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平復帖》為晉代陸機書法作品,牙色麻紙本墨跡,共9行84字,無名款,宋人定為陸機作品,米芾定為"晉賢十四帖卷"之一,入宣和內府,宋徽宗題簽並鈐璽印,後經梁清標、安岐等人鑑藏,經《清河書畫舫》著錄。後入清內府,旋出歸成親王永瑆、恭親王奕訢,後歸溥儒等人,建國後由張伯駒先生捐獻故宮博物院收藏。

《平復帖》書寫於西晉,是傳世年代最早的名家法帖,也是歷史上第一件流傳有序的法帖墨跡。有"法帖之祖"的美譽。陸機《平復帖》被評為九大"鎮國之寶"。作者用禿筆寫於麻紙之上,墨色微綠。筆意婉轉,風格平淡質樸,其字體為草隸書。《平復帖》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時對研究文字和書法變遷方面都有參考價值。2011年4月15日,中國郵政發行《中國古代書法--草書》特種郵票1套4枚。其中之一為陸機章草書《平復帖》。

基本信息

陸機
國籍 中國
別名 平復帖
職業 書法家
活躍時期 西晉
知名作品 《平復帖》

法帖信息

【名稱】平復帖

【作者】陸機

【年代】西晉

【書體】章草

【材質】牙色麻紙墨跡

【規格】縱23.7厘米,橫20.6厘米

【字數】9行,84字

【收藏】故宮博物院

清吳其貞《吳氏書畫記》、顧復《平生壯觀》、安岐《墨緣匯觀》等書著錄。《平復帖》內容是寫給友人的一個信札,其中有病體"恐難平復"字樣,故名。字為章草,但無波挑,和《淳化閣帖》所收衛瓘《頓首州民貼》體段相近。《平復帖》是西晉時陸機向友人問候疾病的一通信札,草書九行,計八十四字,禿筆枯鋒,用筆樸質古雅,為傳世最早的草書真跡,歷來為世所寶,現藏故宮博物院,帖尾有明代書家董其昌的題跋,有墨跡的影印普及本出版。曾摹刻入《秋碧堂帖》、《南雪齋帖》等多種叢帖中,學習書法當以墨跡印本為好。----《古代碑帖鑑賞》費聲騫。

2012年,《國家人文歷史》(原《文史參考》雜誌)獨家邀請九位考古、文博方面的專家,在國寶中做取捨之間的思量、權衡,盤點出中國文物中的九大"鎮國之寶"。《平復帖》為鎮國之書法:其見證了漢字流變。

專家劉光啟點評:現存的《平復帖》是孤本,沒有其他作品可供比對,所以無法判定其究竟是不是出自陸機之手,但這都已經不是很重要了。從武周時期王方慶臨摹先人王羲之、王獻之等而成的《萬歲通天帖》看,東晉時楷書已經成形,再證以西晉寫經,可以肯定有隸書特點的章草《平復帖》是西晉真跡,它一方面是隸書發展過程中的標本,同時更是漢字由隸書向楷書過渡的重要佐證。

目錄

法帖內容

釋文一

彥先羸瘵,恐難平復。微居得病,慮不衍計,計已為蒼。年既至男事復失,甚憂之。屈子楊往得來主,吾雲能惠。臨西復來,威儀詳跱,舉動祭觀,自軀體之蓋如思。識黟之邁,甚執所念,意宜稍之旻伐棠。棠寇亂之際,聞問不悉。

釋文二

彥先羸瘵,恐難平復,往屬初病,慮不止此,此已為慶。承使唯男,幸為復失前憂耳。吳子楊往初來主,吾不能盡。臨西復來,威儀詳跱。舉動成觀,自軀體之美也。思識□量之邁前,勢所恆有,宜□稱之。夏伯榮寇亂之際,聞問不悉。

備註

《平復帖》如徐邦達所說"草法、文句,都很古奧,難以辨識",劉濤稱"陸機的這筆草書,寫得苟草,有的是當時的習慣寫法,讓後世書家難以釋讀,平添了一些神秘感。"西川寧謂《平復帖》"此帖在當時就以難讀知名,似沒有人對之嘗試釋文。萬曆時的收藏家張丑……在其所著《南陽法書表》和《清河書畫舫》中均有著錄。《清河書畫舫》中對一般的帖都有釋文,《平復帖》卻沒有"其後,張丑在其《真跡日錄》中寫道:"帖中如'羸、難平復、病慮、觀自軀體、閔、榮寇亂'等字。翩翩自恣。真有畢世臨撫未能得其仿佛者。"只舉帖文十數字,是嘗試釋讀的最初情形。因此關於文字內容,眾說紛紜,限於篇幅,《平復帖》詞條僅列舉兩種釋文:釋文一為鄭春松所釋;釋文二為啟功所釋。

法書賞析

絞轉用筆

《平復帖》是章草的代表作,它與居延漢簡保持親密的血緣關係,只是《平復帖》中大大增強了點畫的連續性,如"口"形,漢簡中用三筆,《平復帖》用兩筆。帖中還有不少字,把許多點畫連為一筆,顯示了用筆技巧的長足進步。點畫連續,意味着筆鋒運動軌跡的彎折增加。絞轉能很好地適應這種頻繁的彎折,同時頻繁的彎折又促使絞轉獲得了充分的發展。

筆法淵源

《平復帖》的體勢及其筆法有其歷史的淵源和時代書風的基礎。從《敦煌漢簡》中所見西漢章草,如《責未報聞簡》等,又如《居延漢簡》中所見東漢《甲渠侯官粟君所責寇恩事冊》、《誤死馬駒冊》等,其中有些簡雖為章草,但其筆勢和字與字間的貫氣形式已呈現今草跡象。在日本《書道全集3·中國3》所載《樓蘭出土魏晉簡》中,這樣的章草和介於章、今兩體之間的過度形態更為多見,並且有與《平復帖》筆法、體勢及意趣十分接近的殘紙墨跡,如《〈為世主〉文書》,更有基本脫離章草體勢,近乎王羲之的草書殘紙墨跡出現,其中已見上下兩字實線相連的草法,由此可證,在魏晉民間日常的文書手札中,草體筆法的發展是走在上層文人士大夫的前面的,這正合書法發展的歷史規律。這是陸機《平復帖》的書法體勢風格賴以產生的時代條件和社會基礎。

點畫特點

陸機所寫的(《平復帖》)草書,點畫簡率,……橫向的筆畫短促,有俯仰之勢;縱向的筆畫長,是向左背右的弧形;偏長的字形,上寬下窄,呈左高右低的欹斜狀,但斜而能穩,頗有奇趣。

書法風格

《平復帖》除了晉人特有的古樸、自然、淳厚的氣質外,還略帶竹木簡章草書的意味。以禿筆枯鋒為之,筆隨勢轉,平淡簡約,奇崛而古質,評者雲"非中古人所能下筆"。結構上隨意灑脫,表現出一種輕鬆自如、信手拈來的自由狀態。《平復帖》通篇是章草的古意盎然,散發着古樸、淳厚、深沉、凝重的氣息。陸機受着秦、漢、三國時古厚書風的薰染,用筆以按為多,輕提為主,線條大都粗細相近,渾圓為本,沒有那種瀟灑飄逸的揮灑。造型也以包含、收束為主,不使線條遊蕩過遠,如同一個花蕾正待展開,尚未展開到位,卻又收合起來了。草書在陸機手中,還未曾成為大起大合的形式,書法家專注於一個個體的單字,務求書寫成形,卻還未能盡情揮灑連綿而下。也正是由於這種控制,猶人乘騏驥,以銜勒制之,顯出含蓄蘊藉之美。含而不露,如盤馬彎弓惜不發,這似是一種相對靜止狀態,卻比馬狂奔、箭離弦更令人期待。古來就有"藏鋒"之說,就是不讓尖銳的筆鋒過多出現,甚至遁跡如劍在鞘中,銳氣不泄。作為書法家的表現,應如明人陸石雍所說:"吞吐深淺,欲露還藏,便覺此衷無限。"這一點,《平復帖》正是範本。

法帖評價

​明人詹景鳳評價:"陸士衡《平復帖》以禿筆作稿草,筆精而法古雅。真跡也。"

明代張丑雲:"雲間陳仲醇謂其書極似索靖筆詩。"又雲:"《平復帖》最奇古,與索幼安《出師頌》齊。惜剝蝕太甚,不入俗子眼。然筆法圓渾,正如太羹玄酒,斷非中古人所能下手。"

清代安岐《墨緣匯觀》評價:"相傳平原精於章草,然此帖大非章草,運筆猶存篆法。"

清代楊守敬說《平復帖》:"系禿穎勁毫所書,無一筆姿媚氣,亦無一筆粗獷氣,所以為高。"

《平復帖》在中國書法史上的特殊意義在於--它是第一件流傳有緒的法帖墨跡。由於古代書家如李斯、鍾繇、張芝等,雖是流傳有緒的人物,但無可靠的墨跡流傳。而石刻作品,因是翻版,加之刻手的原因、風化剝蝕等,與墨跡多半相去較遠;再者,此前墨跡雖有不少,但書家皆不署名,無法考證。因此愈顯《平復帖》在書法史上的意義。

鑑賞遞藏

根據尾紙董其昌、溥偉、傅增湘、趙椿年題跋,可得知《平復帖》歷代遞藏情況:宋代入宣和內府,明萬曆間歸韓世能、韓逢禧父子,再歸張丑。清初遞經葛君常、王濟、馮銓、梁清標、安岐等人之手歸入乾隆內府,再賜給皇十一子成親王永瑆。光緒年間為恭親王奕欣所有,並由其孫溥偉、溥儒繼承。後溥儒為籌集親喪費用,將此帖待價而沽,經傅增湘從中斡旋,最終由張伯駒以巨金購得。張氏夫婦於1956年將《平復帖》捐獻國家。

作者簡介

陸機(261年至303年),字士衡,吳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區)人。祖陸遜、父陸抗,都是東吳名將。少負才名,工詩文,與其弟陸雲合稱"二陸",是西晉著名的文學家。代表作為《文賦》,另有《君子行》、《辨亡論》等詩賦著述。 公元280年(晉太康元年),隨着晉的東征、吳的覆滅,陸機、陸雲被俘後徙於壽陽(安徽壽縣)。281年,得晉帝寬容,扶柩回鄉,在華亭故家苦讀十年,從而漸有文名,於289年(太康十年)被召征入洛。在洛陽受到曾官居太常又是文壇領袖張華的賞識,引為知交,廣為推薦,得闢為祭酒,累遷太子洗馬、著作郎。後隨司馬晏出征淮南,任郎中令,又入為尚書中兵郎,轉殿中郎。晉室"八王之亂"起,陸機未能遠禍,僅以遇赦得免。嗣後歸依成都王司馬穎,拜為參大將軍軍事,又薦為平原內史,故史稱"陸平原"。至303年(太安二年),成都王穎、河間王顒舉兵討長沙王乂,陸機被任為前將軍前鋒都督,兵敗,收捕於軍中,夷三族,與弟陸雲同時被殺,時年四十三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