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明寺
寺院简介
寺据当地车氏族谱记载:干明寺原名钱明寺,相传建于元朝,因寺前钱姓村落而得名。建寺后历有盛衰,鼎盛时,寺内建有前后大殿、东西禅房,还建有钟楼、鼓楼等殿堂。整个寺院占地4000余平方米,且有良田数亩。寺庙周边环境十方静幽。寺后翠竹青青,寺内果木芬芳,寺外清溪流淌。寺前有通向灵谷峰的必经大路,善男信女上山朝拜来回大都在寺前住脚歇息,兴致高时还入寺院游览一番,或坐而论道,或上香礼佛,因而香火旺盛。久而久之,人们对钱明寺称为灵谷下院。可见在当时钱明寺和灵谷峰一样名声在外。[1]
九十年代初,在当地信士聂木生、车舜民、车明桂、何凤娇等人的倡导下,恢复重建钱明寺开始酝酿筹备,并得到了戒全法师的悉心指导和台胞郑其庭先生的大力资助,当地信众也慷慨解囊,重建工作顺利开展。经过数载努力,现寺内建有大雄宝殿、观音堂、地藏殿、斋堂、寮房等,建筑面积近千平方米。1995年,大雄宝殿佛像开光时,寺庙正式更名为干明寺。现在寺前的土路已修成水泥大道,且直通316国道,交通十分便捷。现寺内有常住僧人居士5人,入寺上香礼佛的信男善女终年不绝。每逢诸佛菩萨圣诞或举行法会活动,寺内更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干明寺名声逐渐传播开来。进入二十世纪,钱明寺已经衰败,二十年代,又有僧人发心募化,要重建前殿。费劲许多周折,在好不容易竖起柱子筑起一人多高的墙体时,突然一阵怪风吹来柱倒墙塌,众皆愕然。后因募化困难,建殿之事只好作罢。以后几十年间,仅存后殿。解放初,寺内尚有僧人数名,靠几亩寺田过着自耕自养的生活。到五十年代末,僧人星散,寺庙更加破败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