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平定

来自 汇图网 的图片

平定隶属于山西省阳泉市,位于阳泉东、南部,太行山西麓,东邻河北井陉,南接山西昔阳,西连寿阳,东北同盂县接壤,西北与阳泉市郊区毗邻,地理坐标为东经113°26'~114°03’与北纬37°37'—38°04'之间。县城距阳泉市区9千米,距省会太原127千米。面积1394平方公里(2013年),辖8镇2乡,人口33.68万人(2011年)。.2011年,平定县地区生产总值61.66亿元。平定县有娘子关、冠山、开河寺、固关长城等著名景点

目录

历史沿革

夏代天下分为九州,平定属冀州。 [1]

西周初年,冀州分为幽、并二州,平定县属并州。周成王时,灭唐国,封其弟叔虞于唐地,平定县地在唐国东境,至叔虞之子指晋水名国,平定县属晋国。

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平定成为赵国属地。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平定属太原郡。

汉承秦制,至汉武帝时,始置上艾县,县治今张庄镇新城村,仍归属太原郡,后改为"石艾"。这是平定境内最早的设县治所。

东汉末年,郡国并行,冀州之域分为三郡六国,平定属常山国(今河北省元氏县西北)。

三国时,属并州乐平郡(今昔阳)。

北魏建国元年(386年),改上艾为石艾;太平真君九年(448年),又恢复上艾之名。

隋代初年,该县属辽州(今昔阳县西南),不久划归并州太原郡。

唐代时,该县曾为京畿道属县,武德三年(620年)归辽州;武德六年(623年)划归受州(今阳泉市赛鱼);贞观八年(634年)废受州,石艾直属太原府;天宝元年(742年),更名广阳,将县治迁至广阳村(今属昔阳县)。

五代十国时期,战争连绵,广阳先后为后梁、后唐、北汉所辖。五代时期,本县属北汉。

北宋初年,宋军攻取北汉,首先攻下广阳。公元979年,广阳县改为平定县,并迁县治于今上城,营造了大城中套小城的上下重城。

金代时,平定升为州,属太原支郡,领平定、乐平二县。

元代,平定州属冀宁路太原府。

明代,冀宁路改为冀宁道,仍归太原府。

清代,平定州升为直隶州,属省辖,领寿阳、乐平、盂县三县。

民国初年,改直隶州为县,属冀宁道。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0月,日军入侵平定,大好河山遭蹂躏。铁路、公路沿线驻有重兵。为抵抗日军,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抗日根据地,平定开始一分为三。以正太铁路为界,路北建立了平定(路北)县抗日民主政府,属晋察冀边区;路南以平辽公路为界,建成立了平东、平西两个抗日民主政府,属晋冀鲁豫边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平东、平西两县合并为平定(路南)县。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5月2日,平定县全境解放,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8月,路南、路北两个县政府合并,成立了平定县人民政府,属榆次专区。

1958年8月,平定县撤销,归入阳泉市,称为郊区。

1961年4月,又重新恢复平定县建置,属晋中专区。

1983年9月,平定县改为阳泉市属县。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90年末,平定镇辖7镇、12乡:城关镇、东回镇、张庄镇、锁簧镇、南坳镇、冶西镇、娘子关镇、石门口乡、岔口乡、马山乡、潺泉乡、古贝乡、南阳胜乡、槐树铺乡、柏井乡、维社乡、岩会乡、黄统岭乡、巨城镇,共有7个居民委员会和323个村民委员会,人口319298人,人口密度237人/平方千米。

2000年,平定县辖8个镇、11个乡:冠山镇、冶西镇、锁簧镇、张庄镇、东回镇、柏井镇、娘子关镇、巨城镇、石门口乡、岔口乡,维社乡 、 南阳胜乡、古贝乡、 柏井乡、马山乡、潺泉乡、槐树铺乡、 岩会乡 、黄统岭乡。

截至2013年,平定县辖8个镇:冠山镇、冶西镇、锁簧镇、张庄镇、东回镇、柏井镇、娘子关镇、巨城镇,2个乡:石门口乡、岔口乡,318个行政村。

人口

截至2011年末,平定县常住人口为33.68万人,比2010年末增加0.16万人。2011全年出生人口3534人,人口出生率为10.51‰;死亡人口2252人,死亡率为6.7‰;自然增长率为3.81‰。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6:100。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