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平羅玉皇閣
圖片來自richinfer

平羅玉皇閣,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平羅縣,是當地的一處道教寺廟。該寺廟始建於明朝洪武年間,於清朝光緒年間正式改為玉皇閣。此後1939年時,該玉皇閣曾得到擴建。1963年和2013年時,該玉皇閣分別被列為寧夏回族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目錄

歷史介紹

平羅玉皇閣的現址在明朝永樂年間為一座白龍廟。清朝光緒初年時,當地大旱後迎來降雨,當地居民認為這是在白龍廟祈雨成功的結果,於是將白龍廟改建為玉皇閣,這次修建由道士閻閣璧主持修建,主要修建了一座八仙殿和一座2層建築。1934年,孫殿英率軍進抵寧夏,與馬鴻逵的部隊展開戰鬥,雙方在平羅戰役中,馬鴻逵所屬部隊占據玉皇閣對孫殿英軍發起反攻,並最終擊退對方。1939年,為了紀念這次戰役的勝利,馬鴻逵派人擴建了該玉皇閣,這次擴建由平羅商務會長丁福潤主持,平羅商務會會員楊生業和趙興業負責修建,除北側的一處院落之外,還贈修了南側的一處山門樓。建成後的玉皇閣每逢清明節和重陽節等傳統節日均會承辦規模頗大的廟會。

結構

平羅玉皇閣位於平羅城北大街西側,整體建築建於一座南北長98米、東西寬39米的土質基座上,基座由南向北逐漸抬高,南側高1.6米,中間高9.6米,北側高10.2米。整座玉皇閣由山門樓、八仙殿、一座2層樓和一座3層樓作為主要建築,最高處位於3層樓處,加上基座高達27米。

整座玉皇閣坐北朝南,在門前15米處東西兩側各立有一根15米高的旗杆,旗杆插在邊長1.2米、高1.6米的正方形石座正中,頂部配有雕花斗,最頂端有陶瓷帽,整體為黑色,向上突出,形狀尖扁偏圓。山門前有8級台階,中門頂上有一座高10米、平面為邊長6米的正方形的觀音閣,建造於高1.6米的台基上。山門後為300平方米的庭院,兩側各有3間廂房,上房為淨面積120平方米的八仙殿(城隍廳),八仙殿後側的兩邊各有一座配殿,其中東側為觀音殿,西側為娘娘殿。八仙殿和配殿之間各有一條寬1.5米的10級登高道,2條登高道的頂端向玉皇閣的中軸線轉彎有一條5級台階的鑽門,鑽門的對面各建有1座小樓,東側為黃虎靈官樓,西側為黑虎靈官樓。

鑽門內側建有蘭天門,蘭天門內為130平方米的院落,兩側各有3間廂房,廂房北側各有1座小鐘樓。兩排廂房後側各有5間小房。上房為一座2層樓,下層3間,房屋前後用木格隔開,前側是三清殿,後側為斗母宮。上層為玉皇的高閣,四面均有1米寬的走廊,外側有1米高的雕花木欄杆。

2層樓後為一座南北寬9米,東西長17米的小院,東西各有一座10米高的2層樓閣,下層均為八仙閣,東側樓閣上層為文昌閣,西側樓閣上層為關帝閣。小院上房為一座3層樓,下層為5間房,被分割成3個殿,中間是無量殿,東側為三官殿,西側為洞賓殿。無量殿後側正中開有一扇大門,門裡兩側各有一條18級樓梯直達二樓。二樓上房正中間3間為三皇殿,兩側各半間為樓梯室,內有14級樓梯直達三樓。二樓東西兩側有從文昌閣和關帝閣延伸而來的八面天橋相接,橋寬1米,兩邊各有1米高的雕花木欄杆。三樓共有3間,是三母殿。三樓四周有1米寬的走廊,外側為1米高的雕花木欄杆。3層樓的樓頂為五鳳朝陽盤龍頂。

玉皇閣內的樓的樓閣角均為張口飛龍翹角,下方掛有垂條風鈴。樓頂四面全部有飛檐,廊下均有掛方,配有升斗、鵝脖和垂條。掛方為機方、花方和照面方組合而成,不同的方有不同的花紋和雕刻。樓閣內根據用途不同配有不同的神魔佛像。此外,清代修建的2層樓和八仙殿上方的瓦為清灰布瓦,1939年修建的3層樓和山門等建築則為黃色琉璃瓦。

保護

1959年,平羅縣人民政府將玉皇閣重新粉刷後改建為農業展覽館,並派專人守護。1963年2月玉皇閣被寧夏回族自治區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9年,玉皇閣的基座被雨水沖毀多處,平羅縣文教局派人對其修復。1985年,平羅縣人民政府再次撥款修繕了玉皇閣,並且這次以玉皇閣為主題,建成了玉皇閣公園。2000年,平羅縣人民政府投資200餘萬元,對玉皇閣進行修繕,改造了周邊建築,開通了玉皇閣南路,恢復了玉皇閣的南大門,拓寬了南大門廣場。2007年5月25日,為了讓平羅玉皇閣能順利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平羅縣決定利用3年時間對玉皇閣進行搶救性維修。第一期工程計劃於2007年年內完工,共投資500萬元,重點工程包括將山門前移64.11米;對文昌閣進行落架維修,對玉皇閣主要殿宇樓閣屋面脊瓦進行防漏雨處理,更換琉璃瓦和青灰瓦、更換地面青磚等,此後的工程中還包括對玉皇閣四周與主體建築不協調的房屋及設施進行治理和改造。2013年6月,平羅玉皇閣被正式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