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常通禪師

 

 

 

目錄

常通禪師

常通禪師(834—905)俗姓李,號常通、恆通。河北邢州(今邢台市)人。 李家是世族,祖上多做官。 禪師出生時,家道已經沒落,但世風還在,仍以詩書傳授子弟。 天資聰明的禪師幼年開始就接受《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等良好的儒家經典教育。 禪師少年早孤,父母在他十一歲時,先後逝世。 按儒教傳統守孝三年後,剛滿十三歲的少年禪師,未經叔伯兄長同意,離家潛入鵲山尋師問道。 鵲山位於太行山東麓,邢州北部,自然人文景觀具勝。 禪師初到鵲山,遍訪諸寺,先以俗家弟子身份拜僧為師,虔誠地讀誦佛經並修習懺法,希望通過修學佛法,為雙親超薦,以解脫自己苦悶。 他謹守佛教尊師和儒教重孝的傳統,對其師孝養奉事,虔誠恭敬,無微不至,終得蒙剃。 二十一歲時(854),離開鵲山和師父,到邢州開元寺受具足戒,正式成為一名比丘。

邢州開元寺受具足戒是禪師人生的重要轉折。在開元寺受戒的過程中,禪師結識了不少來自五湖四海的師友,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後又經師友介紹和推薦,開始到長安薦福寺聽習經律。

長安是唐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薦福寺是皇家寺院、當時佛教重要的學術機構。 寺內高僧雲集,典籍完備,擁有培養佛教大學者的一流的環境和條件。 禪師在薦福寺習經時間達八年,系統聽習、研究佛教經、律、論和研讀《六祖壇經》等禪宗著作,不斷參究、契悟,對佛教的認識由量的積累達到了質的提升。 從一個二十一歲的青年戒子,脫胎換骨為一個具有深厚佛學造詣和高遠政治眼光的壯年法師。

唐昭宗大順二年(公元891年),明州郡守請常通禪師雪竇寺來主寺事,「開山建立精舍、始成祖席」。

簡介

宋,贊寧編纂的《宋高僧傳》卷十二記載: 「唐明州雪竇院恆通傳「釋恆通。 俗姓李。 邢州平恩人也,家傳士族幼而知學。 蘇秦顯達猶懷二頃之田,元亮孤高不羨五斗之祿。 縱越掞天擲地拖紫腰金。 瞬息浮華豈裨來業父母終禮。 年甫十三潛入鵲山訪道依師。 既罷丘墳唯披釋典。 精虔懺誦。 懇侍巾瓶不弭初終。 蒙恩剃度。 年二十於本州開元寺具戒後。 往京兆薦福寺聽習經律。 七八年間尋窮藏教。乃曰。 摩騰入漢譯著斯文。 聖胄來梁復明何事。 因辭北闕逕請南方。 遇招賢岑大師。 大師問曰。 何處人也。 曰邢州人也。 招賢曰。 我道不從彼來。 通曰。 和尚還住此無。 於是有滯皆伸無疑不決。 後指洞山石霜皆往參焉。 招賢示滅。 通以弟子禮事之咸通末游宣城。 尚書崔寓素奉禪門攀迎莊肅。 睹通儀表拔俗問答往還。 崔甚悅服。 於謝仙山奏置禪院號瑞聖。 請以居之。 四方毳衲之徒不邀自聚。 博陵方議奏薦師號。 堅讓遂寢。 中和末文德初群寇兢起。 通領徒至四明。 大順二年郡牧黃君晟。 請留居雪竇焉。 蔚然盛化。 天祐二年七月示疾。 越九日躬入浴室。 卻坐繩床。 集眾焚香勤勤付囑。 合掌而逝。 春秋七十二夏臘五十二以其年八月七日遷石塔於院之西南二百餘步。 或曰。 通臨終言我龐勛也。 此非也。 高僧無作為行錄而無此說。 若觀年臘。 龐勛豈正弱冠來逃難邪。    [1]

參考文獻

  1. 常通禪師,騰訊, 2018-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