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廣州灣

中文名: 廣州灣

前 身: 法國租借地(殖民地)

名稱形成時期: 清朝時期

現 名: 湛江市

更名時間: 1945年

相關文獻: 《廣東通志初稿》

廣州灣湛江市的舊稱,其前身是法國租借地(殖民地)。「廣州灣」此名稱形成於清朝時期,據考證因南三島有「廣州灣」村坊而得名。

歷史悠久的湛江是粵西地區最大的城市,因其靠海,在近代有一段被西方國家統治的往事。

1899年,湛江市區被法國「租借」,當時名字叫「廣州灣」,對外貿易曾繁盛一時。

1943年,廣州灣為日軍占領。1945年抗戰勝利,廣州灣回歸,從此定名為「湛江」。[1]

目錄

名稱由來

「廣州灣」三個字,學者在學術上研究得較為清楚。但對於廣大市民來說還是有不少困惑。就湛江人們所提到「廣州灣」三個字,一般來說有兩種答案。一是認為「廣州灣」是「廣州」;二是認為是法國人租借湛江時所留下的名字。

在研讀有關湛江文史資料時,看到不少的文章是這樣寫的:以前湛江地委一位領導控訴法帝入侵湛江所作的詩:「洲字被刪三點水,港灣被奪不歸還。」換句話說,人們認為湛江以前稱「廣洲灣」,而「廣州灣」是法國製造出來的產物。

其實,早在478年前,「廣州灣」作為地名就出現今我國的古籍上。它屬於「白鴿水寨」的一個分哨所,由電白「神電所」管轄。

「廣州灣」地名最早出現於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廣東通志初稿》。明萬曆九年(1581年)《蒼梧總督軍門志》中的「全廣海圖」第四圖吳川縣南仙門港外為「廣州灣」,這是目前能見到的廣州灣最早出現在地圖上。到了清末時期廣州灣的「州」字,在古籍中同時出現了「州」與「洲」。

那麼,「廣州」又是怎樣來的呢?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一嶺南並建立政權,設置番禺城。三國時期,吳國的勢力已逐漸擴展到嶺南一 帶,公元217年番禺成為交州的治所。

公元246年吳國把交州分為「交州」和「廣州」兩部分,合浦以南稱「交州」,合浦以北稱「廣州」。廣州治所在番禺。這是「廣州」得 名的開始。

1840年,清政府實行對外通商政策,番禺作為當時中國僅有的對外口岸。那時番禺城尚無「廣州市」的稱謂,僅有當地人常將其稱作「省城」,導致外國人對於廣東的認識也限於番禺城內,故將「省城」直接稱作「Canton」。而「Cantonese」也隨之成為廣府人、廣東人和 廣州話的代名詞。直到1921年,廣東的省城「廣州府」正名為「廣州市」,至此「廣州」才成為中國的一個城市地名。

由此「廣州灣」是我國早就有的地名,與廣州無關,更不是法國租借時所留下的。明清時期「廣州灣」指廣東吳川縣南三都上面的一個「坊都-北顏島村」及其附近港汊海面(現湛江市坡頭區南三鎮南三區燈塔鄉所轄村落),範圍相當狹小,面積大約20平方公里。

歷史沿革

1898年起今湛江市區範圍(當時分屬高州府吳川縣與雷州府遂溪縣管轄)為法國租借,時名「廣州灣」。湛江市區在形成以前,其範圍分屬遂溪、吳川兩縣。

隋至唐初,今湛江市郊湖光鎮舊縣村曾先後為鐵耙縣、遂溪縣縣治。南宋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元兵南進,南宋王朝君臣從福建沿海岸南逃,宋帝趙罡因驚嚇病亡,趙昺即位於今東海島,硇洲島,升硇洲為翔龍縣;是時,今市區中最古老的城區赤坎也開始逐步形成商埠。明洪武年間至清雍正年間,曾先後在市郊舊縣村和東海島設置堪川巡檢司。

新石器時代中晚期至十九世紀末

今廣東湛江轄地遠在5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約夏、商之間),已有人類居住,秦始皇統一中國時,今湛江轄地歸屬象郡, 漢代,設徐聞縣轄整個雷州半島,並為合浦郡治。

唐代,「徙閩民於合州」(即雷州半島),南宋末年,元兵南進,閩、潮沿海大批居民從海路南遷,老市區赤坎開始成埠,元以後,沿海製鹽業頗興。明清兩代,手工業有較大發展,尤以葛布着名。

1897年

法國軍艦白瓦特號(Bayard)為避颱風闖入「廣州灣」(清朝廣東高州府吳川縣南三都田頭汛以南的一個村坊及其附近的港汊海面區域)。為這一深水良港而動心,獻書法政府租借「廣州灣」,揭開了廣州灣殖民地歷史的序幕。

1898年

3月,在中日甲午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瓜分中國的割地狂潮中,法國以「躉煤」為藉口,要求清政府允租吳川縣屬的海灣小村坊「廣州灣 」(今南三島內)。

4月,法國侵略者強占海頭汛(今霞山區),向內地拓地,遭到本地人民長達1年多的抗擊。

肆意向今湛江港灣的東西兩邊的內地擴張,引起遂溪、吳川愛國官紳和人民群眾的堅決抵抗,這就是有名的廣州灣人民抗法鬥爭,是近代史上中國人民反帝愛國鬥爭的組成部分。「千家炮火千家血,一寸河山一寸金」。郭沫若的詩句,是這一偉大鬥爭概括而形象的反映。

1899年

由於清政府懼外妥協,於清光緒二十五年十月(1899年11月),在法國脅迫下,簽訂了《中法互訂廣州灣租界條約》,將遂溪、吳川兩縣屬部分陸地、島嶼以及兩縣間的麻斜海灣(今湛江港灣)劃為法國租界,統稱「廣州灣」,劃入法屬印度支那聯邦範圍,設廣州灣行政總公使署,受安南總督管轄。

從此,廣州灣成為一個獨立的行政區域。其範圍:南部由原遂溪縣屬的通明港起向北至新圩沿官路為界至志滿,轉向東北至赤坎以北、福建村以南分中為界向東出海面,橫過調順島北邊水面至吳川縣屬的兜離窩登岸,再向東至西炮台河面分中出海,距陸地3海裏海面起,向 南沿硇洲島、東海島外海面直至通明港外3海裏海面止;陸地總面積518平方公里。首府初設於麻斜市。

法國人為紀念Bayard艦把廣州灣的中心城市稱為「白瓦特城」(Fort Bayard)。

1911年

廢麻斜市,行政首府遷西營市(今霞山區),並設赤坎市(現赤坎區)。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至1943年,廣州灣偏安一隅,獲得短暫繁榮。

1943年

抗日戰爭爆發後,沿海港口相繼淪陷,作為法國租借地的廣州灣(今湛江市區)偏安一隅,對外貿易和經濟發展繁盛一時。

民國32年(1943年)2月,日本侵略軍占領廣州灣,曾建立極為短暫的日偽政權。2月21日,日、法簽訂《共同防禦廣州灣協議》,廣州灣被日本占領。

日軍占領後廣州灣日漸衰落。

1945年

日本投降後,1945年8月18日,中國國民政府外交部政務次長吳國幀法國駐華使館代辦戴立堂代表中法政府在重慶簽訂《中華民國國 民政府與法國臨時政府交接廣州灣租借地條約》,廣州灣租借地歸還中國。8月22日,廣東省政府奉國民政府令,以廣州灣租借地闢為 省轄市,定名「湛江市」。

抗日戰爭勝利後,於民國34年(1945年)9月21日,我國同時從日法手中收回廣州灣,以原範圍劃設市治,定名為「湛江市」。

1946年

1月15日成立湛江市政府,為省行轄市,並隸屬廣東省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市府仍設於西營。

1948年

民國37年(1948年)3月改隸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49年

民國38年(1949年)5月,改隸第十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公署設於湛江。

12月19日,湛江解放,仍為省轄市;

1952年

11月起,先後歸屬粵西區行政公署湛江專區專員公署、湛江地區行政專員公署,並為南路、高雷、粵西、湛江地區公署所在地。地區行政機關設於赤坎;市行政機關設於霞山,市區大體範圍一直沒大的變化。

1983年

9月湛江地區與湛江市合併為市管縣體制的湛江市,為省直轄市,原湛江市設赤坎、霞山、坡頭4個區。中共湛江市委員會、市人民政府設於赤坎,市人大常委會、市政協設於霞山。

強租背景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以後,以「三國干涉還遼」為契機,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這時正是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的時候。

日本戰勝中國,大大刺激了西方帝國主義的胃口,瓜分中國已經成為他們的口頭禪。帝國主義的輿論掩飾不住他們對中國、中華民族的敵視、輕視和侮辱。

他們開始把中國稱為「東亞病夫」,說這個國家「正躺在死亡之榻上」,一些帝國主義者公開提出「分配這個病夫的遺產問題」,要把「瓜分中華帝國」問題提上議事日程。

當時俄、德、法三國自恃「干涉還遼」有「功」,爭相要求清政府給予「回報」,而它們得到的每一個「回報」,又成為英國、美國、日本要求給予「補償」的藉口。於是列強為控制和瓜分中國展開激烈角逐。它們競相向清政府兜攬政治性貸款,攫取築路權、開礦權;它們強租土地,長期占領,並且實行殖民統治;它們劃分勢力範圍,企圖瓜分中國。

從1897年底,列強在華掀起割地狂潮,它的起點是德國搶奪租借地膠州灣。所謂租借地,名義上是租借,實際上是搶奪,租借地的主權完全被帝國主義奪走。

1897年冬天,德國以在山東巨野教案中有兩名德國傳教士被殺為藉口,派遣遠東艦隊駛往膠州灣,占領沿岸各地,並於1898年3月6日逼迫清政府簽訂《膠澳租借條約》,強行租借膠州灣和灣內各島嶼,租期99年。德國有權在山東修建膠濟鐵路,開採鐵路兩旁30公里以內的煤礦。緊隨德國之後,俄國將軍艦開進旅順口,要求租借旅大地區,李鴻章等接受俄國賄賂,於1898年3月27日與俄國簽訂《旅大租地條約》,5月7日又簽訂《續訂旅大租地條約》,旅順口、大連灣及附近水面和以北一段陸地被俄國「租借」,租期25年。法國要求保持「東方均勢」,於1898年4月9日要求清政府將廣州灣作停船躉煤之所租與法國,租期99年。

英國也不甘落後,它看到法國要租借廣州灣,便在1898年6月9日逼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行租借九龍半島上後來被稱作「新界」的地面和附近海灣,租期99年;看到俄國租借旅大,就在中俄簽訂《旅大租地條約》的第二天,英國駐華公使竇訥樂向總理衙門提出租借威海衛的要求,並於1898年7月1日逼迫清政府簽訂《訂租威海衛專約》,強行租借威海衛及其附近水面、島嶼,租期與俄國租借旅大相同。

從1898年3月6日到7月1日,不到100天的時間裡,德、俄、英、法四國就攫取了中國從北到南五處重要海灣港口——旅大、威海衛、膠州 灣、九龍、廣州灣,建立租借地。在有關條約中,雖然規定租借地「自主之權,仍全歸中國」,但同時又規定,租借期內,中國不得治理,由租借國治理,這就在事實上把主權出賣給列強,而且列強不付分文租金。

這些租借地在帝國主義侵華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帝國主義確立、保持和強化在華勢力範圍的軍事基地,又是他們進行政治、經濟、文化等全面侵略的新據點,實際上是帝國主義割據中國領土進行直接統治的殖民地。

與搶占租借地同時,列強還公開在中國劃分各自的勢力範圍。劃分勢力範圍由法國開始。

1897年3月法國強迫清政府同意「永不將海南島讓與任何他國」,這就意味着海南島是法國的勢力範圍。這個辦法很快為其他帝國主義所 仿效。

1898年2月清政府與英國互換照會,不將長江沿岸各省「讓與他國」。4月,清政府又與法國互換照會,不將越南鄰近各省即雲南、廣東、廣西「讓與他國」。英國又要求不將雲南、廣東「讓與他國」。日本看到德國據有山東,便要求清政府不將台灣對岸的福建「讓與他國」。英、德和英、俄還分別簽訂協議,實際上承認山東是德國勢力範圍,長城以北是俄國勢力範圍,長江流域是英國勢力範圍。

這時候美國正在與西班牙爭奪菲律賓,顧不上參加對華勢力範圍和租借地的爭奪。但是它表示既不放棄菲律賓,也不放棄中國。

1899年9月、11月,美國先後向英、德、俄三國和法、日、意三國提出所謂在華「門戶開放」的政策,表示美國承認各國在華的租借地和 勢力範圍以及所取得的路礦權利,但要求各國對美國貨物開放權利,不實行差別待遇。

1900年3月,美國宣布它的主張為各國所接受。這表明各國在中國的爭奪在「門戶開放」的政策下聯合起來了。「門戶開放」政策實際上 是帝國主義侵略、宰割中國的一種同盟。

廣州灣是指廣東高州府吳川縣南三都田頭汛以南的一個村坊及其附近的港汊海面。

早在1701年7月,法國船「白瓦特(Bayard)號」由安非特里德船長帶領來到中國海面,遇颱風,停泊於廣州灣避風,乘機登陸窺探,見 地形重要,港灣優良,便探測水道,繪製地圖,返國時提交法國政府。法帝國主義早已有東侵的企圖,發現了廣州灣這個地方之後,向東侵略的野心加速膨脹。

在19世紀末的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法國奪取廣州灣的行動加快了:

1898年3月11日,法國駐華公使館代辦呂班根據法國外交部長哈諾德的訓令向清朝總理衙門提出四項無理要求,其四為:南省海面(按: 指廣東沿海海面)設立躉煤之所。

4月9日,法國指定:「中國國家將廣州(註:此時的『洲』已變成『州』)灣作停船躉煤之所租與法國國家九十九年」。4月10日,清政 府與法國互換照會,承認「同意租借廣州灣與法國,租期九十九年,租界四至另議」。

但中、法兩國政府尚未派員協商和簽訂租借條約,更沒有經雙方派員共同勘查和確定租借地界範圍,法國侵略者就迫不及待地於1898年4 月22日,派海軍准將福德·杜基吐魯英艦長兼司令代表法國政府以接收廣州灣為名,在法國遠東艦隊分隊司令吉戈特·德·拉·比道里愛爾中將的指揮下,悍然率領法國海軍「巴噶號」、「襲擊號」、「獅子號」等艦,載兵數百人,從安南(今越南)啟航駛過北部灣、瓊州海峽直航北上,從硇洲島東面撲來,以武力強占廣州灣。法國侵略者的這一暴行,有現存法國外交部外交文件第六七號為證:

海軍部長柏拿特(Besnard)上將致外交部長哈諾德先生(Hanotoux)函:

茲將鄙人頃收到遠東艦隊分隊司令吉戈特·德·拉·比道里愛爾(G. D. La BedoLLiere)海軍中將發來一電文之原文函送閣下閱覽。

柏拿特,一八九八年四月二十六日,巴黎

附:一八九八年四月二十六日發呈海軍部長電報

遠東艦隊總司令吉戈特·德·拉·比道里愛爾海軍中將呈海軍部長柏拿特海軍上將電:

我於今天——四月二十二日在廣州灣之東南南方位於雷州半島上(按:原文如此)的一個被放棄的炮台上升起法國國旗。

軍隊登陸時曾舉行慶祝儀式,巴斯葛號、襲擊號、獅子號在距離炮台六百公尺處排成行列拋錨,鳴放禮炮二十一響,鄰近村落居民來看熱鬧。

拉·比道里愛爾,一八九八年四月二十二日,廣西

法軍侵占吳川縣南三都廣州灣村坊後,不顧村民的強烈抗議,在老梁村紅坎嶺修兵營,建炮台,作為擴大占領的橋頭堡,迅速向現霞山、赤坎區擴展侵略領地。這激起人民的義憤,之後爆發了吳川、遂溪人民所進行的震驚中外的抗法鬥爭。

白瓦特城

廣州灣(湛江地區舊稱)是個古老的地名,早在明朝以前就已經出現。明、清兩朝以來,廣州灣一直隸屬高州府吳川縣南三都的行政區域,包含着南三島的十三村坊。1899年11月16日,大清國欽差廣州灣勘界大臣太子少保廣西提督蘇元春(有資料說蘇元春是欽差大臣)和大法國欽差廣州灣勘界全權大臣水師提督高禮睿簽訂了《中法廣州灣租界條約》,把原屬高州府吳川縣南三都的廣州灣大部分行政區域租借給法國,廣州灣從此成了法國的租界地,期限99年。後來,法國政府為了紀念「白雅特」號軍艦的功勞,還把廣州灣城雅稱為「白瓦特城」。法國入侵者在廣州灣的照片「白雅特」號:發現廣州灣。

據載,法國人最先發現廣州灣這一片天然良港,是源於一次海軍航道測繪。1897年,法國海軍有一艘名叫「白雅特」號(Bayard又譯作「白瓦特」號或「巴雅」號,是歷史上一法國騎士名字,1475-1524,被同代人譽為「大無畏而又無可責難的騎士」。)的軍艦在中國南海 沿大陸架的海面航行。一日,「白雅特」號航行到廣州灣的附近海面拋錨,發現了這片天然優良的港灣,於是便偷偷摸摸地深入廣州灣海窺探和測繪航道,繼而後來,白雅特號的艦長把這一重大發現報告法國當局。抗法鬥爭迫使法帝西退15公里縮至寸金橋(資料圖片) 另一種說法是法國軍艦「白雅特」號(或稱「巴雅」號)為避颱風闖入廣州灣,艦上官兵為這一深水良港而動心,獻書法國政府主張租借廣州灣。也有人後來記載稱:當年,法艦「白雅特」號避風入港,景美人怡,浪靜風平,水深港良,水手們歡喜得雞飛狗跳。是否是誇張的描述,則不得而知。

「巴雅」號(BAYARD)。該艦是法國巴雅級鐵甲艦的首艦,同級艦共兩艘,另一艘為TURENNE號。「巴雅」號1876年10月在布雷斯特開工 建造,1880年5月下水,1882年服役。該艦排水量5915噸(TURENNE為6260噸),艦長81米,寬17.45米,吃水7.62-7.67米。該艦配備8座 鍋爐,雙軸推進,輸出馬力4400匹,航速14-14.5節,載煤量400-450噸。該艦裝備M1870式239mm炮4門,193mm炮2門,140mm炮6門,3磅炮4門,1磅炮12門,另有2具356mm魚雷發射管。該艦側舷裝甲152-254mm,甲板裝甲203mm。編制人員451名。該艦於1883年加入法國東京分 艦隊,1884年8月隸屬於法國遠東艦隊,參加了中法戰爭,最後於1899年退役。光緒十年(1884)中法戰爭之役始,法軍攻台戰艦Bayard 號,乃司令官孤拔(Courbet)中將之旗艦。中法之役兩軍在台灣相持達八個月,法軍罹患瘟疫,1885年6月11日,孤拔憤死停泊於馬宮(澎湖馬公港)的旗艦拜亞德號(Bayard)。另傳1885年二月中法艦隊遭遇於浙海時,該艦放出的魚雷艇在十四日深夜擊沉南洋水師「澄慶」艦。法國廣州灣警察署舊址(今霞山公安分局大院)「白瓦特城」:如同「滿洲國」。

廣州灣村坊(現南三鎮燈塔村委會)被視為是「廣州灣」的發源地,1897年,法國軍艦闖進南三並租借廣州灣,揭開了廣州灣殖民地的歷史。法國政府侵占廣州灣後,命侵略軍一路繼續向西擴張,步步為營。他們一邊開山築路,修建港口碼頭,建屋造市,一邊瘋狂地開發和掠奪廣州灣豐富的物質資源,使得這座昔日默默無聞的小漁村終於發展成為中國南方一座着名的濱海城市。

對老一輩湛江人來說,「白瓦特城」如同「滿洲國」,是中國歷史的一道恥辱烙印。然而2001年6月中旬,在湛江赤坎區一家新開張的餐 廳竟冠名「白瓦特城」,一時間引起了湛江人的強烈憤慨。群眾紛紛投書報社,或打電話給電視台、電台,譴責這種以民族恥辱作賣點,傷害人民感情的不良做法。結果遭到國內輿論譴責,該餐廳後改名為「紅土地」。

有人提出用廣州灣市的名稱好像比湛江市的名稱更好。「高盧雄雞」無聲地印證着那段永遠不能忘卻的歷史恥辱法式建築:歷史的見證 法國人在湛江停留了整整45年,霞山海濱路一帶有許多法國人留下的西式建築,主要包括法國公署樓、維爾多天主教堂、福音堂、法國匯理銀行等,這些建築都是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房子,體現了當時法國流行的建築風格,充滿濃郁的文化氛圍。

人民鬥爭

光緒二十四年二月二十一日(1898年3月11日),法帝國主義向清政府提出「租借」廣州灣(即湛江)的無理要求,並於當年閏三月初二 (1898年4月22日)派出軍艦在遂溪縣的海頭汛武裝登陸,強占海頭炮台。對此,清政府卻委曲求全,屈膝投降,竟然派官員與法軍劃定 租界。法帝國主義入侵後,所到之處四出燒殺擄掠,妄圖擴大「租借」範圍。敵人的野蠻的暴行激起了廣大人民的極大憤慨,進而爆發震驚中外的抗法鬥爭。

光緒二十四年二月二十一(1898年6月19日)南柳、海頭、綠塘、洪屋(霞山區沿海一帶)等村民眾500多人在吳幫澤等的率領下首揭抗法義旗,歃血誓師,以大刀、長矛、木棍等為武器,攻打廣州灣的法巢。爾後,抗法鬥爭風起雲湧,湛江人民在代理知縣李忠珏(上海人)的支持下成立抗法團練,抱着「寸土當金與伊打」的信念,與敵戰鬥十餘次,打退了裝備精良的敵人的數次進攻。

但是,清政府卻向法侵略者節節退讓,欽差大臣蘇元春於光緒二十五年十月十四日(1899年11月16日)不顧人民反對,竟與法國海軍提督高禮睿簽定了喪權辱國的《中法互訂廣州灣租界條約》,把廣州灣租借給法國,期限99年。但懾於人民的反抗,法國不得不將租界西線從萬年橋(現遂溪縣新橋糖廠附近)退至赤坎西面的文章河橋(今寸金橋),租界範圍從縱深一百幾十里縮小至三十里。

這場波瀾壯闊的抗法鬥爭,湛江人民在中國近代史上譜寫了一首盪氣迴腸、可歌可泣的愛國主義詩篇,永遠激勵着後人為民族的強大富饒而奮鬥!

總公署三遷移

清光緒二十四年二月廿一(1898年3月7日),法國藉口英、俄、德等國於我國沿海均有租界,遂向清總理衙門提出照會「在南省設立躉船之所』』等四項要求。清朝政府屈於法國政府的壓力,於光緒二十四年三月三十日(1898年4月10日)同意法國政府的四項要求,答應將 吳川縣南三都的廣州灣租給法國作停船躉煤之所,租期九十九年,租界範圍待對該地查勘後商訂。

東營建立總公署

法國政府獲得清政府答覆將南三都的廣州灣租作停船躉煤之所後,不待兩國政府派代表勘定租界範圍,便迫不及待地先下手為強,於光緒二十四年閏三月初三(1898年4月22日)從越南海防派出遠東艦隊司令吉戈特·德·拉·比道愛爾海軍中將率領三艘軍艦:巴勘葛號、襲 擊號、獅子號,以泊船屯煤為藉口侵占廣州灣,在當時的高州府吳川縣田頭鎮的雷錫村、沙頭村、沙腰村、禮周村海灘登陸,並在廣州灣炮台附近拋錨。遠東艦隊司令即拍電報給法國政府,法國軍艦於1898年4月22日在廣州灣之東南方,位於雷州半島上的一個被放棄的炮台 上升起法國國旗。然後法國軍隊把「中國南營」招牌掛在廣州灣炮台,隨後鳴禮炮二十一響,在炮台周圍搭建帳篷營房,意圖通過廣州灣向北擴張侵占中國更多領土。法軍在靖海宮附近的紅坎嶺築炮台等,欲建「中國南營」。

《廣州灣租界條約》在腐敗無能的清政府簽訂後,1898年農曆5月,法國侵略者便在吳川縣麻斜(今屬湛江市坡頭區)建立廣州灣總 公署,並把麻斜改為「東營」。法軍在麻斜焚毀民房,剷平耕地,強占山地,推平陵墓,激起民眾義憤。村民陳躍龍、陳竹軒則與麻斜張魁開在三甲祠開會,決定發展麻斜民團,並把指揮部設在麻斜侯王廟。1901年5月初五,群眾便提早一天過端午節,天未亮時便在侯王廟 燒火做飯,飯後一千多人手持盾牌、刀叉、鋤頭、棍棒,趁法軍未醒時就包圍「東營」、廣州灣總公署和廣州灣紅坎嶺法軍營(南營),舉行示威抗議,要求其離岸。抗法烽火在南三都麻斜燃起,法軍被迫遷署。

廣州灣總公署首遷坡頭

迫於廣州灣群眾義憤,法國侵略者無奈將廣州灣總公署從麻斜遷出,移至坡頭。並在三甲祠周圍建立廣州灣總公署大樓、兵營、醫院(現坡頭鎮人民政府大院內),法文學校(現坡頭小學大院內)和法國公局(現坡頭衛生院舊址)。當時坡頭民團在三甲祠成立「民眾自救會」,使坡頭在這十年時間內,同時存在侵略與反侵略的司令部。抗法烽煙聚起,1902年的一天,「民眾自救會」在三甲祠集中,半夜出發掘斷溝尾橋和冷塘涵洞,致使法國侵略者公路交通斷絕。

法海軍肆意登陸海頭汛

法國侵略者為了進一步擴張,以達到他們侵占整個雷州半島乃至海南島的計劃。1898年6月19日,巴勘葛號、襲擊號、獅子號三艘法國戰 艦在雷州府遂溪縣海頭汛(現湛江市霞山區)登陸,法軍500名士兵迅速占領海頭汛炮台,在登陸點大榕樹掛起法國旗,築金雞紀念碑, 建兵營,打平樂、攻南柳。法國侵略者占領廣州灣後,到處燒殺掠奪。據光緒廿四年《知新報》第106冊《廣州灣近事匯志》載 :「法軍登陸後被其污淫暴虐者不可勝數。有不從者,則以死處之。附近土人,恨之入骨。」光緒廿四年七月十一日《昌言報》載:「(法人)直至遂溪縣屬海頭汛登岸豎旗,奪民牛馬。又因該處之民,不賣食物,大怒入市,捉鄉民十人至船。」法軍占領硇州島、東海島和廣州灣村坊等地後,並在海頭、沙灣等處建立兵營,駐兵增加到一千二百人,並加緊向遂溪縣內陸腹地進攻。法國侵略者的野蠻行為激起南柳、寶滿、黃略、文車、麻章、坪石等地群眾強烈憤恨,紛紛揭竿而起,進行反抗法帝鬥爭。

廣州灣總公署被逐出坡頭

法租界廣州灣總公署於1909年7月14日在坡頭的總部舉行占領廣州灣10周年和法國國慶大會。總公使柯德馬夫婦和東營、西營各營營官、 各區公局長全部列席。法國國防軍(紅帶兵)、保安隊(藍帶兵)和警察(綠衣兵)列隊兩旁,會場布滿三色法國旗,會場外設置一些侮辱當地華人的娛樂節目:「打沙煲」、「爬竹杆」等。三甲祠指揮部組織民眾自救會打爛沙煲,使沙煲內滿身屎尿的白鴨飛出,然後搶上主席台,並拔下法國國旗擦屎尿,新聞記者欲拍照,被柯德馬禁止。當地群眾萬人齊呼「打倒法帝國主義!」「廣州灣總公署滾出坡頭!」等口號,聲浪此起彼伏,震耳欲聾,氣勢有如山崩地裂之勢。坡頭人民堅持反帝鬥爭,一浪高於一浪。1912年端午節,坡頭農工商會各界代表又在三甲祠召開決定各行業於農曆五月十四日開始總罷市,驅逐廣州灣總公署。後來法帝不得不於同年將廣州灣總公署遷至「西營「。

廣州灣總公署「西營」告終

法帝為擴大侵略和被坡頭當地抗法力量所威迫,在其登陸的海頭汛地域將坡頭廣州灣總公署於1912年遷往「西營」(霞山區舊稱),其後於1925年建築廣州灣總公署大樓(位於現海濱一路)。法租界政府以此大樓作為圖謀侵略南中國擴張營盤的總部所在地,一直延續至1945年9月21日。法帝在廣州灣統治了47年之久。在統治時期內法國侵略者一直遭到高雷兩地人民(遂溪、吳川)的強烈憤恨和抗擊,軍心俱 下,難以統治廣州灣。

1945年,隨着抗日戰爭勝利,我國政府陸續接收各地的外國租借地。當時的國民政府外交部次長吳國禎與法國政府駐華大使館代辦戴立堂於中華民國十八年八月十八日(1945年8月18日)在重慶簽署「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與法國臨時政府交收廣州灣租借地專約」。並規定中法 兩國由中國外交部與法國駐華大使館各派一名代表組建中法混合委員會。其任務是協助當地當局,處理關於交收行政之一切緊急問題,採取一切必要步驟,給法國之文武人員,得在良好之狀況下,遣回本國。至此法租界廣州灣總公署大本營畫上了句號,結束了它的47年的侵略統治歷史。廣州灣比香港早52年,比澳門早54年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註:廣州灣總公署即今廣州灣法國公使署舊址

革命策源地

據悉,廣州灣(湛江)是辛亥革命的策源地之一,辛亥革命前夕,在廣州灣同盟會的領導下,南路、高雷地區也掀起了革命的浪潮。當年,廣州灣、南路、高雷地區有許多愛國志士追隨孫中山先生,拋頭顱、灑熱血,為中華民族的復興作出巨大貢獻。

民國建立之初,孫中山主持制定的《建國方略》,就提出建設獨立自主的鐵路和港口部署,更明確提出在湛江興建南方大港和修築連貫西南鐵路以及粵海鐵路大通道。今天,在湛江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在湛江人民的努力下,城鄉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湛江港已建設成為現代化大港口,邁進了億噸大港的行列,湛江通往全國各地的鐵路已建設,孫中山先生建設南方大港的願望得以實現。

貨幣流通

19世紀末,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先後被迫將香港和廣州灣分別租借給英國和法國,租期都是99年。英國占領香港後,港英當局在香港發行貨幣,以港幣為香港的本位幣,在香港範圍內流通,是香港市場的主要流通手段和銀行的信用工具。

而法國占領的廣州灣,其貨幣流通卻有點特殊。1926年,法國「東方匯理銀行」在廣州灣的「西營」(今霞山)設立了分行(這是廣州灣第一家近代銀行)。「東方匯理銀行」代表法國政府,在法屬殖民地地區發行了貨幣。當年,是以越南紙幣作為兌現法國通商銀元之用。廣州灣居民稱之為「安南紙」、「西貢紙」或「西幣」。

這些由法國「東方匯理銀行」發行的越南紙幣,成為了廣州灣的官方貨幣。但是在民間,由於當時廣州灣的經濟發展依賴於內地的經濟,與內地市場的關係非常密切,法殖民當局又沒有專門制定和頒布廣州灣的本位幣制度,所以當時的廣州灣其貨幣流通流域存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貨幣,並分別在各自的流通領域同時並存、流通。

法國人規定,凡在廣州灣與法殖民當局發生的一切財政稅收、經濟往來和錢銀收付,一律以「西貢紙」為準。廣州灣商民交納的各項稅款和罰款,如什麼米糧稅、土地稅、營業稅、牛皮稅、街市稅等,以及所有違警、治安、衛生罰金,都必須交納「西貢紙」。另外,在郵政電信局使用的郵電資信費,電燈局收取的電燈費等亦須交納「西貢紙」。法殖民當局給為其服務的各基層行政機構撥發的經費、工資,均是按越南幣來撥發。(資料記,1936年一元越南幣約折合毫銀二元六角至二元八角,一毫銀折國幣一元二角,一元國幣可換銅仙260枚)

但在民間,由於與內地經濟緊密聯繫,所以,內地市場流通什麼貨幣,廣州灣的民間商民也就收受什麼貨幣。當時的廣州灣商民一般樂意使用有內在價值的銀元鑄幣,對此法國殖民當局亦不干預,並予認可。所以廣州灣便出現了官方使用「越南紙」,民間使用內地銀元鑄幣的特殊貨幣流通現象。

1935年,民國政府實行紙幣制度改革,禁止白銀流通,並由「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農民銀行」等發行法定貨幣――「國幣」。「國幣」在內地使用了一段時間後,也開始少量流入廣州灣市場。直到抗日戰爭,大量外來人口、資金湧入廣州灣,使廣州灣人口激增,百業興旺,市場繁榮,「國幣」隨之大量流入廣州灣市場,整個廣州灣市場出現了以「國幣」為主,兼有毫銀、銀元、越南紙、港幣等多種貨幣同時並行流通使用是特殊局面。

1945年日寇占領廣州灣後,曾在廣州灣發行日本軍用票和汪精衛發行的偽幣(中儲券),但在廣州灣商會和市民的共同抵制下,無法流通。抗戰勝利,廣州灣回歸祖國,法國「東方匯理銀行」的「西貢紙」亦隨着法殖民統治者離開了廣州灣。

廣州灣市情

上海《申報》70多年前發表長文章描述廣州灣時期的赤坎市

20世紀30年代末,日本侵略已占領我國各地城市。偏安一隅的廣州灣成為我國內唯一的戰爭避風港,外埠難民蜂擁而至。上海《申報》於1938年刊登文章全面描述廣州灣市情。

上海《申報》文章載:廣州灣現為中國海陸交通僅有之國防路線。凡由港、滬、青、津轉內地或由內地轉滬、青、津道經其地者,實繁有徙。海轉原有太豐船務公司客輪專開廣港班。由港抵廣,約須行20小時。今怡和、太古、南華班客輪,亦多兼泊是埠。船價用港幣50元,房艙11元,大艙6元。泊船處無定所,可臨時詢售票處。廣州灣均泊西營海面。在港登舟,用划子需港幣5角,電船港幣1元,西營亦 須用划子駁渡。西赤兩地間可雇上汽車或搭小汽車、公共汽車直達,路程為12公里。雇小汽車價毫銀2.4元,搭小汽車僅需4角,搭公共汽車僅需3角。如雇一公共汽車,則需毫銀3.6元。

赤坎旅館,以寶石大酒店為最着,房價亦特昂,其次為大中酒店,房價較廉,且極幽靜通敞,實則規模最大,惟因系後起。且寶石乃太豐船務公司聯號,故聞望較寶石略遜,但旅居此地,可最得實惠。寶石在法國大馬路中段,大中在寶石右側新尾下街,臨醫院大馬路,余如海邊街之東華、美州、亞州、高州街之廣宏諸旅店,亦尚堪寓居。由於旅客突增,各旅店均宣告客滿。每須僱車攜帶行李之物遑然遍訪各旅館始定偕一寓所,或在廊下謀得一榻位。西營有法國旅館數家,國人行旅過彼處,無須投宿。赤坎寶石酒店兼備西餐及粵式茶點;大中兼備中餐;其他餐館有寶石右鄰之南路酒家,備粵菜,宜於小吃;新街尾之北極餐室,備西餐,惟其菜餚淡而無味,僅宜於吃茶點;另有新街尾牛皮街口之真真酒樓,亦為粵式小餐館,價廉物美,較南路實尤過之。

赤坎西營用幣有四種,一為毫銀,以雙角五枚作1元;一為中央銀行法幣,現以九折計算;交通、農民等票,且只能以八五折計算。天津 中國銀行及浙江地方銀行發票,絕對不用,與香港同。一為西銀行亦稱西紙,系法國銀元,值毫銀1.6元,一為港幣,值毫銀1.7元。物價均較香港廉。

赤坎設有市廳。法政府置公使於其地,管理市政。赤坎西營均辦有醫院。西營碼頭有法人所設「收出入口件頭稅處」,徵收貨稅。中國海關設有麻章分卡,於赤坎西半里許,通廉江之公路上驗收入口稅。別由粵財廳設遂溪稅務局於赤坎西部之寸金橋,驗收本省貨物。蓋赤坎原為遂溪縣麻章區屬地也。在赤坎、西營等廣州灣法國租地內,郵信須用法國郵票,外埠平信須用法郵票一角八分。寸金橋設有中國郵政局代辦所,赤坎及旅赤人士,多在此處設郵。赤坎法國郵政電報局在海邊街南端,西營在海邊霞飛大馬路郵政街口。寸金橋在赤坎法國大馬路西,僅隔一橋街,為遂溪縣界。橋之建設,實寸土寸金之意。法國電報,需每字西銀1元。旅客拍電報,可記寶石或大中酒店飭人至 遂溪代拍,只須貼車資4毫。

寸金橋有利行車公司,開行廉寸,廉陸、廉安及通達雷州各路之公共汽車。現行廉寸、廉陸路車,准上午8時在寸金橋開行,至正午12時 到達廉江、陸川同桂粵交界處之盤龍,票價毫銀5元。12時許,由盤龍接開掛省公共汽車直達鬱林,票價桂幣7.3元(法幣1元,合桂幣2元)。由鬱林至柳州,另有公路可直達,票價約桂幣16元。柳州以上,一切旅行常識,概可向香港或貴陽中國旅行社已籌設廣州灣分社於赤坎法國大馬路寶石酒店之對面,對於廣州灣之交能食宿情形,聞已有詳細之調查紀錄,當刊入得法及貴陽分社下期之旅行便覽。在赤夫購寸金橋出版之南路日報,也可有裨益。惟外省旅客入桂,內地人士由桂赴港,切忌帶地圖、照相機、望遠鏡及記載內地景物之日記,免招各地民團誤會,誤被拘禁。又在廣州灣各地,系靠右行車,行路讓車,亦須特別注意。又倘由得法載卡車在廣州灣登岸之禁令,方可實施,否則到埠時,將手足無措,受累不堪。廣州灣法國當局,於11月4日接奉越南政府訓令,基於國際某種善意,汽車在廣州灣登岸,概須 禁止。嗣於翌日經地方人士與法國當局商定,客車可解禁,卡車則仍不能通融也。至國內運輸事業,有中和運輸公司、大陸公司、大業公司、西南公路局、中華連運社籌在西營或赤坎組設辦事處,以後如卡車能由他路運入,商品之轉運,當仍不難力求便捷耳。

赤坎和西營,也用毫券,不過1元只值毫銀(即舊角)約6角5分至6角8分罷了。譬如乘寸金橋的公共汽車用的便是毫券。又雷海關總署, 也就是在麻章分卡西首。又三和街有紅棉酒家,也很公道,足使旅客光顧的。

廣州灣自1899年11月16日按中法《廣州灣租界條約》七款租借給法國,廣州灣法租界至1945年歸還中國政府,共長達四十七年之久。法租界廣州灣被劃分為四大行政管理區,(即赤坎區、東海區、坡頭區、硇州區)。後赤坎設市,市長由總公使委任。赤坎市因其與各縣為鄰,腹地較大,所以成為商業中心,海邊街(克里滿索街)即民主大道除開設金輔、錢莊外,出入口貨莊的批發商均集中於此。大通街則為百貨、布匹批發零售商。

大小煙館70多間

法殖民主義者為了刺激經濟的發展,加強對經濟掠奪,把廣州灣闢為自由港,不少商人乘機進行大規模走私,主要是「洋藥」(鴉片煙),還有煤油、火柴、布匹為大宗。法租界的赤坎市煙館、妓館、賭館林立,到處烏煙瘴氣,三害泛濫。法當局慫恿華人走私和販賣鴉片,貽害國民。為了擴大毒品的銷售,唆教一些人領取販毒牌照,一些只知圖利,不顧危害國民的商販,向法當局高價領取「一等門牌」(即販賣鴉片執照),開設煙館,赤坎大通街便有「裕源」、「生源」、「廣宏安」、「廣宏泰」、「福成」、「福隆」、「公德發」等。鴉片由印度走私運來分發以上各商號出售,門前貼有「公茶發客」便是此等經營。後來「萬國禁煙」,鴉片來源斷絕,則由陳學談、陳學森、簡紹初與澳門高可寧等人集般成立了「三有公司」,進行獨家專營。該公司開設在赤坎二馬路(即和平路),派人專程往雲南採運鴉片回廣州灣,經營生膏批發,或煮成熟膏分發西營、赤坎兩地煙店零售。此時,大小煙館約70多間。比較大檔的,有新街頭(即中興街)的「林記」、「澄香」,鎮台街的「泗來」。

妓館賭館大張旗鼓

法國當局唆使一些不顧廉恥之輩開設妓館。赤坎妓女大都集中在鎮台街、牛皮街、花園仔、豬笠街一帶,較為高價的是居住在鎮台街、花園仔,次之則居住在牛皮街,低價的則在豬笠街。抗戰期間,逃來廣州灣的人劇增,因而妓館又增闢麥牙街(即興漢路),並長期居住在大中酒店作為香巢。當時赤坎內大小妓館有數拾間(廣州灣共170多間)。

法當局公開而定期招標,當地有勢力的人物,高價投標就可以獲得合法開設賭館的專利權,成立賭場,當時美其名曰「俱樂部」。最初在街上掛着所謂「萬利俱樂部」、「兩利俱樂部」等招牌。其後在赤坎的舊菜市、米行街、民主大道(克里滿索街),幸福路等遍設賭館,在人煙稠密的地方還分有東南西北設一號館、二號館等。賭館總公司設在赤坎中興街中段(即原金橋服裝廠工場右鄰)。

運輸貿易盛極一時

法帝占據廣州灣,開埠通商,經常有輪船開往外洋,廣州灣便成為販賣人口(俗稱賣豬仔)出洋的中心港口。赤坎海邊街有大成行號等。一九二五年廣州灣商會成立,坐落於赤坎民主大道(克里滿索街)具有法式建築物的商會大樓,是廣州灣商人商事聚議的場所,廣州灣商會屬下的各行業公會有百貨、船務、圖書紙料,花紗布匹、國藥、西藥、糧油雜貨、魚欄海味、碾米、金銀、電影、京果、陶瓷竹木、柴炭、故衣什架、屠宰、土產代理、銅鐵製造、鐘錶修理、皮鞋皮具、割車轆膠、榨油、煙絲、炮竹、紡織等共三十個同業公會,會員共有一千零五十七人。潮州人陳斯靜當選首任會長。物流中心:畸形發展 一九四一年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淪陷,航運中斷,廣州灣盛極一 時的運輸業和貿易又告折騰。但此時各地難民紛紛逃來廣州灣,赤坎從原來四五萬有劇增到十萬人左右,在短短二三年間,一幢幢新樓拔地而起。赤坎的「南華」、「南橋」、「中南」、「大中」等都是這個時候興建的。

逃難而來的上海廣州香港等地商人,也把新的經營方法帶了進來,相爭在赤坎開設大酒店、劇院、舞坊、百貨、雜貨、銀號、金輔、珠寶商店等。各行各業應有盡有。赤坎有「南華」、「皇后」、「大中」、「寶石」、「京劇」、「中央」、「麗影」、「百樂殿」等。銀號有「大豐」、「道亨」、「道生」、「恒隆」、「超記」等。金輔赤坎有「大成」、「天成」、「周生生」等。圖書文具店有「商務」、「中華」、「世界」、「聯合」、「正文」、「大達」、「生生」、「國華」、「正華」、「光明」等。「金」字招牌的大商號,如經營進出口業務的辦莊有「泰亨」、「勝隆」、「和隆」、「利興」等,經營煙糖百貨業的有「覺盧」、「樣順隆」,經營火水(煤油)代理的有「祥泰莊」,經營藥材行業的有「永昌源」、「遂生祥」,經營西藥行業的有「利來」、「瑞福」、「新亞」、「五洲」等。赤坎的炮竹行業有:廣榮聲、生棧、光天德、公信隆、永隆、謙信、友恭興怡興隆等。三十年代是炮竹業的全盛時期,廣州灣各炮竹廠的製品全部外銷,輸出地除美國、加拿大、爪哇、澳洲等地外,還有安南(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當時各炮竹廠都在香港設有辦事處或聯號。向香港各洋行或辦莊接納訂貨單。

訂貨商行

捷成洋行、澤記洋行、利豐公司、裕安榮號等。廣州灣的五金業最早出現的是赤坎海邊街的「利興」、五金店,二十年代便開始經營。 赤坎也成了大西南客戶採購五金的物流中心,廣州灣是免稅出入港口,赤坎也成了各地商人南遷的經營地,中藥業也是比較重要的行業,固而赤坎也成了中藥銷往高、雷、廉、瓊及桂、滇、黔、川各省並遠銷東南亞各國的集散地。 中藥業分有生藥行、參茸行、成藥房、熟 藥店,也有中醫兼製藥的小廠店及藥家、藥中人(俗稱經紀人)和行商。中藥貨源大部分來自京滬漢川滇黔粵桂及港澳等地,諸如高麗參、東洋參、西洋參、摩犀、羚羊、牛黃等貴重藥品均經香港進口。成藥類如雷允上六神丸、施德之濟眾水、兜安氏吐瀉水、中法九一四藥膏等來自京滬杭地區。虎標萬金油、頭痛粉、宏興鷓鴣菜、雷天一六神水,檸檬精止痛散、潘高壽川貝止咳露,萬靈正金油、位元堂養陰丸、何濟公止痛散等來自廣州。對一般西藥片是靠船工或行商代帶進口。西土藥材是向藥家收購加工出售。

藥行

生藥行集中於赤坎勝利路、民主路、大通街;中成藥集中於中興街,參茸行集中於中興街、南興街。在赤坎較有影響的生藥行店有信義行、保太和、永昌源,其他生藥行店有:國華行、永興祥、僅發行,英記莊、永福祥、萬興盛、寶昌行、源豐行、永昌隆、南隆、南興隆、利記行、廣廉泰、乾泰行、廣益祥、廣益隆等。參茸行資金較雄厚的有天成泰、天生行、中元村等,其他一般參茸行有:萬炸堂、儀記行、大德行、大利行、萬利行、合生行、金山玉桂莊、安昌行等。中成藥房規模較大的有普濟檸檬精藥行,經理是普濟藥廠的老闆陳少泉夫人,該行在廣州一德路設有總廠。規模較大的還有萬靈藥房、新華藥房、泰和藥房等,其他中成藥房還有蟾蜍膏藥廠如伯氏藥廠、陳家濟藥廠、金盞銀盆藥廠、萬金藥房、中亞藥店房、鐵包金藥廠、痢特靈藥廠、惠群藥房、合群藥房、維信藥行,大廣州藥房、瑞生祥藥房、炳記藥房、新寧藥房等。老闆多是從新會、南海、廣州等上六府來的商人,也有本地下四府的商人。  旅店客棧:星羅棋布 抗日戰爭爆發後,沿海城市相繼淪陷,大批難民紛紛逃來廣州灣法租地避難,使廣州灣人口驟增。這時廣州灣的旅棧業達到昌盛時期,各旅店天天滿客,甚至偏僻街道和近郊的茅棚也租借一空。市區有些商店也轉行旅業,連九八行也兼營住客。旅店客棧星羅棋布、舉目皆是。

在赤坎有中山路(法國馬路)的「寶石」、「呂隆」、「歐亞」、「東成」、「南華」、「六國」、「華陽」、「粵南」。中興街(新街頭)有「大中」、「鴻發」。高州街有「宏發」。三和街有「赤坎」、「福華」。娛樂街有「永記」。光復路有「南橋」。民主路(克索里蘭街)有「美州」、「東華」、「永泰」、「亞州」、「德興隆」、「廉江」、「公發」、「江和」、「南安」、「芳華」。福建街有「森記」、「西安」、「兆來」、「合泰」、「新記」、「公利」。永紅路(永安街)有「長安」、「合和」。古老渡街有「合來」、「泰來」、「兆記」。天后街有「長友」、「全來」。平安街有「大同」。井街有「東發興」。東興街有「西成」。鹽埠街有「江南」。九二一路有「長春」、「集發行」、「華安」、「永裕行」、「江益」。興漢路有「東亞」。孝順路有「公發」、「劉記」。忠勇路有「成安」、「祥記」、「合興」。大德路有「梁興記」、「禮隆」、「玉成」。擁軍路(環市路)有「廉來」、「祥記」、「高興」、「榮發」、「福昌隆」、「祥隆」。環河路有「一面」、「和安」、「同安」、「榮記」、「英記」、「長江」、「民安」、「福安」、「壽記咕哩館」、「祥記咕哩館」。幸福路(港口街)有「悅來」、「桂記」、「又來」、「新聯興」、「東昌」、「民利」。勝利路有「廣源記」、「隆記」、「群興行」等八十餘間。

抗日戰爭爆發後,難民不斷湧入廣州灣,人口劇增,激增至六十萬。其中赤坎從三萬餘人增到八萬餘人。全國淪陷後,上海、廣州、香港等地大商人先後到廣州灣開設商號。

「商賈雲集,盛極一時」。1938年至1942年,隨着商業的迅速發展,金融也活躍起來,廣東省銀行首設辦事處於赤坎。民族資產階級開設了紡織、爆竹、機械、火柴印刷等廠家,

1943年建成裕大布廠,相繼興建了永明、利群、廣大、盧泰記等布廠,四十年代初辦的僑光布廠規模較大,生產夾紗布,日產布料達二百多還,銷往鄰近各縣及海南、廣西等地。

較大的爆竹廠有生棧、光天德、謙倍、永隆等廠家,生產的爆竹,絕大部分銷往國外。

民辦學校紛紛建立

1938年至1942年,赤坎寸金西(華界)成立的報館有《大光報》、《南路日報》,還有《南商報》、《雷州民國報》等,以廣州灣為主要市場,銷量頗大。二十年代赤坎法當局創辦法華小學,民辦的廣僑小學。三十年代初,新辦贊化小學、晨光小學。1938年至1942年,一批教師和各類專業知識分子逃難到廣州灣,赤坎市區新辦培才小學、維善小學、崇聖小學、慈光小學、進化小學、國本小學、培智小學、大同小學(後改為晴明小學)、韓江小學、遠光小學;四維中學、培才中學、贊化初中、河清中學、赤坎市立中學等。寸金橋西(華界)也新力了勤勤商學院和南強中學。赤坎有了公辦醫院,一般西醫多集中於寸金橋西(華界)開業。赤坎先後興建佛寺如清涼禪院、福壽山、青雲庵、持名靜庵、慈雲庵,雙青庵等。1940年赤坎教會建成,成為北美浸信會駐廣州灣的傳教中心。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後,全國掀起抗日救亡運動。同年8月,赤坎晨光小學校長,共產黨員許乃超發起組織「抗日宣傳工作團」,又創辦了《救亡》、《怒吼》等抗日刊物。1940年於赤坎附近建立豐原地下交通站,護送革命同志轉運抗日物資,傳遞敵我情報。

廣州灣事件

1943年4月9日,美國盟軍派遣「飛虎隊」習行隊9架飛機夜襲日本駐廣州灣海軍炮船。日本的炮船、軍事設施、軍需品及糧倉被炸毀,部分日軍被炸死,日軍兩架追擊的飛機在麻章圩上空被擊落。戰鬥場面激烈,時被稱廣州灣「珍珠港事件」。

據史料記載:1941年,夏威夷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受到重創,日本空軍「神風」敢死隊飛行團的炸彈重重砸向美軍艦隻,令島上毫無戰備的軍人慘遭滅頂之災的打擊,造成世界震驚的「珍珠港事件」。

1941年7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加緊南進,脅迫法國駐安南總督戴古簽訂《廣州灣共同防衛協定》,允許日本派出海軍商務委員 會常駐廣州灣,監督港口來往物資。1943年,日軍侵占廣州灣。日本侵略軍以48師團山田聯隊為主組成的獨立團混成第23團,約4000人,由旅團長河邊憲二指揮,從2月13日起向雷州半島襲擊登陸。16日拂曉,日軍約1600人、漢奸武裝約300人,在飛機掩護下分乘艦艇於廣州灣通明港(今麻章區通明漁港)登陸。2月19日攻占遂溪縣城,2月20日攻占寸金橋後,指揮官入廣州灣西營會見駐廣州灣法國公使署館長官杜麥克,交涉日、法「共同防衛廣州灣」事宜。次日,交涉日、法雙方在法駐廣州灣公使署簽訂《共同防禦廣州灣協議》,下午,日陸海軍分別在西營(今霞山)、赤坎同時舉行「和平進駐廣州灣」儀式,日本沒發一槍一炮便入侵了廣州灣。

1943年4月9日,美國盟軍為打擊日本軍國主義勢力,從雲南的空軍基地派遣「飛虎隊」飛行隊的9架戰鬥機南奔中國大陸最南端這個港口 城市,夜襲日本駐廣州灣的海軍炮船。呼嘯的戰鷹貼海面掠過城市上空,投下顆顆炸彈,炸沉了日本的炮船。轟炸機繼續轟炸日軍軍事設施,炸死日軍部分官兵,碼頭的軍需品及糧倉也中彈燒毀,日軍兩架追擊的飛機在麻章圩上空被擊落。戰鬥場面激烈,被稱為廣州灣「珍珠港事件」。

9月18日,來勢洶洶的國民政府軍飛機及盟軍飛機再次襲擊廣州灣,一艘日軍艦「竹江」號被炸沉,艦上的日軍全部喪命,續演廣州灣「 珍珠港事件」。

此後,國民政府軍與盟軍飛機多次襲擊廣州灣。1944年6月3日,盟軍飛機襲擊日軍遂溪機場,炸死日偽軍官兵300人。6月5日美國盟軍在 夜襲行動中誤炸當時名噪一時的廣州灣娛樂場所同樂戲院。炸彈響後,同樂戲院變成一片廢圩,焦煙濃罩四鄰、瓦礫殘磚堆下埋着無數屍體,血肉模糊。有一些殘肢拋出幾條街。同時,在轟炸中也誤炸了一些居民樓,其中就有我國着名書法家沈定庵先生的父親及家人全部罹難。沈定庵也被氣浪衝擊波拋上再落在另一條街的沙堆上,倖免於難。當時盟軍戰機也遭到日本炮火的猛烈射擊,美國兩架戰機被擊中,其中一名飛行員跳傘保住了性命,另一名飛行員被擊斃,被當地百姓埋葬于海頭圩荒地。1948年美軍方代表團從遙遠的太平洋彼岸美國飛赴中國。美國空軍搜索隊長史棟甫率員乘登陸艇抵湛,前往海頭圩拜謁在抗日戰爭中遇難的美空軍上尉勒氏墓。

震驚中外的廣州灣「珍珠港事件」被中外新聞媒體傳遍世界,也列入了美軍戰況錄。

廣州灣光復

2005年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勝利60周年,也是我國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及湛江從日寇鐵蹄下回到祖國懷抱60周年。湛江人民和全國人民一道,前仆後繼,浴血奮戰,終於打敗了窮凶極惡的日本帝國主義,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一歷史,永遠不能忘記。

從1938年起,日寇不斷襲擊、騷擾和侵略雷州半島沿海城鄉,進行飛機轟炸、掃射或登陸大肆姦淫掠殺。1943年2月20日,法國政府妥協 日本帝國主義,日法在法國駐廣州灣公使署簽訂《共同防禦廣州灣協議》,日本陸海軍進駐占領廣州灣,並正式出兵登陸侵占雷州半島,廣州灣遂淪入日寇之手,人民飽受日寇蹂躪。具有光榮愛國傳統的南路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奮起抗擊日寇侵略,展開了浴血抗戰,寫下了彪炳史冊的一頁。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侵占廣州灣的日軍在寸金橋頭掛起「投降」橫額。8月26日南京國民政府電令粵桂南區總指揮鄧龍光負責受降和接收,並委派李月恆到廣州灣籌建湛江市。國民政府軍第46軍175師徐即開進廣州灣,其他各師分赴雷州半島各地。9月21日上午9時,日軍代表渡部市藏向鄧龍光遞交投降書,廣州灣光復,重回祖國懷抱。日軍步兵1聯隊,炮兵1大隊,工兵、騎兵、輕重兵各1中隊解除武裝,計日軍官兵2530人,台灣籍士兵235人,步槍2574支,輕重機槍81挺,山炮10門,33式野炮4門,迫擊炮60門。次年3月13日日 軍俘虜2800人全部押運到海南島,集中海口遣送回國,侵略廣州灣及雷州半島的日軍全部離境。為紀念抗戰勝利和廣州灣光復,湛江市政籌建處將赤坎原「中國大馬路」易名為「九二一路」,「巴士基路」改名為「光復路」,這兩條路一直沿用至今,成了歷史的見證。1945年8月18日中法政府在重慶簽訂《中華民國政府與法國臨時政府交接廣州灣租借地條約》,宣布法國把1899年11月16日租借的廣州灣 歸還中國。根據這一條約,10月19日中法交接廣州灣儀式在原法國駐廣州灣公使署舉行,法國人統治47年的廣州灣正式交回中國。12月11日所有法籍官員、家眷、僑民,乘英國軍艦「加頓」號返越南西貢。

1946年1月湛江正式建市,飽受侵略者蹂躪的廣州灣更名為湛江市。

抗法舊址

1898年法國強租廣州灣後,為了擴大其租界範圍,派兵強占海頭汛、麻斜、硇洲,又多次進攻黃略、麻章、平石等處,他們還到處放火燒村,搶劫群眾財物,姦淫婦女,強拉民夫。海頭、南柳附近各村人民,不堪法國侵略者的殘虐,同年6至10月,以南柳為中心,團練自發 奮起自衛抗法,先後3次圍攻法軍海頭兵營,並多次與來犯法國侵略軍展開激戰,給侵略者以沉重打擊。終於迫使法國侵略者縮小了廣州 灣租界的範圍。


湛江人民抗法鬥爭舊址包括:湛江人民抗法鬥爭上林寺誓師處(原遂溪人民抗法鬥爭上林寺誓師舊址)、南柳人民抗法誓師舊址、抗法鬥爭麻章營部舊址以及遂溪人民抗法團練總部舊址,這些舊址在湛江人民抗法鬥爭中起着重要作用,並於1962年7月廣東省人民委員會定為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七子之歌·廣州灣》

聞一多(作於1925年)

東海(島)和硇州(島)是我的一雙管鑰,

我是神州後門上的一把鐵鎖。

你為什麼把我借給一個盜賊?

母親呀,你千萬不該拋棄了我!

母親,讓我快回到你的膝前來,

我要緊緊地擁抱着你的腳踝。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作品說明

1925年3月,我國現代著名詩人和學者聞一多先生寫下了名篇《七子之歌》,其中第五章是「廣州灣」。詩歌以擬人的手法,將我國 當時被列強掠去的澳門、香港、台灣、威海衛 廣州灣九龍旅順大連等七處「失地」,比作遠離母親的七個孩子,哭訴他們受盡異族欺凌 ,渴望回到母親懷抱的強烈情感。詩歌一方面抒發了對母親的懷念和讚美,一方面表達了對帝國主義的詛咒。

創作靈感

挖掘《七子之歌》文化遺產資源,是2009年3月廣東湛江市霞山區政協例會提案題中之義。這首為《七子之歌》中的「廣州灣」 一章譜曲,是在廣州灣艇仔歌原有曲調基礎上新創,從而形成現代式的廣州灣民歌,可用普通話或雷州方言演唱。力求較好表現其濃烈愛國思鄉之情,成為具有地方特色的愛國主義教育本土藝術形式。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