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年(王延忠)
作品欣賞
幫年
俗話說,窮人怕過年。這年說來就來了。
窮日子有窮日子的過法,窮人家有窮人家的安排。鄭二嫂這幾天就在心裡琢磨着,她家的新年怎麼過呢?幾年前,丈夫 患了絕症,手術化療的,花光了家裡的全部積蓄,還欠了一身的債。上幾天,村長給她家送來了五百元救濟款,她都沒 捂熱,就還了應急的債務。沒有錢置辦年貨,這個窮年也躲不過去。沒有淘黃米,也沒有買白面,她計劃着用早磨出來的苞米麵蒸幾鍋豆包,就頂粘豆包和白面饅頭了。過年那天,把打鳴的大公雞殺了,用夏天攢下的土豆澱粉包一頓雞肉餡兒餃子,這個年就算過去了。年節好過,窮富都長一歲。
一個晚上,鄭二嫂把兩個孩子叫到一塊,囑咐他們說,過年這幾天你們就在家裡玩,哪兒也別去。看不見別人家吃好東 西,你們就不饞。不然,嘴饞吃了人家的好東西,讓人家笑話咱家。兩個孩子不住地點頭,說過年這幾天哪兒也不去, 就跟媽媽在家裡老老實實的呆着。
臘月二十六的下午,老黨員劉大山和李老別幾個人來了,說是要給鄭二嫂家「幫年」。
幫年,是這裡古老的習俗,解放前流行過。村裡的誰家窮,過年什麼東西也沒有,有人挑頭一張羅,村民們採用集體討 飯的形式,前街后街地乞討一些東西,幫着這個人家對付着把年過去。所以,幫年也叫討年。
鄭二嫂說什麼也不同意。她說,別看我一個寡婦領着兩個孩子,不能讓大家為我討飯去丟那個磕磣。
老黨員說,這話就說遠了。鄭二哥健在的時候是半拉瓦匠,修牆壘垛的幫了大家的那麼多的工。從東往西看,誰家的新 屋沒有鄭大哥壘的磚?從前往後說,哪家的大事小情不是鄭大哥跑在前頭?
李老別說,二嫂你的針線活好心眼好,誰家的紅白喜事都去幫忙。村裡的姑娘出門子,多數都是你給做的嫁衣;老人入 殮入土,多數都是你做的裝老衣裳。
鄭二嫂說,那些都是過去的事情。如今都是改革開放新時代了,還搞討年要飯的舊風俗,真是丟大夥的人,打時代的臉。
老黨員說,啥時候,都有窮有富。富人都得對窮人拉把手!
李老別說,人幫人,這是老祖宗留下的規矩。原始人那會兒,在山洞裡就是抱團取暖。你靠着我,我靠着你,身子都熱 乎。
鄭二嫂還能說什麼呢,只能眼淚在眼眶裡轉。
第二天一大早,老黨員就推個手推車站在了村口,後面跟着一大群人,幫着站腳助威,還嗷嗷的喊。李老別則是一副滑 稽相。他戴個老太太帽子,抹個紅臉蛋兒,耳朵上掛着兩個紅辣椒,手裡打着呱嗒板,唱唱咧咧的走在前頭,活脫脫一個秧歌隊的老彩旦。
幫助鄭二嫂家討年的消息早就不脛而走,村里人都出來看熱鬧。有的人家,早早地敞開了院子的大門。
討年開始。東頭第一家是趙鐵匠。見了趙鐵匠,老黨員點了點頭說,一家窮不算窮,一家難不算難。咱們多有多幫,少 有少幫!李老別打着呱嗒板說,人都是熱心熱肺子,為難着窄的,大傢伙都伸手幫一幫啊!趙鐵匠說,要瞅你那個熊 樣,我就一點都不幫!話雖然這樣說,趙鐵匠還是很豪爽,進倉房就拿出一大塊豬肉來。鄭二嫂嘴唇哆嗦着,接過了那 塊豬肉。李老別對趙鐵匠說,好小子,今年過年讓你長兩歲!趙鐵匠說,你這個老活寶一輩子也長不大!說完,照着他 的屁股踢了一腳。李老別誇張地捂着屁股說,這扯不扯?大過年的,讓驢給踢了!
人們哈哈大笑。
第二家是單木匠家。單木匠正在門口迎着。老黨員向前一步說,都是鄉里鄉親的,有了困難就互相拉扯一把吧!李老別 打着呱嗒板說,誰有困難幫幫忙,勝過燒香上佛堂啊!單木匠說,我不信佛,但是我姓單。人都得有顆善心。說完,他 進屋拿了一大捆粉條出來。李老別接過了粉條,嬉皮笑臉地說,你這個善不能白善,趕明個騸馬,我先把你騸了!單木 匠說,你的臭嘴,噴不出好糞來!說完,照着李老別的後腦勺擼了一把。李老別伸着手說,要過年了,不能白摩挲,得 給我兩塊錢!單木匠說,你管我叫爹,我給你五塊。李老別正了正老太太帽子,響響亮亮地喊道,爺爺,我的親爺爺! 單木匠答應了一聲,伸手拿出十塊錢遞給了李老別,非常得意地說,孫子,接着!李老別轉身將十塊錢遞給了鄭二嫂的 兒子栓寶,說,拿着,這是孫子給你的壓歲錢!人們笑成了一團。
解放前的討飯,都是幾分悽慘,幾分辛酸,眼淚掉在討飯的碗裡。今天的集體討飯,人們卻是盡情地玩笑嬉鬧,仿佛在 為誰家操辦一件值得慶賀的喜事。
來到了後院的賈長鎖家。賈長鎖家有病人,也比較困難,過年沒買什麼年貨。但是賈長鎖很大氣,將倉房門打開說,你 們隨便拿吧。老黨員象徵性地拿了四個粘豆包和兩個白面饅頭。李老別立正,給賈長鎖敬了一個歪脖子禮。鄭二嫂給賈
長鎖深深地鞠了一躬。
不到中午,前街后街都討完了。全村一百零八戶,一百零六戶給了這樣那樣的東西,只有兩戶人家鎖上門躲開了。
清點討來的東西,真是應有盡有:大米白面,黃面豆包,豬肉粉條,大豆腐干豆腐,凍梨凍柿子,還有一簸箕瓜子和兩桶豆油,裝了滿滿的一大手推車。劉國義老人的心思更細,還給了幾掛鞭炮和一張紅紙。
老黨員當過兵,真有一種從戰場上勝利歸來的感覺。
幫助鄭二嫂往屋裡搬完了東西,老黨員請李老別到家裡喝了一頓酒。喝了那麼多的二鍋頭燒酒,他們竟然誰也沒醉。因為那不是酒,是鄉情釀造的蜜。
除夕的早晨,栓寶問媽媽,今年過年這麼多好東西,咱家該寫什麼樣的春聯好呢?
媽媽說,什麼春聯也不寫,就把幫助過咱們的那一百零六戶人家的姓名寫在那張大紅紙上。
兒子按媽媽說的做了。他寫得工工整整。
除夕的夜晚,鄭二嫂把那張寫滿人名的大紅紙貼在了北牆上,那是往年供祖宗牌位的地方。
辭舊迎新的鞭炮聲響起,鄭二嫂領着兩個孩子默默地跪在北牆下,給那張寫滿人名的大紅紙磕了三個響頭,燒了一炷 香。
他們算是敬祖宗了![1]
作者簡介
王延忠,男,出生於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