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帝堯的聖地符號(王友明)

帝堯的聖地符號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帝堯的聖地符號》中國當代作家王友明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帝堯的聖地符號

臨汾,不僅有堯廟,還有堯陵。「堯帝陵」三個字,是由我國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題寫的。上有一副對聯:「三皇五帝陵居首,百世千秋澤流長。」這是由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臨汾市人大常委會原主任劉合心先生撰寫的。在三皇五帝中,帝堯的陵墓是最巍峨高大的,帝堯的恩澤像澇河水一樣源遠流長。

堯陵山門有三絕。一絕為鳳頭突兀,我國所有帝王陵墓前都是龍雕,唯獨堯陵是鳳雕。因為堯時協和萬邦,由各邦組成聯合政府,堯時圖騰既有龍也有鳳,龍鳳均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標誌物。1998年,我國文物專家組長羅哲文先生一行考察後,稱讚說:「在全國的帝王陵前,這樣的雕刻極為罕見。」二絕是山門的形式,中間為主門,兩邊為掖門。古代朝廷祭祀帝堯時,主祭大員走主門,其餘文臣武將走兩邊的掖門。古時非重大活動主門是不開的。三絕是山門的建築結構,下為過道上為戲台,這種建築風格在全國其它地方罕見,而在晉南比較普遍。

據傳,當年帝堯逝世,萬民悲痛,送葬之日,人們從四面八方為陵丘捧上一把土,竟積土成山,成為三皇五帝中最高大的陵丘。堯陵,位於山西省臨汾市東北35公里大陽鎮北郊村澇河北側,歷代多次在這裡進行祭祀活動。不管是誰,只要來到這裡都會感受到堯陵的莊嚴與神聖。

那天,應臨汾市堯文化研究與開發委員會之邀,我隨同山西師大和臨汾市作家協會的學者、作家專程到堯陵採風。

初秋天氣,汽車一駛出市區,就有一股秋天大自然特有的氣息向我的心裡撲來,道路兩旁的一草一樹、一石一潭,相映成趣。披着金黃輕紗的秋姑娘翩翩起舞,舞動出怡人的秋韻,我的心情十分舒暢。沿着新修的公路,過田園、過澇河,很快便進入堯陵景區。一踏入陵區,便能貼心感受到那濃郁的秋韻意境:清山秀水,聳峙樓閣,蒼翠松柏,一齊湧入到眼前,使我胸襟開闊,心曠神怡。

矗立于山門前的那座四海同宗漢白玉石牌坊,更是在明亮的秋陽光線照射下,昂首挺胸喜迎着八方遊客。

穿過石碑坊,跨過唐堯橋,進入山門,置身於獻殿大院,我的心頭驀地升騰起一種虔誠的敬意。看着布局緊湊、木雕精細、紅牆綠瓦、清流古柏、相映成畫、已舊貌換新顏的堯陵景區,我不禁想起了第一次拜謁堯陵時的情景。

那是2006年的晚秋,當我拜讀了臨汾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劉合心的《堯陵一嘆》後,頓時滋生了拜謁堯陵的欲望

一個秋雨飄灑的日子,我驅車前往。車子行駛在三彎九轉、坑窪不平的鄉間土路上,大小不等的石塊,高一塊低一塊地亂嵌在泥土裡,晴天已經就凹凸不平,很容易陷車,雨天更是泥塘深坑,時時有使車陷入的危險。一路顛簸,好容易才到達堯陵,真箇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那種破敗荒廢的程度,正像劉合心主任描述的那樣:「這恐怕是我見到的最破敗的帝王陵園了!一座即將倒塌的門樓,一片已然坍塌的山牆,一個被磚石堵塞的門洞,好似一個無暇自顧的風燭老人,硬要拿出壯漢的威猛氣勢,來護衛着她心中的聖帝堯陵。那種支撐的執著、支撐的困苦和支撐的無奈,讓人幾欲落淚。進了山門,東西原為看戲樓台,現在東邊的已完全沒了蹤影,西邊的也是風搖曳、凋蔽不堪……獻殿應是陵園裡最主要的建築,但一樣的潦倒破落。」

觸目驚心的我,望着這座在秋風之中孤寂落寞,顯得分外淒涼的堯陵,似有萬千哀怨橫亘胸中,無法排遣。堯陵上的樹木更仿佛一位位流浪者,經歷了風吹雨打後顯得格外疲憊,沒有一點兒生機,片片枯葉隨風飄落,我似乎聽到了落葉發出的各種奇異的響聲,像是在為自己的凋零而哭泣。面對蕭瑟的堯陵,我痛心地感到,這損壞的不僅僅是一座堯陵,而是損壞了華夏民族「文明之祖」的光輝形象,損壞了平陽古城的一份厚重與滄桑,損壞了對堯文化生動豐富的感悟與刻骨銘心的記憶,損壞了三晉重鎮這一歷史文化名城的資格及其應有的自尊與驕傲。

見有人前來拜謁堯陵,一位老婦人從破舊的屋內走出,熱情地向我們打招呼。當我了解到,她和老伴一邊種地,一邊守護堯陵,十餘年如一日,我的心中除了感動還是感動。老人自告奮勇為我講解,她邊邁着蹣跚的腳步,邊傷感地對我說:「從前,這裡曾經當過小學的學堂。學堂搬走後,就很少有人來了,只有每年清明節,附近村莊的人才到獻殿上上香、燒燒紙、祭拜祭拜。凡是來祭拜的人,誰見了這破舊的景象都感到心疼。」在破爛不堪的獻殿香案上,我發現有上香、燒紙的痕跡,證明曾有人來祭拜過堯陵。在殿內正額的背面,我看到依然書寫着「做毛主席的好學生」八個大字,這是時代的印記。

踏着獻殿後的十三級石階而上,走進碑廊,有一通石碑巍然聳立,正面書寫着的「古帝堯陵」四個大字,已被歷史的風雨侵襲的斑駁陸離。回望陵區,只有遍地殘枝落葉鋪出的肅殺景象,陣陣微風吹過,輕輕的在古帝堯陵周圍飄拂,似有一種悲嘆,像是要向我道出一些歷史的哀怨。

立於碑廊,環視四周,我感到無邊的哀傷穿透身心直擊心靈,無可遏止地悲從中來,綿綿無絕。如潮的心緒,更是如此地貼近歷史,貼近了歷史的額角那一抹無法撫平的人文的孤獨與淒涼、尷尬與無奈。這座被歷史的風雨吹打了五千年的堯陵,真像是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蜷伏着軀體,那麼孤獨,那麼寂寞,那麼淒涼。這種景象,相信凡是有良知的人們,看到後都會動容!從那破敗的景象里,我真好象聽到了帝堯孤憤的聲音。

許多文人拜謁堯陵之後,發出了修復堯陵的強烈呼籲。在那字裡行間,我聽到了在文壇激起的層層迴響,這是真正的文人基於一種神聖的責任感,站在拯救文物、傳承文明、文化強市、科學發展的高度質問生命的意義啊!

人生最高境界的生命意識和責任意識一旦被喚醒,在堯陵的保護開發上就能儘早走出尷尬與無奈,使其賦予人類超越時空的永恆魅力。說真的,當第一次聽到對保護開發和利用歷史文化遺產問題,發出的猶如杜鵑啼血般的呼喚之聲,我的心被久久地震顫着。我經常在想,堯陵絕對不會如此孤獨淒涼下去。

終於,人們的渴望漸漸變成了現實:在臨汾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劉合心的倡議下,市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作出了儘快修復開發堯陵的決定。臨汾市、堯都區兩級政府對堯陵修復建設工程高度重視,列入了2007和2008年市區重點工程。根據「旅遊開發,規劃先行」的原則,堯都區委託山西省古建築研究所編制完成了堯陵陵區修繕方案,委託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編制完成了中國堯陵總體規劃。在堯都區文物旅遊局的具體負責下,最大規模的堯陵搶救性修復工程,於2007年4月3日開工。

經過近兩年的艱辛奮戰,堯陵一期建設工程順利竣工。完成了獻殿、碑亭、戲台、配殿、碑廊、東西院等30餘座古建築的修繕和重建,環陵路、圍牆、塑像等陵區修繕,採用混凝土拋石表面砌石的陵區澇河護坡建設,以及陵前大橋、陵前廣場、陵前澇河溢水壩、赤龍壁、道路建設和綠化工程等,共計投資6000萬元。

2009年6月12日上午,「華夏之根」第四屆全國網絡媒體山西行記者團,來到堯陵採風。剛走到山門,堯陵之光便出現了。只見天空驚奇出現似龍形七彩祥雲,時間大約持續五分鐘,後漸漸淡去,似乎訴說着帝堯的功德像太陽一樣能給人們帶來光明和溫暖;帝堯的恩澤就像祥雲一樣能給焦渴中的人們帶來甘霖和雨露。

有人說,這種奇異現象十分罕見,肯定是帝堯「顯靈」了。我是無神論者,不相信「顯靈」之說,但這種奇特的自然景象,確為堯陵添加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堯文化是根祖文化的龍頭,堯陵作為堯文化的歷史遺存和核心載體,是弘揚堯文化的重點文物保護地點。繼而,堯陵搶救性修復二期、三期工程建設迅速展開。根據總體規劃,堯陵景區總面積為10平方公里,主要建設項目有拜謁區、祭祀區、堯都風情園區,以及配套的基礎設施和景區綠化。至2012年,隨着堯陵景區開發建設工程的全面完成,總投資達4.6億元建成的堯帝陵景區,已成為一座集「遊覽、購物、娛樂、吃、住、行」六大功能於一體,規模宏大,文化品位高雅的大型旅遊景區;成為堯舜傳人尋根祭祖的旅遊聖地;成為臨汾、山西乃至全國的旅遊新亮點。

堯陵搶救性修復建設工程,是獻給子孫後代的一幅恢宏深邃的歷史畫卷,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作為炎黃子孫,豈能不熱血沸騰?!豈能不振臂歡呼?!豈能不以此驕傲和自豪?!

透過堯陵厚重的文化內涵,尋幽論古以求還原被歲月的風塵漸漸模糊了的歷史容顏,讓子孫後代在現代生活之中,清晰而明朗地牢記帝堯的豐功偉績,牢記堯陵豐富的文化底蘊,讓其永遠成為根祖文化的知名品牌、文化旅遊的絕對聖地。這是歷史使命感使然,這是高度責任感驅使!

沐浴着秋陽,深情凝視煥然一新的堯陵,我思緒如綿,感悟良多,心靈受到深深的浸染,迸發的是思古之幽情,陷入的是深深之思考。那恢宏的氣勢和壯美的建築,更把我帶到了對古帝美麗的冥想中去了。

帝堯(約前2377—前2259年),是我國古代帝王,五帝之一,姓尹祁,名放勛,號陶唐氏,堯是他的諡號。《諡法》上說:「翼善傳聖曰堯」。堯生于丹陵,養在母親家——伊侯之國,後來遷於祁地,所以稱堯為伊祁氏,堯以祁為姓。又因封於唐,故稱「唐堯」。

帝堯是帝嚳之子,黃帝的五世孫,建都平陽(今山西臨汾),故臨汾城南有堯廟,城東築有堯帝陵。堯陵周土崖環峙,河水經陵前南泄,松柏蒼翠,陵丘聳峙。堯陵高50米,繞周80米,陵前築有祠宇,為唐初所建。金泰和二年(1202年)碑文記載:唐太宗征遼曾駐蹕於此,因謁堯帝陵,遂塑其像。元中統年間,道人姜善信奉元世祖命修築堯陵。明成化、嘉靖,清雍正、乾隆間,都曾重修。

現陵丘如故,松柏依舊。帝堯嚴肅恭謹,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團結族人,使邦族之間團結如一家,和睦相處。帝堯為人簡樸,吃粗米飯,喝野菜湯,自然得到人民的愛戴。帝堯到年老時,由四岳十二牧推舉部落聯盟軍事首長繼承人,大家一致推薦了舜。帝堯把自己兩個女兒嫁給了舜,並對他進行了長期的考察,最後放心的禪讓,開創了帝王禪讓之先河。帝堯具有「首創天下為公,實施民主集中制,建立和諧社會、大同社會,使九族和睦相處;體恤百姓,廣施仁德;善於納諫,設立誹謗之木;測量出一年四季,24個節令,12個月份,使農民耕種有時,春雨驚春青谷天,夏滿忙夏二暑連,秋處白露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發明了『禪讓制』『任人唯賢』的任用制度;興修水利,任用大禹父子消除水害災患,造福天下蒼生;派后羿射日,使萬物得已生存;發明了圍棋,教慧,娛樂於後人」的冶世功績,因而贏得了萬民稱頌。史記稱讚帝堯為「堯天舜日」;孔子稱讚帝堯為「唯天為大,唯堯則之」;毛澤東同志賦詩讚曰「春風揚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聖賢和偉人的讚頌,為堯陵增添了許多幽雅深邃的文化韻致。

秋高氣爽的天氣,金燦燦的碩果,陣陣悅耳的鳥鳴,一切秋韻樂章中的音符,都給我以異樣的美妙快感。

在導遊小姐的引領下,我繞古帝陵寢一周,到處都是蒼松翠柏環護,儼然一隊隊軍容嚴整的衛士,煞是威風,更增添了森嚴肅穆的秋韻氣氛!一種對「中華文明始祖」帝堯的崇敬之意,也頓時湧上我的心頭!

站在陵寢東面看陵區景色,眼裡全是秋韻的影子,漫山遍野的金黃色,是秋韻獨有的顏色,而其間的樹木,則為這幅秋韻油畫加上了視覺的立體感,那一凹一凸之中,更呈現出秋韻的丰姿。虎頭山與澇河水一覽眼底,好一派空闊遼遠的氣勢!遠山淡淡,水波蕩漾,秋陽光線射在水面上,閃着粼粼波光,隱約可見水中的虎頭山倒影,還有自由自在地飄蕩的小小遊船,以及戲水的少女,真像是一幅絕妙可人的水墨山水畫,令我遐思無限,大有幾分如痴如醉、飄飄欲仙之感。身處在如此美妙的堯陵秋韻里,我的整個身心被融化了。

堯陵的最大特點就是面向虎頭山和澇河水,遠望山巒,恰似一隻猛虎尾東頭西臥在那裡,執着地守護着堯陵;近觀澇河,綠綠的、靜靜的,無聲地溫潤着堯陵。整個堯陵景區,充滿着優美雅致的秋韻情調,顯現着帝堯不朽的靈魂之光!

悠然漫步欣賞堯陵景區,我猶如閱讀一部厚重的史書。在那一段段穿越時空的隧道里,在那一幅幅深邃優美的畫卷中,在那一座座珍貴的樓閣殿宇內,我聽出了歷史的風雨,讀出了歷史的輝煌,看到了不朽的光芒!此時,歲月仿佛在這裡凝固了,歷史也以最真實的面目被還原於此,這是何等的寶貴啊!

立於木牌坊前,望着「平章百姓」四個大字,我似乎看到了帝堯住的茅茨土坎,吃的粗茶淡飯,穿的葛麻布衣的場景;我似乎看到了帝堯親自主持曆法研究,分派羲和、羲仲觀察日落日出的身影;我似乎看到了帝堯親手鑿出水井,解除大旱,使奄奄一息的人類又得以延續的喜悅;我似乎看到了帝堯立於誹謗木下,洗耳恭聽治國方略的瀟灑英姿。頓時,在這裡形成了一個靈魂和精神的淨化場,有意無意地拷問着自己的靈魂,並在拷問和思考中發現道德和精神的價值與意義,看到生命的亮色和生活的希望,讓心靈在這個精神日益「浮躁」的時代得到洗滌和升華,腦海里翻滾起對世事滄桑的無限感慨,內心激越起奮力前行的壯闊波瀾。我長久地在木牌坊前駐足,秋陽也在高處緊緊盯着我、炙着我,我目不轉睛地看,不僅是看,而是用了全身所有的器官在感覺,在吸吮,在讚美……

在中國歷史上,有兩大至關重要的歷史疑案:一個是「中國」何始?一個是堯都何在?

經過考古專家數十年的考證,最終確認,臨汾市襄汾縣的陶寺,就是最初的「中國,也是4000多年前的『堯都平陽』!」

源遠流長的堯文化和濃郁純樸的黃河文化的浸潤與滋養,日漸強勁的都市文明和厚重沉鬱的傳統文化的交織與摻和,賦予了平陽大地文化的光澤。如果說,中華民族的進程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那麼,地處黃河中游的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平陽大地,無疑是最為濃墨重彩的篇章。

時光流逝,歲月迴響。平陽大地上滋生出的震憾人心的歷史景觀和文化內涵,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永恆記憶!

堯陵,已不再是僅僅留下拜謁腳印痕跡的一隅,而是成為了一個帝堯的聖地符號,一個民族的知名品牌,展現的是一種文化,蘊含的是一種思想,昭示的是一種精神,歷史更賦予了堯陵,永遠不可磨滅的百世千秋的靈魂之光![1]

作者簡介

王友明,河北臨西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山西省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