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莊園經濟是一個名詞,屬於特定的專用術語。

世界三大漢語詞典分別是中國大陸的《 漢語大詞典[1]》(共13冊,5.6萬詞條,37萬單詞)、中國台灣的《 中文大辭典 》(共10冊,5萬詞條,40萬單詞)以及日本的《 大漢和辭典 》(共13冊,4.9萬詞條,40萬單詞)。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2],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目錄

名詞解釋

我國自春秋戰國私有土地制發生後,農民難堪生活重負而被迫出賣田地,富者承買兼併,所謂大地主,即由此而生。到了漢代,貧富階級,懸殊尤甚。《漢書》卷二十四上《食貨志》載董仲舒語:「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此系學者周知之事。及至東漢,「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船車賈販,周於四方;廢居積貯,滿於都城。琦賂寶貨,巨室不能容;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後漢書》卷四十九《仲長統傳》載《昌言·理亂》)由此可見,漢代地主經濟已表現出以農為本,兼事商貿之農商結合特徵。無疑,兩漢三國,處於以自然經濟為主體之地主封建社會,工商貿經濟有限,農業生產占主要地位,自不待言。

吳之世族莊園經濟,故承漢之地主經濟特徵,但相比之下,顯然更為繁榮。這是因為:一、漢末戰亂,北方農村經濟破產,流民突增,購買力大減,造成工商貿業重創或崩潰。二、大量流民,逃往江南,以避戰禍。加之商業資本南下,投向土地。南下勞動力與資本的增加,伴隨着吳之世族莊園地主不斷「封固山澤」,拓墾土地,從而大力促進了其世族莊園經濟之發展……。

三國承漢之後,其政治制度雖有所損益變通,而生產關係則依然如故,其經濟基礎依然為以佃傭為主的地主封建社會,因而當時的地主階級在社會上極占勢力。按照當時土地所有制形式及其占田之多寡,余以為可分國家莊園經濟、世族莊園經濟、小耕農經濟三種……

參考文獻