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黄花岗公园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又称黄花岗公园,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白云山南麓先烈中路,是为纪念1911年4月27日(农历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在广州三·二九起义中牺牲的烈士而建的。[1]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是广州作为近代革命策源地的重要见证,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纪念公园。 2016年9月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目录
历史背景
1907年5月,黄冈起义失败后,何子渊等领导人随即返回梅州。不久,萧惠长、江柏坚、姚竹英、张花谷等人身份不幸暴露,被迫走避箭竹顶茶场达半年有余。其中姚竹英在箭竹顶茶场住了半年多,萧惠长、江柏坚等人住了四个多月,丘逢甲为了营救革命党领导人及商量下一步行动方案,于1908年(戊申年)夏初,多次来到石马商讨对策,革命党人卒在何子渊、丘逢甲的疏通担保之下得以脱险。
嘉属革命党领导人何子渊、萧惠长、江柏坚等人不甘心“黄冈起义”之失败,不久又与广东兴宁石马人氏,同盟会领导人何天翰、何天炯等同志积极筹款,购买枪支弹药,参与筹划惠州和广州黄花岗起义。
1911年3月上旬,何子渊特指派石马刁田村的洪门兄弟陈文友负责和罗炽扬、严德明等人从香港运带驳壳枪18支、无烟枪17支,还有九响枪和弹药一批回惠州,拟在惠城起义,商船在大亚湾澳头靠岸时,遭巡逻清兵搜查,陈文友等人当场被捕,罗炽扬乘机逃脱。身份爆露后,严德明用革命大义说服士兵,兵勇们都尊称他们叫“革命先生”,戒备随之松懈,严德明乘夜色逃脱,陈文友被严密递解惠州。
案发后,同党严确廷偕惠州中学学生杨瑞廷驰往营救未遂。驻惠的广东陆路提督秦炳直凭直觉发现革命党人起事在即,遂密令捕获严确廷,随后专船押解陈文友、严确廷到广州,密囚于南海监狱。
1911年3月29日,黄花岗起义爆发,黄兴等革命党人围攻广州督署事败,文友闻之,在狱中连声哀叹“同胞可怜、同胞可怜……”,狱卒闻之应曰“是诚可谓不畏死者也!”。第二天,遂被斩于监狱门外。
起义失败后,黄兴负伤逃回香港,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被捕杀,死难的同盟会会员有名可考者86人,其中72人的遗骸由潘达微等出面收葬于广州东郊红花岗。潘达微并把红花岗改名为黄花,这次起义因而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花岗公园在广州市先烈路。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黄兴率12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广州发动武装起义,攻打两广总督,经一昼夜血战,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喻培伦等100余人牺牲。同盟会员潘达微冒险奔走四方,由慈善机构出面收殓遗体,共得72具,合葬于此。潘氏死后,亦附葬于此。
烈士陈文友、严确廷遗骸和“三·二九”死难烈士一同堆放于咨议局门前,后由潘达微收葬于黄花岗。1919年,审定七十二烈士第一批为56人,1922年,审定第二批为16人,1932年,审定陈文友等烈士13人,另立一碑,碑文为胡汉民所书。
经3个月的筹划准备,黄兴于8日在香港召开统筹部发难会议,将在广州举事的时间定在13日,并拟分10路进攻。由于温生才行刺孚琦,广东当局加强了戒备,加之部分款项、枪械未到,原定计划被迫延期。
1911年7月23日,黄兴潜入广州,成立起义指挥部。广东当局已风闻起义,加强了防备,并大肆搜捕革命党人,形势变得越来越不利。26日晚,黄兴召集会议仓促间决定起事。敢死队突入总督署,总督张鸣岐逃走,起义军焚毁总督署后,在东辕门外与水师提督李准的大队亲随短兵相接。起义军浴血奋战,东奔西突,终因兵力严重不足而溃败。
主要景点
浩气长存
竣工于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 正门牌坊长31米、宽3米、高13米。门额上以花岗石镌刻着孙中山先生题写的“浩气长存”四个贴金大字。从词义上说,浩气就是正气。
七十二烈士之墓
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同盟会发动广州起义失败,喻培伦、林文、林觉民、方声洞等100多人殉难,潘达微先生将收殓的72具遗骸营葬此地。
默池
建于1921年(民国十年)。默池正面正处在主墓道,是瞻仰、拜祭先烈必经之道。游客走上拱桥,由于斜坡的作用,便会不由自主地把头低下,就像低头默念,使人肃然起敬。
纪功坊
于1921年(民国十年)建成。纪功坊由前后各72块青石叠成崇山形,象征72烈士。这些青石分别刻上当时国民党海外各地支部名称和个人的名字,作为纪念他们捐款建设墓园有功的“献石”。纪功坊上的横额,是12个字的篆文:“缔结民国七十二烈士纪功坊”。由著名的革命党人 章炳麟书写。 献石堆顶上屹立着自由女神像,表达了要为建立自由平等国家而奋斗的革命思想。
红铁门石牌坊
公园南墓道入口。
黄花亭
建于1926年(民国十五年)。
龙柱
国民党安南党部于1926年3月(民国十五年献造)。用著名的连柱青石雕刻而成,高3米,柱身为倒卷的青龙,柱底为鲤鱼跃龙门。这对龙柱,体现了革命先烈为中华民族腾飞而奋斗的磅礴气势。
四方池
建于1921年(即民国十年)。当时民国菲律宾埠中国国民党第一支部、第二支部同敬献。池壁上刻着七十二烈士庐塘基(意思是房舍,有池塘)。
孙中山手植树
它出自孙中山先生手泽,是黄花岗墓园繁多的树木中最有历史意义的封植。1912年陵园初建时,两粤广仁善堂恭请孙中山先生手植松树四棵,这是仅存的一棵。
潘达微墓
潘达微,广东番禺人,1906年参加同盟会,三·二九起义失败后,他冒死发动广仁善堂收集烈士遗骸及以房契作抵押,购得东郊红花岗,是以秋日黄花喻烈士不屈的品格。从这以后,黄花岗之名沿用至今。
碑廊
碑廊里是后人为纪念缅怀死难烈士所立的碑。
墓园结构
公园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建筑规模宏大,园内300多米长的层级主干道两旁苍松翠柏排列有序。巍峨的正门为高13米的牌坊,上面镌刻着孙中山先生亲笔题词“浩气长存” 四个大字。园内有墓亭、陵墓、纪功坊、记功碑等。
记功碑上刻有历史缘由和烈士英名,顶部是高举火炬的石雕自由神像。
岗陵上安放着七十二烈士之墓,烈士墓构筑在岗陵之上,居于墓台当中,纪功坊峙立墓后。墓后的纪功坊上屹立着自由女神像,墓旁孙中山先生手植树苍劲挺拔。孙中山书“浩气长存”四字镌于墓坊。入门是宽敞的墓道,长200米。
墓道两旁苍松翠柏,烘托出满园黄花辉映碧血的庄严肃穆气氛。南墓道为碑林,镌刻有“自由魂”“精神不死”等碑文,字字语重千钧。两条3米多高的连州青石透雕龙柱,夹道相对。园内还有黄花井、黄花亭、默池、四方池、八角亭、黄花园及网球角活动服务区。
墓园建设
黄花岗原名红花岗,潘达微在安葬了烈士后,认为“红花”不及“黄花”一词雄浑优美,因此,在介绍烈士安葬情况的报道上,把红花岗易名为黄花岗。从此改名沿用至今。
1912年,广州军政府拨款10万元在原墓地建烈士陵园,孙中山亲自栽植了青松,并为墓园手书“浩然正气”四个打字。以后墓园还多次扩建。经核实,墓园收殓了喻培伦、林觉民等有姓名、事迹可考的烈士86名。
建国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陵园建设,筑起围墙,加强整治保护。1961年被国务院第一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和1986年政府两次拨款维修,使浩气重光,1986年被评为“羊城新八景”之一,名“黄花浩气”。陈运和诗《黄花岗》赞“你是部耐读的黄封面的书即使时间从这儿飞逝 但上面的标点仍凝满殷红的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