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布魯克林大橋

布魯克林大橋Brooklyn Bridge),原稱為紐約與布魯克林大橋(英語:New York and Brooklyn Bridge)或東河大橋East River Bridge),是美國最老的懸索橋之一,建於1883年,其1,825公尺(5,988英尺)長的橋面橫跨紐約東河連接美國紐約州紐約市曼哈頓布魯克林。完工時是當時世界上主跨最長的懸索橋,以及美國第一座使用鋼絲索而非鐵鏈的懸索橋(最早的鋼絲索懸索橋是法國於1823年由Marc Seguin建造的Passerelle de Saint-Antoine行人步行天橋)。

目錄

建築

設計人員及建造

橋樑的設計師是約翰·A·羅夫林,他帶着在德國學到的橋樑技術來到美國創業。1869年,他的建造布魯克林大橋的計劃力排眾議,得到了批准,而他自己卻在一次河邊勘察時因事故去世。他的32歲的兒子,華盛頓.羅布林,一名倫斯勒理工學院[1] 土木工程系的畢業生,隨即被任命為建橋總工程師,但因採用氣壓沉箱法建橋墩,患了沉箱病,只能靠他的妻子艾米莉到工地指揮。從1869年開工,到1883年竣工, [1] 前後長達14年,投入了2500萬美元的資金,而此橋的工程期間中,除了約翰·A·羅夫林以外,還有20名建築工人喪命(橋塔上面的標誌板是為了悼念他們而附設的),終於建成了這一座世界橋樑史上的豐碑。建成時,橋墩高達87米,是當時紐約的建築物之一。

橋塔開始建造時,先在東河裡放入兩隻巨大的沉箱,然後在沉箱上建造橋塔,直至沉箱沉入河底。接着向沉箱中注入壓縮空氣,以便讓工人進入沉箱清理河底沉積物,直至沉箱完全沉入基岩。整座橋的重量就壓在深入沉積物的沉箱上面。

布魯克林大橋啟用後,它已成為紐約市天際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1964年成為了美國國家歷史地標。

大橋採用新哥特式建築的風格,通道上方標誌性的尖拱貫穿塔樓。大橋的漆彩是「布魯克林大橋棕」和「銀」,但有說法稱最開始的漆彩是「羅林斯紅」。

大橋建造時,橋樑建中的空氣動力學還未得到發展。原先的塔科馬海峽吊橋 於1940年坍塌後,橋樑才陸續於1950年代開始進行風洞測試。所以,支撐橋面的桁架結構本身就不易出現空氣動力學問題實屬大幸。小羅布林設計的橋樑及桁架系統比他認為所需的穩固程度還要穩固六倍(小羅布林最初設定的工程餘量是所需強度的三倍,但在施工期間於夜間視察工地時,發現有承包商試圖將訂購的高強度鋼索運出,築更換為同直徑但較廉價的普通產品,以賺取差價。因此小羅布林在施工同期變更設計,將部分鋼結構件的工程餘量提高至六倍)。因此,在同時期的許多大橋紛紛消失在歷史中並被替代的時候,布魯克林大橋仍然安如磐石。

大橋建成初時,主要是供人們步行或騎馬渡過東河之用,後期加設了電車專用的路軌,到了1950年,大橋需要重修,加設六條供車輛用的行車線,而電車亦在重修時期暫停服務。

參考文獻

  1. 倫斯勒理工學院,遷木網,2016-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