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藝舟雙楫
《廣藝舟雙楫》,一名《書鏡》,中國近代書法美學著作。康有為著。始寫於戊子(1888)年底,脫稿於己丑(1889)年底。以康氏萬木草堂刻本為最早,7年內印行18次,後因「戊戌政變」兩次奉旨毀版,然仍有抄本流行。辛亥革命後又有廣藝書局本、萬有書庫本等刊行。日本有名為《六朝書道論》的譯本。1981年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了校注本。
本書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目錄
內容簡介
《廣藝舟雙楫》共6卷,敘目1篇。其內容以總結和倡揚清代後期的碑學為主旨。他認為,書法藝術的美應是「能移人情」,不偏不淺,眾美皆美的。唐書獨尚體格結構,宋書偏重心趣意態,惟南北朝碑「各體皆備」,因而是書體之尊。在南北朝碑中,又以魏碑為最精妙,南碑之綿麗,齊碑之逋峭,隋碑之洞達,皆涵蓋停蓄,蘊於其中;而魏碑「凡後世所有體格無不備,凡後世所有意態亦無不備」。因此學書者不應摹擬屢翻失真的唐宋帖學,而應宗法魏碑「備眾美,通古今,極正變」,筆畫完好,精神流露的書法範本。另外,在天然與工夫的關係上,他要求「二者兼備」;在古質與今華關係上,主張「孔從先進,今取古意」;在健勁與險弱之間,強調「健者居先」。總之,《廣藝舟雙楫》使碑學真正成了有實踐有系統理論的一個流派,在中國書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介紹
康有為(1858—1927)原名祖詒,字廣廈(一作廣夏),號長素、更生。廣東南海人,人稱「南海先生」。光緒進士,授工部主事,「戊戌變法」的首創人物。變法失敗後一直持保皇改良的政治態度。著作共137種,大多為政治理論書,涉及文藝的有《書鏡》、《畫鏡》《文鏡》等。
相關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為書籍文獻的綜合性、科學性和知識性的工具書[1]。選收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綜合性科學、社會和人文科學、文學藝術的各個學科,以及宗教的名著和重要典籍。以一部著作,或一篇論文、作品為一條詞目;古籍[2]中個別篇章,習慣上認為有特殊意義的,也獨立設目。一部著作一般只在一卷出現。少數著作是幾個學科不可缺少的,在有關各卷互見。互見條目用(參見第 頁)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