋、南山殿、讀畫閣、三元宮、藏經閣、楊節愍公祠、不浪舟、中天斗、小寒山遺址、嵐翠亭、玉輝堂、望江樓、居士林、佛靈岩、金雞岩、茅庵嶺等。宋代詩人戴復古題翠微閣詩云:「雙峰直上與天參,僧共白雲棲一庵。今古詩人吟不盡,好山無數在江南。」
寺廟宮殿
南麓:南坡的天際閣(今圮),俗稱小寒山,系明末義士陳函輝的讀書處。陳函輝追隨先賢方孝孺捨生取義,是台州浩然正氣的傑出代表。沿石級上行幾十步,即抵巾子山最大的叢林兜率禪寺。兜率系印度梵文音譯,為知足常樂之意。禪寺建於五代十國時吳越廣順三年(953)。勝光和尚居之,故名「勝光安國」。宋代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名「兜率寺」。寺中有怡道軒、鐘鼓樓、藏經閣、大雄寶殿等建築。古代寺院講究前樟後柏。兜率寺前面的古樟皆有幾百年的歷史,高大的樹冠鬱鬱蔥蔥,蔚為壯觀。
再沿石級上攀,就出現一條東西走向的青石板小道,可一直抵達南山殿。循南坡小道沒走多遠,便至玉輝堂(今圮)。此堂是明代正德年間台州太守顧東橋所建。古人將君子比德於玉,建堂時適逢大雪,相映成輝,故名。堂上舊有「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春夏之交,草木際天」一聯。
玉輝堂西側為三元宮,系巾子山保存較完好的古建築。明代萬曆八年(1580)此宮建成,清代道光年間重修。道教稱天、地、水為「三元」。《雲笈七籤》云:「夫混沌分後,有天地水三元之氣,生成人倫,長養萬物。」可見三元的重要地位。此間宮雖小,景尚幽。後負絕壁,多摩崖石刻;前臨大江,見舟楫往還;旁一古樟,大可數抱,五百年物也。三元宮西側為楊節愍公祠,民國八年(1919)楊氏後人為紀念楊時熙所建。楊時熙字知白,臨海城西人,也是一個寧肯站着死,不肯跪着生的錚錚鐵漢。明末時,他任兩淮鹽運使,是著名愛國將領史可法部下。順治二年,清兵十萬圍揚州。史閣部可法命楊時熙共同守城。五月,清兵克揚州,史可法殉國,時熙自縊於城上。子廷棟,省親至揚州,亦從父死。清代乾隆時,賜諡「節愍」。
緊挨着楊公祠的建築便是中斗宮(俗稱斗閣)。蓋因崇奉斗姆之神而建之。斗姆是道教所信奉的女神。傳說她是北斗眾星之母。宋元以來崇奉漸盛,尊為「先天斗姆大聖元君」。宮內有愍忠祠,系明代嘉靖年間台州府知事武公崇祀處。武公因御倭死難,祠久圮,唯石碑尚存。還辟有讀畫閣。閣中有構舫,繞以朱欄,名「不浪舟」。此間遠眺,澄江匹練,群山圍屏,竹樹煙籠,風景清曠。
離開斗閣,繼續沿小道朝西走去,便到達仙人橋。所謂橋者,實則是在山壁旁鋪了幾塊石板而已;相傳是皇華大仙路過此橋,上巾峰得道升天。仙人橋西側有清暉堂(今圮)。此堂甚古。據宋代嘉定年間的《赤城志》雲,清暉堂又稱清暉庵。堂庵日月相繼,清輝滿庭,連鮫人(人魚)室里的珠盤都沒有此間明亮。
西麓:緣石級而上,左側可見五級六面古塔,明代萬曆年間建。再上幾步,就是南山殿,為唐張巡崇祀處。安史之亂時張巡守睢陽(今河南杞縣)。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他甚至殺妾勞軍,堅守數月不屈,睢陽失守被殺害。此殿明末重修,入清以後,屢遇靈異,台人無不祈禱響應。望江樓在南山殿南側,俯視靈江,為登眺的好去處。
東麓:如果從東麓登山,就會穿過小固嶺旁的山洞。此洞幽暗清涼,為避暑勝地。1965年9月,靈江一橋竣工,公路經其間,小固嶺洞不復存在。上有貞慶堂,舊名小固山房。光緒年間有孀婦在此守節,故名。堂前巨樟,翠蔭遮天。貞慶堂北側有碧雲庵(今圮),清代洪熙祚妻陳氏所建。外有石坊,內有鄧鍾岳書「筠心荻訓」和毛奇齡書「一塵不染」諸額。堂前有山茶一株,高出牆際。離開二堂庵,經連綿石級,抵「水牛背脊」。旁有景德寺,系宋代所建,奉觀音像。後幾經焚毀。清代順治年間,僧人就其地結茆,便有「茅庵」的俗稱。茅庵以南有聽濤閣(今圮)。它前瞰靈江,後擁茂林,江濤松籟,遠近可聞,乃登眺勝地。
北麓:如果從北麓登山,沿着石級,經茅庵嶺西折,可直上巾子山峰。南坡有一花崗石建築,曰逋翁亭,為近年所建。逋翁是中唐著名詩人顧況的字,他曾客居臨海,任臨海新亭監。兩峰之間南坡有翠微閣(今圮)。直欄橫檻,下瞰闤闠;迴廊曲牖,俯視江濤。巾峰寺在遺巾處東側,唐代又名帢幘精舍,宋代時又名淨光塔院、明慶塔院,歷代皆有重修。惜乎抗戰時被日機炸毀,至今未能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