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峰鎮
平峰鎮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西吉縣,2003年由三合鄉和原平峰鄉合併組成,位於縣城西南43公里處,與甘肅靜寧、會寧兩縣相毗鄰,總面積192.72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100米,屬於乾旱貧困山區,全鎮下轄23個行政村15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8732人(2017)。
目錄
概況
西吉縣轄鎮。位於縣境西南部,南與甘肅省相連。總人口18732人(2017)。轄平峰、中岔、葛岔、張武、西坡、金塘、高趙、民和、八岔、權岔、焦灣、沙窪、陳灘、三合、王慶、下坪、張新堡、李營、李堡、王垴、廟坪、沿坪、李岔23個行政村。
沿革
原分屬靜寧、海原、隆德、莊浪四縣。1942年劃入西吉縣,並設三合鎮、平峰鄉。1958年改為和平(後改平峰)公社。1961年設立三合公社(駐三合鎮,轄7個大隊)。1983年改鄉。1996年,平峰鄉面積105.1平方千米,人口1.8萬人,轄平峰、張武、葛岔、中岔、南灣、沙岔、焦灣、權岔、八岔、民和、西坡、高趙、金塘13個行政村;三合鄉面積84.8平方千米,人口1.3萬人,轄三合、李岔、張新堡、下坪、王慶、李營、李堡、王垴、廟坪、沿坪10個行政村。2000年,三合鄉11729人,平峰鄉15486人(均為五普常住人口)。2003年,撤銷三合鄉,併入平峰鎮,鎮政府駐原平峰鄉駐地。
【2014年代碼及城鄉分類】640422102:~200 121平峰村 ~201 220中岔村 ~202 220葛岔村 ~203 220張武村 ~204 220西坡村 ~205 220金塘村 ~206 220高趙村 ~207 220民和村 ~208 220八岔村 ~209 220權岔村 ~210 220焦灣村 ~211 220沙窪村 ~212 220陳灘村 ~213 220三合村 ~214 220王慶村 ~215 220下坪村 ~216 220張新堡村 ~217 220李營村 ~218 220李堡村 ~219 220王垴村 ~220 220廟坪村 ~221 220沿坪村 ~222 220李岔村.[1]
地理
平峰鎮,全鎮主要農作物有小麥、 玉米、土豆、豌豆等。西(吉)平(峰)公路穿鄉境。境內有平峰、金塘兩處集市。2006年有耕地7457公頃,農作物播種面積9511公頃,糧食總產量11491噸,人均有糧353公頃,農民人均純收入1949元,牛存欄5820頭,羊存欄7213隻,豬存欄9893頭。
基本信息
鎮黨委、政府始終把發展特色產業作為調整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的一條主要渠道來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馬鈴薯產業
種植馬鈴薯70425.1畝(任務70000畝),其中優質脫毒專用薯36851.1畝(任務36700畝);標準化栽培18238.9畝(任務18200畝);村村建立500畝以上馬鈴薯示範點一個。
草畜產業
落實多年生牧草當年新種4570畝,更新種植5340畝,落實禾草20850畝。加強畜群結構的改良,其他大家畜養殖戶向養牛戶過渡,養殖技術不斷提高,科技含量逐步增強,養殖數量逐年增大。力爭年內達到6500頭。
勞務產業
年內力爭輸出勞務7700人。已輸出務工人員3264人,占總任務的43.9%,其中有組織輸出1287人。新開闢勞務基地4個,與莆田市郭氏鞋業有限公司和三威鞋業有限公司簽訂了對口勞務協作協議書,預計年內勞務收入達1413萬元。
制定扶貧規劃確保項目落實
該鎮陳灘、張武、金塘、廟坪、李岔5個村被確定為全區第二批"整村推進"村,根據各村的實際情況和發展需要,制定出了每村的扶貧規劃,區、縣定點幫扶單位按照幫扶工作安排深入包扶村組,積極開展幫扶工作。全鎮的貧困面下降了2%。
建設新農村示範村改善群眾生活條件
2006年該鎮將加大危房危窯力度,按照對救助戶補貼8000元,扶持戶補貼3000元,救助戶中的殘疾戶將增加補助1500元的標準,對救助戶65戶(其中殘疾戶12戶),扶持戶115戶進行新建住房。在新建住房的同時,整合資源,實施"一池三改"工程,並與綠化村莊、淨化院落、美化環境同步實施,徹底改變"只見新房不見新村,只見新村不見新貌"的局面。
昔日平峰鎮
歷史上的平峰鎮
平峰鎮,雖然它被聯合國列為最不適宜於人類居住和生存的地方之一,但在歷史上卻歷來是兵家必爭的重要戰略之地。古時,平峰鎮一直是抵禦外侵的天然屏障和重要的農耕商貿集散地,卻鮮有完整史料記載。戰國時期,由於諸侯之間的紛爭,出現楚、秦、燕、齊、韓、趙、魏等較為強大的諸侯國家。它們之間經常有各類衝突發生,為了互相防禦,便在自己的領土上修築起一道或數道高大的城牆。據考,戰國時的秦長城,曾在今西吉王民、將台等地經過,最後進入清水河谷之開闊地帶。而平峰鎮距離將台、王民等古長城遺址只有三四十公里,其軍事戰略地位顯而易見。
平峰鎮
平峰鎮,屬西吉縣所轄的一個鎮,東連王民將台,南與甘肅的三合鄉、原安鄉等地相鄰,西邊是甘肅靜寧縣的老君坡,周邊分別是甘肅的靜寧縣和會寧縣。民間有一個說法,說這裡是個"五竄頭"的地方,意為各種地方的人頻繁交往的地段。但因行政區劃歷史沿革複雜多變,它常處於交叉管理或兩不管的境地,因而很難以單一的區劃身份存在。撇開西吉縣建制之前變換不一的行政區劃不說,僅1942年西吉縣建制前後,平峰鎮就分別有不同種區劃身份。1938-1941年期間,因反抗國民黨統治的起義不斷,國民黨為加強其統治,於1942年置西吉縣,將平峰鎮(當時屬甘肅隆德)和蒙宣、興平、將台3鄉劃歸西吉縣;1949年解放後,廢除保甲制,實行區鄉村制,全縣分為6區52鄉,其中平峰屬第四區,轄平峰、金塘、民和、高窪、陳灘、興平、關川、王民等8鄉;1952年7月,劃出平峰區的興平、王民、關川3鄉,重新組建了新的區劃;1956年,撤銷平峰、硝河、單民3個區,原平峰區所屬的金塘、民和、高窪、陳灘4鄉撤銷,轄地併入平峰鄉,劃歸興平區;1963年3月,設置蘇堡區,轄蒙宣、田坪、大坪、平峰、紅耀、三合6個公社;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發,平峰改名稱為平峰公社;1983年12月,平峰公社體制改革,改為平峰鄉;2003年由三合鄉和原平峰鄉合併組成新的平峰鎮。
紅色革命旅遊資源
地理位置
平峰鎮地處西吉縣西南,與甘肅省靜寧縣、會寧縣毗鄰,海拔將近2100米,地勢險要,交通相對便利,是進入寧夏後轉東上或北上的重要通道之一。這裡不僅是重點設防的制高點,也是絲綢之路沿線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極強的軍事戰略意義。明末清初以來,尤其在民國中後期,幾乎所有地主和家道豐盈的大戶家族,為了躲避土匪搶劫和戰亂,都組織村里人在山頭築造了堡子,用於住人,而在平峰梁的山上築造堡子抵禦土匪等外患,自然也不例外。但平峰梁的堡子,因為戰事滅絕,已無從考證是何人所為,只剩下清晰可見的土築板牆,似乎是一道無法癒合的流血的傷口,成為某段特定歲月的見證。而當我們尋找紅色革命足跡的時候,平峰鎮始終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地方。
紅色旅遊資源
1936年10月9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第四方面軍在甘肅省會寧縣勝利會師,譜寫了紅軍長征勝利的歷史新篇章。10月21日,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北上到達今西吉平峰鎮(當時屬甘肅隆德),第二方面軍總指揮賀龍、政委任弼時、副政委關向應及隨從第二方面軍行動的原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與紅軍第一方面軍一軍團代理團長左權、政委聶榮臻、政治部副主任鄧小平親切會面。然而,據《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資料選編》記載,當時國民黨軍隊"胡主力已集結靜寧、莊浪一帶地區、一部集結蓮花鎮、秦安之線,並準備向單家集、平峰鎮、翟家所之線攻擊前進。"面對這一複雜的形勢,紅二和紅一方面軍在平峰鎮會師後立即召開了簡短而重要的會議,將台堡、興隆鎮會師作了研究和部署,在這極其不利的情況下,紅軍率領部隊且戰且走,奪路前進,於22日,紅一、二方面軍在將台堡勝利會師。
紅軍剛進入平峰鎮,飽受戰亂之苦和土匪搶奪劫殺的人民,跟躲"國民黨軍"、躲"土匪"一樣躲着紅軍。但事實是,紅軍長征經過平峰鎮,不但對地方人民秋毫無犯,還傾其所能幫助當地人民,建立了魚水情深的軍民關係,讓平峰鎮的人民從國民黨軍閥統治、土匪四起、惡霸盛行的戰亂中徹底明白,紅軍才是真正的人民軍隊,人們便開始愛護紅軍,擁戴紅軍了,並且還留下不少佳話。
這次會師,令二萬五千里長征,在平峰鎮留下了永恆的一幕,它為紅軍充滿傳奇、史無前例的歷史壯舉的完成,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可以說,沒有平峰鎮的勝利會師,就沒有將台堡會師的出現,它為我軍戰略力量的聚合和集中做了重要的鋪墊。
60年後,也就是1996年10月20日,"中國工農工軍長征一、二方面軍領導人會面平峰鎮紀念亭"建成並舉行落成典禮,被設為西吉縣第二批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且舉行了掛牌儀式。
命運多舛的平峰鎮
秦漢以後,西吉縣平峰鎮這一片綠樹叢林又人煙稀少的土地,因為戰亂和移民的開發,導致森林和草原植被嚴重破壞。尤其明末清初以來戰爭和地震的破壞及移民無休止的開發,使得這一地區"荒地盡耕,孳牧遍野",雖然在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曾頒布禁伐令,"不得輒放百姓入蕃取柴燒炭",但對宋朝官兵大建堡寨和屯田開荒並未加以限制,及至清末則已是"山則童山,野則曠野,薪已如桂,設有機警,何以聊生",呈現一種破敗荒涼的景象。
由於種種原因,平峰鎮似乎總是在改變着名分,也在被動地變換着自身的版圖。也許正因此,在這片土地上發生的好多事情,不管是好是壞,自然就成為被歷史所遺忘的角落。[2]
相關視頻
平峰鎮節目在西吉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