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
平仄,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據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韻書,如《切韻》、《廣韻》等,中古漢語有四種聲調,稱為平、上、去、入。除了平聲,其餘三種聲調有高低的變化,故統稱為仄聲。[1]
平仄 | |
---|---|
詩詞中平仄的運用有一定格式,稱為格律。平聲和仄聲,代指由平仄構成的詩文的韻律。平仄是四聲二元化的嘗試。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 平仄是在四聲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普通話入聲消失,入聲歸入仄聲中的上去兩聲和平聲中的陰平、陽平,這導致用普通話判別詩詞平仄會有錯誤。
目錄
起源
古漢語中的平仄[2]
古代漢語的聲調分平、上(shǎng)、去、入四聲。"平"指四聲中的平聲;"仄"指四聲中的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
傳統
按傳統的說法,平聲是平調,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調,明朝釋真空的《玉鑰匙歌訣》曰: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收藏。
簡單來說,區別平仄的要訣是"不平就是仄"。
平仄簡表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為平聲
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為仄聲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聲
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聲
對聯:(聯尾)上仄下平
五絕
【1】五絕平起首句押韻
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2】五絕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3】五絕仄起首句押韻
(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4】五絕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七絕
【1】七絕平起首句押韻
(平)平(仄)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仄仄◎(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韻)
【2】七絕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韻)
【3】七絕仄起首句押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4】七絕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韻)
五律
【1】五律平起首句押韻
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2】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3】五律仄起首句押韻
(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4】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七律
【1】七律平起首句押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2】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3】七律仄起首句押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4】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注意
凡韻尾是-n或-ng的字,不會是入聲字。如果就湖北、四川、雲南、貴州和廣西北部來說,ai、ei、ao、ou等韻基本上也沒有入聲字。
總結
(1)入聲問題是辨別平仄的障礙之一。這個障礙是查字典或韻書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國大約還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入聲的,在那些地方的人們,辨別平仄更是沒有問題了。
(2)句末字的讀音是辨別平仄的障礙之二。普通話中不少字由於經過演變,字的發音已經變化不少了。這種現象不在少數。
(3)音調問題是辨別平仄的障礙之三。普通話的音調沒有"換調"系統。這使得詩詞的平仄之韻難以體現。
與四聲關係
平仄理論好比把四個班(四聲)學生按性別(平仄)分成男女兩類。至於這樣的分法是否平均,不是平仄論者考慮的。
四聲,這裡指的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我們要知道四聲,必須先知道聲調是怎樣構成的。所以這裡先從聲調談起。
聲調,這是漢語(以及某些其它語言)的特點。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構成了漢語的聲調,而高低、升降則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話來說,共有四個聲調:陰平聲是一個高平調(不升不降叫平);陽平聲是一個中升調(不高不低叫中);上聲是一個低升調(有時是低平調);去聲是一個高降調。
古代漢語也有四個聲調,但是和今天普通話的聲調種類不完全一樣。古代的四聲是:
⑴平聲,這個聲調到後代分化為陰平和陽平。
⑵上聲,這個聲調到後代有一部分變為去聲。
⑶去聲,這個聲調到後代仍是去聲。
⑷入聲,這個聲調是一個短促的調子。現代江浙、福建、廣東、廣西、江西等處都還保存着入聲。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內蒙古)保存着入聲。
湖南的入聲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聲這一調類。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語裡,入聲已經消失了。北方的入聲字,有的變為陰平,有的變為陽平,有的變為上聲,有的變為去聲。就普通話來說,入聲字變為去聲的最多,其次是陽平,變為上聲的最少。西南方言中(從湖南到雲南)的入聲字一律變成了陽平。
古代的四聲高低升降的形狀是怎樣的,不能詳細知道了。依照傳統的說法,平聲應該是一個中平調,上聲應該是一個升調,去聲應該是一個降調。
入聲應該是一個短調。《康熙字典》前面載有一首歌訣,名為《分四聲法》: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疏藏。
這種敘述是不夠科學的,但是它也讓我們知道了古代四聲的大概。
四聲和韻的關係是很密切的。在韻書中,不同聲調的字不能算是同韻。在詩詞中,不同聲調的字一般不能押韻。
什麼字歸什麼聲調,在韻書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還保存着入聲的漢語方言裡,某字屬某聲也還相當清楚。我們特別應該注意一字兩讀的情況。有時候,一個字有兩種意義(往往詞性也不同),同時也有兩種讀音。例如"為"字,用作"因為"、"為了",就讀去聲。在古代漢語裡,這種情況比現代漢語多得多。試舉一些例子:
騎,平聲,動詞,騎馬;去聲,名詞,騎兵。 思,平聲,動詞,思念;去聲,名詞,思想,情懷。 譽,平聲,動詞,稱讚;去聲,名詞,名譽。 污,平聲,形容詞,污穢;去聲,動詞,弄髒。 數,上聲,動詞,計算;去聲,名詞,數目,命運;入聲(讀如朔),形容詞,頻繁。 教,去聲,名詞,教化,教育;平聲,動詞,使,讓。 令,去聲,名詞,命令;平聲,動詞,使,讓。 禁,去聲,名詞,禁令,宮禁;平聲,動詞,堪,經得起。 殺,入聲,及物動詞,殺戮;去聲(讀如曬),不及物動詞,衰落。 有些字,本來是讀平聲的,後來變為去聲,但是意義詞性都不變。"望"、"漢"、"看"字都屬於這一類。"望"和"嘆"在唐詩中已經有讀去聲的了,"看"字總是讀去聲。也有比較複雜的情況:如"過"字用作動詞是有時平去兩讀的,至於用作名詞,解作過失時,就只有去聲一讀了。
辨別四聲,是辨別平仄的基礎。下文我們就討論平仄問題。
辨析
知道了什麼是四聲,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詩詞格律的一個術語:詩人們把四聲分為平仄兩大類,平就是平聲,仄就是上去入三聲。仄,按字義解釋,就是不平的意思。 憑什麼來分平仄兩大類呢?因為平聲是沒有升降的,較長的,而其他三聲是有升降的(入聲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較短的,這樣,它們就形成了兩大類型。如果讓這兩類聲調在詩詞中交錯着,那就能使聲調多樣化,而不至於單調。古人所謂"聲調鏗鏘",雖然有許多講究,但是平仄諧和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平仄在詩詞中又是怎樣交錯着的呢?我們可以概括為兩句話: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對句中是對立的。這種平仄的規則在律詩表現的特別明顯。
例如毛主席《長征》詩的第五、六兩句: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這兩句詩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來說,每兩個字一個節奏。平起句平平後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後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後一個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後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後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後一個又是平。這就是交替。就對句來說,"金沙"對"大渡",是平平對仄仄,"水拍"對"橋橫",是仄仄對平平,"雲崖"對"鐵索",是平平對仄仄,"暖"對"寒",是仄對平。這就是對立。
關於詩詞的平仄規則,下文律詩的平仄及詞的平仄中還要詳細討論。先談一談我們怎樣辨別平仄。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聲的,那麼,問題就容易解決。在那些有入聲的方言裡,聲調不止四個,不但平聲分陰陽,連上聲、去聲、入聲,往往也都分陰陽。像廣州入聲還分為三類。這都好辦:只消把它們合併起來就是了,例如把陰平、陽平合併為平聲,把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合併為仄聲,就是了。問題在於你要先弄清楚自己方言裡有幾個聲調。這就要找一位懂得聲調的朋友幫助一下。如果你在語文課上已經學過本地聲調和普通話聲調的對應規律,已經弄清楚了自己方言裡的聲調,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雲南、貴州和廣西北部的人,那麼入聲字在你的方言裡都歸了陽平。這樣,遇到陽平字就應該特別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屬於入聲字的。至於哪些字屬入聲,哪些字屬陽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韻書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麼,辨別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處稍有不同。古代入聲字既然在普通話里多數變了去聲,去聲也是仄聲;又有一部分變了上聲,上聲也是仄聲。因此,由入變去和由入變上的字都不妨礙我們辨別平仄;只有由入變平(陰平、陽平)才造成辨別平仄的困難。我們遇着詩律上規定用仄聲的地方,而詩人用了一個在今天讀來是平聲的字,引起了我們的懷疑,可以查字典或韻書來解決。
普通話
據陳寅恪的說法,四聲是按印度三聲說發展而來,由周顒,沈約等用完全歸納法歸納出四聲,後經王融,劉韜,元競等用不完全歸納法完成四聲二元化,就誕生平仄。
在普通話四聲中,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
古代"平聲"這個聲調在普通話中分化為陰平及陽平,即所謂第一聲、第二聲。
古代"上聲"這個聲調在普通話中一部分變為去聲,一部分仍是上聲。上聲是現代漢語拼音的第三聲。
古代"去聲"這個聲調在普通話中仍是去聲,即第四聲。
古代"入聲"這個聲調在普通話中已經不存在;變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里去了。
普通話四聲聲調錶為:陰平(第一聲)、陽平(第二聲)、上聲(第三聲)、去聲(第四聲)。
例如:
媽 麻 馬 罵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簡單說,在普通話四聲中,第一聲、第二聲是平聲;第三聲、第四聲是仄聲。
吳語
吳語保留了較多古漢語音素,保留了入聲、濁音等。
(1)陰平/ 開,關
(2)陰上/ 撒,水
(3)陰去/ 胖,看
(4)陰入/ 殺,只
(5)陽平/ 鞋,爬
(6)陽上/ 抱,笨
(7)陽去/ 飯,洞
(8)陽入/ 特,白
如下:
一、《滿江紅·怒髮衝冠》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ɕieh(入聲仄,剛勁有力,非普語平聲)。
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lieh。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ȵiueh。(句中,"十"讀ʐəh/zəh/ʑih,入聲仄。三字出律。)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tsʰieh。(句中,"白"讀bah,入聲仄)
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mieh?
仄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tɕʰiueh。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ɕiueh。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tɕʰiueh。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
二、《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məh。
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中平平仄(韻)。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pih。(國kuəh,入聲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韻)。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sieh。(石ʑih/ʐəh/zəh,入聲仄;拍pʰah,入聲仄;雪為尖音)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韻)。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dʑieh。(一ih,入聲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韻)。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ah。
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韻)。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mieh。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韻)。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fah。
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韻)。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ȵiueh。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韻)。
三、《佳人》(杜甫)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kuh。(本詩所有韻腳都是入聲字,押屋燭韻和覺韻)
自雲良家子,零落依草木muh。
關中昔喪亂,兄弟遭殺戮luh。
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ȵioh。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tɕioh。
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ȵioh。
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suh。
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kʰuh。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dʐoh。
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uh。
摘花不插發,采柏動盈掬tɕioh。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tʂuh。
潮汕話
陰平 陰上 陰去 陰入
低(di1) 抵(di2) 帝(di3) 滴(dih4)
陽平 陽上 陽去 陽入
池(di5)
弟(di6)
地(di7)
碟(di8)
潮汕話有變音規則,但是寫詩詞時,在保持字原音調的情況下,可以獲得較接近古韻八音的平仄。
鋤禾日當午 55812(平平仄平仄)
汗滴禾下土 74545(仄仄平仄平)
誰知盤中餐 51511(平平平平平)
粒粒皆辛苦 88112(仄仄平平仄)
《潮州八音大字典》,《古漢語八音大字典》,包括後來的《康熙字典》都有評細的論述,象"一"字為zêg8(第八音),屬仄聲,"激,泣,濕,得,急…"都是仄聲。
粵語九聲
現代粵語仍存在著『平、上、去、入』四聲,並細分為九聲,分別為「陰平」、「陰上」、「陰去」、「陽平」、「陽上」、「陽去」、「陰入」、「中入」和「陽入」。
九聲聲調錶
聲調位置 字例 字例 字例
1)陰平聲 因 分 詩
2)陰上聲 忍 粉 史
3)陰去聲 印 訓 試
4)陽平聲 人 焚 時
5)陽上聲 引 憤 市
6)陽去聲 刃 份 事
7)陰入聲 壹 忽 ~(失)
8)中入聲 ~(噎) ~ 屑
9)陽入聲 日 佛 蝕
(~)表示有音無字
粵語九聲中,第一、四聲(陰平、陽平聲)是平聲,其他的七聲(上、去、入聲)都屬仄聲。
以後查字典的時候(如商務大詞典),只要看看它在注音上的數字(通常在右上角)是1-9中的那一個,便知是平是仄了。
後記
古人吟詩作對是按古音的, 當用今音朗讀古聯時, 就容易誤會古人平仄不合聯律了。
舉例如"吸來江水煮新茗;賣盡青山當畫屏。"
普通話
吸來江水煮新茗;賣盡青山當畫屏。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古四聲
吸來江水煮新茗;賣盡青山當畫屏。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從以上平仄排列,用古聲是合聯律,而用今音則不合了(最起碼的句末上仄下平鐵律都不符)。故以後談論聯中平仄時,首先要了解創作人是根據古音,今音,還是地方方言出聯;否則便會弄出笑話來。
姓名中的平仄
中文姓名中的平仄,有全仄的如李太白,有全平的如王羲之。也有仄仄平的如葉桂春,平平仄的如陳洪綬。仄平仄的有李連杰和李玲玉等。
平仄格式的有張麗,仄平格式的有馬明。仄仄格式的有葉子,平平格式的有張橋。
平仄是由語速加聲帶振動頻率產生的,語速是可以改變的,聲帶的振動頻率卻是相對固定的,可參見下一段的平仄新論。
音節和諧不全在平仄本身,如新加坡一詞就三連平。可大家不覺得它拗口。今天,我們講平仄,強調的是平仄自然化,這樣才能避免平仄和不拘平仄之爭。
工作原理
四聲二元化,是統計學原理的應用。根據是四除以二等於二的公式,我們知道,平均數只能平均,不能離散,四可以等於2X2,,也能等於1+3,把四聲分為兩類,即有2:2,以及1:3等多種可能。因此,既有合律的音韻美,也有出律的音韻美。
有人說"平仄與不拘平仄之爭,沿襲了一千五百年,詩有詩律,詞有詞律,前人的格律,可能是後人的束縛。合律最好,出律也可,不能強求。"但這只是對普通話無平仄的一面之詞。
平仄新論
平仄是指語速,平仄新論強調,建立自然的平仄,而不是書本上的平仄。顧炎武最早提出相關的論點:「平聲輕遲,上、去、入之聲重疾。《見維基百科》」由於當時的技術條件,顧炎武的觀點,具有片面性。
在漢語裡,平仄是指語速的快慢。韻母a大聲讀是a,小聲讀也是a,在分貝數大致相同情況下,a音比o音響亮。因為a的開口大。因此,平重仄輕不成立。
之所以,有平仄和不拘平仄之爭,是因為學術界對平仄沒有實踐性的認識引發的。從數學原理上,平仄是建立在不完全歸納法的基礎上。站在物理學角度,我們可以通過歌訣,更好的理解平仄。
調型口訣(一)
起音高高一路平, 由中到高往上升,
先降後升曲折起,高起猛降到底層。
調型口訣(二)
陰平高高莫低昂,陽平從中往上揚,
上聲先降尾再起,去聲從高向下降。
通過口訣,我們可以堅定:平仄是指語速,正確認識平仄才能應用平仄,然而書本上對平仄的解釋,多數不正確。釋真空在「玉鑰匙歌訣」提到:「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儘管他的理論是建立在明朝漢語體系,但也揭示了平仄新論。
平仄新論是平仄應用的依據,特別提醒,區分上下聯,要看語境和橫額,不能只講平仄。平仄新論的建立,讓平仄這一古老文化,更好地服務社會。
平仄新論,平仄自然化。
平仄目的
詩詞的意境可以給人美感,可以取悅於讀者,或可以傳情達意,給人啟發。於是有人想到為何不讓詩詞的聲音也能給人美感,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平仄之說就此誕生。
隨着平仄之說的刻意發展,到後來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約了詩詞氣勢和意境的發揮和拓展,成了詩人的蹩腳鞋或包袱,大大地誤入歧途、有違初衷。特別是平仄之說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因人而異,眾說紛紜,難以統一、難以規範,讓學習的人無所適從,學會的人無法運用,這是對詩詞文學的自我封閉,對詩詞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極其不利。
詩詞的最終目的是走進大眾、服務大眾,我們不能因為傳統的不完善的平仄之說而拒人千里,讓人覺得高不可攀、望而生畏。詩詞只是文體的一種,應該走進課堂、走進課本、走進考卷,讓教師、學生乃至社會民眾都喜聞樂見、共同參與。李白、王維、蘇東坡、辛棄疾等都曾有過不同程度的出律,所以現代人無論是創作或評判詩詞的好壞,都不應過於拘泥於詩詞格律、平仄之說,當以詩詞的意境為重、氣勢為重。至於詩詞的音調只要讀起來順口即可。
易誤用
場(下平七陽韻)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王翰:涼州詞) 俱(上平七虞韻)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杜甫:詠懷古蹟)萬籟此俱寂,惟聞鐘磬音。(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誼(去聲)長沙不久留才子,賈誼何須吊屈平。(王維:送楊少府貶郴州) 茗(上聲) 令:作「使」字解釋時讀作平聲,詳見下文。 思(作名詞時讀作仄聲) 暇(去聲) 教:作「使」字解釋時讀作平聲,詳見下文。 傾(平聲) 懲(平聲) 癸(仄聲) 泡(增廣詩韻集成列為平聲) 探(增廣詩韻集成列為平聲,但唐人亦有用作仄聲者) 萬里橫戈探虎穴,三杯拔劍舞龍泉。(李白:送羽林陶將軍)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李商隱:無題) 暝(仄聲)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孟浩然: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