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梅爾德
目錄
個人簡介
布拉梅爾德(Theodore Brameld,1904-1987)是美國教育家,改造主義教育哲學的倡導者。1904年1月20日,他出生於美國威斯康星州的尼爾斯維爾。在威斯康星州的里彭學院畢業後,布拉梅爾德於1928年進入芝加哥大學攻讀研究生課程,師從美國實用主義心理學家米德(G.H. Mead)和塔夫茨(JH.Tufts)。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 布拉梅爾德 | 國籍 | 美國 |
外文名 | Theodore Brameld | 出生地 | 美國威斯康星州的尼爾斯維爾 |
出生日期 | 1904年 | 逝世日期 | 1987年 |
主要成就 | 改造主義教育 | 代表作品 | Pogi Problems in Public Schools(1945) |
人物生平
1926年畢業於威斯康星州里彭學院,並在該院任秘書兩年
1928年入芝加哥大學研究哲學
193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
1931年後在紐約長島大學和阿德爾菲大學任倫理學和邏輯學講師、助教授和副教授
1939年赴明尼蘇達大學開設教育哲學課程
1945年起任教育哲學教授
1947-1958年任紐約大學教育哲學教授,美國教育哲學學會會長
1959年起任波士頓大學教育哲學教授,
1969年成為該校榮譽退休教授。
教育思想
改造主義反對進步主義強調手段而忽視目的、重視過程而忽視結果的做法。他們認為只有明確的目的才能找到適當的手段。對於教育來說,最為重要的是要有明確的目的,要知道我們需要什麼,我們想到哪裡去。
改造主義認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推動社會的變化,設計並實現理想的社會。
在30年代,主張教育以社會改造為己任最堅決的是康茨。
康茨批評進步主義教育過分注重學生的個人需要、自由、興趣和活動,而沒有考慮到社會變革的需要。他認為,學校應該集中致力於社會的改造而不是個人的發展,因為教育的價值和目標是得之於社會的。除非有某種關於「好的」社會特徵的概念,否則就不可能有「好的」個人。
布拉梅爾德認為,衡量人和教育理論適當與否的標準,最終要看該理論是否適合它自己時代的需要。教育在任何時候都要對文化承擔傳遞和修改這兩種作用,然而,在危機的時代,教育對於修改文化的作用將更為突出、更為重要,也就是說,教育要發揮對文化進行徹底改造的作用。
教育必須支持現存社會秩序的改造。社會的改造不是簡單地通過政治行動,更重要更根本的是,必須通過教育社會成員認識到目前的巨大的危險來實現社會的改造。因此教育必須提出新的比較切實可行的社會秩序的主張。布拉梅爾德認為,這個理想社會通過社會一致的學習,使人們在這許多方面,取得一致意見,達成共識。
布拉梅爾德描畫了這個未來的理想社會,它包括:(1)充裕的經濟;(2)政治制度;(3)科學秩序;(4)藝術模式;(5)教育制度;(6)人的秩序;(7)世界秩序。
論課程
改造主義認為,在課程方面迫切需要的是,要讓學生認識到在社會中發生作用的各種政治、經濟和社會的力量,看到不受控制的資本主義經濟帶來的混亂和社會的不安定現象。因此學校的課程應該包括各種社會問題。
改造主義認為,學校的課程要以理想社會的形象為基礎。要使課程的結構具有意義上的統一性,要以人文學科為主體,以問題為單元來設計課程。布拉梅爾德明確地指出,學校的課程應該是能夠實現未來社會變化的運載工具。
1、初等教育的課程
布拉梅爾德主張,初等教育是一種普遍的義務教育,分為保育學校、初級小學、和高級小學三個階段。
保育學校:2-5歲;兒童應該接受幼兒教育。重點是養育,形成個人良好的習慣。
初級小學:6-11歲;以發展學生的興趣為主,重視遊戲教育和讀寫算的基本知識技能。
高級小學:12-16歲;進行連接初級小學與中等學校的銜接性教育。
2、中等教育的「輪狀課程」
改造主義課程理論的核心
中等教育的年限為四年。布拉梅爾德用四輪馬車來描述中等教育的課程結構。
每學年的課程圍繞着一個核心問題或中心主題展開,課程的結構則如同一個車輪形狀。每一學年都有一個輪子,四個車輪安裝在烏托邦的車體之上。四個車輪既各自獨立,又緊密地連接在一起。
第一學年分為兩部分:(1)形成動機,確定方向。占整個學年的1/3時間;(2)集中學習政治經濟方面的社會改造問題。占整個學年的2/3時間。
第二學年主要研究科學和藝術領域的問題,二者各占半年時間。
科學領域主要研究科學的社會意義以及科學對人的生活的影響。藝術領域則要求學生學習音樂、繪畫、雕刻、舞蹈中的任一種,旨在從科學與藝術的比較中把握藝術的意義、藝術的社會作用以及對人生活的意義。
第三學年研究教育和人際關係的問題。前者占約1/3時間,後者為2/3時間。
教育方面要求學生對學校的教學大綱進行評價,了解當前教育的優缺點,關心教育的發展;對人際關係的研究要以一定的價值理論為基礎,探討包括種族、民族、階級、宗教和國家在內的團體內部和團體之間的關係,以及國際和各種文化之間的關係。
第四學年研究為了實現一致同意的理想目標所應該採取的技術和策略,再重新考慮以前學習過的課程,求得一個綜合的觀點。
四年的學習,既分散又集中。每門課程的研究,都要利用豐富的資料,了解已有的經驗。
3、高等教育的課程
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大學要為真理而探索真理,防止大學研究圍繞着私人企業的利害關係轉。有實際價值的研究,要在純粹的「超脫利害的學習(disinterested learning)」基礎上進行。
(2)雖然大學教育是特定的專業教育,但必須進行其基本性質與以往的專業教育不同的教育。
(3)在布拉梅爾德的理想的初級大學裡,每一學期將研究這個問題的各個方面:政治的、經濟的、科學的、道德的、美術的、宗教的以及許多別的方面。不過在四年間的課程是有所偏重的:
第一年有兩個主要目標:引起動機,提供方向和集中學習經濟與政治方面的社會改造;
第二年根據普通教育的指導方針研究科學與文藝領域的問題、方法、需要和目標;
第三年研究教育與人類關係的問題,主要解決「在我們的教育和人類關係的組織和實踐中我們人民想往何處去?」
最後一年研究求得一致同意的目標時所採用的技術和策略並重新考慮過去所研究過的各個領域以求得一個最後的綜合觀點。
每門課程可以儘量利用最豐富的資源——科研、書本、社會經驗以及與各門專家的個人接觸等等。此外,每個學生還有機會對於和他所學習的主題直接或間接有關的領域,從生物學與物理學一直到音樂與詩歌,等方面從事深入的探討。「因此,在全部四年之內允許充分的分散和集中,但仍會取得有機的統一,達到目的。」改造主義者認為目前學校里的課程結構大致是一個不相連貫的教材的大雜燴。布拉梅爾德說:「人類生活,無論是從個人講或是從文化方面講,日益被用模式和結構來看待了。」因而課程設計必須努力使課程結構具有意義的統一性。
4、成人教育領域
重視「勞動者教育」和「雙親教育」。
在布拉梅爾德看來,這種以社會問題為中心的課程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是課程目標統一於未來的「理想社會」的總目標。布拉梅爾德在50年代提出的四年制學院的課程儘管每一學年的內容有所側重,但是,「四年的課程將環繞着一個中心題目:『我們能有哪一種世界,我們要哪一種世界?』每一學期將研討這個問題的各個方面:政治的、經濟的、科學的、道德的、美術的、宗教的以及許多別的方面。」
二是各門學科的內容統一於「社會改造」。布拉梅爾德認為,學習應該圍繞致力於「社會改造」的當代社會問題,而不是那些膚淺的和過時的問題來進行。各門學科應把與「社會改造」有關的社會問題作為它的重要方面。
三是課程安排統一於解決問題的活動。布拉梅爾德認為,「問題解決法」是一種基本的方法。在學習課程內容時,教師應該使用適合於學生年齡和環境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合作的調查研究、利用電視和其他電化教具、旅行等。對於這種以社會問題為中心的課程,布拉梅爾德稱之為「輪狀課程」。他把整個課程的結構比喻為「四輪馬車」,每個學年的課程相當於一個車輪,圍繞這個中心問題而附帶學習的內容相當於車輪的輻條。它們之間存在着一種相互依存和相互支撐的關係,從而使得課程結構具有有意義的統一性。
論學習
「社會一致」是改造主義探索真理的方法,大號文字也構成了改造主義的教學過程。布拉梅爾德認為,民主的社會只有通過「社會一致」的民主過程才能夠獲得,學校教育的過程應該成為民主實踐的過程。他將「社會一致」的學習活動分為四個階段:即通過證據的學習和通過交流的學習,通過同意的學習和通過行動的學習。
通過證據的學習和通過交流的學習兩者難以截然分開,很難做先後次序的劃分,所以有時也將這兩者合併稱為學習的第一階段。證據包括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有科學和歷史等構成的間接經驗。在理想的學習中,這兩者之間不斷發生交互作用,通過證據的學習和通過交流的學習同步進行。這種交流的特點是:第一,交流的過程是雙向的,教師和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互學互教;第二,交流可以採用多種形式;第三,交流的範圍不限於學校。
通過同意的學習和通過行動的學習,是指根據證據,經過充分的交流,團體內的所有人的意見都達到一致;這種一致的意見不僅表現在口頭上,而且更要落實在行動中,經過行動的檢驗和證實。
「社會一致」的學習在改造主義的教學理論中居於核心地位,但是,改造主義者並不主張把它適用於任何教材的學習上。他們認為,這種方法最適用於社會問題的教學,以及為建立某種社會規範而進行的學習。他們認為,在物理學等科學學科的教學上,更應該重視的是「證據」而不是「同意」;在初級小學階段讀寫算的學習以及事實學習中,更應該重視的是「注入式」教學法而不是討論法。可見,改造主義比進步主義有着更大的彈性。
達到「社會一致」也是一個學習過程,但這個學習過程必須是以情感作用力基礎的,使學生在活動和獲取經驗的過程中進行學習。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必須注意三點:一是學習應該從學生的經驗開始,既強調直接經驗又強調間接經驗,既包括個人的經驗又包括他人的經驗;二是應該強調「一致的意見」並把它作為學生學習的知識;三是利用學習過程培養「民主精神」,能對「民主社會」的長處和短處具有必要的敏感。
論教師
改造主義不將教師視為絕對的權威,也不主張教師應該是學生的朋友、夥伴。他們認為,教師是指導者,教師的指導性作用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教師是班級體的一員,另一方面教師是教育職責的履行者。
教師作為一個指導者,大致有下面三項職能:(1)激勵者:激勵集體中的所有成員去分擔不同職能,對集體和自己做出貢獻;(2)指示者(pointer)、暗示者(suggestor):啟發、引導集體做出決議;(3)執行者(implementor):忠實地去執行集體做出的決議。即,教師應該是這樣的一個指導者,他不僅把自己當作一個指導者,而且向集體中的所有人「分給領導權的指導者」。
布拉梅爾德認為,教師的重要職責是勸說學生去「改造」他們所生活的社會。通過教師的勸說教育,使學生相信改造主義哲學,了解「社會改造」的必要性,培養達到「社會一致」的精神,為實現「社會改造」做好準備。布拉梅爾德強調說:「我們既是教師,又是公民,有深刻的信念和所承擔的義務,並且有無可非議的特殊愛好。我們不只是要在公共場合宣傳我們的信念。承諾和特殊愛好,不只是要邀請別人完全自由地檢查我們的每一信念,而且還要致力於使絕大多數人接受我們『這些信念』。」
在布拉梅爾德看來,為了使絕大多數人相信願意去「改造」社會,勸說教育是一種能達到更好效果的簡便方法。教師應該對學生傳授文化知識和技能,但更應該注意指導學生怎樣批判地和主動地對付整個生活環境。教師應該有自己的觀念或對學生灌輸某種觀念,但更應該注意允許與鼓勵學生討論、批評和質疑。
在學校生活中,教師是個指導者。布拉梅爾德認為,其任務是激勵集體中的所有成員去承擔不同的任務,啟發和引導集體作出決定,要求每個成員忠誠地執行集體作出的決定。至於學校管理模式,它應該是學生願意接受的,而不是強加於學生。
布拉梅爾德主張,學校也應該有嚴格的紀律,但是,這種紀律是由集體的所有成員共同制定的並願意去接受。這是實現目標所必需的保證。當然,如果學生違犯了紀律,應該給予由集體決定並執行的嚴厲處罰。
在學習過程的構成上,布拉梅爾德認為,學習過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包括「通過證據進行的學習」和「通過討論進行的學習」。前者指學生個人獲取的直接經驗以及由科學和歷史提供的間接經驗;後者指通過充分的討論使多數人的意見趨於一致。這兩者是同步進行的和相互作用的。第二個階段包括通過「同意」和「行動」進行的學習,使集體中多數人的意見達到不僅在口頭上而且在行動上得到證實的一致。在這個意義上,布拉梅爾德把「學習」稱為尋求和達到目標的途徑。
論學習
布拉梅爾德的社會改造課程理論對現代非凡教育課程的建構與改革帶來新的思考
1、積極提倡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
布拉梅爾德在課時安排時,天天的第一、三節課的討論和全體集會,讓學生或者學習小組都能拿出自己的研究成果來交流分享,在把握學習內容的同時進行更深的研討。鼓勵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共同發展,促進師生教學相長已經成為了一種必須的學習方式。由於在非凡教育中一直反覆強調從學生的個性特徵出發,個別教育的實施已經成為非凡教育最為普通常見的教學形式,甚而有的教師或者家長會產生個別化教育是促進非凡兒童發展的最主要手段的錯覺。個別教育計劃漸漸的在向個別教育、個別輔導、個別補救轉換,也許已經有教師忘記了個別教育計劃絕不僅僅是在個別教學過程中完成,而是要自然流暢的融入到集體學習和小組學習中去。非凡教育課程的建構與改革應該促使課程能更好的在整體的、協作的教學活動中完成。
2、注重課程結構的整體性與交叉性
各門課程之間不是應該是「相互分裂」的「原子論」課程,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每門課程的內容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關聯相互影響,是社會歷史經驗和現實經驗的完美體現。自古以來,中國學校教育,無論是普通教育還是非凡教育都沒能走出學科結構中心課程的桎梏,該課程類型嚴密的結構性和邏輯性,使得教學實施與教學評估過程能按照嚴格的體系循序漸進的完成。
然而,這樣的課程類型很強烈的把知識割裂開來,形成一個個獨立的板塊,各門知識之間聯繫甚少甚至毫不相干。事實上,知識同學習的主體人一樣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個體的各項能力如讀寫、運算、邏輯推理、語言表達等等是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對某一項知識的把握,需要調動各個方面的能力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同樣,對個體某一項能力的培養與練習也需要多中不同知識的刺激。一般來說,由於非凡學生自身感官通道或者認知能力的缺陷,對知識的把握比普通學生更為困難。在課程的編制中,假如對課程內容的整體性多加關注,使得知識與知識能夠緊密聯繫互相滲透,對非凡教育教育成效的提高將有重要作用。4.3關注課程內容的現實性與時代性究竟應該為學生提供什麼樣的課程內容作為學習的資源?不僅僅是非凡教育也是普通教育反覆思考的問題。布拉梅爾德的社會改造課程理論中提出了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即在對課程的學習和把握以後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有什麼意義。縱觀我國任何一次課程改革,都是源於現有課程內容已經遠遠落後於現代社會生活的需要,造成「學無致用」。世界上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學生所學習的內容要能夠用於生活服務於生活才能體現出課程的真正意義。
思想局限
由於教育具體目標和現實目標的差異,非凡教育課程比普通教育課程更需要現實性和時代性。布拉梅爾德所強調的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具有反社會性的色彩,他期望通過教育改革來完成社會的變革,賦予了教育不切實際的希望,註定了失敗。然而,從另一個方面也反映出課程的設置需要現實性和時代感。
非凡教育的目的在於教導非凡兒童具備生活獨立技能,獲取現代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培養兒童健全的人格,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把握生活技能,獲取現代知識,這些都是與現實生活密不可分的。當今世界是飛速發展的信息化數字時代,社會生活多元化,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幫助非凡兒童真正融入現代生活的唯一途徑是把握現代化的知識。
因此,在非凡教育課程建構與改革中,課程內容的現實性與時代性必不可少。布拉梅爾德的課程理論觀結合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實際情況,使教育運動由兒童中心轉變成社會中心,該理論的提出和實施對學校和社會造成了強烈的衝擊。他力圖把教育改造成為實現理想的強有力的手段,然而該課程觸犯了資產階級統治者的利益,是不可能實現的。然而,這一理論的提出對後世任何社會形態的普通教育與非凡教育課程的建構與改革有着深遠影響。
主要作品
Pogi Problems in Public Schools(1945)
Ends and Means in Education: A Midcentury Appraisal(1950)
Patterns of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 Democratic Interpretation(1950)
Philosophies of Education in Cultural Perspective(1955)
Toward a Reconstructed Philosophy of Education(1956)
Cultural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 An Interdisciplinary Exploration(1957)
The Remaking of a Culture: Life and Education in Puerto Rico(1959)
Education as Power(1965)
The Use of Explosive Ideas in Education: Culture, Class, and Evolution(1965)
Japan: Culture, Education, and Change in Two Communities(1968)
The Climactic Decades(1970)
The Teacher As World Citizen: A Scenario of the 21st Century(1976)
Tourism as Cultural Learning(197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