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布利斯定理是一個名詞術語。

中國漢字的發展成為維繫中華民族歷史發展進步的一條生動鮮明的脈絡[1],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着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2]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字體多樣。

目錄

名詞解釋

布利斯定理,由美國行為科學家艾得?布利斯提出。

用較多的時間為一次工作事前計劃,做這項工作所用的總時間就會減少。

事前想得清,事中不折騰。

美國的幾個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把學生分成三組進行不同方式的投籃技巧訓練。第一組學生在20天內每天練習實際投籃,把第一天和最後一天的成績記錄下來。第二組學生也記錄下第一天和最後一天的成績,但在此期間不做任何練習。第三組學生記錄下第一天的成績,然後每天花20分鐘做想象中的投籃;如果投籃不中時,他們便在想象中做出相應的糾正。實驗結果表明:第二組沒有絲毫長進;第一組進球增加了24%;第三組進球增加了26%。由此,他們得出結論:行動前進行頭腦熱身,構想要做之事的每個細節,梳理心路,然後把它深深銘刻在腦海中,當你行動的時候,你就會得心應手。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的,就是計劃的重要性。做事沒有計劃,行動起來就必然會是一盤散沙。只有事前擬定好了行動的計劃,梳理通暢了做事的步驟,做起事來才會應付自如。好的規劃是成功的開始。

經典案例分析

苛羅尼雅公司是澳洲一家頗具規模的製造公司。它設有3個事業部:蔗糖部、建築與建築材料部和礦業與化學品部。每個事業部下面又分若干分公司。近年來,這個公司在經營管理方面為符合公司總目標的戰略計劃,經常召開各種會議,通過這些會議使各級管理人員了解整個公司的業務情況和各種目標。在每個月的董事會會議之後,公司總經理要會晤各部門的50名高級主管人員,同他們商討公司的業務情況。另外,公司每年還召開2次中級經理人員會議,使他們了解外界環境的各種變化及其對公司業務的影響,並制定出詳細的應對計劃。

在公司的3個事業部中,以赫伯特領導的礦業與化學品部的計劃工作最為成功。計劃工作的程序是自下而上。參與制定計劃的人員包括該部所屬的10家公司的經理,某些情況下這些分公司的廠長和業務經理也會參加。

為了使各個分公司的步調能夠一致起來,赫伯特總是把總公司對通貨膨脹及其他各種經濟因素的看法,及時告訴各分公司的經理,讓他們把這些因素作為制定計劃時的參考資料。各個分公司從每年的4月份(該公司會計年度開始的月份)開始制定自己的戰略計劃,在8月份之前制定完畢,並交給大部的經理。按公司規定,戰略計劃所包括的時間為5年,其內容包括生產目標、投資計劃等。部經理在收到這些計劃之後,先進行挑選,再安排先後次序,最後是在這些計劃的基礎上制定出部一級的戰略計劃。部級的計劃包括對各分公司未來5年的展望,主要的問題,所採用的戰略,以及各種投資計劃等內容。該計劃還對投資報酬率和現值報酬率進行調整和修正。計劃的說明書簡明扼要,第1頁僅包括一些重要的數據,如:納稅前和納稅後的利潤目標、投資報酬率和整個計劃的總投資數額。第2頁才包括一些比較詳細的統計資料,包括各分公司的財務計劃和大部的總財務計劃。

接着,各事業部要把自己的計劃送到總公司的財務部,財務部於9月份將部級的計劃送往公司總經理辦公室。在此後的1個月中,總管理處與各部的經理會仔細研究和討論他們的計劃。對有些單位的擴建計劃,總公司可能予以批准,對另一些單位的擴建計劃,總公司可能不予以批准,而是讓他們先集中力量去降低產品的成本。總公司也可能讓某個分公司推行增產某種產品的計劃。

在每年的11月份之前,總公司會把各種指導性文件發到各大部,該文件詳細地說明了哪些計劃已被批准,以及總公司對各部有什麼希望。在這個會計年度的最後幾個月里,各部根據總公司發給的指導性文件,重新制定自己的戰略計劃並編制預算。隨後,總公司再根據這些計劃制定出整個公司的總計劃。總計劃應對整個公司的目標和戰略做出詳細的說明,並附有必要的統計資料。

通過這一道道繁複的程序,最後制定出來的計劃就是確實可行的。為進一步確保戰略計劃的順利完成,該公司還建立了一套"追蹤審核"制度。該制度規定,在每一個會計年度結束之前,各分公司都應指派專門的稽核人員,對計劃執行的情況進行檢查,並寫出"追蹤審核"報告,從而做到能使一年的預測更為準確。正是這樣一個嚴密的計劃制定過程和監督執行過程,保證了苛羅尼雅公司在經營中很少發生失誤,從而保持了公司蒸蒸日上的發展勢頭。

總結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做一件事,只有美好的設想是遠遠不夠的。計劃可以對你的設想進行科學的分析,讓你知道你的設想是否可以實現。計劃可以作為你實現設想過程的指導,大大節省你的時間,減輕壓力。有了好的計劃,你就有了好的開始。

一旦人們做了某種選擇,就好比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慣性的力量會使這一選擇不斷自我強化,並讓你不能輕易走出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